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全册14份打包).zip
第一节第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分布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下列地区人口最稀少的是()A.东欧平原B.恒河平原C.亚马孙平原D.密西西比平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蚊虫众多,土质黏重,人口稀少。2.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为稠密的是()A.黑龙江、内蒙古B.新疆、甘肃C.云南、西藏D.江苏、河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胡焕庸线”以东、以南的省级行政区人口稠密,以西、以北的省级行政区人口稀疏。D 项正确。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第 35 题。3.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气候炎热B.降水少C.矿产资源贫乏D.地势起伏大4.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区域()A.气候温暖湿润B.地势平坦开阔C.交通便利D.工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发达5.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干旱缺水A.B.C.D.答案:3.B4.D5.C解析:第 3 题,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分布稀少。第 4 题,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较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稠密。第 5 题,高山地区不一定干旱缺水。下表是各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据此完成第 67 题。大洲面积所占比例/%人口所占比例/%欧洲48.754.9亚洲26.947.3非洲19.445.1北美洲 38.551.3南美洲 26.862.8大洋洲 44.294.36.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A.欧洲B.亚洲C.南美洲D.大洋洲7.沿海人口最集中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英国D.澳大利亚答案:6.B7.D解析:第 6 题,回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用各大洲的人口总数乘以沿海地区人口的比例。B 项正确。第 7 题,解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洋洲 94.3%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澳大利亚大陆只有澳大利亚一个国家,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沿海地区。相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美国、德国、英国的人口分布较为均衡。8.读“胡焕庸线”图和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完成下列各题。比较内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比例46%54%人口比例96%4%人口密度222 人/km29 人/km2(1)黑河、腾冲分属我国哪两个省级行政区?、。(写简称)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 。 (3)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答案:(1)黑滇(云)(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布较少。解析:本题可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人口分布受自然、人文(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等级考素养提升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经云南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下图分别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和海拔分布图、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单位:%)与坡向关系图。读图,完成第 13 题。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A.人口密度随海拔变化并不明显B. 海拔 0400 米范围内,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迅速增加C. 海拔 5 000 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2.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3.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可知()A.与村级居民点相比,乡镇居民点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答案:1.C2.B3.A解析:第 1 题,海拔 5 000 米以上区域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接近 0,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选C 项。第 2 题,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故选 B 项。第 3 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向阳方位上,乡镇居民点较村级居民点多,说明乡镇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是西北方向。故选 A 项。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第 45 题。4.图中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5.下列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答案:4.D5.B解析:第 4 题,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 5 题,澳大利亚中部、西部为沙漠,气候干旱,人口稀少;德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美国西部多山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下图甲示意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乙示意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丙示意世界各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及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丙(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 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2)分析图乙,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地区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3)分析图丙,在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 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地区,纬度地区和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填字母)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答案:(1)平原(或平原、盆地)(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3)南美(4)低平中、低沿海(5)ACEH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 1 000 米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 200 米以下的平原人口占 56%左右。第(2)题,从纬度看,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为40S90S,从陆地面积、自然条件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题,读图丙可知各大洲的面积和人口比例。第(4)题,结合前三题即可得出结论。第(5)题,中、低纬度地区的沿海、平原地区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第二节第二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课后训练提升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分别表示:亚洲人口迁往美国;美国人口迁往亚洲;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第 12 题。1.以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B.C.D.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了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A.C.答案:1.A2.B解析:第 1 题,美国东北部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为了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正确;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亚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正确。第 2 题,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清朝乾隆年间,约 16.4 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兼有商户、遣户(流放罪犯)、兵眷等,政府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下图示意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路径。读图,完成第 35 题。3.乾隆年间,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B.经济收入C.文化交流D.政府政策4.迁移到新疆的移民,其迁入地主要是()A.军事重镇或者战略据点内B.河流两岸或者山前泉水溢出地带C.地广人稀的盆地中央D.从东向西地域上连接外延地带5.大量移民的迁入对新疆的主要影响是()A.北疆产业结构调整B.南疆商业快速发展C.新疆生态环境改善D.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答案:3.D4.B5.A解析:第 3 题,由材料“清朝乾隆年间,约 16.4 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政府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可知,当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政策是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第 4 题,迁移到新疆的移民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因而其迁入地主要是适宜农业生产、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应为河流两岸或者山前泉水溢出地带。