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34457
  • 上传时间:2022-01-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74.4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材料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上册第一单元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B新石器时代C青铜朝代D铁器时代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

    2、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5“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 cultura 和 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的 kwel 字根中,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

    3、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6下图是 1975 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 226 厘米,口径 9 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A仰韶文化B大汶口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7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

    4、左右8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 确切年代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9如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约 6000 年前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B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C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10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5、);“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产生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D世袭制确立11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12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

    6、护宗法等级秩序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13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西周时期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ABCD1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15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

    7、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6下图是牧野之战想象图。要想复原牧野之战的真正情形,专家可资借鉴的价值最高的材料是A周初青铜器利簋铭文B史记周本纪C小说封神演义D电视剧封神榜上册第一单元317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艺术的产生B邻里关系的和睦C多元文化的发展D宗法观念的形成18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

    8、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19“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B农耕文明的扩展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20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2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

    9、)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22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23先秦时期的布币形如工具“铲”流行于两周、三晋、郑、卫等农业区域;刀币起源于渔猎经济时期,形如工具“削”,主要由齐、燕、赵三国铸造发行;圜钱来源于纺轮或玉璧,成为战国后期北方各国的流通货币。这可以用来说明先秦A铸币形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B商品经济活跃推动货币产生C货币体

    10、制混乱阻碍国家统一D各诸侯国借助货币推广农具24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 683 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上述记载表明当时A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兼并战争愈演愈烈25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人物时间主要内容商鞅秦孝公时期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李悝魏文侯时期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

    11、制为中心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26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上册第一单元4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27商鞅在变法期间两次颁布“分异令”,强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措施旨在A鼓励发展小农经济B剥夺旧贵族的特权C培植新兴地主阶级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8“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等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孟子B老子C孔子D墨子29孔子在人际关系上倡导“仁”,而孟子将“仁”发展成为“仁政”,强调了其治国理政的功用。这一变化A体现了儒学应时革新B促进了儒学的

    12、世俗化C提升了儒学政治地位D开启了儒与法的争鸣30“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31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A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B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C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D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3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天下一

    13、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33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交融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34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35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剂、荆地远

    14、,不为置王,毋以填(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群臣,君臣皆以为便。这说明A边地偏远是一种现实困境B朝中诸臣都同意实行郡县制C始皇最终采纳了丞相建议D郡县制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36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A中央集权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37“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中央集权制度形成B宗法等级关系明确C君主专制制度加强D创

    15、立了三公九卿制38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39鲁迅先生说:“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其中“赦免了农书和医书”所指的历史事件是A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文字B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度量衡上册第一单元5C秦始皇下令修筑万里长城D秦始皇发布焚书坑儒令40下表中所列言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

    16、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朝制度创新41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42诗人章碣焚书坑云:“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对诗意理解准确的是A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源B文化专制未达到预期目的C焚书

    17、钳制了人们的思想D焚书坑儒引发了农民起义43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以秦半之赋,发闾左之戍”44出土文献秦简法律答问有如下法条解释:“(父)擅杀子,黥为城旦舂。”“殴大父母(祖父母),黥为城旦舂。”(城旦舂:一种强制服役的徒刑,男犯筑城,女犯舂米。)这突出说明秦律A厉行轻罪重罚B保留原始习俗C条文细密完备D维护伦理秩序4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

    18、,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46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47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诛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对作者观点最恰当的理解是A秦亡是由于未贯彻法家的思想

    19、B儒家学说呈现缓慢的抬头之势C法家学说无益于国家的有效治理D秦朝治国的法家思想受到质疑48“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9两汉三国学案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上册第一单元6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50有史学家指出:“它以一种温和的方

    20、式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皇权构建的需要,使汉王朝摆脱了地方诸侯尾大不掉的困境。”文中的“它”代指的措施是A设置丞相B设立御史大夫C推行郡国并行D实行推恩令51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A秦始皇时期B汉高祖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52汉官典职仪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A监御史B郡守C州牧D刺史53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

