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大学之道》(上).docx》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之道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知识 讲义 同步 练习 大学 下载 _选择性必修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大学大学 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原是 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最终和中庸中庸 、论语论语 、 孟子并称孟子并称“四书四书” 。宋、元以后, 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强调
2、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知识导航: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2. 背诵全文,理解“三纲” “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并能学以致用。课文精讲: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一、朗读正音大学之道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
3、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二、重点研读二、重点研读1.1. 释义,赏内容释义,赏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 “亲”也做“新” ,就会理解为“使天下人弃旧立新
4、,去恶向善” )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世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解析:解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三纲三纲” , “三纲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的目标所在。所谓“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 “使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光明的、
5、盛大的”意思,就是重新认识真实的自己,并发挥它本有、天生的光辉作用。儒家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然就有美好的道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所谓“亲民” ,就是在领悟本性之后,脚踏实地地深入社会生活,以无限的慈爱、博大的胸怀,包容大家的不足和缺陷,尽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努力,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对于 “亲民” 的理解, 历史上众多儒者的看法并不统一。 主要的意见有两派。一派以朱熹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新民” ,意思是使人在道德上除垢自新;另一派则以王阳明为代表,认为“亲民”就是推己及人,亲近人民
6、,把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看待。究竟哪个更准确,学术界意见并不统一。但从大学后文中用“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以及“做新民”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话语来解释“亲民” ,则朱熹的解释应当更为合适。现在很多学者努力调和这两种意见,说它们并不矛盾,因为要想让人民接受自己的道德感召,除垢自新,就必须推己及人、亲近人民;但其实主要的意思还是落在了朱熹的解释上。所谓“止于至善” ,就是时时刻刻处于“明德”的状态,言行举止,所思所想,无一不是为弘扬天下大道,造福社会苍生,让整个社会都能达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地保持下去。“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学 “三纲” ,它最终的
7、目的, 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
8、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 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 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解析解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的“八目” ,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
9、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来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它既是“内修”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是“外治”的基础。【语文小讲堂】【语文小讲堂】修修鞭打使人成才学习,研究;修建,修造;编纂,编写学习,研究修养善,美好典例: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五蠹 )翻译:所以圣人不求学习古人,不效法旧有的制度。典例:臣修身洁行数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