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34451
  • 上传时间:2022-01-1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63.2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材料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新统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是我国古代某一阶段的官员、户数变化情况表。此表反映了时间(年)官员数(人)户数(户)户、官数比14075679698630128260912576907041472173718805897363447711904200012355800294A人口总数持续增长B社会阶层流动逐步加快C科举取土人数增多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展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决心,变法取得的成果是A澄清吏治B增加大笔收入C强兵D减轻人民负担3下图中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B南宋与

    2、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4汉朝先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封国、刺史、州牧等管制;唐则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还于监察之旧;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转运使等官职分其权。材料意在说明()A中央机构得到调整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割据势力彻底瓦解D监察体系走向完善5隋唐传统官称至宋依然保留,但徒具形式,仅代表资历、俸禄的高低,居其官者通常不掌其事。文官又有称为“职”的衔号,只是荣誉头衔。实际工作、权力则由差遣决定,为临时委派之职事。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B削弱了宰相行政权力C有效监督了官僚集团D适应了中央集权需要6 宋书百官志记载:郡守,秦官。秦灭

    3、诸侯,随以其地为郡,置守、丞、尉各一人汉景帝中二年,更名守曰太守,尉为都尉汉末及三国,多以诸部都尉为郡晋成帝成康七年,又省诸郡丞宋太祖元嘉四年,复置。据此可知A郡的设置最早出现于秦朝B汉承秦制推行郡县和封国并行C中央集权制度在不断加强D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具有延续性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元朝设置中书省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D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8元代规定行中书省为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行省官员每日“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

    4、”。据此可知,元代行省制A扩大了对地方监察权B弱化了其政权的民族色彩C有效制约了民众反抗D有利于集思广益制定决策9中国古代某机构原是中央的临时派出机构,“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主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削弱宰相权力B缓解君相矛盾C加强中央集权D完善中枢机构10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11下图所示元朝行政区划

    5、的设置中,由中央直辖的两个单列行政区是A B C D12汉宣帝曾说:“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世的帝王反复重申这类观念。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A历朝皆以汉代政治为榜样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断加深C特别注重地方政治的作用D皇权始终担心郡守权力过大13宋代民间体育花样繁多,市井平民对蹴鞠和相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满足蹴鞠比赛和表演的需要,人们结成蹴鞠社,称为“齐云社”“圆社”等,还建有相扑社团,叫作“角抵社”,设有全国性的相扑比赛,还常常举办商业性的相扑表演。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C市民队伍的壮大D少数民族习俗的传入14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

    6、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15宋书夷坚志中记载:“忠训郎王良佐,居临安观桥下。初为细民,负担贩油,后家道小康,启肆于门,称王五郎。”一位小贩竟靠着卖油使-家人过上了小康生活,还进入官场,位列三班。这可以用来说明宋朝时期A商业活动不再受到限制B商业政策较为宽松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16宋元时期,地处大运河终点的这座城市,被马可波罗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7、这座城市是A开封B大都C杭州D广州17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含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18 明清时期, “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 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 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

    8、典的神圣性19宋代服饰一反唐朝的艳丽之色,色彩质朴而洁净,女性多穿深色素裙,男子最为时尚的常服斓衫多为白色细布。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纺织技术的进步B理学思想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发展D崇俭风尚的盛行20据统计,宋元时期,“养浩”“宗孟”等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其受欢迎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浩宇”“欣怡”。这说明当时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B科举文化日益深人民间C理学深刻影响社会文化D封建思想禁锢作用显现二、材料题1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

    9、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 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

    10、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参考答案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从 140 年的汉代到 1190 年的宋代,官僚数量和户数都大大增长,尤其是从 737 年到 1190 年,官僚数量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宋代的冗官有关,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故 D 正确;A 项的“持续”不符合 140609 年的信息,故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快,故 B 错误;140 年还没有科举制,故 C 错误。2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果是一定

    11、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故 C 正确;澄清吏治、增加大笔收入不符合史实,故 AB 错误;王安石变法意图减轻人民负担,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危害百姓的情况,故 D 错误。3B【详解】材料是对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不思进取收复中原故土的批判,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南宋与金对峙,因此 B 正确,ACD 排除。故选 B。4B【详解】根据材料“汉朝先后在地方上设立郡县、封国、刺史、州牧等管制;唐则分天下为若干道,设观察使等官,还于监察之旧;宋命朝臣出守列郡,谓之权知军州事,特设通判、转运使等官职分其权”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从汉至唐宋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 B 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地方机构的调整,不是

