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 文档编号:2034436
  • 上传时间:2022-01-1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6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新材料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六 单元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建立 单元测试 2019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六单元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共共 20 小题小题)1.“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都是不惊于前驱的勇士,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 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B 遭到人民群众的反对C 批判封建思想不彻底D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为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作者把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的史实依据是()A 清帝退位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 武昌起义D 中国同盟会建立3.1916 年 8 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

    2、须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A 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B 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C 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D 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4.1917 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A “以工代战”B 文明出征C 不参与战务D 民间自发5.新文化运动被称为是戊戌

    3、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A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B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C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D 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6.北洋军阀统治前六七年,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A 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问题之争B 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争D 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7.1913 年,济南振兴火柴厂成立;1915 年后,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在各地设立多家分厂。“机遇”指的是()A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B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C 传统小农经济解体D 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8.孙中山先生认为“全额的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

    4、。对此,他谴责:“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由此可知孙中山( )A 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B 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C 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D 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9.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首义”指的是()A 黄花岗起义B 保路运动C 武昌起义D 中华民国成立10.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这主要反映了()A 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B 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C 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 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11.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 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 20 世纪 40 年代,地

    5、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 )A 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B 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畅C 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D 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12.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 教育兴国B 实业救国C 军事强国D 农业立国13.从 1903 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米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应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 )A 物竞天择B 驱除鞑虏C 民主共和D 君主立宪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

    6、A 冶铁业B 纺织业C 采矿业D 机器制造业15.1911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在发给横滨华侨的电报里说:“吾党之希望虽素不在媾和,而亦非全不欲和,战亦非吾目的也。吾党素志之共和政体。近由议和谈判,可见其成立矣。”这表明()A 辛亥革命在策略上具有灵活性B 革命派已放弃武装斗争转向和平夺权C 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 孙中山在革命方式的选择上举棋不定16.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鸦片战争B 甲午中日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17.当代历史学家认为

    7、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这一评论着眼于新文化运动()A 促成了思想解放潮流B 动摇了传统权威的地位C 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D 完成了文学革命18.1913 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 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 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19.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尽管 19151916年和 1917 年曾经有过企图抹煞辛亥革命的尝试,但主张共和政

    8、体革命党人还是达到最低目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这里提到的企图是()A 签署“中日民四条约”B 段祺瑞与黎元洪“府院之争”C 袁世凯和张勋复辟帝制D 颁布了修正大总统选举法20.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减少,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所换得来的,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A 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B 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C 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D 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5 小题小

    9、题)21.材料一1913 年 9 月,国会召开总统选举。袁世凯命令警察厅和拱卫军联合派出军警“保卫”国会,所有入场议员,不准擅自离开。议员们忍饥挨饿,直至把袁世凯选为大总统才准离开。10 月 10 日,袁世凯特意在太和殿举行就职仪式,俨然以皇帝自居。唐德刚袁氏当国材料二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 268 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 2000 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树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孙中山目睹专制政治对

    10、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梁启超、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1)材料一反映了袁世凯的哪些活动?(2)材料二中的这些内容对中国有何影响?(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为维护共和进行哪些斗争,为什么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取得成功?2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材料一我今只说要定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以表示我党国民革命真意义之所在,一以杜防盗憎主人者,与国民共弃之。孙中山材料二“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

    11、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的思想原则,具体体现在孙中山颁布的哪一部法律文献中?该文献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具备何种性质?(2)材料二为什么说“民国”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材

    12、料二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向中国市场出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

    13、,我非中华民国人。”材料二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材料一说明了辛亥革命存在什么问题?(2)材料二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理由是什么?25.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实现称帝梦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孙中山为首的共和党人与其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刺杀案件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桂馨离去津,途中遇刺身亡。共和而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尚有“共和”二字

    14、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讨袁檄文北洋风云(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为什么袁世凯拒不接见应桂馨?(2)这段材料是谁发表的?随后爆发的护国战争对袁世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图中三位人物的统治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解析答案解析1.【答案】D【解析】“但是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孤独者,他们很少可以找到附和之声”表明新文化运动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 D 项正确。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化的历程,A项表述符合题意,故 A项正确;B 项是中国开启民主化的法律文献,与题意不相符,故 B 项错误;武昌起

