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体系精编版(全面必备!).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952177
  • 上传时间:2021-12-11
  • 格式:DOC
  • 页数:68
  • 大小:566.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体系精编版(全面必备!).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中国 通史 知识 体系 精编 全面 必备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68 页2022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体系精编版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原因为了确保中央政权的稳定,并有效控制外服地区内容周天子根据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对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先圣后裔授予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令其建立统治据点,以拱卫周王室,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种统治据点就是“封国”,众多的封国之主就是“诸侯”诸侯权利:世袭统治、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义务:诸侯要定期朝见周王,定期向王室缴纳军赋和贡税,并随周王出征历史作用积极: (1)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

    2、地位, 稳定了统治秩序。 (2)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 ,由方国林立走向统一。(3)促进了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整合局限: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长期实行易导致地方分裂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质是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大宗和小宗的区分特点家国同构;等级森严;作用积极:宗法制把族权、政权结合在一起,确定了诸侯与王室的关系以及诸侯国的继承规则,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等级秩序,具有维护政权的作用局限:

    3、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做法,也是与政治机制不断更新的要求背道而驰的3礼乐制度(1)含义: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2)作用: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二)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1)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耕作方式:刀耕火种(3)耕作方式:集体耕作第 2 页 共 68 页2、手工业(1)青铜铸造业: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2)纺织业:商代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记载; 周礼中有“妇功”和“国有六职”的记载。(3) 工商食官: 即商周时期的官营工商业制度, 当时, 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的奴仆。到春秋战国时期,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4、的出现,工商食官制度逐步瓦解。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设机构工官组织手工业生产。(三)夏、商、西周的文化1、科技 :商朝“殷历”2、文字:商代甲骨文,商周时期金文。二、春秋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原因平王东迁后,王畿的土地日益缩小,政治、经济实力大大衰落。表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影响诸侯、卿大夫专权以至夺取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必然不能再沿袭原有的统治模式,而需要采用新的统治方式。这在客观上使国家政权逐渐由分散趋于集中,血缘关系的纽带进一步松弛,从这种角度来看,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的政治格局,乃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经阶段

    5、2变法运动的兴起以商鞅变法为例(选修 1)(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生产力: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等军事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思想文化民间办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表现: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第 3 页 共 68 页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建立严密的户籍

    6、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3)影响:积极性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制,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局限性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3)水利工程: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4)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特点生产方式:以家庭

    7、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生产结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地位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评价积极: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耕经济发展。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消极: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点导致“安土重迁”思想的形成,阻碍了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5)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2、手工业(1)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第 4 页 共 68 页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

    8、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用品和官府、 贵族的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 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主要成就:冶铁业开始使用木碳作为燃料3、商业工商食官走向瓦解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科技1思想: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

    9、流派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影响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先秦诸子思想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A、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政治主张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天命观念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当仁不让于师”B、深远影响: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10、,道家学派的创始人。A、哲学思想:第 5 页 共 68 页a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b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B、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C、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派别主要观点评价儒家孟子A、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伦理思想:人性本善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被后世尊为“亚圣”儒家荀子A、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论观点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C、政治思想:继承儒

    11、家思想,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和“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其思想在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道家庄子A、“齐物”的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B、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在思想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法家韩非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是中国历

    12、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2、科技 :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3文学诗经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楚辞创始者:屈原第 6 页 共 68 页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第二单元古代文明大一统秦汉时期一、秦汉的政治(一)秦朝统一公元前 221 年,秦灭掉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13、(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创立: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影响: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政治决策;君主贤明与否关乎社会盛衰,皇帝的个人素质直接决定政局是否稳定。三公九卿制度职权范围: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的各项具体事务运行机制:三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于皇帝之手。参政方式:朝议制度大臣讨论,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君主专制制度之下的决策失

    14、误。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郡县制沿革:春秋后期出现,秦全国推广,后世继承与发展,如元朝的行省制度。内容: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柳宗元称“郡县制”为“公天下”的开端。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了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狱史其它文化政策: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法律制度:以“轻罪重罚”为指

    15、导,制定秦法,细密、严苛。第 7 页 共 68 页(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中央官制汉武帝时削弱相权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措施:频繁换相;建立中朝,形成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结果: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制汉初实行分封制,实为郡国并行制。封国发展强大,威胁中央,甚至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至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由郡县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每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察诸侯王、地方高官与豪强。设司棣校尉,监察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选