第 5 题,读图可知,大量移民主要迁移到北疆地区,对新疆的主要影响是北疆产业结构调整。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68 题。6.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城市环境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7.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8.下列关于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与沿海地区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B.C.D.答案:6.B7.C8.A解析:第 6 题,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教育资源越丰富,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且空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促成人口迁往城市;城市环境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小。故选 B 项。第 7 题,由图示分析可知,广东人口迁入规模大,且比北京、天津、上海工资水平低,故未来随着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故选 C 项。第 8题,图示信息显示,西藏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且工资水平较高。西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人口迁入;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也是西藏吸引部分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故选 A 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 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 万人,比 2000 年增加 11 700 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据此完成第 910 题。9.上述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0.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地发展政策的差异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答案:9.A10.C解析:第 9 题,题干信息表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不均匀了,A 项正确,C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只是意味着中、西部地区所占人口比例减小,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B 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口增多,属于人口机械迁移,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 项错误。第 10 题,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的空间移动,C 项正确;政策、生育观念、耕地变化等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B、D 三项错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运被称作“最大规模周期性人口迁移”。2020 年春运从 1 月 10 日持续至 2 月 18日,为期 40 天。材料二1949 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方向和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答案:(1)方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原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2)对迁入区的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城镇化水平;对迁入区的不利影响: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迁出区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对迁出区的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流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现阶段人口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迁移;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增大,东部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优于中、西部地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题,人口流动的影响应从迁入区和迁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对于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城镇化水平,但也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也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第三节第三节人口容量人口容量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其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适宜B.对外开放程度低C.人口素质较高D.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答案:D解析: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弥补了本国的短板资源,D 项正确,B 项错误;气候适宜、人口素质较高不是主要因素,A、C 两项错误。2.下列关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有影响A.B.C.D.答案:D解析:资源越丰富,则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错误;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错误;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故其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有影响,正确。故选 D 项。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下图示意不同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相互作用。读图,完成第 34 题。3.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4.据图判断,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大量增加耕地面积B.扩展科技应用领域C.增加人口迁移规模D.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答案:3.C4.B解析: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 4 题,读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扩展科技应用领域两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耕地的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1850 年,清朝的人口约为 4.3 亿。当时的学者认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 13 亿多的人口,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第 56题。5.材料反映的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6.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答案:5.C6.C解析:第 5 题,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这主要是由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第 6 题,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下表示意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和面积数据统计对比。读表,完成第 78 题。省份人口/万人面积/万 km21990 年8 439山东省2012 年9 68515.81990 年446青海省2012 年573727.下列关于 19902012 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8.青海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最主要原因是青海省()A.交通不便B.人口消费水平低C.自然环境脆弱D.资源贫乏答案:7.B8.C解析:第 7 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 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 1 246 万,增长速度为 14.8%;青海省人口增加了 127 万,增长速度为 28.5%,故 A、C 两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 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由 534 人/平方千米增加到 613 人/平方千米,增长了15%;青海省人口密度由 6.19 人/平方千米增加到 7.96 人/平方千米,增长了 29%,B 项正确。第 8 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读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示意图,完成第 910 题。9.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曲线是()A.B.C.D.10.上海市消费水平高,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上海()A.热量、水资源丰富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答案:9.D10.D解析:第 9 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曲线正确。第 10 题,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某地区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低人均消费量。类型耕地森林面积淡水(平均)最低人均消费量0.1 公顷0.1 公顷2 000 m3材料二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类型数量人口6 200 万面积22 万 km2耕地8 万 km2森林面积7.5 万 km2年径流总量(有效)5 105 亿 m3材料三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 20 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 9 000 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现有耕地面积将减少 8 000 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 10 000 平方千米。