    12、中央机构的调整,故 A 项错误;C 项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涉及割据势力,排除;监察体系走向完善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D 项错误。故选:B。5D【详解】材料“徒具形式居其官者通常不掌其事”“职的衔号, 只是荣誉头衔”“实际工作、 权力则由差遣决定, 为临时委派之职事”等说明传统的官职已无实权, 而差遣也仅是临时派遣,这削弱了官僚集团的权力,适应了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 D 项正确;这种制度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看这种制度分化了官僚集团的权力,不仅仅针对相权,故 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官僚集团的监督,排除 C 项。6D【详解】从材料反映的“郡”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在很多朝代均

    13、有设置等信息可以看出,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单位的设置具有延续性,故答案为 D 项;郡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排除 B 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排除 C 项。7A【详解】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相权与以前相比,有强化的趋势,故 A 选项符合题意;BCD 都削弱了相权,不合题意,故排除。8D【详解】根据“早聚圆坐,参议词讼,理会公事”可得出种集思广益的方式,更有得决策,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监察权,排除 A;根据“

    14、行省高级长官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中下级官员由汉人担任”可得出有浓厚了民族色彩,排除 B;材料不能得出有效,排除 C。9C【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央的派出机构没有“诸侯之权”, 派出官员之间各有分工、 相互配合并相互牵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针对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矛盾,不是为了削弱相权、缓解君相矛盾,故排除 AB;材料所述机构的设立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完善中枢机构不是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故排除 D。10D【详解】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D 项符合;题干材料中的“都省”是元朝中央的中书省,“十省”指的是元朝在地方分设的十个行省。结合所学可知,“都省”

    15、只直辖“腹里”,不直辖“十省”,A 项排除;西藏、青海等地是由宣政院而不是由“十省”管辖的,B 项排除;“十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C 项排除。故答案为 D11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中央直辖的两个单列行政区一个是腹里,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位于处;另一个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位于处,故选 B;处都设置的行省,不是中央直辖,排除 ACD。12C【详解】据题意可知, 历代帝王都认为是皇帝与地方行政长官共同治理天下, 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故选 C;后代历代帝王反复重申汉宣帝的观念,只能说明对汉宣帝这一观点的认同,ABD 中的说法均无法说明,排除

    16、。13A【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民间体育活动繁盛的局面, 结合所学可知, 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城市市民阶层的壮大,因此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材料现象的根源,故选 A 项;体育项目观赏性较强是材料现象,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 B 项;市民阶层的壮大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故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到少数民族习俗传入的信息,故排除 D 项。14B【详解】由材料“治其尤甚者, 以正风俗”“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 上能事先祖, 下可继后世”可知, 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当时社会盛行的婚姻论财的做法, 试图维护维护原有的宗族伦理纲常,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 B;材料显示当时的理学家仍

    17、非常重视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而非淡化,排除 A;理学家的这些主张试图维护原有的封建伦理观念,这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而非背离,排除 C;由材料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主张维护原有的婚姻习俗的,他们是反对婚姻习俗发生变革的,排除 D。1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书夷坚志中记述了一位小贩靠卖油发家致富,还进人官场,位列三班。这说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不再受到限制,故 A 项错误;“商业政策较为宽松”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 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始终存在,故 D 项错误。16C【详解】在南宋王朝的

    18、百余年经营之后,地处大运河终点的杭州成为“人间天堂”,马可波罗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城”,故答案为 C 项;开封和广州均与题干中的“地处大运河终点”无关,排除 A、D 项;大都是元朝大运河的起点,且不是马可波罗所说的“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排除 B 项。17C【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 C 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 A 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 B 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 D 错误。18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善书的内容都

    19、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 而儒家思想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所以善书的流行是在强化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故选 B;理学的主导地位在南宋就已经得到确立,排除 A;儒家思想就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所以“阻碍”的说法错误,排除 C;善书的流行是强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冲击,排除 D。19B【详解】材料反映了宋代人们在服饰上追求质朴洁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盛行,影响了时人的服饰审美,人们在着装上追求得体、儒雅、质朴,故选 B;材料反映的是宋代服饰风格的变化情况,没有体现纺织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 AC;宋代崇俭风尚也是理学影响的结果,所以其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D。20C【详解】材料“养

    20、浩宗孟等名字,在文人中可谓备受青睐”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这主要和理学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有关, C 正确; 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说法错误,A 排除;材料与科举文化无关,B 排除;材料与封建思想禁锢无关,D 排除。故选 C。二、材料题1 (1)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2)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地方权力分散,最终的决策权掌控在中央手中。宣政院,澎湖巡检司。(4)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对地

    21、方的管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详解】(1)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汉初的政治制度是郡国并行制。(2)根据“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并结合所学可得知郡县制能够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3)根据“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原因主要是地方权力分散,最终的决策权掌控在中央手中。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宣政院,该机构负责管辖西藏地区。(4)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是加强中央权力,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 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451.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