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素材: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建议及补充资料.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素材: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建议及补充资料.docx》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人教版 选择性 必修 第二 生物 素材 种群 数量 特征 教学 建议 补充 资料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建议及补充资料一教学建议本节教学建议安排 2 课时,第 1 课时完成“种群的数量特征”理论部分的学习,第 2 课时完成“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明确本节学习的内容和意义策略一利用教材中的 “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提出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本节的“问题探讨”以章引言提到的东北豹种群数量现状作为情境素材,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后,可以进一步利用情境素材,设置以下两个问题,引出本节学习的内容和意义。(1)像东北豹如此强壮的捕猎能手,为什么会濒危呢?而鼠、蝗虫的数量为什么却很难控制呢?(2)东北豹的种群数量
2、可以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获得,那么一片农田中的水稻或蝗虫的种群数量又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策略二通过对本地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特征的调查研究引入新课。 教师可提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学生调查本地某种生物的种群数量特征,形成研究报告。在教学时以此作为情境贯穿本节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完成对种群数量特征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的学习。(二)设计模拟实验,突破“利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教学难点利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是本节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为了使学生深入掌握这两种抽样调查方法,教师可尝试利用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调查方法的操作要领。样方法的模拟实验 教师先在 A4 纸上打印出若干小
3、点, 再以此为调查对象进行模拟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何处取样?合适的样方应取多大?需要多少个样方?对样方边线上的点,应当如何计数?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交流和讨论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答案,然后依据相关原则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实验;实验完成后,统计、汇总、比较各组的数据。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各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怎样减少误差?样方法适用于估算哪些生物的种群密度?标记重捕法的模拟实验 利用黑白围棋子(或红豆、绿豆等材料)和黑色塑料袋进行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为什么要晃动塑料袋?如果被标记的动物放回后大量死亡,调查结果与真实数值相比,偏大还是偏小?怎样减
4、少误差?以问题促进学生对标记重捕法的理解。另外,教师应强调使用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例如,标记不能过分醒目;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对动物没有伤害;尽可能多地捕获和标记动物以减少误差;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两次捕获期间,种群内未出现大量个体的出生或死亡、大规模的迁入或迁出;等等。(三)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图,明辨种群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本节概念多,概念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关键概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概念图,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四)组织探究实践,提高探究与实践能力“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是高中生物学课程中为数不多的实地调查活动既是本节的重要教学内
5、容,也是难点。教材在活动中并未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调查方案。在调查前,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鉴定样地内的植物种类;强调野外调查的注意事项;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指导学生提前制订好调查计划;根据样方的特点,确定取样地点、样方数量、样方大小,并设计好记录表格等。在调查中,要强调小组成员间要注意分工协作,确保按时完成调查任务。在调查后,要求学生及时汇总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完成调查报告,并组织交流和讨论。二补充资料(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一个随环境条件和调查时间而变化的变量。调查所得的种群密度为特定时间和特定空
6、间的密度,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absolute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density)两种。绝对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相对密度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某一物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它只是衡量种群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种群的绝对密度可用公式 d-NIS(d 为密度,N 为样地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S 为样地面积)来计算。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绝对密度)常用的方法。1,样方法(quadratmethod)样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多种, 依生物种类、 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正方
7、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地区,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的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其次,计数各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假设随机抽取样方 n 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 X1,X2,X3,.,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的平均数 X=Xn/n;接着,计算标准差 SD 和标准误差SE 标准差表示每个变量 Xn离开平均数的范围,即变异范围,SD2=(Xn-X)2/(n-1)标准误差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估计值的差异范围, SE2=SD2/
8、n有了 SE 以后,就能够计算出样本平均数作为总体平均数的估计值的可信程度。在 95%可置信条件下,总体平均数估计值=Xt0.05,dfSE;同样的,在 99%可置信条件下,=Xt0.01,dfSE,当 df 30(df=n-1),查表可得 t0.051.96,t0.012.58,由此可以对总体数量进行估计。2,标记重捕法(mark-recapturemethod)标记重捕法是指在某个调查区域内, 捕捉某种生物一部分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段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区域中该生物的种群数量。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
9、、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假定在调查区域中, 捕获 M 个个体进行标记, 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 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 m,根据总数 N 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 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 N=Mn/m 。N 只是种群总数的估计值,因此,与样方法一样,必须测定该估计值的可置信程度。其中(SE/N)2=(N-M)(N-n)/Mn(N-1)。有了 SE 以后,就可以求得在 95%或 99%可置信条件下的种群总数估计值。(二)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
10、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Nt+1=Nt+(B-D)+(1-E)(Nt是时间/时的种群数量,B,D、I、E 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段时期后、时间 t+1 时的种群数量,则
11、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l/Nt;迁出率=E/Nt)一个种群中不同年龄级的个体可分为幼年阶段、成年阶段和衰老阶段。各年龄级个体数量分布对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直接的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着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助于了解种群的发展趋势,预测种群的兴衰。种群的性别比例也影响着种群的出生率,因此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三)种群的空间特征概述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作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随机分布(randomdistribution)指的是每个个体在种
12、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只有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容易产生,如森林地被层中一些蜘蛛的分布和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以种子繁殖的植物在自然散布于新的地区时也经常表现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uniformdistribution)的特征是,种群的个体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的距离。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 ,沙漠中植物为竞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呈
13、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而人工栽培形成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集群分布(clumpeddistribution)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的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等,但各群大都是随机分布的。其形成原因包括:(1)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2)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中心扩散;(3)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在大多数自然情况下,种群个体常是成群分布的,如放牧中的羊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