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教材 人教版 选择性 必修 第二 生物 知识点 总结 下载 _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_人教版(2019)_生物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生物选二生物选二知识点填空知识点填空认真填、读、背认真填、读、背第一节第一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提示提示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二、种群的数量特征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
2、度的因素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出生率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
3、数非常困难的种群。估算种群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1 1“两看法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 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 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子叶草本植物。(2)(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
4、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3)植物的大小不同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 100100 m m2 2,灌灌木为木为 1616 m m2 2,草本植物为,草本植物为 1 1 m m2 2。(4)(4)选取样方时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要注意随机取样。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5)(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
5、,应遵循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的原则。3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 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3)(
6、3)计算公式:计算公式:个体总数个体总数 ?初次捕获开标记个体数初次捕获开标记个体数 ?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 ?第二节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种表现形式。图两种表现形式。提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提示:同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能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量的增长趋
7、势,但曲线图表示的数学模型不够精确。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1.种群的种群的J J形增长形增长(1 1)条件)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理想条件下。(2 2)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数学公式:N:Nt t=N=N0 0. .t t(N N0 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t 表示时间表示时间, N Nt t表示表示 t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要点要点 (1
8、 1)种群的增长率种群的增长率1 1,“J J”型型曲线增长率是曲线增长率是不变的不变的。(2 2) 11 时时,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增大增大; =1=1 时时,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稳定不变稳定不变; 11 时时,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减小减小。曲线图曲线图: :(3 3)特点)特点: :增长率大于增长率大于 1 1 并且不变,增长速率增加。并且不变,增长速率增加。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连续增长。连续增长。名师指导名师指导:种群的种群的“J J”形增长在理论上是存在的形增长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一般在实验室条件下一般在实验室条件下或当一个种群刚迁入新环境时可能出现,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
9、乎是不可或当一个种群刚迁入新环境时可能出现,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资源和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能存在的,因为资源和空间不可能是无限的。2.2.种群的种群的“S S形增长形增长(1 1)产生原因)产生原因: :自然界的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自然界的空间和资源总是有限的。(2 2)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量,又称 K K 值。值。(3 3)数学模型)数学模型: :(4 4)特点)特点: : 种群数量达到种群数量达到 K/2K/2 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时,增长速率最
10、大;种群数量达到 K K 值后值后,将保持相对稳定。将保持相对稳定。种群的数量呈种群的数量呈“S S”形增长形增长,这是由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这是由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对食物和空间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的竞争趋于激烈,(天敌数量增多天敌数量增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要点要点(1 1)K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K 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值会随环境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破坏时,K K 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K 值可能会上升。值可能会上升。(2 2)在
11、环境条件稳定,)在环境条件稳定,K K 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会在 K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值附近上下波动。(3 3)K K 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值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会超过种群数量所达到的最大值可能会超过 K 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4 4)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的时候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差值最大的时候,种群增长最快种群增长最快,此时对应的种群此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数量为 K/2K/2;出生数等于死亡数时,种群不再增
12、长,种群达到;出生数等于死亡数时,种群不再增长,种群达到 K K 值。值。(5 5)K K 值、值、K/2K/2 的应用的应用? 值应用值应用增大环境阻力,降低增大环境阻力,降低 ? 值防值防 治有害生物治有害生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 值值 保护野生资源保护野生资源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超过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超过 ? 值,如合理放牧值,如合理放牧K/2K/2 应用应用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渔业捕捞后的种群数量要维持在 ?体? 处处?体? 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其数量达到前防治有害生物,严防其数量达到 ?体?要点要点“J J”形增长曲线和形增长曲线和“S S”形增长曲线综
13、合形增长曲线综合(1)(1)图图中中 b b 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力?始终存在环境阻力。始终存在环境阻力。(2)(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含义是在生存斗争中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被淘汰的个体数量。三三 种群数量的波动种群数量的波动1.1.影响因素影响因素(1 1)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如水分、温度、阳光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种群的如水分、温度、阳光等因素在特殊情况下能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2(2 2)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主要是种群特征和种
14、间关系的影响。主要是种群特征和种间关系的影响。2.2.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种群数量的变化形式: :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增长、下降、波动和稳定。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四、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1.计数方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计数方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
15、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2 2计数方法计数方法: :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如图所示,对于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如图所示,对于 1616 2525 的规格的规格而言而言, 计四角的计四角的 4 4 个中方格共计个中方格共计 100100 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而对于而对于 2525 x1x16 6的规格而言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计四角和正中
16、间的(共共 5 5 个个)中方格共计中方格共计 8080 个小方格中的个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体数量。3 3,计算方法,计算方法: :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 0.10.1 mmmm (1010- -4 4mLmL),故),故 1 1 mL.mL.培养液中培养液中细胞个数细胞个数= =(一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一个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 /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x400 x400 x x 10104 4稀释倍数。稀释倍数。3.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先增加(s s 型),后降低。原因是在开始时培养液中型),后降低。原因是在开始
17、时培养液中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多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营养消耗、pHpH 变化等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生存条件恶化,酵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4 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 1)显微镜计数时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个应只计数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 2)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
18、试管轻轻振荡数次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 3)若酵母菌过多,应将吸取的培养液进行定量稀释后再计数。)若酵母菌过多,应将吸取的培养液进行定量稀释后再计数。(4 4)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因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但需要设置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成前后自身对照;但需要设置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4.4.“J J”形增长曲线和形增长曲线和“S S”形增长曲线综合形增长曲线综合(1 1)“S S”形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形
19、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J J”形增长曲线。形增长曲线。“J J”形增长曲线形增长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增长,而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增长,而“S S”形增长曲线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形增长曲线自始至终都有环境阻力。(2 2)自然状态下,种群呈)自然状态下,种群呈“S S”形增长,理想条件下种群呈形增长,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 J”形增长形增长,两增长曲线的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两增长曲线的差异是由环境阻力造成的。第第 3 3 节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一、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
20、生物因素的影响,且其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物因素的影响,且其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二、生物因素二、生物因素1.1.种群内部生物因素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种群内部生物因素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长受到限制。2.2.种群外部生物因素种群外部生物因素(1 1)食物()食物(2 2)捕食()捕食(3 3)种间竞争()种间竞争(4 4)寄生或传染病)寄生或传染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1 1)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 :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相关,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如食物、天敌等生物
21、因素。(2 2) 非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 :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某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如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如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第一节第一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一、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要的因素。(1 1)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
22、富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2 2)优势种)优势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地位地位: :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决定群落内部的环境条件, 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影响其他种群的生存和生长。和生长。名师指导名师指导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原来占优势的物种也可能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23、。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二、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如海葵与寄居蟹(互惠)能独立生活。如海葵与寄居蟹(互惠)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24、。如马蛔虫和马;噬菌体与细菌;菟丝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如马蛔虫和马;噬菌体与细菌;菟丝子与大豆。子与大豆。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草原上的牛和羊;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互排斥现象。草原上的牛和羊;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狼吃羊。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如羊吃草,狼吃羊。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互利共生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的同步性变化;种间竞争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你死我活”的同步
25、性变化;捕食数量上呈现的同步性变化;捕食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的不同步性变化。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三、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1 1)群落分层的原因)群落分层的原因: :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在陆生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