(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森林面积,淡水。 (2)未来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 答案:(1)0.001 3 km2/人0.001 2 km2/人8 234 m3/人(2)耕地在城市、公交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淡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解析: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后两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等级考素养提升人口潜力指数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1.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和B.和C.和D.和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递减B. 地区人口潜力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 地区人口潜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 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答案:1.C2.C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地人口潜力最大,地人口潜力最小。第 2 题,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故 C 项正确;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地区因气候条件优越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较大。3.如今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地出现了无人村,曾经与自然亲近的村落,成为被遗落在乡野的废弃景观。舟山嵊泗嵊山岛后陀湾 20 世纪 90 年代前居住人口最多时曾有 3 000 多人,600 多户人家,如今“人去楼空”,茂密的爬山虎把整个村庄的房子吞没,被称为舟山“最美无人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近海渔业资源衰竭B.海岛淡水资源缺乏C.海洋运输发展缓慢D.台风灾害频繁发生答案:A解析:舟山群岛大部分自然村落的居民以捕鱼为生,渔业收入成为其经济来源和生活最大的依赖,所以,“人去楼空”最可能的原因是渔业资源的枯竭。4.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下图为我国新疆部分地区简图。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 32 人/平方千米,目前已达 13 人/平方千米,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教授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教授的说法提供依据。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3)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丰富,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同时无交通干线通过,运输条件受限。第(3)题,赵教授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人口密度容易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第一节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完成第 12 题。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技术D.水力资源答案:1.C2.A解析:第 1 题,由材料可知,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故选 C 项。第 2 题,“桃花源”环境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其处于山间盆地,气候相对温暖,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较少,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故选 A 项。读某中等城镇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第 34 题。3.居住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A.02 千米处B.23 千米处C.35 千米处D.67 千米处4.距市中心 2 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交通通达度低B.环境质量差C.地租昂贵D.服务设施差答案:3.C4.C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与市中心距离 35 千米处,人口密度最大,应是居住区密集分布的区域。第 4 题,距市中心 2 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昂贵。下图为某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56 题。5.图例中 A、B、C 相对应的城镇功能区依次是()A.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B.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D.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6.从城镇中心到郊区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为()A.CBAB.ABCC.ACBD.BAC答案:5.C6.A解析:第 5 题,商业区面积小,位于城镇中心附近;工业区位于城镇外围;居住区面积大,分布广泛。第 6 题,地租由城镇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下图为某城镇多年平均风频图。读图,完成第 78 题。7.该城镇可能位于()A.我国华北平原B.印度半岛境内C.地中海沿岸D.西欧平原上8.如果在该城镇布局一个火电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局在该城镇的()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答案:7.A8.C解析:第 7 题,风频图中,线段越长(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为当地主导风向;线段越短(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因此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所以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A 项正确。第 8 题,读图可知,该地最小风频为东北风。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即东北方向。D 项正确。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镇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第 910 题。9.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区地价上涨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东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B.C.D.10.近年,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甲地()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答案:9.A10.A解析:第 9 题,由于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交通等压力加大,重工业为降低成本、减轻对城镇的污染,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该市位于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东北部地区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利于城镇环境保护。第 10 题,高级居住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外缘、环境较好的地区,图中甲地较符合。等级考素养提升读图,完成第 12 题。1.从 P 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A.南B.东C.西D.北2.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镇功能区依次是()A.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B.居住区、商业区、绿地、工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绿地D.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商业区答案:1.A2.C解析:第 1 题,该题给出的是等时线分布图,即从某点出发,到达该线所花时间相同。根据图示可知,南方距离 P 点最远,且所花时间相等,即往南车速最快。故选 A 项。第 2 题,乙在城镇中心,应为商业区;甲在外围,适宜布局工业区;丙居中心区偏外,适合布局居住区;西北部有绿地,对保护环境有利,C 项正确。3.读某城镇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别为:区、区、区,其中,用地方式多分布在城镇外围的是类功能区。 (2)类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镇中心、。下列关于该类功能区主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口流量大人口密度较小交通便捷对外联系不便地租水平高土地利用集约A.B.C.D.(3)由于经济原因,不少城镇中的类功能区开始出现高级和普通的分化现象。如果图中城镇地区的主导风向与河流的流向大体一致,则高级居住区应主要分布在城镇(填方向)部。试简述判断理由。 答案:(1)商业居住工业(2)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D(3)西南位于城镇盛行风的上风向,城镇河流上游(上风上水处),环境较好。解析:第(1)题,根据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回答。第(2)题,商业区一般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位于城镇中心,人口流量大,土地租金高,建筑物高大稠密,土地利用集约。第(3)题,高级居住区位于环境较好的位置,多分布在地势高处、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第二节第二节城镇化城镇化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读我国某市 19782008 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完成第 13 题。1.1988 年该市的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2.