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一师一优课系列)高一数学(人教A版)随机事件与概率(第二课时)教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数学 一师一优课系列)高一数学(人教A版)随机事件与概率(第二课时)教案.docx》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 一师一优课系列 【高中数学 一师一优课系列】高一数学人教A版随机事件与概率第二课时教案 高中数学 一师一优课 系列 数学 人教 随机 事件 概率 第二 课时 教案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教教 案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随机事件与概率(第二课时)学科数学学段: 中学年级高一教材书名: 人教 A 版数学必修第二册出版社:人教社出版日期:2019 年6 月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王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实施者王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指导者康舒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件制作者王燕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丰台学校其他参与者无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随机事件的包含、并、交、互斥和对立的含义,会进行随机事件的并、交运算;2.结合实例,通过类比集合的关系和运算,认识随机事件关系与运算,发展逻辑推理的数学素养.3.在用简单事件表示复杂事件的过程中,提升提出
2、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事件的关系与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分析具体实例中随机事件的关系,用简单事件表达复杂事件.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引入一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样本空间来刻画随机试验的结果, 将随机事件看成是样本空间的子集,并学会了用适当的符号表示试验的样本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例 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观察骰子朝上面的点数.让 学 生 了解 到 随 机现 象 在 我们 身 边 是大 量 存 在的,我们学(1)写出试验的样本空间(2)用集合表示事件iA=“点数为i” ,1,2i ;1B=“点数不大于 3” ;2B= “点数大于 3”;1C=
3、“点数为 1 或 2”;2C=“点数为 2 或 3”;答:11A ,22A ,11,2,3B ,24,5,6B ,11,2C ,22,3C 习 有 关 概率 知 识 的目 的 之 一就 是 要 了解 和 描 述类 似 的 现象; 增加学生 学 习 概率的兴趣,了 解 数 学在 解 决 实际 问 题 中的 广 泛 应用; 提高学生 应 用 数学 知 识 提出问题、 分析 问 题 和解 决 问 题的能力。新课我们还可以定义很多个随机事件,同学们可以尝试着举出一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随机事件有的就是基本事件也就是只包含一个样本点,比如事件iA,也有的包含的样本点多一些,不止一个比如后面这几个事件
4、,也就是有的简单,有的复杂,而我们希望从简单事件的概率推算出复杂事件的概率,那么怎么推算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清楚复杂的事件是如何用简单的事件表示的, 或者说事件和事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需要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问题问题 1: 将事件将事件1A和事件和事件1B用集合的形式表示用集合的形式表示, 这两个集合是什么关系?这两个集合是什么关系?师:两个事件用集合表示为11C ,1,3,5G .这两个集合的关系是1CG,追问追问:借助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你能发现这两个事件有什么联系吗?你能发现这两个事件有什么联系吗?回顾前面的学习,如何用集合语
5、言解释一个事件是否发生?在一次试验中,当且仅当掷出骰子的点数属于集合1A时就说事件1A发生,在一次试验中,当且仅当掷出骰子的点数属于集合1B时就说事件1B发生,而因为集合1A是集合1B的子集,也就是事件1A的样本点都在事件1B中,所以可以说如果事件1A发生,那么事件1B总发生.(PPT)因此,我们也可以借助集合的这个包含符号来表达事件的这种关系, 并且也说这两个事件具有包含关系.1.1.事件的包含与相等事件的包含与相等:一般地,若事件A发生,则事件B一定发生,我们就称事件B包含包含事件A(或事件A包含于包含于事件B),记作BA(或AB)可以用图 1 表示:特别地,特别地,如果事件B包含事件A,
