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教(统编)部编版 高中历史 必修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上传人(卖家):TECH
  • 文档编号:1971230
  • 上传时间:2021-12-20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83.9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统编)部编版 高中历史 必修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统编)部编版 必修 选择性 一册 历史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知识 提纲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第第 1 课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制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商朝:内外服制商朝建立后,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1)内容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

    2、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按照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3)评价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4商周政体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5演变(1)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封建政治制度产生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

    3、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秦朝政治制度建立的背景秦朝的统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2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3三公九卿制(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2)九卿: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图示历史】三公九卿制(3)三公

    4、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4郡县制(1)原因:秦始皇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在全国推行郡县制。(2)内容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5文书行政机制(1)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文书传送:秦朝还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一

    5、)中央行政体制1汉朝中枢权力的变化(1)西汉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2)东汉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2)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评价:隋唐时期,三省

    6、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3宋元的中枢制度(1)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2)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度。4明内阁制与清军机处(1)内阁制背景:1380 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亲理政务,绵延 1 000 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建立:废宰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图示历史图示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2)军机处清朝雍正帝设立

    7、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二)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的郡国制度(1)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2)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2东汉开始的州郡县三级制(1)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地

    8、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的二级制到三级制(1)隋唐的二级制: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2)唐朝的三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 10 道(后增至 15 道) ,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4宋朝的路、州(府) 、县三级制(1)宋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2)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 、县三级制。5元朝的行省制(1)设立: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

    9、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2)意义: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6明清的省、府、县三级体制(1)明朝: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2)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3)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 ,府下设县(州) ,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第第 2 课课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

    10、腊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城邦国家形成(1)时间:公元前 8前 6 世纪。(2)特点:城邦的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中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实际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2雅典的民主政治(1)主要机构: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抽签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由选举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陪审法庭:是主要司法机关,规模庞大,审理大小案件。(2)特征: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3)实质: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

    11、民主。3斯巴达的寡头政治(1)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王位世袭,国王垄断了军事统帅权。(2)长老会议员人数少,且终身任职。(3)监察官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等重要权力,但他们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因而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1)权力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执政官: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公民大会:拥有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等权力,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

    12、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2)特征: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2罗马帝国(1)建立:公元前 1 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实际掌握罗马国家大权,形成君主政治。(2)特点皇帝(元首)掌控罗马国家的权力,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实行独裁统治的重要工具。3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局限(1)古代希腊城邦、罗马共和国,公民都是少数。(2)妇女、外邦人和奴隶不仅没有资格参与政治,还受到剥削和多种压迫。知识点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1封建国家的建立(1)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2)制度:最初的日耳曼人君主把他们征服

    13、的地区视为私产,分封给儿子和随从,形成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3)建立: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死后,国家陷入分裂,形成后世西欧三个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雏形。(4)特征: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2法国等级君主制(1)背景: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2)形成:14 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与教皇对抗,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3)影响: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易混易

    14、错封建等级制与等级君主制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政权形式是国王与各级封建主组成的统治秩序和政权形式。各级封建主只服从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实际权力有限是王权借助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的等级代表大会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统治基础各级封建贵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作用影响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使王权得到加强,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英国议会君主制(1)奠基签署大宪章原因:13 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

    15、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2)初步形成建立国会13 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3)形成建立两院制议会标志:14 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特点: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知识点三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背景:近代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和改革,确立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奠基:17 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的法律由议会制定,国王无权废止;议会定期召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2)发

    16、展:18 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国王的权力限于任命议会多数派领袖出任首相,并批准首相提名的各部大臣,内阁实际掌握政府权力。知识拓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1)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权利法案 )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内阁制的形成) ;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再到广大平民(议会改革) 。(2)四大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3美国联邦共和制的建立(1)背景:1775 年,在北美的 13 个英国殖民地发起独立战争。次年,建立了美利坚合

    17、众国。(2)标志:1787 年,美国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政府对外代表国家主权,拥有宪法明确规定的权力,各州拥有一定的自治权。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是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兼任陆海军总司令;国会分为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和批准税收的权力;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它们对宪法和法律有最终解释权。问题探究比较英国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本质上均为三权分立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2)不同点:英国君主立宪制,世袭君主只是象征性国家元首,权力受宪法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