    21、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54公元前 134 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 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推恩令”的颁布B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丝绸之路”开通D儒家学说受到重视55西汉末年,出现“宗室衰弱,外无强蕃,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扦(抵御)国难”的局面,王莽篡位才得以成功。这表明王莽篡位成功的重要原因是A“推恩令”的推行B七国之乱的发生C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56董

    22、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57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A儒家思想影响了权力分配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58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丝织品,请判断新疆地区使用中原丝织品,最早可能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59 汉代长

    23、安城西市东北部发掘到 21 座陶窑和不少冶铁铸币遗址, 在市西边也发现了陶窑, 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这说明汉代长安城A西市是全国手工业品交易中心B自然形成了民间手工业集市C西市有相当规模的手工业生产D市被政府严格限制交易时间60下表显示了东汉中后期 10 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皇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即位年龄1011311281512149寿命(岁)27231303936341454上册第一单元7A“七国之乱”的爆发B“八王之乱”的兴起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D五胡十六国局面出现61东汉初年,诸将上书愿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

    24、,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62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63公元 39 年,汉光武帝下诏州郡“度田”,即检核垦田户口,但最终失败。这一失败的直接后果是A“党锢之祸”B豪强势力发展C外戚专权D“黄巾军”起义64史记创立纪传体通史体裁,建立传记文学优良传统,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下列史实有可能被载入史

    25、记的有A吴楚等七国之乱B王莽改革C光武帝的“柔道”治国D“太平道”的兴起65下面是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帝初年国家经济状况的记述史书内容史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书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据此,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两处记载都客观描述了真实情况B汉书缺乏史学价值C两处记载在史料上存在源流关系D两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66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

    26、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D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二、非选择题1 (10 分)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 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

    27、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 年)(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6分)(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4 分)上册第一单元82 (12 分)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

    28、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青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材料二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

    29、,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青铜器的作用。 (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6 分)3 (12 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 5 个世纪。材料一(1)分别指出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型。 (2 分)材料二王国维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学者,主要

    30、贡献在于运用甲骨文重新考释(考证、解释)商代历史,解决了商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传世文献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主要在史记殷本纪中,王国维将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等互证,说明史记是一部信史,就是山海经之类不雅驯之作,其内容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王国维运用甲骨文中出现的商代先公先王与史记殷本纪作比较,以甲骨文为标准,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些错误。摘编自徐子黎王国维甲骨文研究得失论(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国维的史学研究方法。简要分析他所依据的两类史料的价值。 (8 分)上册第一单元94 (14 分)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

    31、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勠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张金光商鞅变

    32、法后秦的家庭制度(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 (8 分)5(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

    33、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史载武帝好公羊 ,昭帝传孝经 论语 尚书 ,明帝通春秋 尚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 “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 ,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 。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 “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

    34、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8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6 分)上册第一单元 106 (10 分)秦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统一度量衡是秦朝的重要措施,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只有“一法度衡石丈尺”之语。秦始皇陵等处出土的秦权铭文载,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令丞相隗状、王绾“法度量则不壹(一致)嫌疑者,皆明壹之”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记载: “县及工室听官为正(校准)衡石毋过岁壹。 ” “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

    35、罚没)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 ”摘编自睡虎地秦墓竹简材料二秦灭六国, “六合为一” ,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直到公元前 210 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36、指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措施。 (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6 分)7 (15 分)秦代虽然历史短暂,但它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遗产名录对长城的评价语为: “约公元前 220 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却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

