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材料 专题二 中国古代经济-【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专题 中国古代 经济 2019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 10专题二专题二中国中国古代古代经济经济专题专题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专题重点专题重点:1.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2.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3.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4. 经济重心的南移2 / 10重点重点 1 1:: : 中国中国古代古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一)先秦时期:古代农业的起源与特点1.农业起源黄河流域:粟麦长江流域:水稻2.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二)春秋以后: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 封闭性:自给自足;分工简单:男耕女织(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
2、能力有限。(三)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表现:垦田面积扩大、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商业性农业出现(四)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表现: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农产品商品化(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实质: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3.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为主)确立原因: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各国的改革与变法(直接原因)(六)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朝代赋役制度内容征税标准魏晋租调制租:定量谷物调:定量绢帛或布承担徭役、兵役人丁为主隋唐租庸调制庸:未能服役交纳代役的绢帛或布人丁为主中唐后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纳钱
3、),按田亩缴纳地税(米粟);取消杂税杂役,夏秋两季按地纳税资产为主演变趋势:1.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转为以资产为主;2.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3.税收种类简化;4.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变成货币为主。【典题分析】3 /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4、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 D 项错误。重点重点 2 2: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手工业手工业的的发展发展(一)宋元时期的手工业特点:水平高、规模大、分工细、出现劳动力市场、发展繁荣(二)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特点:出现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典题分析】元代统治者将官府所属的手工业者立为匠籍后,手工业者被迫世代承袭职业, 在官吏监督下强迫为封建国家生
5、产手工业品。明清之际,广大手工业者纷纷斗争,康熙年间,清政府开始废除“匠籍” ,不愿服官差的手工业户就“出银帮贴” 。 “匠籍”制度的废除()A 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 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C 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D 加强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答案】A【解析】手工业者在“在官吏监督下强迫为封建国家生产手工业品”状态下生产积极性差,且根据所学可知, 官营手工业原料不计成本、 产品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 不利于手工业水平提升, “匠籍”制度废除后,手工业户一方面人身依附关系得以松弛,手工业生产积极性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私营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场竞争能够促进私营手工业水平提升,故选 A 项;手
6、工业无论是为国家生产产品还是开展私营手工业生产,地位都是工商业者,并没有提高,排除 B 项; “匠籍” 废除松弛了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 提升了手工业市场竞争压力,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排除 C 项; “匠籍”废除是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表现,而非加强,排除 D 项。重点重点 3 3:中国:中国古代的古代的商业与商业与城市城市(一)中国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时间商业城市4 / 10隋唐国际都市,海陆丝绸之路繁荣商业交易(时间地点)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坊市分开,界限分明宋元贸易兴盛(海外、边疆、国内);集市、夜市出现;纸币出现和流通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出现娱乐场所瓦肆明清
7、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流入,货币流通广泛;海外贸易、 区域间长途贸易繁盛;形成商帮;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政策1.战国以前:农商并重2.战国以后:重农抑商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确保国家赋役租税来源) ;商业不稳定及商人流动性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明清: “海禁”与“闭关”政策(1)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根本) ;抵御侵略(明倭寇)和防范沿海人民勾结外夷(清) ;统治者愚昧无知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2)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典题分析】北宋时,大量“行市”在东京汴河两岸兴起,这种商
8、业模式渐渐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官府为了盈收,也参与到商业竞争中,如开设果子行、面行、肉行等。这说明北宋()A 打破坊市时空限制B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C 政府财政危机严重D 朝廷打压私商经营【答案】B【解析】 随着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和抑商政策有所放宽, 在汴京汴河两岸交通便利处兴起的 “行市”商业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参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故选 B 项;据所学知识,北宋打破了传统坊市制的时空限制,但据材料“汴河两岸兴起”可知是空间角度的扩大,没有涉及时间方面信息,排除 A 项;据材料可知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盈收” ,财政危机是随着冗官冗兵而逐渐加深的,排除 C 项;由材料“朝廷认可” “参与到竞争
9、”可知没有过度打压私商,排除 D 项。重点重点 4 4:经济重心: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南移1.条件: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南方战乱少、政局稳定, 有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2.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江南得到初步开发5 / 10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南宋:正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3.影响:南方经济持续发展,文化重心南移。【典题分析】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湖侵袭,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li)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这反映了()A 藩镇林立的局面难以抵御灾害B 人口大批南迁引发环境问题C 政治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 北方经
10、济发展依仗南方财富【答案】C【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治相对稳定, 因而吴越政权能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使钱塘江附近逐渐变成富庶的农业区,故选 C 项;材料中吴越国王对吴越境内的经济进行恢复与发展,不涉及吴越与其它政权并立的事,排除 A 项;由材料内容可知吴越境内万亩农田被淹是由于遭到海湖侵袭,与北民南迁无关,排除 B 项;材料中吴越属于南方割据政权,吴越境内经济恢复对北方不会构成影响,排除 D 项。【重点突破【重点突破训练训练】一、一、选择题选择题6 / 101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 ,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
11、” ,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A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 保证农时不妨农务C 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 确保地方司法公平2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朝廷明文规定“凡佃户纳租,每亩不得过一石(石:古代容量单位) ” 。这一规定表明,当时统治者()A 重视保护自耕农经济B 极力抑制土地兼并C 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D 有意调和阶级矛盾3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 ,唐代则是“岁终为断” 。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A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B 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C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D 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