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篇.doc(12页)

  • 上传人(卖家):TECH
  • 文档编号:1947031
  • 上传时间:2021-12-09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4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篇.doc(12页)》由用户(TECH)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篇 (部编)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中国古代 文化 常识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高一)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

    2、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

    3、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 “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 、 “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 “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 “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 “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 与妻书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 “竹林七贤

    4、”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2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

    5、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 、寡(少德之人) 、不谷(不善) 。 (3)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 、 “舍”等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

    6、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

    7、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 、令堂(对方母亲) 、令阃(对方妻子) 、令兄(对方的哥哥) 、令郎(对方的儿子) 、令爱(对方的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 、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 、尊亲(对方亲戚) 、尊驾(称对方) 、尊命(对方的嘱咐) 、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 、贤郎(称对方的儿子) 、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8、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论语 )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 ,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

    9、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 3 -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 “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毛遂自荐 “白起,小竖子耳” 。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主要有以下四种:(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

    10、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 “丁”是名, “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 , “师” ,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 ,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 ,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

    11、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 “布衣之交” ; 辈份不同、 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 “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 “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12、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 “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 “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 “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o)耋(di)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二、古代职官丞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

    13、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 ,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指南录后序) 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 “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

    14、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 “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

    15、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 ,月中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 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 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 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 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5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 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四、古代地理

    16、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短語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 ,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 “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17、。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赤壁之战 “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

    18、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 。 五人墓碑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 , “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 过秦论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 “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殽之战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 6 -再如祭妹文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 ,此处“江”即指长江, “河”则指运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

    19、,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赤壁之战 “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群英会蒋干中计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赤壁之战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

    20、东面。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 ,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 鸿门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 。 过秦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指潼关以东地区。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 过秦论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朔漠指北

    21、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 ,泛指北方。 采草药 “朔漠则桃李夏荣” ,木兰诗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朔气指北方的风。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指北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 , 采草药 “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 “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j)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左忠毅公逸事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山水阴阳- 7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2、。 “汉阴”指汉水南面。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 游褒禅山记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柳敬亭传 “尝奉命至金陵” 。 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皆产梅” 。 梅花岭记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 。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 。姜夔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柳敬亭传 “余读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 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3、” 。 后序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 。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24、。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 ,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

    25、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8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

    26、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 98749 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

    27、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 ,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28、,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 送东阳马生序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ji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 ,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三国志吕蒙传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 9 -教授原指

    29、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六、风俗礼仪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 、 “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30、。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 ,体全为“牲” 。 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 “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此为定期朝见。春秋

    31、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 10 -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

    32、。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 “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

    33、“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 “左迁”即表示贬官。 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 ,称臣叫做“北面” 。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冠礼古

    34、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 ,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

    35、。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 11 -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

    36、、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形声是意符

    37、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形声字占汉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梅、竹”见上条。九、文史典籍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

    38、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 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 “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 “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12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始称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

    39、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 、 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 、 宋史纪事本末 。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篇.doc(1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47031.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