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01bd).zip
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中关村第二小学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数学学段低年级年级二年级上册 相关领域问题解决 1.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素养的提 升离不开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源于经历,经历源于活动。 3 2.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实际问题,而本节课是解决 一组比较关系的实际问题,这种新类型的出现,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的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倍、分数等解 决问题。本课内容作为比较关系问题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 我们发现几点变化: 1.直观模型更加丰富了。 丰富的背后是鼓励学生依托图形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积累分析、解决问题 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的能力。 2. 增加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这一变化引发了我的思考:无论是小方块,还是小棒,累加的方法表示起来很简单,也已 经实现了问题的解决。那么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何在? 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 4 “一一对应”的思想充分凸显,这种方法更能清晰的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它是线段 图的雏形,对描述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具普遍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调研题目: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调研对象:一 17 班 48 人 【数据统计】 5 【数据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差”和“求和”的问题,仅有 7 个学生提出 了求较大数和较小数的问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居然有 10 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已知信息, 可见一些学生在提问题之前,缺少对信息的关注与思考。 2.小方做了 14 朵小红花,小丽比小方多做 4 朵,小丽做了多少朵? 【数据统计】 解决方式 具体情况简单分析人数百分比 无列式没有解题思路 12.1% 14+4=18(朵)有自己的想法 3981.3% 18-14=4(朵)由相差问题去思 考 36.3% 14-4=10(朵)不理解题目中的 比较关系,搞不 清楚谁和谁比 48.3% 列式 14+18=32(朵)求两人一共有多 少朵 12%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42 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他们真的理解了吗? 活动具体情况人数百分比 无策略612.5% 文字叙述:多 4 就加 4918.7% 画图的方式累加2245.8% 把你的想法写 一写、画一画 画图的方式,一一对应比较1123% 【数据分析】 在解决方法上既有累加的方法,也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能够借助一一对应比较的思 想来思考问题的仅有 11 个孩子,而多数学生都是在累加的角度理解。 6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对这 11 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3. 访谈题目: 结合图说一说,14+4=18 表示什么意思? 【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 这些学生虽然列式正确,又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思想,但是理解还是模糊的,对和标准同 样多的部分加比标准多的部分,就是所求问题理解不清晰。 我的思考:我的思考: 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2.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直观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支撑? 如何在活动中,促发学生的思考,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情况人数百分比 小方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872.7% 与小方同样多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327.3% 7 3.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含重、难点)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发展符号 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和表征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运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理解两量之间的关系。 4.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8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近咱们年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包饺子”的感恩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 爱。 出示信息:小安比小林多包了 3 个,小孟比小林少包了 4 个。 1.比较这两个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是小安还是小孟,他们都在和小林比。补充已知量:小林包了 12 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安包了多少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 小孟比小安少包多少个? 3.你认为哪 2 个问题最关键,知道了它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9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 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 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 活动二、活动二、直观刻画、分析解决直观刻画、分析解决 一、小安包了多少个?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彩笔和白纸,请你在这张纸上先画一画,再用算式表示出来. 1.两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汇报反馈: 累加 (1)他用到了哪些信息?在解决问题之前,选取信息很重要。 (2) 说一说你的想法。 总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三角形,都是在 12 的基础上,增添了 3 个。 一一对应比较 小林: 小安: 10 (1)谁能看懂这种想法,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 (2) 看看前面的方法,再看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与“累加”作对比,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画两排更能清楚的表示是两个人的 数量在比较,更能清晰地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小林: 小安: (1) 我还看到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画的,这是谁的?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 (3)这部分虽然他没画出来,你们知道表示什么吗?标注:与林同样多。 (4)小结:看来,小安跟小林比,是在与小林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了 3 个。 5.列式:12+3=15(个) 二、小孟包了多少个? 1. 这个问题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呢?谁能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汇报反馈 小林 小孟 11 总结:不管是比 12 多 3 还是比 12 少 4,都是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 今天,我们解决的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板书) 三、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从年级开展的活动中,提取了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画图是分析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累加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比较加深对一一对应方法的理解,积累学生建构直观模型,分析问题的经验。 】 活动三:借直条图活动三:借直条图 拓展提升拓展提升 在“感恩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了每个人包饺子的数量,提出了 一些数学问题.还算出了自己组包饺子的总数,这是老师根据你们的信息,整理的情况。 二组比一组多 7 个 五组比一组少 14 个 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 小林 小孟 小安 12 六组比一组少 1 个 七组比一组少 11 个 九组比一组少 1 个 三组比一组多 2 个 八组比一组少 11 个 1. 认真观察这些信息,你能看出哪个组包得最多吗? 2.你们知道四组包了多少个吗?为什么不知道? 3. 补充信息:一组包了 59 个。 你们还愿意一个一个地画,表示出饺子的个数吗?为什么? 4. 那我们就请小纸条来帮帮忙,用橘色纸条表示一组的 59 个,请你利用 2 张蓝纸条,在 下面表示出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2 人一组,动手试一试。 5. 反馈: 一组 四组 (1)这样表示行不行,还有什么想说的? (2)生生交流,得出准确的表示方法 一组 59 个个 59 个个 13 四组 说一说,这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当数量很大时,不用具体的把每个饺子都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直条图)也可以 很清楚的表示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筛选哪个组包饺子的数量最多,和不断修正直条图中比一组多的 21 个, 让学生感知数的多与少,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体验一个一个画饺子的数量太麻烦了, 再引出直条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而且为以后借助线段图解决 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5.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回收废电池: 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不再站在累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一对应 的比较方法,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择直 条图来分析问题,看来他们的思维已经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 6.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300-500 字字) ) 15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头到尾”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发现中,体会理解、选择信息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画图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经验; 在对比和需求中,建构直观模型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认识到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小林 小安 小孟 我比小林多包3个 我比小林少包4个 我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 小林: 小孟:少4 多3 12个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少4 少4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同样多同样多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少4 多3 提取信息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林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比小林多包3个 小孟比小林少包4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小安包了多少个? 12-4=8(个)12+3=15(个) 二组比一组多7个 五组比一组少14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六组比一组少1个 七组比一组少11个 九组比一组少1个 三组比一组多2个 八组比一组少11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四组包了多少个饺子? 一组包了59个
收藏
编号:188443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36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1-18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中关村第二小学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数学学段低年级年级二年级上册 相关领域问题解决 1.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素养的提 升离不开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源于经历,经历源于活动。 3 2.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实际问题,而本节课是解决 一组比较关系的实际问题,这种新类型的出现,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的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倍、分数等解 决问题。本课内容作为比较关系问题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 我们发现几点变化: 1.直观模型更加丰富了。 丰富的背后是鼓励学生依托图形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积累分析、解决问题 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的能力。 2. 增加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这一变化引发了我的思考:无论是小方块,还是小棒,累加的方法表示起来很简单,也已 经实现了问题的解决。那么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何在? 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 4 “一一对应”的思想充分凸显,这种方法更能清晰的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它是线段 图的雏形,对描述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具普遍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调研题目: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调研对象:一 17 班 48 人 【数据统计】 5 【数据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差”和“求和”的问题,仅有 7 个学生提出 了求较大数和较小数的问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居然有 10 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已知信息, 可见一些学生在提问题之前,缺少对信息的关注与思考。 