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docx》由用户(青草)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性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一 知识点总结 选择性 必修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各科综合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1 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生活的环境 1.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2. 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3.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4.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5.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6. 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7. 大多数细胞的内
2、环境是组织液。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 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8. 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9. 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10. 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11. 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 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12. 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3. 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
3、90 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14. PH 在 7.35-7.45 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15. 温度 37 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 1 摄氏度。 16.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 关。 17. 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18. 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2 2 19.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 9 层膜。 20. 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 11 层膜。 21. 二氧化碳从产
4、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 9 层膜。 22.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至少跨过 6 层膜,12 层磷脂分子,6 个磷脂双分子层。 23. 二氧化碳不能从血浆运到组织细胞的原因:二氧化碳进出细胞方式为自由扩散,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 浓度高,血浆中低。 1.2 内环境的稳态 24.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中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5. 2.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6.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7. 当外界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28. 4.内环境稳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5、条件。 29. 5.组织水肿原因: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淋巴管阻塞局部代谢旺盛钠与水潴留。 30. 6.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一定紊乱。代谢速率可能增大,可能降低。 31. 7. 内环境稳态与人体健康 32. 渗透压失调会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33. pH 失调会导致酸中毒、碱中毒 34. 血糖平衡失调会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35. 儿童缺钙患 佝偻 病,成人缺钙患 软骨 病, 老人缺钙患 骨质疏松 症;血钙过低会导致 肌肉抽 搐 ,血钙过高会导致 肌无力 。 第第二二章章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2.1 神经系统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3 3 (1)注意区分
6、脑和大脑;神经中枢和中枢神经系统。 (2)大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有 关;小脑维持平衡;脑干连接脑和脊髓,有生命中枢。 (3)脑神经 12 对,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 31 对,管理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脑神经和 脊神经都有支配内脏的神经。 (4)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 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加强,有利 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7、基本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 神经元树突(接受传导信息) 突起轴突(传递信息) +髓鞘 = 神经纤维 + 神经纤维+.+包膜=神经 4.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大,对神经细胞起辅助作用,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2.1 神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调节的基本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叫做反射。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 (3)传入和传出神经的判断:小进大出
8、;神经节(传入) ;突触结构。 (4)关于反射弧完整性检测 (5)关于有无感觉和有无反射的情况分析: 思路:感觉需要传到大脑,反射需要传到效应器,只要路径完整就可以有反射或感觉。 (6)兴奋: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到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相对 活跃状态的过程。 4 4 2、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1)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比较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方式先天性后天学习所得 神经中枢低级中枢参与大脑皮层 存在形式终生存在可以消退 (2)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 (3)条件反射的消退: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
9、会逐渐减弱,最终完全不出 现。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简单地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 性效应的信号,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无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无限。 2.3 神经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也称为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 (细胞内 K+浓度比较高,细胞外 Na+浓度比较高) 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为内负外 正,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强,
10、Na+内流,膜电位为内正 外负,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局部电流的形成: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 产生局部电流,刺激未兴奋部位产生同样的动作电位,兴奋向两 侧传导。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膜外则相 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特点: 相对不疲劳性、双向性 (3)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 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5 5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 维膜的外侧 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 偏转 :电表两极置于膜两侧的情况: a 点之前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对 K 的通透性大,对 Na的通透性小,主 要表现为 K 外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1、。 ac 段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刺激时,Na 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 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ce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Na 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后, K 通道关闭。 ef 段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主动运输)将流入的 Na 泵出膜外,将流出的 K泵入膜内, 以维持细胞外 Na 浓度高和细胞内 K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特殊处理情况如下: 甲:将神经纤维置于低 Na 溶液中; 乙:利用药物阻断 Na 通道; 丙:利用药物阻断 K 通道; 丁:利用药物打开 Cl 通道,导致 Cl内流; :电表两极均置于膜外的情况下: 刺激 a
12、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小体:神经元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程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 (2)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突起相接触, 形成突触。 突触类型: 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 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 (3)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轴突的神经冲动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 6 6 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
