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934513
  • 上传时间:2021-12-05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115.64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2019 历史 必修 中外 纲要 上册 第二 单元 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9 页统编版(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二单元单元 测试卷测试卷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1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这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基本理念”是()A文官制度B公平公正C品德为主D分科考试2北朝民歌木兰辞中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据此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2、()A交易突破坊市限制B均田农户负担沉重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D戏曲艺术逐渐成熟3唐朝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居民大量地迁移到南方,这主要是因为()A北方战乱频仍B北方瘟疫肆虐C北方灾荒严重D南方经济发达5唐初,“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太宗深察其弊,故设立()A内朝B枢密院C外朝D政事堂6北朝时均田法令规定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到了隋代奴婢授田受到限制,耕牛授田逐步取消,唐代则奴婢及耕牛均不得授田,妇女也不得授田。这从侧面反映了

    3、隋唐时期()A奴婢现象已经不复存在B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初步形成C儒学复兴影响均田法令D人口增加政府田亩不足分配7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均田”是指()A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D不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8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的结果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第 2 页 共 9 页B西晋结束东晋开始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D形成军阀混战局面9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王氏家族代表

    4、着魏晋时期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的社会阶层是()A封爵领将B士族门阀C节度使D外戚势力10下图是西晋末年形势图,这幅图的名称应是()A西晋短命而亡B十六国的建立C少数民族内迁D匈奴取代西晋11美国学者薛爱华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朝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B朋党之争削弱了相权C藩镇割据影响地方稳定D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12现存北魏孝文帝的诏书中,北魏往往自称“中夏”, 同时把南齐称为“

    5、南夏”。这说明北魏统治者()A追求国家统一B促进民族交融C认同华夏文明D改革鲜卑旧制13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文成公主进藏D玄奘西游14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第 3 页 共 9 页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15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司徒16建中元

    6、年(780 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17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唐朝各地文臣出身的节度使或是纷纷被杀,或是狼狈逃亡,取而代之的或是地方武人,或是朝廷任命的武将,从而造成“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的局面。这反映出黄巢起义()A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B促使节度使职权的进一步扩大C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D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18假设在唐太宗时

    7、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9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文学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交融的趋势开始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受到了佛道挑战20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8、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 年),第 4 页 共 9 页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

    9、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第一篇君道第三篇任贤第四篇求谏第五篇纳谏 第七篇择官 第十八篇俭约第二十五篇奢纵第三十篇务农第三十一篇刑法第三十二篇赦令(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

    10、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初期的赋税制度。(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两税”的内涵。(3)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

    11、、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第 5 页 共 9 页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冲突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

    12、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1B【解析】据所学科举考试依靠才学选拔官吏,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基本理念,公平公正的理念具有“永久的生

    13、命力”,故选 B 项;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秦汉,排除 A 项;科举依靠才学不是品德,排除 C 项;分科考试是科举选拔方式不是理念,排除 D项。2B第 6 页 共 9 页【解析】据材料可看出木兰不仅要替父从军,还要自备武装,可知当时均田农户负担较重,故选 B 项;宋代突破了坊市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木兰代父从军,购买武器装备,据此信息无法得出当时民族融合程度如何,排除 C 项;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排除 D项。3B【解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为征税依据,故选 B 项;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不是两税法的主要特征,排除 A

    14、项;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的是清代的摊丁入亩,排除 C 项;D 项是两税法的结果,排除。4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到南方,故 A 正确;北民南迁的原因是北方的战乱,不是北方的瘟疫和灾荒,故B、C 两项错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发达,故 D 项错误。5D【解析】材料“日有争论,纷纭不决”说明中书省、门下省两个部门在政令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提高办事效率,唐朝设置政事堂,作为议事的场所,故D项正确。6D【解析】隋唐时期,奴婢现象依然存在,故 A 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B 项

    15、错误;儒学复兴是在宋代,故 C 项错误;北朝时战乱,有些无主荒地无人耕种,所以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而到了隋唐,国家统一,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严重,故 D 项正确。7B8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其结果是西晋灭亡,东晋开始,B 项正确。洛阳成为废墟,北方分裂战乱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的更多的是普通民众,A、C 两项错误;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腐朽的豪族并没有促成军阀割据,而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国家进入东晋十六国对峙的局面,D 项错误。9B10C11C【解析】根据材料“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

    16、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可知,中外文化交流中断是由于陆上丝路的中断,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导致的藩镇割据,使得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路上丝绸之路中断,故选 C 项;A、B 两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均排第 7 页 共 9 页除;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中外文化交流中断这一变化的原因是藩镇割据导致的地方不稳定,民族矛盾尖锐化不是直接原因,排除 D项。12C【解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其自称“中夏”,把南方的汉族政权称为“南夏”,说明在北魏统治者看来,鲜卑族也是华夏族一员,故选 C 项。13C14D【解析】根据材料“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

    17、知,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D 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流、南北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的融合无关,故排除 A、B、C 三项。15A【解析】必须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意在强调尚书省最初是拥有实权的,故选 A项。16A【解析】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说明唐代两税法承认了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实质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故选 A 项。两税法赋税制度的改革与唐代藩镇割据形成无关,排除 B 项;税法赋税制度的改革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无关,排除 C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 D项。17D【解析】根据“天下诸侯,半出群盗,强弱相嗟国法莫能制

    18、”可知,黄巢起义造成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故选 D 项。并非黄巢起义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排除 A 项;材料无法体现节度使职权的扩大,排除 B 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 C项。18C【解析】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C 项正确。19A【解析】材料“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融并用,故木兰辞创作受民族交融影响,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B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的趋势在春

    19、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C 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0B【解析】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外来佛教思想和本地道家思想的冲击,“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说明道教思想盛行,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 B 项正确。A 项在隋朝时出现,排除;当时主流思想和信仰仍然是儒家思想,C 项错误;古代正统思想仍是儒家思想,故 D 项错误。第 8 页 共 9 页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 题题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21(1)史料价值: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

    20、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解析】第(1)问,判断史料的价值先从史料本身入手,再进行评价。据材料“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 年),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可知,贞观政要为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

    21、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二手史料,但作者生活时代与贞观年间相去无几,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问,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探究能力,贞观政要是一部治国施政的方案集合,可结合材料目录中的篇目内容进行思考探讨。据材料,贞观政要篇目内容包括:“君道”强调君主的个人修养;“任贤”“择官”主张君主应任人唯贤,加强吏治;“求谏”“纳谏”强调君主应广开言路,采纳各方建议;“俭约”“奢纵”强调为政要戒奢纵,提倡俭约;“务农”说明政府应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以民为本;“刑法”强调治理国家要依法治国,公正法治;“赦令”说明治国理政要赏罚分明,强调公平。22(1)租庸调制。(2)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

    22、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按夏、秋两次征税。(3)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解析】第(1)(2)(3)问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23示例一: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

    23、人民的生活。示例二: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阐述:唐代的官职(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第 9 页 共 9 页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解析】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兼收并蓄的史实来阐述。“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

    24、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24示例一: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了一定的分权与制衡。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了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有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由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了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再或者“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方面拟定论题;论证结合材料中关于三省六部制度的信息以及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934513.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