    16、官制度察举制标准:德和才内容:由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特点:封闭性。形式上以官举士,权操手上,民意无从体现。以德才兼备为选拔标准,使各方面杰出人才大量涌现,是汉武帝成就盛世的重要原因。到东汉末年,随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被破坏。二、秦汉的经济(一)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二牛抬杠”(耦犁)到“一牛挽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发明播种工具耧车;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水利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关中灌溉出现了井渠法;西域的坎儿井。田庄经济汉魏盛行;仍属于自然经济赋税制度主要形式:田亩税和人头税。封建社会前期以人头税为主,后期以田亩税为主,商业税逐步成为重要税源。影

    17、响: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源。(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1)经营方式第 8 页 共 68 页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农业结合,以纺织为主,成为副业;十分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极少部分进入市场。影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集中,汉代出现也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田庄不仅生产农产品,也生产手工业产品,供自己需要,故仍属自然经济范畴。官营手工业(工官工场)开始:夏、商、西周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当时盛行工商食官制度。典型: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有效控制了国家重要资源,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

    18、集权的经济基础。特点:依靠国家权力,官府垄断经营;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职业世袭,强制服役,世代为官府劳作;技艺水平当时最高;原料官府提供,产品供官府使用,成为财政一大支出。评价:利:有益于工艺水平的提高,使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弊: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劳动,扼杀工匠积极性;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容易导致失传。私营手工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步瓦解,开始出现 “四民”士农工商。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一方

    19、面,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另一方面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出现雇佣关系。特点:私人经营,自主性较强;按市场需要生产,在市场流通,供民间消费;蔻者有较多人生自由,有一定报酬,积极性较高;既有小手工业者,也有与官营匹敌的大手工业者。(2)三大部门冶金业汉武帝时盐铁官营;汉代开始用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的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长沙马王堆素纱蝉衣;中国开始被称为丝国(三)商业经济的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

    20、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第 9 页 共 68 页表现城市发展:长安九市;对外贸易:开辟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三、秦汉的思想、文化、科技(一)思想1秦朝“焚书坑儒”原因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1、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汉初,实行“无为” ,以黄老思想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社会问题严重: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一政治需要有利条件:董仲舒结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汉武帝开拓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的学说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2、”,提倡孝道特点继承儒家,杂糅百家;外儒内法,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色彩。措施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方面: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影响积极:思想上: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政治上,儒学占据统治地们,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社会秩序;文化教育上,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进了传统文化的与发展;民族心理上,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休基本形成。第 10 页 共 68 页局限: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所有

    23、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造成文化专制不利于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二)科技1、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 8 世纪,阿拉伯人把造纸术传往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2、张衡:地动仪(三)文化1文学:汉赋繁荣(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2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 夫妇宴饮图 。3、文字秦始皇推广书同文,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得到推广。第三单元古代文明

    24、的整合与繁荣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政治形势:国家分裂与政权并立,从 220 开始,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到 589 年隋朝统一全国。2、重要政治制度九品中正制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初衷以德才为授官依据,后来实则以出身门第为选官标准,是代表门阀士族利益的选官制度。这一制度缓和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三省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3、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1、农业:使用灌溉工具翻车第 11 页 共 68 页2、手工业:魏晋南北朝有

    25、了生熟铁合炼的灌钢法;成功烧制出青白瓷。3、北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 ;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思想:三教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背景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儒学受到冲击。表现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玄学产生。它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结合起来,形成的新的首家学说,实际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2、科技农学齐民要术数学祖冲之:圆周率造纸纸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3、书法:东晋“书圣”王羲之,擅长草书、行

    26、书4、绘画:文人画开始出现二、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隋唐时期的政治三省六部制(1)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政府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府场所。(2)运行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府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影响:对当时: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对后世:三省六部制的明确的分工和相互牵制的思想影响后世的国家体制。监察制度设御史台,定期 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科举制(1)原因:九品中正制度衰微;士族地主的腐朽;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南北朝时期,庶族地主经济有了迅速发展

    27、,出身贫寒低微的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权利(2)发展历程: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第 12 页 共 68 页度形成。发展完善:唐朝科举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得通过吏部的考试方可授官,虽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寒门小姓所占比重并不高,更多的还是通过赏赐、战功、恩荫得官。宋朝王安石变法中,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元朝:科举时办时废僵化: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废除: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考试。(3)评价:积极:政治上,巩固了古代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和限制徇私舞弊的发生;有益于打破世家大族对

    28、官场的垄断,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协议出让社会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思想上,有利于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强化了儒学对古代中国三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影响。教育上,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消极:考试科目及内容相对狭窄,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使整个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相对薄弱,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腐朽,文化专

    29、制加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4)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推行;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经营方式仍属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节度使制(1)开创: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给部分安史降将和率军平叛的刺史以节度使用封号。(2)发展:名为朝廷藩镇,发展为割据势力。(3)后果: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朝灭亡后,五人工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二)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工具唐朝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第 13 页 共 68 页农业生产专业化农户增多,商品化程度提高