    37、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材料二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扼要说说对秦长城的看法。 (8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特点并分析其优劣。 (7 分)8 (8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8、。材料董仲舒对于当时社会贫富不均,豪富广占土地的现象极为不满意,然于国家直接统制各种事业亦极反对。后人转述其言云: “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武帝)一面与商人角力,一面开疆拓土,安能容纳董仲舒之策。武帝之算缗,虽不在于平均地权,然却有抑制豪富,摧毁大地主之效。(董仲舒)乃一面主张限田,一面复主张盐铁皆归于民。是非但与武帝功利政策相忤,即在其建议之本身,亦有自相抵触之嫌。摘编自李剑农著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经济主张。 (4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董仲

    39、舒的经济主张未被汉武帝采纳的原因。 (6 分)上册第一单元 119(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 “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 ,从而造成

    40、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据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 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 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6 分)10(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是汉朝中央政府为经略边疆而设立的

    41、不同机构。机构管理范围职能郡县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南疆管理民政、防务和屯田属国脱离本民族主体而迁徙到内地的边疆民族设属国都尉,其内部事务仍由该内迁民族的酋长负责都护府、 校尉、 中郎将、将军等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管理民政、军政和屯田材料二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 “毋赋税”等政

    42、策。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经略边疆的意义。(4 分)上册第一单元 121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材料二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 “其治视民如子” ,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 “好为民兴利” ,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 “百

    43、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 。 “吏民亲爱信臣” ,尊他为“召父” 。 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 ,俗称“父母祠”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据汉书 后汉书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 分)上册第一单元 13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B3.B4.A5.A6.C7.B8.

    44、A9.C10. C11. A12. B13. C14. D15. C16. A17. D18. A19. A20. D21. C22. D23. A24. C25. D26. A27. A28. B29. A30. C31. C32. C33. A34. C35. A36. D37. A38. C39. D40. D41. D42. B43. D44. D45. B46. B47. D48. D49. B50. D51. D52. D53. D54. D55. A56. A57. A58. B59. C60. C61. B62. C63. B64. A65. C66. B二、非选择题1答案:(

    45、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4 分)史料:传说;追记(2 分) 。(2)路径:考古发掘(2 分)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2 分)2答案:(1)主要用作礼器与兵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维护王权和等级秩序的工具。 (6 分)(2)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6 分)3答案:(1) 史记属于文献史料,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 (2 分)(2)史学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 。 (2 分)价值:考古史料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可以

    46、从这些方面探索当时社会、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是实物史料的一种,可以解释说明文献史料,对其进行补充。考古史料可以作为文献史料的佐证,证明文献史料的真伪。如甲骨文证明了史记是信史,同时也纠正了史记中的一些错误。考古史料的真实性更高,史学价值更大。文献史料因受到时代、作者主观意图、资料来源等的影响,所记述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需加以甄别。 (6 分)4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6 分)(2)表现:使小家庭成为: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4 分)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

    47、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上册第一单元 14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任答四点,4 分)5答案:(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6 分)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2 分)(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6 分)6答案:(1)措施:申明法度,统一度量衡;在中央丞相负责度量衡的统一;县和基层官员负责校

    48、正度量衡;规定了误差和惩罚标准。 (4 分)(2)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任答三点,3 分)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3 分)7答案:(1)历史:秦长城的修筑有效抵御了匈奴,有利于内地人民安定地生产和生活,但也是秦始皇暴政的历史见证。(4 分)现实:秦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还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4分)(2)特点:郡县制(自上而下官僚系统)下,地方长官多由中下级军官转任;

    49、道路系统从核心向外缘扩散。 (4分)优: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保证政令畅通。劣:地方信息回馈效率不高。 (3 分)8答案:(1)限田;废止盐铁官营;废奴;轻徭薄赋。 (4 分)(2)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与汉武帝政策相悖;董仲舒自身经济主张的局限。 (6 分)9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 分) 。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发展(4 分)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尊崇儒术。 (3 分)(3)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尊崇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

    50、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负面作用,但扩大了儒学的影响,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 (6 分)10答案:(1)措施: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任答 3 点,6 分)(2)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任答四点,4 分)11答案:示例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 。 (2 分)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457.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