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3份打包).rar
第第 19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一、背景一、背景(一)政治根源(一)政治根源(1)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阶级矛盾: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1、清末“新政”(1901 年1911 年)(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官制改革官制,设置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制(3)认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1906 年 9 月1911 年)(1)原因:革命运动形势高涨。 (2)概况1906 年 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 年 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 年 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特别提醒: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二)革命准备(二)革命准备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组织时间领导人物地点地位兴中会1894 年 11 月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 年 8 月 20日孙中山、黄兴日本东京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特别提醒:兴中会是革命团体不是革命政党。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思想基础(1)纲领: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理论: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3)内涵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具体含义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前提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主权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平分土地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6、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概念阐释: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二、过程二、过程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1)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2)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地点第一任总统政体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孙中山五族共和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英国等列强支持。 袁世凯的威胁利诱。A 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B 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C 施压逼迫清政府。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2)结果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宣告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912 年 2 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 年 3 月 11 日颁布。(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3)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4)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5)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历史意义三、历史意义1、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 ,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3、局限性(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4、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特别提醒 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此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第第 20 课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 年1916 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 年1928 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 年1928 年二、政治状况二、政治状况(一)袁世凯统治时期(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 年年1916 年)年)1、专制独裁(1)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2)1914 年 5 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3)1914 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对外关系(1)1915 年 1 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2)1915 年 5 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复辟帝制(1)1915 年 10 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2)1916 年为洪宪元年。4、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护国战争(1915 年)背景袁世凯倒行逆施。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过程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结果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 年1928 年)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2、概况(1)军阀割据和混战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国家影响直系冯国墇、曹锟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苏(江苏) 、赣(江西) 、鄂英国、美国各军阀通过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湖北)皖系段祺瑞皖(安徽) 、浙(浙江) 、闽(福建) 、鲁(山东) 、陕(陕西)日本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控制(2)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3、府院之争(1917 年 5 月)(1)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2)过程: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3)结果: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4、护法运动(1917 年 8 月)(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 年 8 月, 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 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 年)(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二、经济状况二、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原因(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2)外因(最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故。2、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3、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产业工人人数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三、社会习俗三、社会习俗1、背景:(1)共和政体建立。 (2)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纪年:改用阳历纪年。(2)礼仪习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文化状况四、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 年1923 年)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被专制和愚昧束缚。(4)直接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及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5)核心(旗帜):民主和科学。3、主张(1)思想革命拥护“德先生”(民主)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影响(1)积极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2)局限性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片面绝对性) 。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范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第第 20 课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 ,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一、政治:军阀混战和割据一、政治:军阀混战和割据(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1)袁世凯上台: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独揽大权的活动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 年 5 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对外关系: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1)1915 年 1 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2)1915 年 5 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 年 10 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 1916 年为洪宪元年。4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1)背景: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2)过程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3)结果:于 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916-19281背景(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2)帝国主义的支持。(3)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2概况(1)军事:割据和混战军阀割据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直系冯国墇、曹锟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英国、美国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日本奉系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2)政治:“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 年 8 月, 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 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二、经济:二、经济:“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19121919)1经济发展原因(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经济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 200 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3特点: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4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三、社会:新气象三、社会:新气象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历法:改用阳历。(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2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3主张(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4)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4影响(1)积极: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2)消极: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特征领域表现政治民主政体艰难确立,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分崩离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捍卫民主成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短暂春天”社会除旧布新除旧布新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主流
收藏
编号:19712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3.96K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1-12-20
1
文币
- 资源描述:
-
