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巩固练习).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巩固练习).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巩固练习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第一章 人口 地理环境 巩固 练习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第一章 巩固提升巩固提升一、单选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我国四省区轮廓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壮族、傣族、蒙古族、回族主要聚居的省区依次为()ABCD2以上四省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小的是()ABCD3以上四省区中,黄河流经的是()ABCD读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4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A北部沿海地区B中部内陆地区C西部高原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5影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河流交通气候地形开发历史长ABCD2020 年 11 月 1 日,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式开启,普遍存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仍然为人口普查带来困难(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
2、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 。人口普查时发现,目前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更为严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旧城的危房改造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严格的户籍管理ABCD7“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户(籍)无人”现象相对普遍的是()A广东省B四川省C上海市D江苏省8缓解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压力的有效措施是()A大量接纳城市移民B增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C控制人口出生率D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 20 世纪 90 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
3、完成下面小题。9下列四省区中,人口负担最轻的是()A广西B江西C云南D广东10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差异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城市高技术人才短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ABCD11当前我国民工潮带来的影响有()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农村出现农田抛荒出现“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缓解城市劳动力不足ABCD“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里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如图为 19872015 年“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2“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C技
4、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D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13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可采取的措施有()A加大资源开采力度B降低人口合理容量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D增加地球资源产出读“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人口密度”,完成下面小题。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人最大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1)长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海、西藏100001000414青海、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丰富土地生产潜力小ABCD15据分析研究,西藏的人口合理容量正在减少,原因可能是()消费水平迅速上升生产活动过程中破坏了
5、生态环境青藏铁路的开通,方便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自然灾害的增多ABCD二、综合题二、综合题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芬兰位于欧洲北部,境内湖泊众多,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为主,南部沿海以平原为主。芬兰森林覆盖率达 80%,林业发达,几乎所有的农户都经营一定数量的林地。全国可划分为耕作区、森林区和驯鹿区三大区域,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南部。下图为芬兰位置与轮廓示意图。(1)简述芬兰气温的空间变化特征及成因。(2)判断森林区为图中 A、B、C 三个区域中的哪个,并说明判断依据。(3)说明芬兰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南部的自然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
6、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材料二四川攀枝花市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攀枝花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攀枝花市具有四季不分明,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小气候复杂多样等特点。近年来,攀枝花大力发展交通,开发旅游景点,构建特色文化,积极进行产业转型,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变。材料三如图为四川省攀枝花人口分布和迁入统计图,(1)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和迁入的特点。(2)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条件?(3)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
7、极影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 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人口统计表(数据截止 2019 年 12 月)地级市银川市石嘴山市中卫市固原市吴忠市面积(平方千米)9025.4531017441.610541.421400人口(万人)229.3180.59117.46125.05142.25材料 2 “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国家确定的 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该区城山大沟深,年均降水量仅 300mm,蒸发量却在2000mm以上。 1972年西海固地区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8、1982 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居住在西海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地区的居民,分期分批迁移到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相对良好的宁夏北部。2020 年 11 月 16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全部“摘帽”,从此告别绝对贫困。(1)说出宁夏人口空间分布特点。(2)说明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3)说明西海固“生态移民”迁入地应具备的条件。(4)从人口容量、生态环境角度,说明部分居民外迁对西海固地区脱贫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B2A3C解析 1根据图中省区的轮廓可知,为内蒙古自治区,为云南省,为宁夏回族自治区
9、,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壮族、傣族、蒙古族、回族主要聚居的省区依次是广西、云南、内蒙古、宁夏,即是对应,故选 B。2内蒙古面积较大,地广人稀,平均人口密度最小,A 正确;云南和广西位于我国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东南侧,平均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宁夏为回族聚集区,且宁夏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平均人口密度应大于内蒙古。故选 A。3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黄河流经了内蒙古和宁夏,并未流经云南和广西,正确,错,故选 C。解析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 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4D5C解析 4由图可以看出,
10、澳大利亚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西部高原地区人口分布十分稀疏,故选 D。5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人口是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流、气候和地形,在河流的中下游、气候适宜的温带地区和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稠密,正确;交通、开发历史不是自然因素;故选 C。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分布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6C7B8D解析 6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引发人口流动,造成“人户分离”,正确;因
11、为教育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不少人选择到外地求学,造成“人户分离”,但求学的大学生不属于广大务工人员,错误; 旧城危房改造不会造成“人户分离”, 错误; 严格的户籍管理, 使得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籍,造成“人户分离”,正确。故选 C。7四川省人口数量大,经济较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就业机会,造成“有户(籍)无人”,B 正确;广东、上海、江苏都是经济发达地区,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8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增加农民收入,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减少乡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出,从而缓解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D 正确;乡村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难以吸引城市移民,乡村生态环境较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