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955607
  • 上传时间:2021-12-12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5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社会心理学 复习 重点
    资源描述: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复习重点第一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行为: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的人们,对各种社会刺激所做的反应.2,文化: 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文明都是文化,文化不仅包括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态度这类非物质的形式,也包括了体现这些非物质文化意义的物质表现形式.3,人格:人格是在个体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典型的,稳定的反应模式(或行为方式).4,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二,填空1,社会行为具有(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既有内因性又有外显形),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等三个方面的特征.2,

    2、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 文化)和(人格 ).3,与社会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学科是(社会学),( 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4,层次性反映了社会心理学的结构特点,根据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我们把社会心理学分为(个体社会行为),( 人际关系),( 群体行为),(社会环境)四个研究层次.5,我国社会心理学界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孕育时期),( 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三,判断题1,由于影响社会心理的原因十分复杂,因此社会心理往往无规律可寻.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所有人心理和行为的科学.3,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缓慢得多,所以自然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比社会环境要大

    3、.4,社会心理发展的每一步都从社会需要中获得了巨大的动力,因此它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5,社会心理学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了社会分析论阶段,一个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心理学从定量实证转变为定性描述.1,0 2, 3, 4,0 5,00四,简答题1,如何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首先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人及其群体.正常人及其群体是相对于非正常人(如生理缺陷,心理变态者或精神病人)而言的,是指具有健康的生理素质,健康人格和正常心态的人.其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活在特定社会

    4、环境下的正常人及其群体.其三,研究社会行为的规律性.2,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答,无论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还是理论体系来看,社会心理学都是一门独立学科.首先,从研究对象看,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正常人及其群体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从它一产生,就确定了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并具有完整的研究内容.其次,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社会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独特存在价值的现代科学,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还在于在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方法体系.其三,社会心理学发展出了一套有效地解释社会行为的理论.正因如此,

    5、我们说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 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 :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2,同辈群体:也称伙伴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3,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称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在雕塑一座少女雕象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这种热望感动了上帝,把雕象变成了真人与他结为伴侣.后来,心理学家把被期望者向着期望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察觉,是自己对于所有

    6、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和了解.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二,填空题1,社会化的功能包括(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 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社会角色).2,除了生物学因素以外,影响人的社会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人生存于期间的社会文化环境.其中包括文化,(家庭),( 学校),( 同辈群体),( 职业背景),(大众传播媒介)等.3,自我意识的结构可以分成(主我)与(客我)两个对立的部分.4,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5,自我意识的功能包括(自我评价功能),(自我情绪的体验功能),( 自我控制的功能).6,埃

    7、里克逊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期,( 童年期),( 学前期),( 学龄初期),( 青春期),( 成年早期),(成年期),( 成熟期)三,判断题1,现代学者认为,个体社会化就是指儿童期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软性规范主要指法律,法规,条例,命令,决定等由国家各级行政,立法,司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或文件.( )3,文明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是文化教化的结果,如果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出现文化断层,人就失去了社会文化教化,原始蒙昧和野蛮的自然属性就会复归.( )4,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对子女的行为采取放任的态度,很少管教和约束.因为家长相信树大自然直的教育观

    8、念.( )5,自信心是维护自我尊严的自我情绪体验,包括尊重自己的人格,尊重自己的荣誉,不向他人卑躬屈膝,不容他人歧视与侮辱自己等.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2,0 3,0 4, 5,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1,社会规范有两类,一类是软性规范,一类是硬性规范,属于软性规范的包括( ).A,信念 B,法律 C,习惯与风俗 D,法规与条例 E,传统道德与伦理 F,命令与决定2,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家庭对于社会化的重要性在于( )A,童年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B,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儿童传授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C,不带有强制性,它往往是在其成员对个人的社交,安全

    9、,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之中自然而然实现的D,童年期儿童对家庭的生理,心理依赖是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3,一般认为,同辈群体有以下特点( ).A,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 B,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C,成员之间易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D,成员之间不容易产生心理认同感 E,有自己的价值标准 F,对成员的社会化带有强制性4,自我控制是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约束,一个人态度并不是由他人的命令强迫改变和形成的,而是建立在对自愿的基础上.自我控制的功能表现为两个方面( ).A,发动作用 B,制止作用 C,自尊心 D,自信心5,按照埃里克逊的观点,童年期阶段是获得( )A,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和羞耻感的阶段 B,基本信