下列关于该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30 年间该市的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上升并大于出生率B.自 1983 年以来,该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提高C.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D.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镇环境压力增大3.1998 年以来该市农村人口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大城镇交通条件便利城镇就业机会多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A.B.C.D.答案:1.B2.A3.D解析:第 1 题,根据 1988 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得到结果。第 2 题,通过数据的变化分析,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例一直增加,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镇环境压力增大;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造成的。第 3题,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城镇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都会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从而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浙江省某市调查了当地城镇中心和外围区域早、晚高峰期间的交通状况,并根据调查情况绘制了汽车平均时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45 题。4.该市交通最拥堵的是()A.中心区域早高峰B.中心区域晚高峰C.外围区域早高峰D.外围区域晚高峰5.下列缓解该市交通拥堵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B.大力拓宽城镇道路C.大量修建路边停车位D.大幅度提高停车费用答案:4.B5.A解析:第 4 题,城镇中心区交通要比外围区拥堵严重,由图可知,晚高峰汽车行驶速度慢,故城镇中心区域晚高峰交通最拥堵。第 5 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镇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下图是我国某地城镇化进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67 题。6.阶段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后期阶段7.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镇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村镇发展超过城镇C.城镇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答案:6.B7.C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时该城镇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是一种郊区城镇化,阶段时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村镇,是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城镇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第 7 题,由于城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村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因而出现逆城镇化。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完成第 89 题。项目1950 年2010 年城镇数目/个15工业总产值/万元12176 500城镇人口/万人1265城镇人口比例/%2.745.68.表中所列项目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A.城镇数目B.工业总产值C.城镇人口D.城镇人口比例9.下列因素与逆城镇化现象无关的是()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城镇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C.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增多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答案:8.B9.C解析:第 8 题,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城镇数目、城镇人口总数及城镇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等指标上,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与城镇化无关。第 9 题,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增多是城镇化的体现,与逆城镇化无关。10.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人口总数1 000。读某城镇 AI 各地区某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据图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具体表现。(2)分析城镇化过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AI 各地区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和基本不变的地区分别是 、 。 答案:(1)表现: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2)自然环境方面:城镇出现热岛效应;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生物栖息地被城镇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加重环境污染;易发生内涝。社会环境方面:产生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压力大等社会问题。(3)IB解析:第(1)题,该市城镇化进程的具体表现是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第(2)题,城镇化过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方面,城镇规模扩大,出现热岛效应;城镇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生物栖息地被城镇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硬化,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发生内涝;工业生产及生活排放废弃物增多,加重环境污染。社会环境方面,城镇规模过大会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第(3)题,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自然增长率,AI 各地区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和基本不变的地区分别是 I、B。等级考素养提升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甲图显示出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镇群,符合区域内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读某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比较图,完成第 23 题。2.下列关于该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镇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阶段城镇化进程速度比阶段快C.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D.在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3.在阶段,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A.B.C.D.答案:2.C3.D解析:第 2 题,分析该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曲线图可知,该国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不呈同步增长趋势,阶段工业化进程速度下降了;阶段城镇化进程速度比阶段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降低了,有可能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发达了;在阶段,工业化不一定促进了城镇化。故选 C 项。第 3 题,根据图示分析,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进程速度下降了,有可能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发达了,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故选 D 项。读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图,完成第 45 题。4.下列关于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D.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5.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B.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C.城镇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D.农村人口移民发达国家答案:4.C5.B解析:第 4 题,根据图示曲线可知,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欠发达区域,A 项错误;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不会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B 项错误;2020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C 项正确;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D项错误。第 5 题,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
收藏
- 资源描述:
-
