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圆(上)-圆的有关概念-21.1 圆的有关概念-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北京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编号:30f39).zip
刁振玖刁振玖圆的有关概念圆的有关概念(1)(1)图片欣赏图片欣赏活动活动1 1:步骤:步骤: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o ; 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o 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2cm; 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o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 2cm的点的点?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 合这样特点的点?合这样特点的点? 讨论:到点讨论:到点o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 2cm的点有的点有 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 形的形状形的形状. 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点的集合. 圆的定义:圆的定义:活动活动2 2:2cm步骤:步骤: 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 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 什么作用什么作用. 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活动3 3:步骤:步骤:在学案上画半径为在学案上画半径为2cm的的 o ; 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 任意点一些点任意点一些点; 观察你所画的点与观察你所画的点与 o有几种位置有几种位置 关系;关系; 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怎样判断怎样判断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结论:结论:练习练习: :已知:已知: O的半径为的半径为6cm,当,当op满足下列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条件时,分别指出点p与与 O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关系: op=4cm ; op=7cm ;op=6cm ; op=6.1cm .例:例: 已知已知:在在ABC,AC=4cm,BC=3cm,C=90,以点,以点C为圆心作为圆心作 C,半径,半径为为r.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A、B和和 C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关系. (1) r=2.4cm ; (2 ) r=4cm 圆的有关概念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肯定和启发青少年在心理上的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互惠欲和求信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是学生理解概念、公式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维方式。努力揭示数学公式的本质,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使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来获得的。构建主义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圆的有关概念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数学第 17 册第 22 章第 1 节的内容,圆的定义和有关概念。从小学的认识圆形到如今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圆的认识正发生着质的转变,转变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采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究,通过画图、观察、猜想、验证,得出圆的定义。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了解圆的定义、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本节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了解圆的定义、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本节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本节课的学科本质是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并能用数量关系刻画位置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本节课的学科本质是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并能用数量关系刻画位置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学过圆的一些知识,对于圆已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会利用圆规画圆,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的性质的过程。初步了解圆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现实生活中圆形物体所具有的 性质。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体验。因此,圆这部分知识得以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不同问题,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学讲练”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 了解圆的概念和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根据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在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用数量关系确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位置关系到数量关系的转化, 在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3. 在合作交流探究点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 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 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判断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用数量关系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教学流程示意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导入新课探究圆定义圆心和半径作用点和圆位置关系归纳总结检测例题总结结论进入情境画图、讨论独立完成画图、讨论练习巩固提出问题学生活动1学生活动2学生活动3小结布置作业学生活动4展示结果练习巩固学生活动4谈收获布置作业检测巩固练习 3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 分钟)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欣赏生活中的一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利用几张包含着圆形的美丽图片,引出课题.)学生欣赏后回答图片中物体形状的共同特征.通过欣赏图片感知图形世界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8 分钟)活动 1:探究圆的集合定义. 步骤: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o ; 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o的距离等于 2cm;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o的距离等于 2cm 的点?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合这样特点的点?讨论:到点o的距离等于 2cm 的点有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形的形状.师生共同总结:找到的所有点,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表示方法: 以点 O 为圆心的圆,记作“O” ,读作“圆 O” 定长称为半径.rop学生动手画图后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圆的定义.教师强调圆的表示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定义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通过讨论得出:这些到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形成一个圆;圆上的所有点到顶点的距离都相等. 4 二、讲授新课活动 2:观察投影得出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步骤: 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同 点,有什么不同点.243oA 222oooA 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什 么作用. 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活动 3: 确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步骤: 学案上画半径为 2cm 的o ; 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 任意点一些 点; 观察你所画的点与O有几种位置关系; 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怎样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结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_ d_ d_ d_ o_ p_ r_ o_ p_ r_ r_ p_ o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合作完成.