    10、任感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的阶段C,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D,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1,ACE 2,AD 3,ACE04,AB 5,A0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社会化是一个终生的课题答,不仅青少年有社会化是问题,成年和老年人也需要不断地社会化.在人的生命的不同阶段人的社会化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任务.2,简述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答,文化对社会化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它规范着人生纵向成长过程.文化规定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培养了人们对身份,地位的认同,带给人们知识,技能和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并逐渐塑造了人的心理和性格.一个人只有对现有的文化规范的接纳,依从,在社会中才能顺利成长起来,并意识到自

    11、己正在成为周围世界中的一员.第二,它规范着人的横向社会地位.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义务,权利,职责以及他人对我们的行为的期望都是由文化规范来规定的.特别是非正式交往更具有文化规范的特性.3,简述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答,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对人的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它能使人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是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第二课堂,而其中的电视更是成为联系千家万户的一条共同文化和知识的纽带.社会心理学家也注意到了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对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社会化)的消极作用.首先是电视中的暴力节目影响儿童的侵犯行为.电视中出现性,

    12、犯罪,死亡,吸毒等内容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消极影响.其次,电视影响家庭中的相互作用,减少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时间,从而消弱了家庭关系,间接影响社会化过程.此外,电视对儿童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消极影响.第三章 社会角色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 :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的期望.2,先赋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3,角色扮演: 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有能力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承担和表现角色

    13、的过程称为角色扮演.4,角色冲突: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或对立,妨碍角色扮演顺利进行的现象.5,性别角色: 是由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态度,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二,填空题1,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把社会角色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2,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类化他人角色阶段)3,社会角色的功能包括(互动功能),(规范功能)和( )自我表现功能.三,判断题1,角色的自我表现功能指角色具有制约,控制和规范个体行为的作用.( )

    14、2,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活动而获得的社会角色称为自觉的角色.( )3,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男女两性的行为及心理特征主要是天生的,是由他们的生理特征而决定的.( )4,许多研究者认为男性在语言思维方面占有优势,而女性在空间识别能力上占有优势.( )5,农业文化比工业文化更具备使男女平等的文化基础.( )1,0 2,0 3,0 4,0 5,0四,选择题(单项)1,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A,角色丛 B,角色规范 C,角色互动2,一个人必须同时扮演多个的不同角色,但又缺乏角色扮演能力,无法满足所有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由此产生的角色冲

    15、突称为(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3,我们通常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是一种角色冲突,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 ).A,角色间冲突 B,角色内冲突1,A 2,A 3,A五,简答题1,简述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答,产生角色冲突的原因在于不同角色中含有各不相容的成分.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丛,在这个角色丛中,与这个角色发生交往和互动的其他角色对他都有着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发生矛盾,或者角色伙伴对角色的期望过多,以至于角色自身无法应付时,就产生了同一角色丛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2,如何理解性别角色的含义答,一定的社会角色是和一定的社会期望相联系的,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

    16、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的地位,及其被社会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首先,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人一出生就依据他的性别规定了他将成为一个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其次,性别角色的划分决定着某一个体的社会化取向.这种不同的社会化取向必然导致男女有选择的接受不同的社会影响,导致男女形成与其特定的性别角色地位相适应的不同的心理内容和人格倾向.第三,性别角是由社会为男女制定的一套行为规范社会期望,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性别的标定.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一旦将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即将这些规范记忆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那么,她在社会生活中就会自

    17、动按照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式来认识,思考,行动,最终造成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3,简述荣格的男女同体理论的基本观点.答,略4,如何理解男女平等,如何才能实现男女平等答,略第四章 社会认知一,名词解释1,社会知觉: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知觉反应,是人们对社会客体外在特征的整体性的主体反应.2,角色知觉 :是指根据他人所表现出的各种行为认识对方的地位,并根据对方的地位来推测他应遵从的行为,也包括对自己的地位及行为规范的认识.3,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识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4,第一印象作用:是指人们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语言,表情,姿态,身材,年龄以及服饰等方面