    15、义是辛亥革命的集中爆发,并不能成为辛亥革命的分界线,故 C 项错误;D项发生于 1905 年,与题意不相符,故 D 项错误。3.【答案】A【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李大钊在 晨钟之使命中,对青年的使命进行了定位,即“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说明这是李大钊对青年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故 A 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救亡图存”的相关内容,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传统文化问题,故 D项错误。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支援一战,故 A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

    16、文明出征,B 选项排除。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C 选项排除。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D选项排除。5.【答案】B【解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材料无关,A 项排除;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触动的是封建专制制度,而新文化运动动摇的是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项符合题意;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材料无关,C 项排除;五四运动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6.【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后,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革命党人先后掀起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不断,故选 D 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5 年后,抓住机遇迅速发展

    17、,在各地设立多家分厂”并结合所学可知 19121919 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而且 1915 年由于日本与袁世凯签订了二十一条 ,激起了中国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B 与题意相符;材料未涉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A 错误;C 违背史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 1927 年,与题意不符,D 错误。8.【答案】D【解析】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不可能代表工农大众的根本利益,故不选 A。B.题干无法体现孙中山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信息,故不选 B。C.题干强调孙中山反对财富分配不均的现象,而不是主张享有普遍平等的民权,故不选 C。D.根据题干“全额的生产皆为工人血汗所成”“地主收取租税

    18、是坐享其成、分配之不当”“不平之事,孰有过于此者?”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反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重视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故 D正确。故选 D。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武汉”“首义之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其革命的首义地点是武昌,武昌是武汉市的一部分。A、B、D 项都与武汉无关,故 C 项正确。10.【答案】C【解析】跪拜、作揖等礼节反映了封建制度下等级森严,鞠躬、握手反映了近代平等自由观念,故 C项符合题意。11.【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 D 正确;

    19、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 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 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C;12.【答案】B【解析】张謇为近代著名实业家,材料“救国为目前之急。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想,故 B项正确。13.【答案】B【解析】“黄帝热”反映了当时中国正在重塑炎黄子孙的形象,这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现实需要,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黄帝热”和物竞天择、民主共和、君主立宪均无关联,所以选项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14.【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此阶段民

    20、族工业发展较快的部门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B项正确。15.【答案】A【解析】“吾党之希望虽素不在媾和,而亦非全不欲和,战亦非吾目的也”可以看出革命党人的策略是灵活的,故 A 项正确。16.【答案】D【解析】选 D。“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符合辛亥革命,故选D;A、B、C 与“点燃革命之火” 不符。17.【答案】B【解析】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中国传统权威的地位,是一场“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故选 B 项;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故排除 C项;完成“文学革命”不属于思想革命的范畴,故排除 D 项

    21、。18.【答案】B【解析】从材料“1913 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这反映了当时群众民主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政治的脆弱性。所以答案选 B 项。1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1916 年和 1917 年,袁世凯和张勋分别复辟帝制,这是在抹煞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故选 C项。 中日民四条约是 1915 年日本逼迫袁世凯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修正大总统选举法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计划中的具体准备措施,排除 D 项。20.【答案】D【解析】选 D。材料围绕“社会风俗人心

    22、”展开,强调“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这属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变化,故 D 正确。21.【答案】(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总统,并为复辟帝制作准备。(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是一部丧权辱国的条约,损害了欧美列强在华利益。(3)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护国运动的开展,各地讨袁势力的强大;“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引起众怒。【解析】22.【答案】(1)文献: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制:立法、行政、司法权三权分立。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2)政治制度上:结束了封建君

    23、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社会思想上: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解析】23.【答案】(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2)西方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解析】第(1)题,不利因素从当地士绅的反对中分析,有利因素从地方实力派官员的支持方面概括。第(2)题,从国际背景、企业经营理念和产品质量上分析。24.【答案】(1)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2)观点:辛亥革命失败了。理由: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解析】25.【答案】(1)引起震惊的原因: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不接见的原因: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2)发表人是孙中山。影响:在护国军的打击下和举国上下的讨伐声中,袁世凯被迫于 1916 年 3 月宣布取消帝制。(3)影响:这些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巩固政权,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测试卷-(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436.html
    大布丁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