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

  • 上传人(卖家):面朝大海hu
  • 文档编号:1895365
  • 上传时间:2021-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45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由用户(面朝大海hu)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2 年高 语文 备考 复习 策略 下载 _必修第一册_人教版(2019)_化学_高中
    资源描述:

    1、2022 高考语文备考:守正高考语文备考:守正 固本固本 培源培源 致远致远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不再制定考试大纲的背景下,“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演练”(简称“八省联考”)备受各高中的重视,力图从中分析出新的“模板”,用于指导日常教学和高考复习备考,这同考试对课堂教学的指导相悖:考试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高阶思维能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不能只是海量练习、机械做题、套用答题模板。一、语文依旧是语文关于语文学科属性的定位, 语文教育理论界众说纷纭, “八省联考”体现了命题者对新时代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依旧是语文。现代文阅读科技创新应树立底线思维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例 当机器人成

    2、立作家协会和现代文阅读国文教员及自评,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具有“情境”感,体现了语文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既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不专注于自然科学,不局限于人文专业领域,具有时代性、科学性、情境感,体现了命题者对时代的关注、对社会的思考,在社会化语境下对青年语文核心素养的期待。现代文阅读国文教员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金克木的小品文,那位小学国文教员,自选教材,选文在日后中学大学读本中能见到,强调了“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内容涉及范围广)”。他不仅慧眼选中,而且还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 “仿佛隨意谈话”;“或短或长”的谈话内容,认知非常深刻,而这种深刻,不需要刻意

    3、准备,信手拈来。国文教员知识面广博,才学出众,有眼光,有见识;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名篇,要求严格;提问检测型简单教学法,富有个性;注重学法指导,强调学生独立学习,自我领悟吸收;点拨善于抓住要旨,精要简洁,重视发散教学;切合实际,教导学生不做“病梅”,教书不忘育人;等等。 这些是否会让某些“为人师表”者汗颜呢?是不是含有新高考背景下命题者对语文教师的期待呢?希望语文教学能返璞归真, 回归根本。选文展示了命题者期待的理想的语文教学方式。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都曾经思考语文教学,都学习过语文教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只是学的更多的是“表”,是对时代表象的顺应。恢复高考以后,各种语文教学思潮风起云涌,从“误尽苍生是

    4、语文”的大讨论到本真语文、诗意语文等,都可以看作是语文教学先行者的奋力自救。但是这解决了现实中语文的处境了吗?命题者显然也在深刻关注冷静思考这一问题。金克木老先生的笔下,国文教员教国文在教科书之外自编讲义,在课堂上又常常“随意谈话”,讲授课文时的“发挥”,不但有他本人对诗文的独到见解,而且含有指点学生读书作文的方法,都体现了国文教员深厚的教学功底、浑厚拙朴的教学艺术,都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象阐释。既学习了名家的学习经历,又关注自己的阅读体验,给教师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命题人希望语文教学能够达到的方向, 和新课标提倡的群文阅读不谋而合,显示出命题选文紧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5、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核心要求。二、海量刷题、套用模板反观高中语文课堂,自从语文推行标准化考试后,在同英语、数学等学科教学互相借鉴下,教学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语文课堂变成做题和对答案的“二人转”,普遍不阅读、不思考、不写作文,甚至发出了“不要阅读,只要分数”的言论。1.只刷题,不读书从高一到高考,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考试不考教材,只把教材随意处理一下, 就将课堂变成按考点进行知识训练的阵地, 周测、 月考、联考等成了主要任务。 教师以知识教学代替教学目标, 只讲现成知识,不重视思想思维情感、文化价值观等,课堂流于表层、浅显、单一、机械;学生反复刷题,以求提高当前分数;答案标准

    6、化,教师无须展示个性, 更不需要个人的才华和潜能。 青年教师走上讲台, 先反复做5年高考 3 年模拟等复习资料,以求提高学生分数站稳讲台,一年复一年,形成了固定模式,课堂基本上千篇一律。老师很少阅读甚至不阅读了,教材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文章,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可现实中不同的学校教法基本一样,就是做题讲题。2.只讲答题模板,没有思维训练做题占用了大量时间,讲题也只是对答案、背所谓的答题模板,认为阅读、探究、欣赏是浪费时间,学生慢慢变得不会思考、不愿思考、不能思考,没有激情,只是机械地大量做题,对答案,背答题模板, 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情境基本没有。 有老师形象称自己为