    18、对人的印象产生的影响.5,心理定势:是指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容易使人对知觉对象以某种习惯的方式进行反映.二,填空题1,在形状知觉中知觉的整体性遵守(接近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和(封闭性原则)三个原则.2,一般认为社会知觉的类型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角色知觉)和对(对人际关系的知觉).3,一般认为社会印象有(具有间接性),( 综合性)和(固执性)等特点.4,印象的形成模式有(累加模式),( 平均模式)和(加强平均模式).5,影响社会印象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第一印象作用,( 光环作用),和(社会刻板印象作用),( 定势作用).三,判断题1,人的外

    19、表与心理品质是无关的,任何通过一个人的外表来推测其心理活动的企图都是没有根据的.( )2,社会印象则是对印象对象的直接反映.( )3,在印象的形成模式中,专家们认为累加模式比平均模式更符合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一般规律.( )4,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任何品质都具有光环的作用.( )5,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控制协调性动作比控制其他的非言语暗示要容易得多.( )1,0 2,0 3,0 4,0 5,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1,人们在进行社会知觉时并不是对作用于主体的所有社会刺激都发生反应,而是把少数刺激作为社会知觉对象,把它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社会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 ).A,社会知觉的选择性 B,社会知觉

    20、的主观性 C,社会知觉的整体性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就客观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A,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区别 B,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 C,对象的活动性D,事物的新颖性 E,知觉者的需要,兴趣 F,知识经验,目的任务3,一般说社会角色的知觉正确与否的程度,与以( )因素有关.A,对角色的社会期待的明确程度B,与知觉的主观性有关C,角色学习和经验的程度D,与个性倾向性有关E,环境及时代的变化4,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 C,定势 D,社会刻板效应1

    21、,A 2,ABCD 3,ACE 4,A五,简答题1,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答: 认识自己的方法与途径主要有:以人为镜,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认识自己;通过自我测验来认识自己.2,第一印象作用是如何形成的 谈谈如何才能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答:第一印象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要给人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必须从穿着打扮,言行举止等每一件小事做

    22、起.第五章 社会动机一,名词解释1,社会动机: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其中包括援助,救济,捐赠.2,利他行为 :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每个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及行为的指向都是由动机所驱使的,也就是说,社会动机是个人行为的动力,是引起人们行为活动的直接原因.3,冷漠行为: 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帮助时,却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4,旁观者效应 : 个体对于紧急事件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他人在一起时会有不同的表现.由于他人在场,会抑制个体的利他行为,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5,侵犯行为: 凡是以伤害他

    23、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一种行为能否背叛定位侵犯行为,必须要注意两方面的情况,一是个体的外在行为表现;二是个体内在的意图和动机.二,填空题1,社会动机是指(引起),(维持)和(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2,一般认为利他行为有四个特性:第一,它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第二,( 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第三,( 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报答的愿望),第四,( 利他者本人有所损失).3,侵犯行为具有四方面的特点,首先它是有意图的行为,其次,(是外显的行为),其三,( 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其四,(是具有反社会性质的行为).4,侵犯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类型.根据侵犯行为的方

    24、式和途径,我们可以把侵犯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根据侵犯行为的动机,我们还可以把侵犯行为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三,判断题1,在个体内存在的多种动机中,强度最大的动机称为主导动机或优势动机.2,一种动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3,动机能够为个人行为提供动力,以使其维持自己的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4,动机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5,一般情况下,父母以热情,支持和爱护的方式对待儿童的时候,容易使儿童建立起一种利他的和助人的心理倾向.6,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侵犯行为是模仿和强化的结果.7,学习理论强调了挫折和侵犯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只要一个人受了挫折,就必然会做出某种侵

    25、犯行为1,0 2,0 3,0 4,0 5,006,0 7,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1,动机对行为具有的功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A,始动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强化功能 D,动机的清晰度 E,自我报偿功能 F,动机的效能2,( )行为不是利他行为.A,主动无偿地帮助帮他人带路 B,路见不平,制止犯罪行为救助受害者 C,克制自己,为使他人免受烟雾中有害物质的侵害而戒烟 0D,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E,为获得较多的利息,把钱借给他人 F,在公共汽车上,把作为让给别人3,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人的行为会产生更多的顾虑,特别是在不清楚他人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时,不愿在众人面前处在尴尬地位,因而在行为上表