    30、赋役制度由于均田制被破坏,由租庸调制转向两税法2手工业制瓷业唐三彩;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首创釉下彩绘工艺;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 的重要商品,这条路线也被称为“瓷路”匠户制度(1)唐朝:开始出现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中唐以后,役匠减少,雇匠增多 。(2)宋代:雇匠居多,实行薪酬制。(3)元代:形成“匠籍”制度。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由专门机构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世代相袭,承担指定工役。(4)明代:放松对匠户的管理将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自制成品进入市场,使用匠记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以“班匠银”代替“匠籍制” ,即输钱代役。(5)清朝废

    31、除。匠人获得自由身份,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 ;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3商业水陆商运陆运:客舍,邸店、车坊等。水运:如俞大娘航船。海运: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市的发展唐代的草市演变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比较繁荣; 实行坊市制度, 市有官吏管理,交易时间受到限制商业都会北方以长安、洛阳外,最为繁盛;南方有“扬一益二” ,扬州“雄富冠天下” 。农村集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辅助机构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运河大运何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三)隋唐时期的文化(一)思想:唐代中后期复兴儒学

    32、背景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玄学出现,新思潮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整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助长了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儒学的正统地位。第 14 页 共 68 页代表韩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宣称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意义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奠定了基础。(二)科技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火药(1)应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2)外传:12、13 世

    33、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3)意义: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三)文化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原繁荣因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文化多元化的趋向;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代表诗人初唐:王勃、陈子昂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其诗反映了盛唐和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圣”杜甫(现实主义诗人,其诗被称为“诗史” 。 “三吏” “三别”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2艺术书法唐朝:欧阳询(欧体) 、颜真卿(颜体) 、柳公权(柳体) 、怀素、张旭狂草绘

    34、画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世奉为“文人画”的鼻祖第四单元古代文明的成型宋元时期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宋初的集权背景唐中后期中书门下逐渐演变为最高中枢机构,相权合拢膨胀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中央集权有所削弱中央: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一正:中书门下(政事堂)作为行政机构,设多名同平章事(宰相) ,掌最高行政权。三副: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用总理财政,分割财权。第 15 页 共 68 页地方:军事上:确立了三衙一枢密院新体制。枢密院总理兵政,握有调兵之权。三衙主要负责军队的训练等日常事务,有“握兵之重”。两个机构互相制衡,形成了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

    35、权的格局,实现了握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的分离,在体制上彻底消除了将帅专兵、发动兵变的可能性,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行政上:削弱或剥夺了地方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不得由武臣掌握,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各州文书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旨在牵制知州权力,地方实行路州县三级。财政上:制钱谷:地方一小部分作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由转运使完成。从而削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司法上:强复审:死刑需报中央复审核准,收回地方部分司法权。结果,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6、,另一方面,不利于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逐渐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科举制宋代贡举确立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确定了宋朝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制度: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监察制度设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自汉至宋中央集权的强化方式:打击诸侯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结果: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但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史论:北宋之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地方势力再也无力挑战中央;但中央集权的消极作用也日益明显;自宋以后,内忧不再是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而

    37、外患则往往导致政权灭亡;古代的文武之争实际上是治世重文轻武,乱世重武轻文的轮翻上演。(二)元朝的集权措施(一)中央:一省一台二院中书省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理全国政务。长官为中书令。直辖“腹里”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枢密院枢密院掌管兵权。长官为枢密使。御史台御史台掌管监察。宣政院掌管全国宗教事务和直辖西藏等藏区事务。(二)行省制度特点行省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行(署理、代理)中书事,后来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下设路、府、州、县。第 16 页 共 68 页影响积极: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中华

    38、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创省制,奠定了明清行政区划的基础,沿用至今。缺陷:以犬牙交错为主代替以山川形便为主划分行政区划,削弱了地方经济文化认同感,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且部分混乱,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地管理。二、宋元时期的经济(一)农业1、土地政策:宋初“不抑兼并” ,造成土地兼并严重。2、灌溉工具:水转翻车(高转筒车) 。3、生产关系:租佃关系得到发展,使用农产品的商品化得到提高。(1)原因:宋朝“不抑兼并” ;商品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衽租税货币化。(2)表现:以民事立法,确认地主、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普遍实行租佃契约,保证租佃

    39、双方的权益。(3)影响: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削弱;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手工业棉纺织业宋:棉花种植及棉编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以后向内地传播元: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松江迅速崛起为棉纺织业中心。制瓷业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三)商业市的发展宋代打破了坊市制度,市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草市更加普遍;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在边境之地设榷场,进行双边贸易纸币的出现北宋时的益州(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最初具有民间交易