第一节第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分布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下列地区人口最稀少的是()A.东欧平原B.恒河平原C.亚马孙平原D.密西西比平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亚马孙平原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蚊虫众多,土质黏重,人口稀少。2.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人口最为稠密的是()A.黑龙江、内蒙古B.新疆、甘肃C.云南、西藏D.江苏、河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胡焕庸线”以东、以南的省级行政区人口稠密,以西、以北的省级行政区人口稀疏。D 项正确。人口的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据此完成第 35 题。3.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气候炎热B.降水少C.矿产资源贫乏D.地势起伏大4.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区域()A.气候温暖湿润B.地势平坦开阔C.交通便利D.工矿业发达,商业贸易活动频繁,社会经济发达5.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干旱缺水A.B.C.D.答案:3.B4.D5.C解析:第 3 题,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分布稀少。第 4 题,美国东北部是世界上较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稠密。第 5 题,高山地区不一定干旱缺水。下表是各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据此完成第 67 题。大洲面积所占比例/%人口所占比例/%欧洲48.754.9亚洲26.947.3非洲19.445.1北美洲 38.551.3南美洲 26.862.8大洋洲 44.294.36.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A.欧洲B.亚洲C.南美洲D.大洋洲7.沿海人口最集中的国家是()A.美国B.德国C.英国D.澳大利亚答案:6.B7.D解析:第 6 题,回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用各大洲的人口总数乘以沿海地区人口的比例。B 项正确。第 7 题,解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洋洲 94.3%的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澳大利亚大陆只有澳大利亚一个国家,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绝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沿海地区。相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美国、德国、英国的人口分布较为均衡。8.读“胡焕庸线”图和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完成下列各题。比较内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面积比例46%54%人口比例96%4%人口密度222 人/km29 人/km2(1)黑河、腾冲分属我国哪两个省级行政区?、。(写简称)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 。 (3)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差异大的主要原因。答案:(1)黑滇(云)(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方便,人口密度大;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布较少。解析:本题可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人口分布受自然、人文(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等级考素养提升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经云南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下图分别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和海拔分布图、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单位:%)与坡向关系图。读图,完成第 13 题。1.澜沧江湄公河流域()A.人口密度随海拔变化并不明显B. 海拔 0400 米范围内,人口分布随海拔升高迅速增加C. 海拔 5 000 米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2.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A.太阳辐射能B.土地利用方式C.水能资源D.年降水量3.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比例与坡向关系图可知()A.与村级居民点相比,乡镇居民点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方向是正北答案:1.C2.B3.A解析:第 1 题,海拔 5 000 米以上区域人口总数很少,人口密度接近 0,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故选C 项。第 2 题,湄公河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季风水田农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故选 B 项。第 3 题,读图可知,在东南、正南向阳方位上,乡镇居民点较村级居民点多,说明乡镇对坡向的选择较村级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会明显受到流域内山体走向的影响;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小的是西北方向。故选 A 项。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第 45 题。4.图中代表的国家依次是()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5.下列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答案:4.D5.B解析:第 4 题,国人口集中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相符;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相符;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吻合。第 5 题,澳大利亚中部、西部为沙漠,气候干旱,人口稀少;德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美国西部多山区,开发较晚,人口稀少;印度中部为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6.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下图甲示意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乙示意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丙示意世界各大洲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及人口占洲总人口的比例。读图,完成下列各题。甲乙丙(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 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区。 (2)分析图乙,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地区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3)分析图丙,在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 30%的大洲中,人口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洲。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地区,纬度地区和地区的趋向性。 (5)根据上述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判断,下列地区中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填字母) A.恒河平原B.亚马孙平原C.西欧平原D.美国阿拉斯加E.朝鲜半岛F.青藏高原G.刚果盆地H.加拿大东南角答案:(1)平原(或平原、盆地)(2)海洋面积大(或陆地面积小),南极大陆自然条件恶劣,至今无人定居(3)南美(4)低平中、低沿海(5)ACEH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在垂直方向上,人口集中分布于海拔 1 000 米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海拔 200 米以下的平原人口占 56%左右。第(2)题,从纬度看,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为40S90S,从陆地面积、自然条件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题,读图丙可知各大洲的面积和人口比例。第(4)题,结合前三题即可得出结论。第(5)题,中、低纬度地区的沿海、平原地区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第二节第二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课后训练提升下图示意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分别表示:亚洲人口迁往美国;美国人口迁往亚洲;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第 12 题。1.以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A.B.C.D.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了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这说明各类人口迁移在数量上()A.C.答案:1.A2.B解析:第 1 题,美国东北部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向东北部迁移的人口主要是为了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正确;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亚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迁入美国的主要目的是谋求就业机会和提高经济收入,故正确。第 2 题,均为美国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会造成该国人口机械增长;该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增长态势,说明迁入人口多、迁出人口少,故。清朝乾隆年间,约 16.4 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兼有商户、遣户(流放罪犯)、兵眷等,政府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下图示意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路径。读图,完成第 35 题。3.乾隆年间,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自然条件B.经济收入C.文化交流D.政府政策4.迁移到新疆的移民,其迁入地主要是()A.军事重镇或者战略据点内B.河流两岸或者山前泉水溢出地带C.地广人稀的盆地中央D.从东向西地域上连接外延地带5.大量移民的迁入对新疆的主要影响是()A.北疆产业结构调整B.南疆商业快速发展C.新疆生态环境改善D.新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减少答案:3.D4.B5.A解析:第 3 题,由材料“清朝乾隆年间,约 16.4 万人迁移到新疆,以民户(主要从事粮食生产)为主”“政府租给农具,划拨土地,提供籽种、口粮等”可知,当时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政府政策是移民新疆的主要影响因素。