    26、现出犹豫不决的现象称为( ).A,观众作用 B,榜样作用 C,责任分散作用1,ABC 2,E 3,A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动机具有复杂性答:首先,动机和行为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方面,同一动机可能有不同的几种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同一行为也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次,个体的一种行为同时受到多种动机的支配.一般的说,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单纯由某种动机所引发,它总是由几个不同的动机共同作而引发的,其中有一种动机起主导作用.第三,个体的语言,动机和行为往往是不一致的.就是指个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动机和他内心的真实动机往往存在矛盾,即所谓口是心非现象.由于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他人无法直接观察到,而有

    27、时单纯从人的语言表述中判断其行为方向又是不准确的,这就需要综合各方面影响因素考虑行为的真正动机.2,社会心理学如何解释旁观冷漠行为答:社会心理学从个人的人格特点和旁观者效应两个方面来解释旁观冷漠现象.3,如何培养利他行为答:首先要重视家庭,学校,社会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在儿童早期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教师是对儿童有较大影响的人,通过口头引导和以身作则,给儿童提供一种最真实的榜样.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得到积极强化时,他就会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当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消极强化时,利他行为就会减少.在整个社会形成对利他行为进行积极强化的环境和局面.4,如何控制侵犯行为答: 首先要

    28、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其次,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对侵犯行为的惩罚是必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畏惧惩罚往往可以控制一个人的侵犯行为.但在运用惩罚时既要讲究惩罚的有效性,又不能过分地依赖惩罚.其三,通过说服教育控制侵犯行为.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说服要及早进行,让儿童从小明辨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说服时要提供受害者痛苦的线

    29、索,以引起同情心,从而抑制侵犯行为.此外恰当的宣泄,控制暴力电视对控制侵犯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第六章 社会态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对象所持有的较为一贯和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2,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形成指的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一种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的改变指的是一种态度由旧向新的发展的过程,即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的过程.3,态度的两极性:是指态度主体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的态度.二,填空题1,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 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构成.2,一般认为态度具有社会性(协调性),( 间接性)和(两极性)等基本

    30、特征.3,社会态度具有适应的心理功能,社会态度具有(自我防卫的心理功能)和(自我表现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是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指(原有态度的强度发生变化但该态度的方向并没有发生改变);另一种是不一致性改变,指(旧的态度转变为新态度(态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5,平衡理论重点考察了 P-O-X 三者之间的两种关系,一种是 P-O 之间的(情感关系),另一种是 P,O 与 X 的(态度关系).6,影响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 群体因素),( 宣传因素),( 个性特点)和(态度系统特性因素).三,判断题1,人的态度是由先天本能决定的,如婴儿饿了会哭,给他好吃的和好

    31、玩的,他又会很高兴,这种反应就是态度.( )2,情感指态度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3,社会心理学学者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 )4,一般来说,长期行为比短期行为更容易与态度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5,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越密切,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越容易受群体的影响而形成有关的态度.( )6,自尊心越强的人,态度越不容易转变.( )7,幼小时形成的态度不容易改变.( )8,心理学研究表明,引起中等程度恐怖的宣传最有利于态度的变化.( )1, 2, 3, 4, 5,6, 7,0 8,四,简答题1,用经验积累过程与群体规范制约过程解释

    32、态度的形成机制.答: 在个体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当他再一次遇到某个社会事件时,他对这件事形成一定的态度的过程就是运用经验积累进行比较的心理过程.当某一社会事物刺激了人的感官后,个人内心过去已有的经验事实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把这件事和以前的事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这件事与过去的经验相同或者大同小异,就会以过去的经验看待当前的事物,并作为态度反映出来.群体规范起着约束群体成员行为的作用.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都被期望着遵循这个规范,任何违背规范的行为都将受到群体的排斥或攻击.使越轨者感到一定的群体压力,最后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态度.2,从心理学角度讲,说服宣传要注意哪些问题答: 说服宣传要

    33、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过分夸大事实真相会使人产生怀疑感和不信任感,过分缩小事实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特别要注意三点:首先,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宣传必须使人们的内心产生压力或威胁感,使他们感觉到只能听从劝告转变态度以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其次,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宣传方式.再次,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循序渐进.第七章 人际交往与社会沟通一,名词解释1,人际交往:是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过程.2,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流各种观念,思想,兴趣,情绪,感情与意向等等.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增进了解