    7、“圆通” (原答案使学生理解)、“中通”(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只接受)、“铁通”(答案肯定对只看学生怎样理解),形象地概括了这样的课堂现状,就像现代化的机器大生产一样,教学缺乏思考,量大重复,信息狭窄,对课程标准、教材体系、课堂构建、课堂效益等没有思考,显得简单粗暴,低效甚至无效。3.简单重复,没有生气课堂陷于做卷子对答案再做卷子再对答案的低效甚至无效循环,无止无尽,学生脑袋空空。语文课的特质是什么?怎样提升语文素养?新教材倡导的大单元任务群综合性教学和科学设计教学情境的实践性体验式教学又怎样实现?一百年前,鲁迅先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我们今天是否应该认真思考“救救语文”?三、阅读为基,素养

    8、为本中国人常讲道与术。电视剧三国里,诸葛亮对姜维说:“凡兵法韬略,说透了,不在术而在道,在于阴阳变化,虚实奇正,术是表,道才是根本,你若悟透了,比学会上千种阵法更重要。”兵法韬略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学一直重视“术”,而对“道”则研究落实甚少,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道”?语文教学的“道”就是语文的“学科素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 综合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和技能处理实际问题,包括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对母语的崇敬与热爱,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新欲望等语文综合素养。1.老师先阅读,给学生引路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今人语“读书是最好的美容之术”,高雅的言谈举止,来自阅读,来自

    9、高雅阅读。如果只依靠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标准答案,题海题库,那和鹦鹉学舌有多少区别呢?语文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会阅读懂阅读的人,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是一片海。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艺的底蕴,才能展示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只有拥有深厚的阅读素养,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像“国文教员”一样精准选择阅读材料、准确指导点评,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必修 上册)(2019 年 8 月第 1 版)中第四单元“家乡文化活动”、第五单元“整体书阅读”(乡土中国) ,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如果不精读深思,怎能指导学生学习?现实

    10、中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读读看看,走马观花,谈不上阅读教学,体现不出教学艺术。新教材中有乡土中国 红楼梦等阅读,很难想象没有认真阅读这些书籍、 不具备欣赏能力的老师能否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2.阅读思考,科学指导语文的“关键能力”,核心还是“听、说、读、写、思”。既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鉴赏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也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造性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综合体,一种感受母语、使用母语、光大母语、传承文化的力量。泛读浏览,碎片化阅读,浮在文字表面,不能走进文字深处获得清晰的认知,也不能形成系统的语言形成理性的思考。提倡精读

    11、,先读懂文字本身,再通过纷繁复杂的文字表象看到内核,任何字句都是文本整体里的一个有机部分,都是社会人生世相的载体。文本是有特质、有逻辑、有内涵、有情感的。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味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情和义乃至文外的东西,进而走进作者营造的艺术世界,是阅读的途径之一。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值得品味的,汉语有其独特的美。方块汉字,奥妙无穷,增加新的事物现象,只需要把字重新组合一下就好了。3.阅读实践,形式多样新教材强调实践性, 阅读非实践不可,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实践性。课堂,不只是老师展示的舞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场,是实践语言文字的天

    12、地。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落实字词句基础,引导学生赏析美景画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激活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多角度探究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价值,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悟人生、拓展视野、提升境界。与文本拥抱,与名著对话,与人物握手,使学生徜徉纵情于广阔文学圣殿。确定读书主题,如“青春”“劳动”“革命文化”“改革开放”等,发动学生搜集书目, 讨论确定读书目录, 组成阅读小组, 定期交流阅读体会。阅读开始时,教师可根据“学习任务群”的需要拟定一些书目供学生参考。“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亮点,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 组织学习资源

    13、, 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设置读书情境,营造读书氛围。可以在班级组成读书小组,利用学校图书室和演讲、经典诵读等活动,形成读书情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 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 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加强实践,指导读书。建构课内课