第 4 题,迁移到新疆的移民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因而其迁入地主要是适宜农业生产、水源条件好的地区,应为河流两岸或者山前泉水溢出地带。第 5 题,读图可知,大量移民主要迁移到北疆地区,对新疆的主要影响是北疆产业结构调整。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68 题。6.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城市环境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7.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8.下列关于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与沿海地区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B.C.D.答案:6.B7.C8.A解析:第 6 题,经济越发达,就业机会越多,工资水平越高,教育资源越丰富,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且空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促成人口迁往城市;城市环境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小。故选 B 项。第 7 题,由图示分析可知,广东人口迁入规模大,且比北京、天津、上海工资水平低,故未来随着广东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故选 C 项。第 8题,图示信息显示,西藏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且工资水平较高。西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人口迁入;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也是西藏吸引部分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故选 A 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 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 万人,比 2000 年增加 11 700 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上升。据此完成第 910 题。9.上述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10.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地发展政策的差异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人均耕地减少答案:9.A10.C解析:第 9 题,题干信息表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人口的空间分布更不均匀了,A 项正确,C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只是意味着中、西部地区所占人口比例减小,并不意味着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B 项错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口增多,属于人口机械迁移,并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D 项错误。第 10 题,我国现阶段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即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人口的空间移动,C 项正确;政策、生育观念、耕地变化等会影响人口迁移,但不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A、B、D 三项错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运被称作“最大规模周期性人口迁移”。2020 年春运从 1 月 10 日持续至 2 月 18日,为期 40 天。材料二1949 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图。(1)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方向和原因。(2)结合材料,分析目前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产生的影响。答案:(1)方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原因: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活环境优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2)对迁入区的有利影响: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城镇化水平;对迁入区的不利影响: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迁出区的有利影响: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对迁出区的不利影响:造成劳动力流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现阶段人口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迁移;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增大,东部经济发达,收入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优于中、西部地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第(2)题,人口流动的影响应从迁入区和迁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对于迁入区,有利于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提高城镇化水平,但也造成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等问题;对于迁出区,可缓解人地矛盾,获取大量资金,加强与外界联系,但同时也会造成劳动力流失。第三节第三节人口容量人口容量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1.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其最主要原因是()A.气候适宜B.对外开放程度低C.人口素质较高D.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答案:D解析: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地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弥补了本国的短板资源,D 项正确,B 项错误;气候适宜、人口素质较高不是主要因素,A、C 两项错误。2.下列关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也有影响A.B.C.D.答案:D解析:资源越丰富,则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可利用的资源越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错误;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错误;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故其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也有影响,正确。故选 D 项。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下图示意不同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相互作用。读图,完成第 34 题。3.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条件优越B.矿产资源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丰富4.据图判断,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大量增加耕地面积B.扩展科技应用领域C.增加人口迁移规模D.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答案:3.C4.B解析:第 3 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草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第 4 题,读图可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可以从增加耕地和扩展科技应用领域两方面来采取措施。但青藏地区耕地的潜力有限,同时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因此扩展科技应用领域是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1850 年,清朝的人口约为 4.3 亿。当时的学者认为“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 13 亿多的人口,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第 56题。5.材料反映的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6.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答案:5.C6.C解析:第 5 题,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这主要是由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第 6 题,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下表示意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和面积数据统计对比。读表,完成第 78 题。省份人口/万人面积/万 km21990 年8 439山东省2012 年9 68515.81990 年446青海省2012 年573727.下列关于 19902012 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8.青海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最主要原因是青海省()A.交通不便B.人口消费水平低C.自然环境脆弱D.资源贫乏答案:7.B8.C解析:第 7 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 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 1 246 万,增长速度为 14.8%;青海省人口增加了 127 万,增长速度为 28.5%,故 A、C 两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 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由 534 人/平方千米增加到 613 人/平方千米,增长了15%;青海省人口密度由 6.19 人/平方千米增加到 7.96 人/平方千米,增长了 29%,B 项正确。第 8 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读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示意图,完成第 910 题。9.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的曲线是()A.B.C.D.10.上海市消费水平高,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大,其原因是上海()A.