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新教材】2021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检测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第一章 人口 地理环境 单元 检测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一章章节第一章章节 单元测试单元测试一、单选题一、单选题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发生的一种大规模的高交通运输压力的现象。据 20l 4年 1 月 26 日(农历腊月 26)上午 l0 点的百度数据,在迁入成都的 l000 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 249 个。从成都迁出的 l000 个人,到北京的就有 329 个。数据表明这一时段从成都迁出的人口较迁入成都的人口还多了近 l00 人。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B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
2、渐淡化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22014 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原因有A春节游客多,长途旅行不安全B多个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C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它交通工具D冬季气温低,短途旅游更适宜近年来,重庆城市发展迅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下表示意 2010 年重庆市人口数及构成状况,读图表回答下列下列小题。3图中能正确表示 2010 年重庆市人口年龄构成的是( )ABCD4全面放开二孩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A人口增长速度长时间持续增加B带动养老需求的增长C长期来看有利于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D缓解劳动力人口抚养压力5下列因素中
3、,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A资源数量B消费水平C对外开放程度D科技发展水平62017 年 9 月 3-5 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在厦门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会议发言中指出,受内外因素综合影响,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发展面临新挑战。结合下表回答下题。下列关于五国人口、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前中国人口增长数量庞大,人口增长属于传统型B莫斯科是本国交通中心和政治中心C新德里和巴西利亚均是本国最大经济中心D南非人口最少,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2015 年 10 月 29 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发布的公报宣布“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目前,我国全
4、面放开二胎生育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劳动力短缺,工资成本上升B性别比例严重失调C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D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8全面放开二胎生育的政策首先影响A养老等社会服务产业B文化教育产业C妇幼保健产业D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 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 50%的一段时期。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 2013 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9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A20102020 年B20202030 年C20302040 年D20402050 年10如果保持表中的人口流动特点,对该省的影响是A
5、加剧老龄化问题B延长人口红利期C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D减轻就业压力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期,2014 年我国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单独两胎)的政策。下图是我国甲、乙、丙、丁四省(区)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最有可能首先实施“单独两胎”政策的省(区)是A甲B乙C丙D丁12据图分析推断A甲省(区)人口数量略有减少B乙省(区)内人口流动量大C丙省(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D丁省(区)劳动力充足,就业压力大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3图示地区()A人口集中区向地势低平地区移动B未来的人口合理容量有可能提高C环境承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土地资源D经济发展要解
6、决的主要问题是扩大绿洲面积14图中现在城镇相对于古城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该地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B人类对土地肥力的要求越来越高C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D交通是现在城镇选址的首要条件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60 多年来经历几代人持续开展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2020 年 4 月 22 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 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 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导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气候异常B不合理的人类
7、活动C深居内陆,降水稀少D多风沙,蒸发旺盛16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大漠绿洲”,使得当地()A环境承载力变小B资源承载力变小C人口合理容量变大D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二、综合题二、综合题17读图及表中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由表中材料,指出世界人口最集中分布的温度带。(3)解释乙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 0200 米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生态移民是重要的扶贫措施之一。近年来,宁夏地区的生态移民主要方向是从南部山区迁往北部平原地区。下图为宁夏简图。(1)宁夏南部山区的农村较贫困,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原因。(2)简述宁夏北部城市作为生态移民
8、迁入地的主要有利条件。(3) 宁夏南部山区某村整体迁入北部人烟稀少的甲地而不是城市周边地区, 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原因。19下图是我国某年各省级行政区的综合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人口压力指数是指一个区域现有人口数量与经济人口容量之比,当人口压力指数小于 1 时人口容量相对富裕,说明该地区相对人口压力不大,还有一定人口扩容余地) ,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1)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小的地区之一,简述江苏省人口压力指数较小的原因_。(2)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最大的地区之一,据分析研究西藏地区人口压力还在不断加大,简述西藏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原因_。(3)减轻我国人口压力,提高我国环
9、境人口容量的主要措施有哪些_。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A2B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逆向春运”的原因。材料中所述是春运时的现象,年轻人中独身子女比例升高,在城市工作居住,随着全国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出行比较方便,因此在春节前,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父母会赴京和在城市里工作的子女起过春节,A 正确。与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关系不大,B 错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春节时家团聚的习俗并未淡化,C 错误。我国成都到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但不是出少入多的主要原因,D 错误。故选 A。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短距离人口迁徙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春节期间的游客也在增多,但不能肯定长途旅行是
10、不安全的,A 错误。多个城市群崛起,就近就业的劳动力增多,导致春运期间邻近省区和省区内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B 正确。春运压力大,就近换乘其它交通工具,不影响迁徙的人口数量,C 错误。短途旅游不是短距离迁徙人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D 错误。故选 B。3D4C5B解析 3本题考查重庆市人口年龄构成。据左图中 0-14 岁、15-64 岁、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和重庆市的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计算出所占的比重为 17%、71 %、11 % 。然后结合右图中 0-14 岁、15 -64 岁、65 岁及以上人口四点对应的人口比重,的比重为 17%、71 %、11%,与左图的相吻合,D 正确。故选 D。4
11、本题考查全面放开二孩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于新增加人口需要抚养,考虑到抚养压力较大,故人口增长速度不会长时间的持续增加,A 错误。短时间内和养老需求的增长无关,B 错误。放开二胎会增加人口总体数量,从而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C 正确。新出生人口为无劳动能力的群体,会增加当前劳动力人口的抚养压力,D 错误。故选 C。5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数量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A 错误。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B 正确。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C 错误。科技发展水平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两者呈正相关,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