    34、的工具.3,人际交往空间:所谓人际交往空间乃是指交往过程中个体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也称人际距离.4,双向沟通:指的是信息的发送者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信息发出后,还要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的时候,发送者和反馈者还要进行多次重复交流,直到双方共同明确为止.5,人际距离;指的是交往时自己与他人的远近;交往双方空间的大小可以用双方之间的距离来表示.二,填空题1,交往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 协调功能),( 心理保健功能)和(心理发展动力功能)等方面2,根据信息的沟通渠道,我们可以把沟通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3,时空上的接近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的客观条件,时

    35、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现在(居住距离远近)和(相互交往频率)两个方面.4,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社会心理因素比较主要的有(外表的吸引),(态度的相似),( 需求的互补),( 情感的相悦),(对才华的敬仰),(时空上的接近).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进行交往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具有(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卫),( 控制刺激强度)等功能.6,心理学家霍尔把人际距离分为以下 4 个等级:( 亲密距离),( 私人距离),( 社会距离)和(公共距离).三,判断题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互为主体.( )2,心理学实验表明了人的亲和需要,当心理上发生恐惧时,人更需要远离他人而自己独处

    36、.( )3,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 )4,单向沟通是指在群体,组织内部,依据一定的组织原则所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5,具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 )6,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彼此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力.( )07,沟通环节越多,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损失越小.( )1,0 2,0 3,0 4,0 5,6,0 7,00四,选择题(单项或多项)1,在组织内领导者发布指示,下命令,作报告等属于(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E,横向沟通 F,纵向沟通 02,书面沟通的优点在于( )

    37、.A,可以作为档案材料长时间保存 B,具有详细和规范的特点 0C,比其他沟通途径交换意见迅速D,有助于沟通双方面对面进行感情交流 E,对信息的传递者压力较大3,普通朋友和熟人交往使用的人际空间距离成为( ).用这个距离交往,既能体现友好而亲密的气氛,又使人感到气氛融洽很有分寸.A,亲密距离 B,私人距离 C,社会距离 D,公共距离1,ACF 2,AB 3,B五,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的素质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善.答: 人际交往是一种思想交换的过程,正是这种相互沟通丰富了人的思想,发展了人的思维.现代心理学业已证明,人的素质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以改善,人的智力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健康

    38、的发展.人的种种愚昧也是缺乏交往造成的.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获得信息的多少以及信息质量的高低,而信息的获得则取决于人际交往能力.2,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怎样才能使沟通双方实现思想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答: 按照心理学的要求,沟通的一方应该站到另一方的角度中去体察和度量沟通中的每一个问题,用对方的观点去理解他要表达的观念与态度,去体会他对这些观念,态度所怀的感情,去领会他对该话题的好恶爱憎.首先,要控制偏激狭隘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其次,要以诚待人.诚实,讲信誉是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石.再次,要有坦荡的胸襟,能接受对方的不同观点.沟通不仅要了解对方的不同观点,

    39、还应该有认真听取对方的不同观点,并吸收其中的合理部分.第八章 群体规范与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群体 :所谓群体就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由若干人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群结构.2,次级群体: 针对初级群体而言,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3,参照群体:指的是被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4,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互动和开展活动所遵循的行为标准,是群体对其成员行为的共同期望.5,群体凝聚力: 是群体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保留在群体中的程度.是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6

    40、,从众:,所谓从众就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在直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7,服从:是指由于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而被迫使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愿望而作出的行为.8,极端转移: 在一些特殊情境下群体在对面临的问题进行决策时,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极端性,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者极端保守的社会心理现象.二,填空题1,一般认为群体具有(有一定的结构和比较稳定明确的成员关系),( 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 有较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群体)和(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等特征2,从社会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三个功能.首先,群体是(社会

    41、存在的标志),其次,群体发挥(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再次,群体还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3,群体个性化现象有两个特点,一是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二是(责任的模糊性).4,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而言,群体主要有两个功能.首先,群体能够(满足成员个体的基本需要);其次,群体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唯一途径).5,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和(维系群体的整体性)和(使成员认知标准化)和(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和(与其他群体相区别)等四个方面.三,判断题1,商店里购物的人群,公共汽车上的乘客都属于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2,群体规范均是自发形成的,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 )3,把个

    42、人任务与群体的任务目标区分开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4,群体内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产生较大的凝聚力.( )5,群体遇到外部的压力和威胁,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群体的凝聚力.( )6,无论什么条件下,他人在场总是会提高工作效率.( )1,0 2,0 3,0 4,0 5, 6,四,选择题 01,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A,初级群体 B,次级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E,地缘群体 F,趣缘群体2,根据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 ).A,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B,小群体和大群 C,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D,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3,一个运动员或演员在大庭广众面前比赛或表演