13、解、回收 或扩散离开间隙。 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注意: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可以是兴奋性的(打开 Na+通道) ,也可以是抑制性的(打开 Cl-通道) 。 神经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 、多巴胺、一氧化氮等。 (4)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 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速度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5)电流表在突触处的偏转情况分析: 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 c
14、点,兴奋不能传至 a,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 次偏转。 3、某些化学物质能够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其作用位点往往是突触。兴奋剂和毒品大多也是通过作用于 突触来起作用的。如: 有些物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速率;有些会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有些会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等。 2.4 神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系统的分级调节 1. 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的关系 (1)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下肢运动;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下部头部器官运动; 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都有其代表区, 而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是倒 置的。 (2)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脑干、
15、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高级 中枢,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调整。 2.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 (1)该调节通过反射进行。 (2)有自主神经系统参与。例如:交感神经兴奋,不会使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3)大脑通过脊髓调节内脏活动;脑干中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教高级 中枢等。因此,自主神经系统不完全自主。 2.5 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 1. 言语区: W(write)失写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写字; (view)失读症,发生障碍时不能看懂文字; S(sport)运动性失语症,发生障碍只是不能
16、讲话; H(hear)听觉性失语症,发生障碍时不能听懂他人讲话。 7 7 2. 学习和记忆: (1)记忆的阶段 感觉性记忆:记忆转瞬即逝;记忆:数秒到数分钟,如验证码; 第二级记忆:数分钟到数年,可以遗忘;级记忆:永久记忆,如姓名,身份证等。 (2)短时记忆主要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 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3. 情绪 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抗抑郁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突触前 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是突触间隙的 5-羟色胺保持一定的浓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
17、常进行。 第第三三章章体液调节体液调节 3.1 激素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与内分泌系统 1.激素的发现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或者是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 2.研究激素的方法:结扎法、阉割法。 3.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和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 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本质主要作用 下丘脑 促甲状腺(性腺、 肾上腺皮 质)激素释放激素 多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多肽促进肾小管和
18、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垂体 生长激素蛋白质 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和骨的生长 促甲状腺(性腺、 肾上腺皮 质)激素 蛋白质 促进甲状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激 素的分泌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作用于几乎全身 所有的细胞 胰岛 B 细胞胰岛素蛋白质降低血糖浓度 A 细胞胰高血糖素蛋白质升高血糖浓度 肾上腺 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 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甾体类调节糖代谢、水盐平衡等 8 8 性腺性激素固醇 促进性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 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3.2 激素激素调节的过程调节的过程 1.血糖调节 (1
19、)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注意:血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 不能分解补充血糖。 (2)血糖含量的稳定 激素分泌部位生理功能 胰岛素胰岛 B 细胞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 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胰高血糖素胰岛 A 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注意: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不能作用于食物中糖类的吸收这一过程; 胰高血糖素只能够促进来源,不能抑制去路; 肾上腺素也能够升高血糖,但主要是在应急状态下。 (3)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 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
20、度。 (4)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激素。 (5)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拮抗作用:胰岛素降血糖;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作用结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 做反馈调节。 3、激素调节实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9 9 (1)分级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反馈调节:甲状腺或性腺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与 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4、激素调节的特点 (1)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直接通过血液传递到全身各处; (2)微量高效。 (3)作用
21、于靶细胞和靶器官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 体) 。 (4)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发挥完作用后就被灭活。 3.3 神经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化学调节因子,如 CO2、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较长 (2)联系 激素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内分泌腺本身直
22、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3、体温调节 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为主) 。 人体主要的散热途径: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等方式。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 人体体温恒定: 产热量=散热量。 体温调节过程 4、水盐调节 (1)水的来源:饮水、食物中的水分、代谢产水。 1010 排水的途径:尿液排出、汗液排出、呼吸排出、粪便排出。 (2)水平衡的调节 注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3)盐平衡调节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或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 重
23、吸收钠增加,维持血钠平衡;相反,血钠含量增加时,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 第第四四章章免疫调节免疫调节 4.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并发育成熟的地方。 脾、淋巴结、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 (1)扁桃体:内含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2)胸腺:随年龄增长,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 T 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3)淋巴结: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 物。 (4)脾: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参
24、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 (5)骨髓: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它们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包括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如淋巴细胞、树 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1)淋巴细胞: 1111 (2)树突状细胞: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 原的功能。 (3)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吞噬消化、抗原处理和呈递功能。 3、抗原:能够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大多数抗原是蛋白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
25、暴露在细胞表面,呈递给其他细胞,如 B 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4、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反应的物质。 (1)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其本质为蛋白质。 (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 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 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 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