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学参考.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教学参考.docx》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人教版 选择性 必修 第二 生物 环境 教学 参考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选择性必修 2 生物与环境教学参考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原必修 3 模块“稳态与环境”被拆分为选择性必修 1“稳态与调节”和选择性必修 2“生物与环境”,拆分后的两个模块都增加了课程内容。1 1 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教材选取内容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选择性必修 2 模块的课程内容规定了一条大概念(即概念 2)及多条下位概念。据此可确定教材内容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组织教材内容,需要考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每
2、种生物都不是孤立的,同一时空同种生物的集合就是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彼此相依,并形成了群落;群落与无机环境的总和(即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的总和)就是生态系统。人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影响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逐渐衍生到人类生态学,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上述内容逻辑关系的分析,教材前三章依次介绍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第 4章介绍人与环境。这四章内容层层递进,符合生态学研究从个体到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再到人类生态学的顺序。在具体章节中,教材内容围绕大概念及下位概念展开。例如,概念 2.1.3 为“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
3、生物的种群特征”。为落实这条概念,教材在种群一章新编第 3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材还有多种举措帮助学生建构概念。例如,用事实性材料作为学生建构概念的基础,用黑体字呈现重要概念,通过本章小结总结并体现概念间的联系等。结合生态学内容的特点,编写本模块教材时还注意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从群体水平介绍生命世界的客观规律,因此教材内容注重引导学生从群体水平思考问题。(2)体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各个层面不同系统的动态平衡;而且这三章的章标题也突出了动态平衡,如第 1 章“种群及其动态”、第 2 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 3 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各章内容均体现了稳态与平衡观。(2)充分
4、联系生产生活,各章各节均安排了与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并进行社会责任教育。2 2 教材章节内容的主要变化教材章节内容的主要变化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新教材新增一些内容,以下按章分别简略介绍。第 1 章新增第 3 节“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三个小标题: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种群研究的应用。其中“思考讨论”活动“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其他生物因素”的素材,是实验版教材“群落的结构”一节中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猞猁捕食雪兔的实例)。种间关系的类型多样,但“种间竞争”和“捕食”在自然界比较常见,因种间竞争或捕食而种群数量受影响
5、的现象也易于理解,因此分析这两个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影响种群数量的生物因素。种间关系的概念和类型,并非本节的重点,因此依然安排在群落一章。第 2 章第 1 节增加了“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内容。生态位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独特的地位或作用。第 2 章还新增第 2 节“群落的主要类型”,介绍了荒漠、草原、森林三种生物群落的外貌、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等。为什么只介绍了三种生物群落呢?这是因为该节的重点不是让学生了解生物群落的类型、特征等事实性知识,而是要通过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的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等,理解生物群落的形成是进化和适应的结果。
6、第 3 章 5 节的安排维持不变,但在第 2 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新增生态金字塔的内容,介绍了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在第 3 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增加了生物富集的内容,考虑到初中七年级上册介绍了 DDT 的生物富集,新教材此处以重金属铅为例进行介绍。新教材第 4 章包括三节内容,第 1 节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二是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第 2 节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第 3 节为“生态工程”,分两小节,第一小节为“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马
7、世骏先生提出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基本原理;第二小节为“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介绍了三个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和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与实验版教材选修 3 中“生态工程”内容相比,这部分内容作了很大精简。3 3 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课程标准凝练了生物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教材编写的重要任务。以下介绍本模块教材在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侧重点。3.1 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本模块教材内容主要体现了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信息观等生命观念。生命的系统观是从系统的视角认识
8、生命的观念。所谓系统,是指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整体。1生物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种群由同种生物的许多个体组成;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可以视作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分别是由很多个体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的群体,各自都是系统。每一个较小的系统都是高一级系统的子集。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逐步认识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并学会用整体性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生态观是生态学的核心观念。生态观是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基本规律的整体认识,包含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态系统由多种组分组成,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使
9、生态系统处于平衡中,因此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既依赖于自然界,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学习本模块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观念。稳态与平衡观主要是对个体或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和平衡能力的理解。稳态并不是稳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生物体内各个系统的相互联系、协调统一使个体处于稳态与平衡中。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而言,每个系统内因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保持平衡;不同层次的系统之间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使更大一级的系统保持平衡。如果受到干扰,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也具有恢复生态平衡和
10、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学习本模块,有助于学生以运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态与平衡的实现是有限的,从而与生态观、系统观联系在一起。为什么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呢?这与系统的结构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同,其外貌、功能也会不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是能量的持续摄入,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太阳能首先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就有了物质载体,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伴随着物质的变化。物质循环往复;能量驱动生命运转。物质与能量是生命、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起着调控作用,生态系统也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多种不同的
11、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各异,各种生物具有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等,都是长期进化与适应的结果。由此可见,生命的系统观、生态观、物质和能量观、信息观、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都是相互关联,要理解其中任何一个观念,应该从整体上理解,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3.23.2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新教材重视科学思维的落实,与前几个模块教材一致,本模块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证据意识,以及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还设计了显性的“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等栏目。2除此之外,本模块新教材在训练整体性思维、建立模型、理解因果关系等方面有独特价值。3.2.13.2.1 整体性思维整体性思维生态学思维就是整
12、体性思维的典范。它关注事物和过程的网状因果关系和环状因果关系,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注重将人类生态系统作为各种组分相异相依、相克相生、共存共荣的有机整体。3教材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分析问题。例如,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也可以分为种群内的因素(内因)和种群外的因素(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理解种群变化时,应从整体上综合理解这些影响因素。又如,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组分和结构直接相关,设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案,应从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以及人工林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此外,教材通过“科学方法”栏目有
13、针对性地设计了“视角决定问题”“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等,这两个“科学方法”栏目都引导学生从整体来分析问题。例如,“视角决定问题”以种群和群落研究为例,分析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研究所关注问题的差异。3.2.2 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模型是人们按照特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某种本质特征(如结构特性、功能、关系、过程等)的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的类似物。4模型分为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建立模型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用简易、直观的模型予以呈现。前三册教材已经设计了一些建立模型的内容,如“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用数
14、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等。本模块继续加强建立模型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栏目介绍了如何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接着正文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推演出数学公式和曲线图。然后教材在“J 形增长”内容部分,介绍如何构建 J 形模型。这样学生就完成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任务,从而用模型表征了复杂抽象的概念。此外,教材的其他模型还有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能量流动的基本思路、碳循环模型、负反馈调节模型等。3.2.3生物学因果关系生物学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前一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后一事件,则这两个事件为因果关系,前一事件为因,后一事件为果。生物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