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六)附答案.docx

  • 上传人(卖家):weihai2016
  • 文档编号:1955482
  • 上传时间:2021-12-1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2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六)附答案.docx》由用户(weihai2016)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1 研究生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 实践 研究 考题 答案
    资源描述:

    1、20212021 年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实践研究考题(六)附(六)附答案答案第 六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第 六 讲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文 明 建 设1 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高效率当作经济建设的目标,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

    2、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已经严重制约了国民经的可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调结构、保增长的抓手,不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生态文明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整治项目、新能源开发项目、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既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无论对眼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治理环境,还可以使地方经济得以健康有序地增长。(二)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政治体制改革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位置, 它是保障社会主

    3、义事业顺利进行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当前,就国内外政治形势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执政考验。一方面,从国内政治形势来说,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更要注重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一直以来,GDP 增长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执政指南。为片面追求单纯的 GDP 增长,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致教训惨重。可以说,是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最大、最严峻的执政考验。为此,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转而以环境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目标,将是未来我国政治建设的主方向。另一方面,从国际政治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利益博

    4、弈的砝码。随着全球能源、资源消耗的剧增,围绕着能源、资源的争斗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为获得更大利益,往往以环境和生态问题为借口指责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为获取更大的发展权益,必须正视环境和生态问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看,都需要我们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契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切实维护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生态公正与公平,决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牺牲后代人的益。(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要注重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培育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并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融入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之中, 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首先,以探讨、定位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建设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积极手段。 生态文化是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文化形态,它反映了人类价值理性对工具理性的超越和反思,成为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其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理念的培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新首在传承,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6、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对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 使生态文明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 全社会形成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是关乎民生的生死攸关的问题。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矛盾得以解决的重要因素。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环境也就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往往会引发严重

    7、社会问题,造成局部的不和谐、不稳定,此类社会矛盾、纠纷的解决必须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才能解决。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是人民群众民生领域的突出期盼。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2 2 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 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近几年来,政府和地方组织在环保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尤其是环保部门的

    8、决心,整治力度越来越大,手段也屡有创新。但事后却没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发生。原因不难发现:(1)企业天生的逐利性, 环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则省, 经常存侥幸心理; (2)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地方环境造成污染, 甚至是严重污染,但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员们对 GDP 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没能求得起码的平衡。(3)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监管, 我们的监督存在着相当大的漏洞。 当下的矛盾在于,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过高,付出的代价必然过大。而边治理边污染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的危害,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环境保护的

    9、被动局面。环境污染的治理不能停留在事后的惩罚上,应当在污染的前阶段,预防为主。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视起来, 真正从动力机制上入手解决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矛盾, 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加大对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指标的考核,使其成为官员政绩的重要体现。总而言之,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首先是人们认识上的滞后性,环境有一定的自洁能力,在环境污染的前期影响并不明显,只有环境破坏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污染制造者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别人控制污染,治理污染使污染处于环境的自洁范围之内。其次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而且大部分制度是针对先污染后治理的。再次减少污染会对企业的运作

    10、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成本也会相应提高。3 3、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首次将其纳入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首次在报告中独立成篇,系统论述;首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党章。如此浓墨重彩地阐述、强调和谋划,昭示我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决心。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具有本源意义,是根本性保障。因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并突出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凡是有利于支持、推动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引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规定和准

    11、则,都可以称之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能够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稀缺价值,有效克服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由理念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理念是我党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现实困境的反思之后,凝练成的崭新价值观和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先进发展观指引下开展的一系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先进实践。要摒弃“唯 GDP”论的陈旧执政理念,实现由先进理念向先进实践成功转化,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并提供转化过程的持久推动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永续

    12、发展的坚实基础。美丽中国令人神往,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城更美的理想很诱人,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现实却很残酷。我们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了太多不够美、甚至是肮脏丑陋的东西。要彻底改变这一切,让“美丽中国”写满神州大地,就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动力。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伴生产物, 所以环境问题从本质上讲, 仍然是发展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为腾容量、保环境、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正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13、的推动作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诉求的积极回应。当前,由于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环境现状与人们不断提高的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破解这一困局,只有通过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提供制度化解决途径, 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可以带来低投入、高收益的持续“制度红利”。能够引导人们对未来发展形成稳定预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除了具有保