热量、水资源丰富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答案:9.D10.D解析:第 9 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资源环境承载力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曲线正确。第 10 题,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某地区未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低人均消费量。类型耕地森林面积淡水(平均)最低人均消费量0.1 公顷0.1 公顷2 000 m3材料二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类型数量人口6 200 万面积22 万 km2耕地8 万 km2森林面积7.5 万 km2年径流总量(有效)5 105 亿 m3材料三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 20 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 9 000 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现有耕地面积将减少 8 000 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 10 000 平方千米。(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森林面积,淡水。 (2)未来对该地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大的因素是。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最小的因素是。从有利于增加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分析,这种资源应如何利用? 答案:(1)0.001 3 km2/人0.001 2 km2/人8 234 m3/人(2)耕地在城市、公交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淡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解析: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后两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等级考素养提升人口潜力指数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第 12 题。1.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和B.和C.和D.和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递减B. 地区人口潜力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 地区人口潜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 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答案:1.C2.C解析:第 1 题,读图可知,地人口潜力最大,地人口潜力最小。第 2 题,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故 C 项正确;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地区因气候条件优越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较大。3.如今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地出现了无人村,曾经与自然亲近的村落,成为被遗落在乡野的废弃景观。舟山嵊泗嵊山岛后陀湾 20 世纪 90 年代前居住人口最多时曾有 3 000 多人,600 多户人家,如今“人去楼空”,茂密的爬山虎把整个村庄的房子吞没,被称为舟山“最美无人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近海渔业资源衰竭B.海岛淡水资源缺乏C.海洋运输发展缓慢D.台风灾害频繁发生答案:A解析:舟山群岛大部分自然村落的居民以捕鱼为生,渔业收入成为其经济来源和生活最大的依赖,所以,“人去楼空”最可能的原因是渔业资源的枯竭。4.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下图为我国新疆部分地区简图。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各题。(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 32 人/平方千米,目前已达 13 人/平方千米,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教授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教授的说法提供依据。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3)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丰富,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省级行政中心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同时无交通干线通过,运输条件受限。第(3)题,赵教授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人口密度容易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第一节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桃花源记中描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据此完成第 12 题。1.“桃花源”的地形最可能是()A.山间峡谷B.山前平原C.山间盆地D.平缓高原2.“桃花源”环境与下列因素紧密相关的是()A.地理位置B.灌溉系统C.农业技术D.水力资源答案:1.C2.A解析:第 1 题,由材料可知,该处周围高,内部地势平坦开阔,应为山间盆地,故选 C 项。第 2 题,“桃花源”环境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其处于山间盆地,气候相对温暖,河流流经,水源充足,与外界交流较少,不受外部环境干扰,故选 A 项。读某中等城镇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第 34 题。3.居住区密集分布的区域是()A.02 千米处B.23 千米处C.35 千米处D.67 千米处4.距市中心 2 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域()A.交通通达度低B.环境质量差C.地租昂贵D.服务设施差答案:3.C4.C解析:第 3 题,读图可知,与市中心距离 35 千米处,人口密度最大,应是居住区密集分布的区域。第 4 题,距市中心 2 千米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昂贵。下图为某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56 题。5.图例中 A、B、C 相对应的城镇功能区依次是()A.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B.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C.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D.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6.从城镇中心到郊区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为()A.CBAB.ABCC.ACBD.BAC答案:5.C6.A解析:第 5 题,商业区面积小,位于城镇中心附近;工业区位于城镇外围;居住区面积大,分布广泛。第 6 题,地租由城镇中心向郊区逐渐降低。下图为某城镇多年平均风频图。读图,完成第 78 题。7.该城镇可能位于()A.我国华北平原B.印度半岛境内C.地中海沿岸D.西欧平原上8.如果在该城镇布局一个火电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布局在该城镇的()A.西北方向B.东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南方向答案:7.A8.C解析:第 7 题,风频图中,线段越长(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大),表示风频越大,为当地主导风向;线段越短(外面到中心的距离越小),表示风频越小。因此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和西北风,所以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A 项正确。第 8 题,读图可知,该地最小风频为东北风。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即东北方向。D 项正确。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镇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第 910 题。9.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区地价上涨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东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东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B.C.D.10.近年,甲地出现了高级居住区,主要原因是甲地()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居住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答案:9.A10.A解析:第 9 题,由于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环境、交通等压力加大,重工业为降低成本、减轻对城镇的污染,不断向城镇外缘移动。该市位于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东北部地区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利于城镇环境保护。第 10 题,高级居住区一般布局在城镇外缘、环境较好的地区,图中甲地较符合。等级考素养提升读图,完成第 12 题。1.从 P 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A.南B.东C.西D.北2.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镇功能区依次是()A.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绿地B.居住区、商业区、绿地、工业区C.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绿地D.工业区、居住区、绿地、商业区答案:1.A2.C解析:第 1 题,该题给出的是等时线分布图,即从某点出发,到达该线所花时间相同。根据图示可知,南方距离 P 点最远,且所花时间相等,即往南车速最快。故选 A 项。第 2 题,乙在城镇中心,应为商业区;甲在外围,适宜布局工业区;丙居中心区偏外,适合布局居住区;西北部有绿地,对保护环境有利,C 项正确。3.读某城镇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城镇主要功能区分别为:区、区、区,其中,用地方式多分布在城镇外围的是类功能区。 (2)类功能区主要分布在城镇中心、。下列关于该类功能区主要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人口流量大人口密度较小交通便捷对外联系不便地租水平高土地利用集约A.B.C.D.(3)由于经济原因,不少城镇中的类功能区开始出现高级和普通的分化现象。如果图中城镇地区的主导风向与河流的流向大体一致,则高级居住区应主要分布在城镇(填方向)部。试简述判断理由。 答案:(1)商业居住工业(2)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D(3)西南位于城镇盛行风的上风向,城镇河流上游(上风上水处),环境较好。