学生总结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讨论如何用数量关系描述点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结论.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心决定圆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圆心, 半径.学生积极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结论:结论:设设O 的半径为的半径为 r,点,点 P 到圆的距离为到圆的距离为d,则有:,则有:点点 P 在圆外在圆外dr 点点 P 在圆上在圆上d=r 点点 P 在圆内在圆内dr练习:已知O 的半径为 6cm,当 op 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 p 与O 的位置关系:op=4cm ;op=7cm ;op=6cm ; op=6.1cm活动 4:例题讲解及练习例: 在ABC,AC=4cm,BC=3cm,C=90,以点 C 为圆心作C,半径为 r.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A、B 和C 的位置关系. (1) r=2.4cm ; (2 ) r=4cm练习:1. 已知O的半径为 5cm(1)若OP3cm,那么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P在O_;(2)若OQ5cm,那么点Q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Q在O_;(3)若OR7cm,那么点R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R在O_.2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O 的半径为 5,则点 P(3,4)与O 的位置关系是:点 P 在O_学生思考解题方法: 画图定量分析. 数据定性学生思考解题方法:画图定量分析.数据定性体会用圆的半径为 r,点 P 到圆心的距离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来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巩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 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谈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将知识系统 6完善,思想方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四、课堂检测1.已知O 的半径为 3cm,当 op 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 P 和O 的位置关系.(1)OP=4cm ; (2)OP=2cm ; (3)OP=3cm ; (4)OP=3.1cm.2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边 AB=3 厘米,AD=4 厘米,以点 A 为圆心,3 厘米为半径作圆 A,则点 B、C、D 与圆 A 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独立完成.通过随堂检测,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辅导五、课后作业P 34 页 6、7 ;选作 p48 页 3 学生独立完成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一)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自评、参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达标检测成绩(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达标检测成绩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整体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提高和小组自身不断进步,是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对问题的看法和解题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散发,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最朴实的教学方法体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点评】:目标准确,达成度高。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设计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画图、观 察、归纳、总结,得出圆的集合定义,课堂效率高。BACD
收藏
编号:200631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43.56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2-30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刁振玖刁振玖圆的有关概念圆的有关概念(1)(1)图片欣赏图片欣赏活动活动1 1:步骤:步骤: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o ; 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o 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2cm; 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o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 2cm的点的点?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 合这样特点的点?合这样特点的点? 讨论:到点讨论:到点o的距离等于的距离等于 2cm的点有的点有 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 形的形状形的形状. 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点的集合. 圆的定义:圆的定义:活动活动2 2:2cm步骤:步骤: 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 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 什么作用什么作用. 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活动3 3:步骤:步骤:在学案上画半径为在学案上画半径为2cm的的 o ; 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 任意点一些点任意点一些点; 观察你所画的点与观察你所画的点与 o有几种位置有几种位置 关系;关系; 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怎样判断怎样判断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结论:结论:练习练习: :已知:已知: O的半径为的半径为6cm,当,当op满足下列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条件时,分别指出点p与与 O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关系: op=4cm ; op=7cm ;op=6cm ; op=6.1cm .例:例: 已知已知:在在ABC,AC=4cm,BC=3cm,C=90,以点,以点C为圆心作为圆心作 C,半径,半径为为r.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A、B和和 C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关系. (1) r=2.4cm ; (2 ) r=4cm 圆的有关概念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充分肯定和启发青少年在心理上的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互惠欲和求信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和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是学生理解概念、公式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维方式。努力揭示数学公式的本质,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培养、提高学生素质,使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来获得的。构建主义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2.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圆的有关概念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数学第 17 册第 22 章第 1 节的内容,圆的定义和有关概念。从小学的认识圆形到如今的系统学习,学生对圆的认识正发生着质的转变,转变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平面几何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采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探究,通过画图、观察、猜想、验证,得出圆的定义。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以上分析从而确定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了解圆的定义、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本节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是:了解圆的定义、理解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本节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本节课的学科本质是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并能用数量关系刻画位置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本节课的学科本质是对圆的概念的理解并能用数量关系刻画位置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中学过圆的一些知识,对于圆已经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会利用圆规画圆,经历了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圆的性质的过程。