    18、阁与首相均对议会负责。美国是总统制民主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选出,他与他组成的政府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必对议会负责。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总司令。总统有任免官吏与缔约权,但在财政与立法上受到议会监督与制约。4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过程:1792 年,法国首次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制度并不稳固。1870 年,法国建立第三共和国,1875 年通过新宪法。(2)内容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行使。总统任期七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图示历史法国共和制的建立分散的小农经济长期存在, 资本主义发展不太充分;封建势力异常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各派政治力量此消彼长,斗争激

    19、烈;受到欧洲大陆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外势力进行长期的武装干涉;这些造成法国共和制的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5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1)进步性: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局限性:英国妇女长期没有选举权,美国宪法一度承认了黑人奴隶制的合法地位。(3)逐渐完善:经过 1920 世纪的多次改革和革命,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第第 3 课课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民国初年共和制度的初建(1)共和制度的诞生标志: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

    20、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国旗与纪年:新建立的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 年为民国元年。(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原因:为防止袁世凯独裁。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3)政党政治的尝试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

    21、的尝试。尝试宋教仁案背景:1912 年 8 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 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概况: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结果:“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失败: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4)北洋军阀的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背景:袁世凯大权独揽;古德诺以及筹安会,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过程:1915

    22、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失败: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北洋军阀割据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再也没有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结果: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2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国民党的“训政”开始:1928 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训政纲领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评价:“训

    23、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制;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2)国民党的“宪政”背景: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的时间。过程:1948 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1)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2)中华苏

    24、维埃共和国的建立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4)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战时期的抗日民主制度(1)背景: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2)抗日民主制度的建设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

    25、选举产生。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3)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区的政权建设(1)实践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政权建设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时间:新中国成立前夕。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已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

    26、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1概况(1)本质特征:1949 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2)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

    27、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正式建立标志: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内容: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3)挫折1957 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

    28、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4)恢复完善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标志: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982 年宪法的意义:1982 年宪法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29、,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确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2)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3)发展八字方针背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阶级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30、内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意义: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4)新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知识拓展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

    31、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过程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标志: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内容: 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

    32、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特点和优势: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意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第第 4 课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中国历

    33、代变法和改革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其中,商鞅变法最彻底。(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3)影响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深远: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2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鲜卑族拓跋

    34、部建立北魏政权,于 439 年重新统一北方。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内容前期: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作出了重要贡献。3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改革的

    35、呼声强烈。庆历新政:庆历年间,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2)概况: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3)结果: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变法失败。4张居正改革(1)背景: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2)概况:1572 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他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

    36、革税制。(3)结果:张居正辅政时期,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知识点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变法(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甲午战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2)概况:1898 年 6 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4)影响作用

    37、: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1)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深化拓展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须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然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

    38、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注重改革的实效性。(3)评价: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推动了革命的爆发。3中华民国的改革(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 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 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涉及政治、 经济、 军事、 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 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知识点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

    39、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标志:1956 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认识曲折: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 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 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2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 年 12 月。内容: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

    40、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深化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确定目标:201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次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载入党章: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召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进一步部署:2019 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41、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 2035 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3)内容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律总结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

    42、、导火线直接原因。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4)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

    43、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 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第二单元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第 5 课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

    44、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代:察举制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5)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确立: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

    45、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影响: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官员管理(1)考核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2)监察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

    46、,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2)内容思维点拨(1)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 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2)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

    47、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完善两宋科举,“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全面辩证地看待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

    48、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仍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总结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演变()趋势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正。2官员管理(1)考核隋唐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隋

    49、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2)监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元朝方式: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恢复科举制: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 1313 年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录取人数:元朝科

    50、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考试级别: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参考人员: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命题范围: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2官员管理(1)考核明朝的考核制度:考满和考察考满: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教(统编)部编版 高中历史 必修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71230.html
    TECH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五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导学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评估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易错知识点考点讲义.docx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