解析:第(1)题,根据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回答。第(2)题,商业区一般位于城镇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商业区需要便捷的交通,位于城镇中心,人口流量大,土地租金高,建筑物高大稠密,土地利用集约。第(3)题,高级居住区位于环境较好的位置,多分布在地势高处、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第二节第二节城镇化城镇化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读我国某市 19782008 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完成第 13 题。1.1988 年该市的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2.下列关于该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30 年间该市的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上升并大于出生率B.自 1983 年以来,该市的城镇化水平一直在提高C.改革开放以来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D.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镇环境压力增大3.1998 年以来该市农村人口减少的原因可能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大城镇交通条件便利城镇就业机会多农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A.B.C.D.答案:1.B2.A3.D解析:第 1 题,根据 1988 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得到结果。第 2 题,通过数据的变化分析,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例一直增加,这主要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镇环境压力增大;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造成的。第 3题,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城镇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的转变,都会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从而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减少。浙江省某市调查了当地城镇中心和外围区域早、晚高峰期间的交通状况,并根据调查情况绘制了汽车平均时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45 题。4.该市交通最拥堵的是()A.中心区域早高峰B.中心区域晚高峰C.外围区域早高峰D.外围区域晚高峰5.下列缓解该市交通拥堵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优先发展公共交通B.大力拓宽城镇道路C.大量修建路边停车位D.大幅度提高停车费用答案:4.B5.A解析:第 4 题,城镇中心区交通要比外围区拥堵严重,由图可知,晚高峰汽车行驶速度慢,故城镇中心区域晚高峰交通最拥堵。第 5 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城镇交通拥堵的主要措施。下图是我国某地城镇化进程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第 67 题。6.阶段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后期阶段7.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A.城镇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村镇发展超过城镇C.城镇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答案:6.B7.C解析:第 6 题,从图中可看出,在阶段时该城镇许多人和企业开始迁往郊区,是一种郊区城镇化,阶段时人口和产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乡村和小村镇,是逆城镇化。郊区城镇化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是城镇化中期阶段的一个特征。第 7 题,由于城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村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因而出现逆城镇化。读某地区发展变化数据表,完成第 89 题。项目1950 年2010 年城镇数目/个15工业总产值/万元12176 500城镇人口/万人1265城镇人口比例/%2.745.68.表中所列项目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A.城镇数目B.工业总产值C.城镇人口D.城镇人口比例9.下列因素与逆城镇化现象无关的是()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城镇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C.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增多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答案:8.B9.C解析:第 8 题,城镇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城镇数目、城镇人口总数及城镇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等指标上,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工业总产值与城镇化无关。第 9 题,进城务工人口数量增多是城镇化的体现,与逆城镇化无关。10.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迁入数-人口迁出数)/人口总数1 000。读某城镇 AI 各地区某年人口变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据图说出该市城镇化进程的具体表现。(2)分析城镇化过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3)AI 各地区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和基本不变的地区分别是 、 。 答案:(1)表现: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2)自然环境方面:城镇出现热岛效应;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生物栖息地被城镇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加重环境污染;易发生内涝。社会环境方面:产生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压力大等社会问题。(3)IB解析:第(1)题,该市城镇化进程的具体表现是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增加。第(2)题,城镇化过程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自然环境方面,城镇规模扩大,出现热岛效应;城镇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生物栖息地被城镇的钢筋水泥所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硬化,下渗减少,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大,易发生内涝;工业生产及生活排放废弃物增多,加重环境污染。社会环境方面,城镇规模过大会造成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社会治安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第(3)题,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迁移差额率+人口自然增长率,AI 各地区中,人口数量增长最快和基本不变的地区分别是 I、B。等级考素养提升1.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镇发展一般规律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甲图显示出城镇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最后出现卫星城甚至形成城镇群,符合区域内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读某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比较图,完成第 23 题。2.下列关于该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镇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阶段城镇化进程速度比阶段快C.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D.在阶段,工业化促进了城镇化3.在阶段,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现代服务业A.B.C.D.答案:2.C3.D解析:第 2 题,分析该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曲线图可知,该国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不呈同步增长趋势,阶段工业化进程速度下降了;阶段城镇化进程速度比阶段慢;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降低了,有可能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发达了;在阶段,工业化不一定促进了城镇化。故选 C 项。第 3 题,根据图示分析,该国可能属发达国家,阶段工业化进程速度下降了,有可能是因为高技术产业发达了,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所以,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故选 D 项。读世界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含预测)情况图,完成第 45 题。4.下列关于较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较发达区域B.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C.2020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D.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迁移5.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农村B.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C.城镇人口寿命长,死亡率低D.农村人口移民发达国家答案:4.C5.B解析:第 4 题,根据图示曲线可知,目前世界城镇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化水平高的欠发达区域,A 项错误;较发达区域平均城镇化水平不会随着逆城镇化的进行而下降,B 项错误;2020 年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C 项正确;世界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D项错误。第 5 题,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