初步了解圆所具有的一些性质,并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单描述,初步具有了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的能力,为本章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圆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圆形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现实生活中圆形物体所具有的 性质。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体验。因此,圆这部分知识得以从小学到初中的顺利过渡,并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初中数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一系列不同问题,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学讲练”的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提 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 了解圆的概念和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能根据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2在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如何用数量关系确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位置关系到数量关系的转化, 在探究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3. 在合作交流探究点和圆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 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敢于创新,养成认真勤奋、合作交流 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判断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教学难点: 用数量关系确定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教学流程示意4.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课前准备导入新课探究圆定义圆心和半径作用点和圆位置关系归纳总结检测例题总结结论进入情境画图、讨论独立完成画图、讨论练习巩固提出问题学生活动1学生活动2学生活动3小结布置作业学生活动4展示结果练习巩固学生活动4谈收获布置作业检测巩固练习 3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2 分钟)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欣赏生活中的一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利用几张包含着圆形的美丽图片,引出课题.)学生欣赏后回答图片中物体形状的共同特征.通过欣赏图片感知图形世界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18 分钟)活动 1:探究圆的集合定义. 步骤:在学案上任意画一点o ; 在同一平面内,找一点,使之与点o的距离等于 2cm;讨论:是否还存在与点o的距离等于 2cm 的点?若存在,请再找出一些符合这样特点的点?讨论:到点o的距离等于 2cm 的点有多少个?这些所有的点给我们什么图形的形状.师生共同总结:找到的所有点,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表示方法: 以点 O 为圆心的圆,记作“O” ,读作“圆 O” 定长称为半径.rop学生动手画图后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圆的定义.教师强调圆的表示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定义通过动手实践,体会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通过讨论得出:这些到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形成一个圆;圆上的所有点到顶点的距离都相等. 4 二、讲授新课活动 2:观察投影得出圆心和半径的作用步骤: 观察两组图片中的圆,有什么相同 点,有什么不同点.243oA 222oooA 讨论:一个圆的圆心和半径各有什 么作用. 思考: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活动 3: 确定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步骤: 学案上画半径为 2cm 的o ; 闭上眼睛用铅笔垂直学案,在学案 任意点一些 点; 观察你所画的点与O有几种位置关系; 讨论: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怎样判断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结论: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_ d_ d_ d_ o_ p_ r_ o_ p_ r_ r_ p_ o学生思考后回答.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合作完成.学生总结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学生讨论如何用数量关系描述点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师生共同总结结论.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圆心决定圆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确定一个圆的条件:圆心, 半径.学生积极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5结论:结论:设设O 的半径为的半径为 r,点,点 P 到圆的距离为到圆的距离为d,则有:,则有:点点 P 在圆外在圆外dr 点点 P 在圆上在圆上d=r 点点 P 在圆内在圆内dr练习:已知O 的半径为 6cm,当 op 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 p 与O 的位置关系:op=4cm ;op=7cm ;op=6cm ; op=6.1cm活动 4:例题讲解及练习例: 在ABC,AC=4cm,BC=3cm,C=90,以点 C 为圆心作C,半径为 r.按下列条件分别判断点A、B 和C 的位置关系. (1) r=2.4cm ; (2 ) r=4cm练习:1. 已知O的半径为 5cm(1)若OP3cm,那么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P在O_;(2)若OQ5cm,那么点Q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Q在O_;(3)若OR7cm,那么点R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R在O_.2在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O 的半径为 5,则点 P(3,4)与O 的位置关系是:点 P 在O_学生思考解题方法: 画图定量分析. 数据定性学生思考解题方法:画图定量分析.数据定性体会用圆的半径为 r,点 P 到圆心的距离两个量的数量关系来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巩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 三、课堂小结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谈学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将知识系统 6完善,思想方法得到进一步提升四、课堂检测1.已知O 的半径为 3cm,当 op 满足下列条件时分别指出点 P 和O 的位置关系.(1)OP=4cm ; (2)OP=2cm ; (3)OP=3cm ; (4)OP=3.1cm.2如图已知矩形 ABCD 的边 AB=3 厘米,AD=4 厘米,以点 A 为圆心,3 厘米为半径作圆 A,则点 B、C、D 与圆 A 的位置关系如何?学生独立完成.通过随堂检测,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辅导五、课后作业P 34 页 6、7 ;选作 p48 页 3 学生独立完成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一)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自评、参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达标检测成绩(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达标检测成绩 6.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 字数)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能够有效地将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的学习行为转化为整体创新能力的机制,从而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提高和小组自身不断进步,是整个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主讨论,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对问题的看法和解题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得以散发,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用最朴实的教学方法体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点评】:目标准确,达成度高。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有效设计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画图、观 察、归纳、总结,得出圆的集合定义,课堂效率高。BACD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二十一章 圆(上)-圆的有关概念-21.1 圆的有关概念-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北京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编号:30f39).zip》由用户(老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第二十一章
圆(上)_圆的有关概念_21.1
圆的有关概念_ppt课件_(含教案)_部级公开课_北京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编号:30f39)
北京
九年级
上册
数学
第二十一
有关
概念
_21
_ppt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