第第 19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一、背景一、背景(一)政治根源(一)政治根源(1)民族矛盾: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空前加深。(2)阶级矛盾: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失败,清政府权威下降,面临巨大的政治危机。1、清末“新政”(1901 年1911 年)(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官制改革官制,设置外务部、商部、学部、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商业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的办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较为完整的学制(3)认识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2、预备立宪(1906 年 9 月1911 年)(1)原因:革命运动形势高涨。 (2)概况1906 年 9 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08 年 8 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1911 年 5 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4)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特别提醒:预备立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二)革命准备(二)革命准备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组织时间领导人物地点地位兴中会1894 年 11 月孙中山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 年 8 月 20日孙中山、黄兴日本东京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特别提醒:兴中会是革命团体不是革命政党。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思想基础(1)纲领:同盟会纲领。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2)理论:三民主义。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3)内涵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具体含义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暴力推翻清王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自主前提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国民主权核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平分土地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5、军事基础: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6、有利时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概念阐释: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修筑权和继续投资的优先权,引发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湖北防务空虚。二、过程二、过程1、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开端)(1)爆发: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2)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14 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间地点第一任总统政体1912 年 1 月 1 日南京孙中山五族共和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原因:英国等列强支持。 袁世凯的威胁利诱。A 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B 同时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C 施压逼迫清政府。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做大总统。(2)结果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宣告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结束。1912 年 2 月 15 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 年 3 月 11 日颁布。(2)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3)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4)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自由平等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5)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三、历史意义三、历史意义1、性质: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 ,建立起共和政体,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4)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3、局限性(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4、启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特别提醒 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以此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是成功的。第第 20 课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 年1916 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 年1928 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 年1928 年二、政治状况二、政治状况(一)袁世凯统治时期(一)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 年年1916 年)年)1、专制独裁(1)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2)1914 年 5 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3)1914 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对外关系(1)1915 年 1 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2)1915 年 5 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复辟帝制(1)1915 年 10 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2)1916 年为洪宪元年。4、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护国战争(1915 年)背景袁世凯倒行逆施。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过程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结果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二)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 年1928 年)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2、概况(1)军阀割据和混战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国家影响直系冯国墇、曹锟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苏(江苏) 、赣(江西) 、鄂英国、美国各军阀通过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湖北)皖系段祺瑞皖(安徽) 、浙(浙江) 、闽(福建) 、鲁(山东) 、陕(陕西)日本奉系张作霖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控制(2)军阀割据和混战的根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3、府院之争(1917 年 5 月)(1)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2)过程: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3)结果: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4、护法运动(1917 年 8 月)(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 年 8 月, 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 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5、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 年)(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二、经济状况二、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原因(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2)外因(最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故。2、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3、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产业工人人数增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三、社会习俗三、社会习俗1、背景:(1)共和政体建立。 (2)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纪年:改用阳历纪年。(2)礼仪习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文化状况四、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 年1923 年)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被专制和愚昧束缚。(4)直接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及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4)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5)核心(旗帜):民主和科学。3、主张(1)思想革命拥护“德先生”(民主)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拥护“赛先生”(科学) ,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国粹和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影响(1)积极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2)局限性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片面绝对性) 。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范畴,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第第 20 课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 ,实际上是指北京政权在不同时期由北洋军阀中的不同派系的实力较强的军阀或军阀集团所控制,北京政府对各地的军阀势力的实际控制比较薄弱,形成了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军阀割据混战:1916-1928一、政治:军阀混战和割据一、政治:军阀混战和割据(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大权独揽:1912-1916(1)袁世凯上台: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2)独揽大权的活动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 年 5 月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同年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对外关系: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1)1915 年 1 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2)1915 年 5 月袁世凯被迫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 年 10 月,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 1916 年为洪宪元年。4革命派的反抗:护国战争(1)背景: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2)过程1915 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3)结果:于 1916 年 3 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916-19281背景(1)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中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内部派系纷争。(2)帝国主义的支持。(3)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2概况(1)军事:割据和混战军阀割据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扶植军阀的帝国主义国家直系冯国墇、曹锟直隶和长江中下游的江苏、江西、湖北英国、美国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福建、山东、陕西日本奉系张作霖黑龙江、吉林、辽宁日本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2)政治:“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3革命派的反抗:护法运动(1)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拒绝恢复国会。(2)开始:1917 年 8 月, 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 年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4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目的: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2)概况: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方面。(3)影响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中国劳工前往欧洲前线,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二、经济:二、经济:“短暂的春天短暂的春天”(19121919)1经济发展原因(1)内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及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有力推动。(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2经济发展表现:(1)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甚至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2)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3)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4)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 200 多万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3特点:时间短暂,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重工业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民族资本力量比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薄弱。4影响: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阶级基础。产业工人人数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诞生奠定阶级基础。三、社会:新气象三、社会:新气象1条件:共和政体成立的促进,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2表现(1)历法:改用阳历。(2)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3)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意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3)思想: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2兴起(1)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2)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3主张(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4)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8 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主流,成为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础。4影响(1)积极: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促进民众觉醒,推动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2)消极:对东西方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片面性。局限于青年知识分子,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的特征领域表现政治民主政体艰难确立,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分崩离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捍卫民主成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短暂春天”社会除旧布新除旧布新文化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的旗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主流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统编)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清单(3份打包).rar》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人教(统编)部编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第六
单元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建立
树立
知识
清单
打包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