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书)知识点汇编(表格式).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全册书)知识点汇编(表格式).doc》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版 2019 湘教版 必修 第二 地理 知识点 汇编 下载 _必修 第二册_湘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共 14 页第一章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义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2人口分布的特点总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洲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国家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 13 个城乡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非洲纬度集中分布在北纬 2060范围内海拔主要居住在海拔 500 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距海距离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微点拨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二、影响人口分布的
2、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具体内容气候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地形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有利水资源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土壤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3人口分布的变化(1)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微点拨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第 2 页共 14 页然因素而起作用。第
3、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空间属性: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二、国际人口迁移120 世纪以前,人口主要迁往人口较少和尚未开发的地区。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3第二次世界
4、大战以后:(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3)美国仍是人口迁入地,但人口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三、我国人口迁移11949 年以前,政治原因、战乱等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自发性人口迁移少。方向为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的迁移。3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方向为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的迁移也有扩大趋势。微点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第三
5、节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第 3 页共 14 页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2现状(1)尽管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断丰富、完善,但自然资源终究是有限的。(2)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限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6、。3措施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三、人口合理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2)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3)二者关系: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
7、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3)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第二章第二章城镇和乡村城镇和乡村第 4 页共 14 页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与乡村(1)城镇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2)乡村是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分布较为分散的地方。2土地利用类型类型内容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城乡用地差异(1)城镇土地利用指城镇中建设用地的状况,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2)乡村土地利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8、。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主要功能居住区城市居民生活、交往、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工业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商业区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交易和金融流通的中枢(3)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没有绝对的界线,各种功能区相互联系、相互组合。(4)城市空间结构:规模空间结构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5)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2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土地利用方式
9、较为简单。(2)空间形态主要有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等,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深刻。第 5 页共 14 页(3)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也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2城镇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等。3乡村聚落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从
10、总体上看,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乡村聚落多或者规模大,自然条件差的地方乡村聚落少或者规模小。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城乡景观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审美观。3二者关系地域文化城乡建设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
11、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第 6 页共 14 页(2)欧洲城市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3)美国城市由于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降低,易形成城市带。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城乡建设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地域文化发生变化后,建筑风格也会发生变化。(2)当今保护地域文化,将传统
12、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3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化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1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速度在工业革命之前极为缓慢,之后,尤其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比重迅速攀升。现在出现了一些大都市带。2发达国家
13、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对比(1)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有些国家出现了城镇化畸形发展。3我国的城镇化(1)当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2)推进新型城镇化,需注意问题: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第 7 页共 14 页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城镇规模扩大,使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
14、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2不利: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引发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问题。3今后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第三章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的含义: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2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