    14、障性、制约性和规范性功能之外,从长期来看,还可以形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红利”。为了完成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目标要求,企业往往需要更新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投资污染物处理设施以及加大资源环境管理力度等。 尽管这些活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企业跨过短期成本增加的“卡夫丁峡谷”后,长期的生产经营成本反而会降低,从而导致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效益也会在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逐步显现。 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制度红利”。因此,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制度建设才能健康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不是单一、分散和独立的政策工具的简单设计,它是一套完整制

    15、度体系的构建,需要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来共同完成。至于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为我们给出了答案,那就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 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4 4、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

    16、的必由之路、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 ?一、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世界各国改善生态的成功经验近几十年来,全球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八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引起了国际上众多著名政治家、科学家的特别关注,并发出了一系列强烈呼吁。著名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戈德史密斯指出,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自然界将很快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 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 布朗说,今后几十年,在世界新秩序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很可能是在建立保护生态基础上持久发展的经验,而不是军事上的强大,

    17、谁在生态问题上主动采取行动,谁就能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起领导作用。如何拯救生态危机?世界上各国的专家们给出了统一的答案,即:生态修复。 核心是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 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 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生态修复又可分为面上治理、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相对于零打碎敲、修修补补的面上治理,实施大规模、高标准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仅见效快、而且更彻底,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治理生态危机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国改善生态改善民生的成功实践在全球生态危机爆发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状况始

    18、终得不到显著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减弱的局面,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早在 1978 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下,我国启动了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 历时 73 年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 1998 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又决定实施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到现在,全国已经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19、林业血防工程等 16 项世界级重点生态工程,我国生态建设进入了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森林面积达到 31.2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8.6%提高到目前的 21.63%,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10.4 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一些不堪重负的森林、 湿地等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 30 多年来,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 1977 年的 5.05%提高到 12.4%,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治理程度达 70%

    2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开始双下降,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 4 亿吨左右。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实施后,不仅基本消除了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还使过去森林覆盖率仅为 1%的平原地区变成了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年产木材达到 4500 万立方米,相当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现有木材产量的 11 倍。 总投资达 4300 多亿元的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了过去越垦越穷的历史,将为我国增加13 亿立方米森林资源,固定二氧化碳近 10 亿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 10 多年来,净增森林蓄积量 7.25 亿立方米,仅木材价值就高达 5000 多亿元,为投资的近 5 倍。三、亟待修复的生态系统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实施重

    21、大生态修复工程从生态系统的分类来看, 我国陆地主要有森林、湿地、草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田、城市等人工生态系统。 目前各类生态系统受损情况和生态问题安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地区涉及面广、生态系统破坏的情况复杂,必须要根据各生态系统存在问题, 实施不同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以修复。 第一,森林生态系统亟待修复。 我国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存在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等突出矛盾。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社会效益,过度地采伐森林,加剧了对森林的破坏,必须尽快加以修复。第二,湿地生态系统亟待修复。到 20 世纪末,全国因围垦而消

    22、失的天然湖泊近 1000 个。 仅过去 10 年, 我国湿地面积就缩减了 2.9%,减少了 339.63 万公顷,相当于国土面积的 3%。自然湿地中尚有一半未得到有效保护。 红军长征时十分艰难跋涉、 十分危险的若尔盖湿地,也出现了沙化现象。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显示,过去 20 年,我国流域面积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减少了 2.7 万多条, 只剩 2.3 万条,减少一半以上。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亟待全面修复。第三,荒漠生态系统亟待修复。由于超载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行为,导致荒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每年扩

    23、展 3436 平方公里,相当于 5 年损失一个北京市的土地面积。目前,虽然达到了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 但仍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同时石漠化土地达 12 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达 17.3 万平方公里,6 亿多人口受到沙漠化、石漠化的威胁。全国有 2 亿亩农田和 15 亿亩草场受到风沙危害,亟待加强可治理沙地和石漠化土地修复。第四,其他陆地生态系统亟待修复。我国草原、农田和城市等生态系统也存在诸多生态问题,如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超载和草原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 土壤污染加剧、 病虫害频繁等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的布局不合理、生态容量不足、生态基础设施缺乏等,都亟待各部门根据存在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制定修复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有针对性的确定生态修复的重点工程。第五,生物多样性亟待保护。全国高等植物中4000 多种正受到威胁,1000 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 9 种植物野外数量仅存 1 株-10 株,54 种只有 1 个分布点。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 640 个世界濒危物种中,我国占 156 种,约占其总数的 1/4。 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证明: 物种一旦灭绝就不会再生。物种变化会打破整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给其他物种带来严重影响,对于人类未来的发展,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1年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考题(六)附答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5548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