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1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新教材)2021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案.docx》由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新教材】2021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3.3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案 2021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3.3 生态 保护 国家安全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学习目标1. 分析生态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知识点梳理一、生态退化的特点及影响1. 特点:长期渐进。2. 影响: (1)调节服务功能降低; (2)供给服务功能降低。例题图示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读 1976 年、1987 年和 2000 年我国某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小题。1 导致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是()A.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B.修建 108 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C.全面停止采伐天
2、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D.发生了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2 据图可知,图示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四川省B.广东省C.陕西省D.辽宁省3 关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B.1987 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C.国道的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扩展D.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向北、 向西扩展的趋势【答案】 (1)C(2)C(3)C【解析】 【分析】 (1),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即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等,植
3、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 (2)据图可知,图示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秦岭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所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陕西省。 (3)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 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 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明显缩小,碎片化严重;修建道路,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2000 年左右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功能1. 类型: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2. 功能: (1)调节服务功能: (2)供给服务功能; (3)科学研究功能; (4)科普教育功能。例题牛年春晚舞剧朱鹮以国际珍稀保护鸟朱
4、鹮为题材,表现人类在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环境相伴相生、休戚与共的关系。朱鹮(左图)被中国民间称为“吉祥之鸟”,主要食物有黄鳝、蛙、田螺、蚯蚓、稻米等。右图为“我国朱鹮分布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关于朱鹮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 年以前,广布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B.1951-1980 年,分布于黑、吉、陇、浙四省C.1980 年至今,集中分布于温带半湿润阔叶林气候区 D.1950 年以来,分布范围不断缩小且逐渐向南移动2.1951-1980 年,朱鹮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繁殖能力低,抵御天敌能力弱森林过度砍伐,栖息地减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食物来源减少大面积旱
5、田改造为水田,土地退化A.B.C.D.【答案】 (1)B(2)C【解析】 【点评】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不利因素自然原因气候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地形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
6、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土壤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水文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植被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人为原因人口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工业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结构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2)生态环境类问题措施的分析思路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
7、走廊、示范区。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课后练习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引进外来物种A. B. C. D. 2.湖北省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历年实行一定时期的休游(停止接待游客)。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核心景区实行休游的主要原因是()A. 节假日期间的交通压力过大B. 地区接待能力有限C. 核心景区将重新进行规划D. 为了保护景区生物和生态环境3.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象至少需 1012 平方千米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
8、、 人象冲突的事件频发。 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的原因不包括()A.保护区面积过大B.人类活动增多C.公路阻碍大象迁徙D.农作物属于大象食谱(2)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行的是()适当增加人工投食建设生物通道全部生态移民国家补偿农民损失建动物园圈养野象A.B.C.D.4.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 10 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 翌年 4 月离去。 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矾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安全
9、的环境,即白天觅食、夜间栖息的地点。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节鄱阳湖区水位。读鄱阳湖区简图,完成下列小题。(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鄱阳湖区的吴城和南矶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少B.多浅滩和沼泽C.气候温暖D.冬季水位较低(2)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的影响有()A.水域面积增大,增加栖息地B.生物量更丰富,食物更充足C.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D.候鸟在鄱阳湖活动时期延长(3)春季,鄱阳湖候鸟迁回原迁出地的原因是原迁出地()A.白昼时间更长B.湿地面积更广C.食物种类丰富D.森林覆盖率高5.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是()A. 植物种类B. 物种数量C.
10、 自然保护区面积D. 动物类型6.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斜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2)该自然保护区的山地可能位于()A.南岭B.太行山脉C.天山山脉D.大兴安岭7.目前,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在 1 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十几个被老鼠掏空的洞。被鼠类危害过的草地变成了“鼠荒地”,草皮遭到严重破坏,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 4 600 米以上, 作为地表生态屏障的草皮, 原本就是在冻土地带勉强成活,而现在一只青海田鼠一年就要吃掉 60 千克的鲜草。如不及
11、时治理鼠害,藏羚羊、藏原羚等国家一、 二级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保护区的生态链条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鼠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是()A.过度放牧B.滥捕鼠的天敌C.全球气候变暖,鼠类生活环境改善D.开采矿产资源,破坏地表(2)危害该自然保护区的鼠类属于()A.喜湿鼠B.耐旱鼠C.耐寒鼠D.喜温鼠8.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