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3.1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ppt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3.1 重组 DNA 技术 基本 工具 ppt 课件 2019 新人 高中生物 选择性 必修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3.1 3.1 导入扩增19441944年年艾弗里等人通过艾弗里等人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遗传物质是不仅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DNA,还证明了,还证明了DNADNA可以可以在同种生物个体间转移。在同种生物个体间转移。19611961年年尼伦伯格和马尼伦伯格和马太太破译了第一个破译了第一个编码编码氨基酸的氨基酸的密码子密码子。截。截至至1966619666年,年,6464个密个密码子均被破译成功。码子均被破译成功。19701970年年科学家在科学家在细菌中发现了第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一个限制性核酸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内切酶(简称限(简称限制酶)制酶)19721972
2、年,年,伯格首伯格首先在体外进行了先在体外进行了DNADNA的改造,成功的改造,成功构建了构建了第一个体第一个体外重组外重组DNADNA分子分子。19821982年,年,第一个基因工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程药物- -重组人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被批准上市。基因工程被批准上市。基因工程药物药物成为世界各国研究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和投资开发的和投资开发的热点热点。19531953年年沃森和克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里克建立了DNADNA双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遗传物质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自我复制的假说。的假说。19671967年,年,科学家发科学家发现,在细菌拟核现,在细菌拟核DNADNA之外的质粒
3、有自我之外的质粒有自我复制能力,并可以复制能力,并可以在细菌细胞间转移在细菌细胞间转移。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初,年代初,多种多种限限制酶制酶、DNADNA连接酶连接酶和和逆转录逆转录酶酶被相继发现。这些发现被相继发现。这些发现为为DNADNA的的切割、连接切割、连接以及功以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19731973年,年,科学家证明了质科学家证明了质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构建重组体,构建重组DNADNA,导入受,导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原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并核细胞中成功表达,并实实现了物种间的基因交流现了物种间
4、的基因交流。至此,至此,基因工程正式问世基因工程正式问世。19851985年,年,穆里穆里斯等人发明斯等人发明PCRPCR, ,为获取目为获取目的基因提供了的基因提供了有效手段。有效手段。从社会中来 番木瓜容易受番木瓜环斑病毒的侵害。番木瓜容易受番木瓜环斑病毒的侵害。当番木瓜受到这种病毒感染后,产量会大当番木瓜受到这种病毒感染后,产量会大大下降。科学家通过精心设计用大下降。科学家通过精心设计用“分子工分子工具具”培育出了转基因番木瓜,它可以抵御培育出了转基因番木瓜,它可以抵御番木瓜环斑病毒。番木瓜环斑病毒。 DNADNA双螺旋的直径只有双螺旋的直径只有2nm,2nm,对如此微小对如此微小的分子
5、进行操作,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的分子进行操作,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更需要专门的更需要专门的“分子工具分子工具”。那么,科学。那么,科学家究竟用到了哪些家究竟用到了哪些“分子工具分子工具”?这些?这些“分子工具分子工具”各具有什么特征呢?各具有什么特征呢?非转基因番木瓜非转基因番木瓜转基因番木瓜转基因番木瓜基因工程 就是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就是按照人们的愿望,通过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的遗传特性,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产品,从技术操作层面看,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6、DNADNA分子水平上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重组重组DNADNA技术技术。原原 理: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操作水平:操作水平: DNADNA分子水平分子水平结结 果:果:定向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要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1 1、不同生物的基因为什么能拼接?、不同生物的基因为什么能拼接?2 2、外源基因为什么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外源基因为什么能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思考-讨论(1)DNA(1)DNA的基本组成的基本组成单位单位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2)(2)双链双链D
7、NADNA分子分子的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1)(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2)(2)遗传遗传信息的传递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都遵循中心法则。(3)(3)生物界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相同的遗传信息在。相同的遗传信息在 不同的生物体内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不同的生物体内表达出相同的蛋白质。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培育转基因番木瓜时,。在培育转基因番木瓜时,既要在体外对含有所需基因的既要在体外对含有所需基因的DNADN
8、A分子分子“切割切割”、改造和、改造和“拼拼接接”;又要将重组;又要将重组DNADNA分子导入番木瓜体内,并使其表达。分子导入番木瓜体内,并使其表达。DNA分子极小,实现这些精确操作需要哪些“分子工具”呢?3.1 3.1 重组重组DNA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技术的基本工具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三)分子运输车(三)分子运输车-运载体运载体分子运输车(一)分子手术刀(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分子手术刀分子手术刀(二)分子缝合针(二)分子缝合针-DNA-DNA连接酶连接酶 (一)分子手术刀(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 1、来源: 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
9、来的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来的3、特点 :4、: 2、种类: 数千种数千种 12345 G12345 A3,5-磷酸二酯键3端5端3端5端: (2)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限制酶所识别序列的特点是:限制酶所识别序列的特点是:呈现碱基互补对称,无论是呈现碱基互补对称,无论是6 6个个碱基还是碱基还是4 4个碱基,都可以找到个碱基,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中轴线两侧的双一条中心轴线,中轴线两侧的双链链DNADNA上的碱基是上的碱基是反向对称重复反向对称重复排列的排列的 ,称为,称为回文序列回文序列 在切割部位,一条链在切割部位,一条链正向正向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读的碱基顺序与另一条链反向反向读的顺序
10、完全读的顺序完全一致一致。 能被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识能被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识别的切割部位都具有别的切割部位都具有回文序列回文序列:黏性末端黏性末端黏性末端黏性末端(3)EcoRI 限制酶的切割:伸出的核苷酸伸出的核苷酸互补配对互补配对黏性末端黏性末端EcoRI 只能识别只能识别GAATTCGAATTC序列,并在序列,并在G G和和A A之间切开。之间切开。黏性末端黏性末端黏性末端中轴线(4)SmaI 限制酶的作用SmaISmaI只能识别只能识别CCCGGGCCCGGG序列,并在序列,并在C C和和G G之间切开。之间切开。 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切开的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的中心轴
11、线处切开时,切开的DNADNA两条单两条单链的切口,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链的切口,是平整的,这样的切口叫平末端平末端。在在C C和和G G之之间切开间切开平末端平末端(5 5)SmaI SmaI 限制酶限制酶的切割的切割 供体生物细胞取出DNA限制酶目的基因 现有现有EcoRIEcoRI限制酶(限制酶(识别识别GAATTC序列序列,在,在G和和A之间切)和之间切)和SmaISmaI限制限制酶(酶(识别识别CCCGGG序列序列,在,在C和和G之间切)之间切),请用这两种限制酶将、,请用这两种限制酶将、号号DNA片段分别切割为两段片段分别切割为两段。ATAGCATGCTATGAATTCGGCAT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