    40、凭证的功能,后来发展为流通货币。对外贸易设市舶司管理;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区;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瓷器和丝绸是主要商品。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第 17 页 共 68 页商税和海外税商税和海外税成为财政的重要财源商家商家更加注重包装、广告和品牌效应,以商标加强质量保证。商业品种与文化有关的商业品种增加,如勾栏、瓦舍、风俗年画等。(四)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三国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

    41、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主要原 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蔻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几度南移的影响。影响交通影响: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

    42、输也有很大改善,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人口分布: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反过来又促进北方人民进一步南移。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民族关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区域经济:增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对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王安石变法(选修 1)

    43、背景:1、兵虚财匮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第 18 页 共 68 页(1)原因:北宋初年过分中央集权的弊端导致各种矛盾突显。(2)表现军事上(冗兵) :扩编军队;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军队调动频繁,战斗力不强。政治上(冗官)分化事权,一职多官,导致官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财政上(冗费)军费和俸禄增加,大兴土木及向边疆民族政权交纳“岁币” 。2.内忧外患加剧了社会危机(1)内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北宋王朝纵容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士兵起义打击北宋统治。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朋党之争实质上是当时要求改革的势力与守旧势力的斗争。(2)外患:辽、西夏的威胁辽的威胁:1004 年,北宋与

    44、辽签订“澶渊之盟” ,每年向辽交纳“岁币”西夏的威胁:宋屡战屡败,与夏和议,交纳“岁币”使北宋政府财政负担更重。庆历新政“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庆历新政”的核心是整顿吏治,结果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宋仁宋下令废止新法,范仲淹等被罢官,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即位,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书页,任用王安法实施变法。 (1069 年开始)内容(1)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3)育才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评价积贫局面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

    45、政收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积弱局面的改善: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结 局 及原因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改革失败,其原因(1)变法举措与积极开源的指导思想背离(2)用行政权力积累国家财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3)变法过于激进,执行过程缺乏监督。(4)保守派势力强大。(5)用人不当,官吏扰民,借机敲诈盘剥,损害百姓利益,引起民间不满。(6)宋神宗动摇。(7)没有触及到导致危机加深的社会经济结构。第 19 页 共 68 页四、宋元时期高度发达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思想:宋明理学1背景政治上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纳常松驰,道德式微,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

    46、尊儒读经,形成文人(士大夫)政治。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宋人强烈的忧患意识,重视总结唐代政治的弊端。经济上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科技上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儒学家对自然和社会规律进行思考。思想上佛教、道教思想猛烈冲击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唐代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先声,北宋出现儒学复兴运动。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传统,又吸收了佛、道的思辩哲学来阐释儒学。反对王安石“新法”的需要,王安石创立“新学”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2、内容(1)代表人物:理学北宋五子,二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心学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程朱理学陆王心

    47、学相同点本质都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内容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都继承了孔孟“仁” “礼”的儒学发展的新形式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心”是世界的本原方法论强调“格物致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道德观主张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辩化融合佛、道思想。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以阐释儒学以偷道德为思想核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4、评价第 20 页 共 68 页积极利于

    48、塑造民族性格。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用,凸显人性的庄严。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族、国家的和谐意识。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历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传统形成起了积极作用。推动社会发展。如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等。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宋明理学被统治者异化使用,成为禁锢人们思想和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宣扬礼教和“安分” “守命”思想,成为人们的精神枷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程朱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既脱离实际逐渐僵化,又成为“又理杀人”的工具

    49、,阻碍了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其它,如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个体自由等。(二)两宋时期科技文化的辉煌1四大发明印刷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火药宋朝为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文学成就:宋词元曲宋词繁荣原因: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社会矛盾尖锐,词更便于抒发感情,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政府重文轻理;印刷业发达,活字印刷术发明代表作家:婉约派:柳永、女词人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元曲兴盛原因:城市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一度中止科举考试,读书人无出路3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50、,蔡襄;元朝赵孟頫创“赵体” 。4绘画(1)两宋:宫廷画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2)风俗画代表作是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 反映了北宋东京城的商业繁荣和市民生活场景。(3)山水画:北宋时“气势恢弘” ,南宋时“残山剩水”(4)写意画:元代王冕的墨梅图第 21 页 共 68 页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沉暮明清时期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废除丞相强化六部原因:明初,中书省一省独大,丞相专权,威胁皇权;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相撞对皇帝负责结果:1600 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解决设立内阁辅助决策1、原因:丞相制度废除后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通史历史知识体系精编版(全面必备!).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52177.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