    43、,往往能促使他们发挥出最佳的才能,这种现象称为( ).A,观众效应 B,共做效应 C,极端转移4,群体内产生协作的通常情境是( ).A,鼓励群体间的竞争 B,民主的领导方式 C,不同的工作目标 D,减少工作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制约1,BC 2,A 3,A 4,A五,简答题1,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如何才能提高群体的内聚力答: 根据影响群体凝聚力因素的分析,要提高群体凝聚力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方法:第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要提高领导者的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实行民主领导,对领导的素质,品行要有高要求;第二,设置合适的目标,使个人与群体的任务,目标相一致;第三,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

    44、的奖励办法,提高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使每个成员都关心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第四,重视感情的交流,通过改变组织的沟通结构,为成员之间创造各种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活动,培养成员的群体意识和成员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适当地利用外部压力,开展群体间的竞争,在社会上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等等,都有利于群体凝聚力的提高.2,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群体决策的冒险转移现象.答: 第一,责任分散理论.群体容易比个体作出更冒险的决策,是因为责任分散地落到了每个成员的身上,群体决策若出现了问题,应当由群体来承担,而不会把责任归于个人;既使责任落到个人身上,也会由于大家的共同分担而变小.因此,这就减少了个人的责任

    45、感,降低了个人对不利后果的担心,从而导致人们选择的极端性.第二,文化放大理论.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称赞冒险.在群体讨论的情况下,主张冒险的人比主张保守的人更有说服力.受赞扬冒险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会把冒险作为一种规范来应用,积极向冒险转移;而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高度评价谨慎,那么群体决策就会出现保守倾向.第三,说服论据论.群体讨论的情景下,一个人的极端意见如果得到其他人的支持,他会变得更相信自己的意见,从而采取更极端的立场.第四,社会比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群体中,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定自己的观点,当发现别人的观点与自己相似时,就不愿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而是倾向于走极端,以表明自己高人一头第

    46、九章 心理健康一,名词解释1,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即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适应和效能的状态2,心理咨询: 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咨询人员与来访者的交谈,协商与指导,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在助人自立的基础上,协助咨询对象认识自己,发挥个人的潜能,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的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自己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我完善.3,适应性咨询:适应性咨询的对象属于那种基本健康,但生活中有各种烦恼,心理矛盾时有发生,有一定适应困难的人.咨询的目的是排解心理忧难,减轻心理压力,改善适应能力.4,系统脱

    47、敏法:系统脱敏技术是逐步降低患者对某些事物或情景的敏感性,使他们与这些事物,情景相联系的焦虑消失,恢复正常的反应.5,强化法行为治疗: 强化法就是通过惩罚某种不良行为和奖励某种良好的行为,使个体放弃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6,角色固着:一个人不懂得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变通自己的角色,而是固守一种角色称为角色固着二,填空题1,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职业群体中人际交往关系因素)等.2,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认为应该包括(能保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人格),(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48、和能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3,一般认为,智力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 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4,记忆障碍是人们在(识记),( 保持),( 回忆)或(再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障碍.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健康的意义.答: 首先,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能生存发展,并对社会有所贡献.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能够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减少心理机能紊乱,以充沛的精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削弱以至破坏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无法调节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人际关系,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家庭和社

    49、会生活,给本人和他人造成痛苦,也给社会带来危害.其次,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紧密相连,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生理健康的条件.有时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甚至超过生理因素.其三,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也是智力活动的器官.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直接影响智力活动.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使反映灵敏,思维活跃.现代社会信息化,科技化的迅速发展,使得积极的智力和思维活动成为所有人适应瞬息万变的科技社会的有力武器.要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获得新的信息,对新出现的事物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方向,都需要具有积极,正常的心

    50、理活动来引导.2,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答: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并正确地体察和分析客观事物,作到冷静而稳妥的处理事情;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保持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其次,要学会控制和解除心理压力.适当的压力对激发人的积极性是有好处的,如果没有一点心理压力,人就回疲疲沓沓,无所作为;但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对人就会产生一种压抑情绪,而影响心理健康.人要控制和解除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5560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