    14、外整本书阅读三维立体阅读体系,注重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指导。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阅读教学,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阅读问题,积极开展阅读、写作、演讲等阅读活动。生命因阅读而美好。做一个会阅读的教师生命因“读”而充盈,做一个懂阅读的教师人生因“读”而鲜活,做一个教阅读的教师教学因“读”而精彩。贯彻落实目标,创新衔接课堂贯彻落实目标,创新衔接课堂20212021 年新高考年新高考 I I 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分析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分析【真题再现】【真题再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江州司马平

    15、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 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16、?请简要分析。2021 年新高考 I 卷古代诗歌阅读题延续了前几年酬赠题画诗的选材风格。整体来说,本诗在落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教考衔接等方面都有涉及,很好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有关要求,特别是对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很好的渗透作用。试题难度适中,能照顾到大部分考生,也具备应有的区分度,能很好地完成高考命题的要求。下面,笔者试从命题者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思维三个方面对 2021 年新高考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题进行分析:一、命题者的思维一、命题者的思维1.1.考什么:考什么:第 15 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同时考查了对高中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能力;第 1

    17、6 题考查诗句赏析,主要是分析本首诗表达的内容及情感。2.2.怎么考怎么考:在选材上,仍以酬赠诗为主要方向,突出语文学科的生活实用性。第 15 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A选项为教材知识的延伸, B选项是在考查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C 选项是在对意象的理解上,加入对整首诗主旨的把握,D 选项为整首诗思想情感的理解分析。第 16 题为简答题,引用前人的观点,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学生结合自身对诗歌的理解,对题干所引用的前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出于命题的指向性需要,仍约束在一定的前提下,考查学生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自我探究。3.3.为什么这么考为什么这么考:试

    18、题在难度设置上,既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进行参考,又能通过整体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考查。在能力层级方面,选择题四个选项包含了对记忆、理解、鉴赏等能力的考查,简答题主要考查了理解与鉴赏评价能力。 由易到难的设置符合学生考试思维过程,同时把难度较低的选项设为 A 选项,更能充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符合考试中心要求的平稳、平实设题。在选材方面,遵循教育部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要求,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古诗本身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首诗的写作对象白居易,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阅读与白居易有关的诗歌,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这首诗中有用典及意象

    19、的运用,这些也是我国诗歌中的典型手法,出现在选项中,同样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在教考衔接方面,试题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并注重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命题特别选取与白居易相关的诗歌,可以与教材中的诗歌进行有机衔接,特别是 A 选项,不仅让学生回顾了教材中的知识,实现了对记忆能力的考查,更巧妙提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用心良苦。因本诗为酬赠诗,是交际用诗,在实现文学性考查的同时,对诗歌的社会实用性也进行了普及, 这是对语文生活化的一次落实与运用。在育人目标方面,这首诗着重对思想品德与人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考查,诗歌的内容是朋友间的安慰与劝勉,是对失意、不得志朋友的关心与不离不弃和发自内心的鼓励

    20、,特别是简答题的设置,更是直接指向诗歌的思想主旨,让考生关注朋友间的友情,这是我们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所能感受到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与益友品德;从白居易的角度来看,我们能解读到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含蓄劝诫,希望白居易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这种挫折后不气馁、不言败、 不消沉的人生态度, 正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昂扬斗志与精神面貌,这也是设题者在简答题上给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提示的用意所在。二、学生解答思维二、学生解答思维1.1.思维过程思维过程:学生先对诗歌进行整体阅读,从诗歌的题目、意象及相关注释中获得关键信息,按做题习惯,先做选择题,在选项内容的帮助下,对诗歌有更充分的理解,接着再做

    21、简答题,并结合题干设置的答题限制条件规范答题。2.2.思维结果思维结果: 第 15 题, 结合诗题“江州白司马”, 与所学的 琵琶行里的地点、官职一致,很容易得出 A 选项正确的结论,同时推知诗歌的写作背景;C 选项对“病鹤”意象的解释,和琵琶行当时所展示的白居易的情况差不多,并以此为背景,推测处于失意、不得志情况下的白居易,应该有的一些消极情绪,如避世、厌倦等;通过“青云依旧是前途”可得出 D 选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对 B 选项的理解上,因似“衣带”而想到“一衣带水”的典故,“一衣带水”表达出的距离是近,没有“天涯”之意,由此判断 B 选项是错误的。第 16 题,学生在审读题干时,会先看限制