6、事件A也包含事件B,即BA且AB,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等相等,记作AB师:回顾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把它写在表格里事件集合表示集合关系事 件 的 关系1A=“点数为 1”1B=“点数不大于 3”11A 11,2,3B 11AB事件1A发生 则 事 件1B一定发生 , 记 作11BA(11AB)师:我们先用集合表示事件,然后类比集合的包含关系,得到了事件的包含关系.根据这样的方法, 我们是不是还能定义事件的一些其他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看下面一个问题问题问题 2. 将事件1B事件1C和事件2C用集合表示,这三个集合之间什么关系呢?【设计意设计意图图】 :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本质上就是集合之间的关
7、系与运算,因此,借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并且用类比的学习方法, 从集合的角度、 包含样本点的角度、 逻辑的角度等方面多角度理解事件的包含关系, 体师:由我们学过的集合的知识我们能看出来,集合1B是集合1C和2C的并集,可以表示为集合1B等于集合12CC,什么是并集呢?就是集合1B的所有元素是由集合1C和2C的元素合并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元素属于集合1C或集合2C,就说它属于集合1B.追问:借助集合的这种关系,你能说说这三个事件有什么联系吗?从事件的角度说,事件1C的样本点和事件2C的样本点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事件1B的样本点,还可以这样说,事件1C和事件2C只要有一个发生,或说至少一个发生,
8、就相当于是事件1B发生了,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类比集合的关系来定义事件的这种关系.2. .并事件(或和事件并事件(或和事件) :一般地,事件A与事件 B 至少有一个发生,这样的一个事件中的样本点或者在事件A中,或者在事件 B 中,我们称这个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 B 的并事件的并事件 (或和事件或和事件) , 记作记作AB(或AB).用图中的绿色区域与黄色区域表示这个并事件.这儿还需要再次强调的是,至少有一个发生,什么意思呢?包含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 A 和 B 这两个事件有一个发生, 也就是 A 发生,B 不发生,或者是 B 发生,A 不发生,不管哪个发生,我们都说 A,B 的和事件发生了.第二
9、种就是这两个事件同时发生, 出现什么结果代表同时发生呢?由韦恩事件集合表示集合关系1B “点数不大于 3”1C “点数为 1 或 2”2C “点数为 2 或 3”11,2,3B 11,2C 22,3C 112BCC现知识间的联系, 为后续事件的运算打下方法的基础.图我们更好理解,它们两个相交的部分,代表它们公共的样本点,如果试验出现的是公共的样本点,那么也说它们的和事件发生了.这自然就让我们想问,公共的样本点构成的集合所代表的事件,与事件 A 和事件 B 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难联想到可以利用集合的交来定义这种关系3.交事件(或积事件交事件(或积事件) :一般地,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同时发生,
10、这样的一个事件中的样本点既在事件A中, 也在事件B中, 我们称这个事件为事件A与事件B的交事件(或积事件的交事件(或积事件) ,记作,记作AB(或AB).(有时候交集的符号可以省略,记作 AB)用图中的蓝色区域表示这个交事件.师:比如说,事件2A与事件1C和2C,事件1C和2C同时发生这样的一个事件包含的样本点就是掷出 2 点,相当于相当于事件2A发生. 可以表示为212ACC,我们说事件2A是事件1C和事件2C的交事件.说到交事件,我们可以联想到,在学习集合的知识时,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两个集合没有公共的部分,或者说交集是空集,那么对于两个事件来说,这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还是用刚才的抛掷骰子
11、的随机试验来举例问题问题 3:抛掷质地均匀的骰子一次,借助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和运算,你能说说事件1A与事件2A有什么联系吗?师: 抛掷质地均匀的骰子一次, 出现点数为 1 和出现点数为 2 这两个事件,如果我们还是用集合来表示它们, 这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那种关系, 什么关系?用集合怎么表示?)12AA ,大家想想,我们怎么来定义事件之间的这种关系呢?(停顿)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从事件的角度说,这两个事件的交事件是不可能事件,也就是说,事件1A与事件2A不可能同时发生(PPT),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事件,我们称为是互斥事件或是互不相容事件事件集合表示集合关系1A=“点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