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 《名师教案》)21.古诗词三首.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 《名师教案》)21.古诗词三首.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 【名师教案 【五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 名师教案】21.古诗词三首 年级 上册 部编版语文 名师 教案 21. 古诗词 下载 _五年级上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第二十一课第二十一课 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内容分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 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 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课时目标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 4 个生字,会写 6 个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 “聒” “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三首古诗。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
2、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2.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2.多媒体课
3、件教学媒体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图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教学课时教学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1.揭题。揭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
4、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简介王维)王维(701?761) ,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有“诗佛”之称。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苏轼曾赞: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作品: 竹里馆 山居秋暝等。(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 “暝” (mn)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 “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
5、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板书:山水诗)2.2.讲故事。讲故事。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
6、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 “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 ”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 。(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所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一)反复朗读,把
7、握节奏。(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 (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 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 1、2 和 2、1 型。故本诗的朗读节奏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授人以鱼,
8、 不如授人以渔。 ” 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教师可补充注解。1.喧:喧哗。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3.随意:任凭。4.春芳:春天的花草。5.歇:尽。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水上莲叶轻
9、摇,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1.1.首联首联“空山新雨后空山新雨后”点明点明“山居山居” ; “天气晚来秋天气晚来秋”点出点出“秋暝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 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 “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
10、全篇。2.2.颔联和颈联。颔联和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而“喧”与“动” ,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颔联的“明月” “松林” “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 “动” “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
11、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3.3.尾联。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随意”是“任凭”的意思。 “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 楚辞招隐士中说: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这虽
12、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 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4.4.小结。小结。【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 “莲动”的喧闹;有“翠竹” “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 。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但实际上,诗人处处表现着自己: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四、深情朗读,熟读背诵。
13、四、深情朗读,熟读背诵。1.学生自由读。2.教师示范读。3.配乐读。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1.21.古诗词三首古诗词三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完成核心课堂/一本好卷本节课习题。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理解诗意。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一、古诗导入。1.1.学生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2.2.破题。破题。师: “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师:谁停的?生:张继。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
14、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1.1.自由读课文。自由读课文。2.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生 1:有点伤感。生 2:有点凄凉。生 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3.3.学生自由读诗。学生自由读诗。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15、?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 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生 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生 3:客船。生 4:还有钟声。2.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此处插入一张课件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内容:全诗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3.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
16、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生:愁。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生批画读后汇报。 )生:我从“乌啼”中体会出来的。乌鸦都在啼哭,感觉很伤心。师:读读这句。(生读)4.4.适时品析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这句还有什么体会?生: “霜满天”中的“霜”让我觉得很寒冷。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霜”明明是在地上的, 这里怎么说 “霜满天” 呢?仔细读读、 品品, 看能否品出什么?(老师课件出示对比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霜满地”生:第一句好,感觉很冷。师:从中透出冷。(学生自
17、己体会,齐读该行诗)师:读诗像品茶,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味道。5.5.品析第二行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枫树。师:是这样的枫叶吗?(课件出示火红的枫叶图)生:不是,没这么红,是枯黄的。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师: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生:江枫与渔火。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生 1:没有,很孤独。生 2:很凄凉。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6.6.学生读诗。学生读诗。师: “眠”是什么意思?生:睡觉。师:谁睡了?生 1:江枫睡了。生 2:渔火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