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材料 第二 单元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民族 交融 隋唐 统一 封建 国家 发展 单元测试 2019 统编 高中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上册第二单元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2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A八王之乱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D国人暴动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这主要是因为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4从下
2、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作品曹操形象作者和身份创作环境三国志治世之能臣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1以魏为正统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裴松之注三国志叛汉逆臣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1受伪魏论的影响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A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5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族势力膨胀皇权衰弱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森严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
3、,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7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8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
4、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9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上册第二单元210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1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
5、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12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6、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14 史记 汉书 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 直述人物言行。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史书, 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15“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 400 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16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
7、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朝因开凿此河而灭亡B汴河导致隋炀帝的腐败C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凿D借诗歌赞颂隋炀帝功绩17 有学者认为,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 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18唐朝统称各段运河为漕渠或漕河,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唐德宗贞元二年 786 年,因漕运一时断绝,长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
8、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据此可知A大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B唐德宗贞元二年因发生战乱致使漕运断绝C唐朝已不能有效地掌控全国绝大部分地区D运河和江南财赋成为晚唐都城的经济命脉19贞观四年,唐太宗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某大臣提出:“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唐太宗卒用其策。这一争论最有可能是A讨伐西突厥政权问题B吐蕃王朝和亲问题C东突厥部众归附问题D玄武门之变问题20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
9、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上册第二单元3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21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2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
10、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23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 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24在视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
11、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25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68 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27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
12、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D宦官专权的形势28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上册第二单元429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继承了前代
13、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0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3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32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
14、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3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34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B尚书省C门下省D枢密院35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
15、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3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 18 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B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C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D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38北宋文人
16、王说指出, “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上册第二单元539唐初诏令,男 20、女 15 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 15、女 13,听婚嫁。其目的是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40唐代继承自北魏至隋的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A财产B人丁C阶层D民族41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 20 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
17、计算,每天交绢 3 尺或布 375 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民负担暴增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42白居易在重赋诗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意在A肯定两税法B抨击国家税制C抨击吏治腐败D揭露现实弊端43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
18、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44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45在书法创作上,唐人崇尚严谨法度,如颜真卿创作的麻姑仙坛记,既有儒家之严谨又不失道家率真自由之趣;大批士人出身的经僧涌现,随即诞生了独具佛家色彩的书法艺术形式抄经体。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B人才培育机制的健全C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4620 世纪 60 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
19、是唐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一名叫卜天寿的 12 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47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历代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48据旧五代史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
20、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朝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4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5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21、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上册第二单元65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52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
22、求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53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思想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家思想经过积淀获得发展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54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55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官吏,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203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