    22、性语句,如“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第二句的反复研读,如“惠远”“东林”“住得无”,针对“委婉劝告”进行解析,在第 15 题的理解基础上,结合注释,能够知道“惠远”“东林”是指高僧,是避世之情,再提示的限制语“劝告”,就能得出作者用问句形式,询问白居易是否有遁世之情。学生写到这里, 可能就此忽略了题干中的“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中的“已”字,从而忽视了对结尾句的再强调。因为“已”强调的是先有伏笔, 后面要有与其应和的内容, 并且有更明显的“委婉劝告”之意,即对“莫谩”“青云依旧是前途”再解释,就是对本题的完整解答。3.3.思维障碍:思维障碍:第

    23、15 题出错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平时对教材不理解,无法与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形象与情感相结合,同时,由于对手法作用的夸大,认为用了手法肯定要表达更深层次的意思,进而觉得 B 选项所说不无道理。第 16 题出错的原因,则在于思维不够灵活,知识点的调用和转移的能力不够,特别是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没有读懂“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只停留在对诗句的解释上,无法形成前后呼应的答题思路。三、教师讲评思维三、教师讲评思维1.1.学生答题思维和命题者思维间的差异:学生答题思维和命题者思维间的差异:第 15 题考查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特别是教材上的知识

    24、,不仅做到记忆,还要懂得迁移,而部分学生要么对教材记忆不深,要么无法做到知识的迁移。第 16 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由于缺乏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出现答题缺漏, 特别是对题干的限定性词语,没有解读到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2.2.纠偏策略:纠偏策略:针对第 15 题,应该多训练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力, 并强调目前高考对教考衔接方面的重视, 多落实经典文章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理解与把握,才能最终落实到迁移上; 同时, 要破除一些固化的答题模板, 如本次“用典”,就不需要过度解读;针对第 16 题,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细节掌握与文字敏感性,把握题干的限制性

    25、词语形成的答题条件,在框架内找准答题方向。同时为响应开放性试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3.3.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能力。 而新高考更强调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与落实,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全国发展目标的有机融入、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查与引导,也强调语文学科素养的学以致用,注重教考衔接,强化试题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强调死记硬背,更需要进行情境化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培

    26、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及灵活性。四、试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四、试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创新:创新:()考查点的创新考查点的创新。古代诗歌阅读作为必考题,已出现太多经典题型,故历年出彩者甚少。本次诗歌题的考查点,在于对第二句的理解,特别是对问号的理解,这是突破以往只考查词句的惯例,创新性地对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情感进行考查。此外,在第 16 题题干的设置上,强调对“已”字的理解,需要学生用结尾进行应和,虽然考第二句,但需要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也是一种考查方式的创新。()命题形式的创新命题形式的创新。本次的命题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题型的创新,而是利用选项进行创新,在 A 选项中,把本应在注释里的写

    27、作背景放在选项中,既实现对旧有知识的考查,又巧妙给出了诗歌的写作背景。()教考衔接的创新教考衔接的创新。语文试卷为人诟病的原因在于一般不考教材上的知识,也就是课堂内容让人感觉无用,导致很多学生即使上课不听,也能拿高分。本次 A 选项的这种引入教材内容的有益尝试,有利于强调语文课堂内容的应用性。.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提示过于明显提示过于明显。本次设题,可能担心学生无法准确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 15 题 D 选项中直接把诗歌的主旨说得一清二楚,对第 16 题的作答起到明显的提示作用。() 主观题字眼扣得太细主观题字眼扣得太细。 本次诗歌主观点考查点较多, 有“第二句”“已”“委婉劝告”“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几个点, 对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影响不大,但对其他学生来讲,可能就无法解读出来, 虽然这样能起到筛选作用, 但考查点过多, 区分度也会随之下降,同时对平时的教学无法形成典型性的指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策略.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89536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