2.小方做了 14 朵小红花,小丽比小方多做 4 朵,小丽做了多少朵? 【数据统计】 解决方式 具体情况简单分析人数百分比 无列式没有解题思路 12.1% 14+4=18(朵)有自己的想法 3981.3% 18-14=4(朵)由相差问题去思 考 36.3% 14-4=10(朵)不理解题目中的 比较关系,搞不 清楚谁和谁比 48.3% 列式 14+18=32(朵)求两人一共有多 少朵 12%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42 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他们真的理解了吗? 活动具体情况人数百分比 无策略612.5% 文字叙述:多 4 就加 4918.7% 画图的方式累加2245.8% 把你的想法写 一写、画一画 画图的方式,一一对应比较1123% 【数据分析】 在解决方法上既有累加的方法,也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能够借助一一对应比较的思 想来思考问题的仅有 11 个孩子,而多数学生都是在累加的角度理解。 6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对这 11 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3. 访谈题目: 结合图说一说,14+4=18 表示什么意思? 【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 这些学生虽然列式正确,又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思想,但是理解还是模糊的,对和标准同 样多的部分加比标准多的部分,就是所求问题理解不清晰。 我的思考:我的思考: 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2.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直观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支撑? 如何在活动中,促发学生的思考,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情况人数百分比 小方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872.7% 与小方同样多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327.3% 7 3.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含重、难点)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发展符号 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和表征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运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理解两量之间的关系。 4.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8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近咱们年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包饺子”的感恩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 爱。 出示信息:小安比小林多包了 3 个,小孟比小林少包了 4 个。 1.比较这两个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是小安还是小孟,他们都在和小林比。补充已知量:小林包了 12 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安包了多少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 小孟比小安少包多少个? 3.你认为哪 2 个问题最关键,知道了它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9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 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 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 活动二、活动二、直观刻画、分析解决直观刻画、分析解决 一、小安包了多少个?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彩笔和白纸,请你在这张纸上先画一画,再用算式表示出来. 1.两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汇报反馈: 累加 (1)他用到了哪些信息?在解决问题之前,选取信息很重要。 (2) 说一说你的想法。 总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三角形,都是在 12 的基础上,增添了 3 个。 一一对应比较 小林: 小安: 10 (1)谁能看懂这种想法,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 (2) 看看前面的方法,再看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与“累加”作对比,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画两排更能清楚的表示是两个人的 数量在比较,更能清晰地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小林: 小安: (1) 我还看到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画的,这是谁的?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 (3)这部分虽然他没画出来,你们知道表示什么吗?标注:与林同样多。 (4)小结:看来,小安跟小林比,是在与小林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了 3 个。 5.列式:12+3=15(个) 二、小孟包了多少个? 1. 这个问题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呢?谁能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汇报反馈 小林 小孟 11 总结:不管是比 12 多 3 还是比 12 少 4,都是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 今天,我们解决的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板书) 三、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从年级开展的活动中,提取了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画图是分析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累加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比较加深对一一对应方法的理解,积累学生建构直观模型,分析问题的经验。 】 活动三:借直条图活动三:借直条图 拓展提升拓展提升 在“感恩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了每个人包饺子的数量,提出了 一些数学问题.还算出了自己组包饺子的总数,这是老师根据你们的信息,整理的情况。 二组比一组多 7 个 五组比一组少 14 个 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 小林 小孟 小安 12 六组比一组少 1 个 七组比一组少 11 个 九组比一组少 1 个 三组比一组多 2 个 八组比一组少 11 个 1. 认真观察这些信息,你能看出哪个组包得最多吗? 2.你们知道四组包了多少个吗?为什么不知道? 3. 补充信息:一组包了 59 个。 你们还愿意一个一个地画,表示出饺子的个数吗?为什么? 4. 那我们就请小纸条来帮帮忙,用橘色纸条表示一组的 59 个,请你利用 2 张蓝纸条,在 下面表示出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2 人一组,动手试一试。 5. 反馈: 一组 四组 (1)这样表示行不行,还有什么想说的? (2)生生交流,得出准确的表示方法 一组 59 个个 59 个个 13 四组 说一说,这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当数量很大时,不用具体的把每个饺子都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直条图)也可以 很清楚的表示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筛选哪个组包饺子的数量最多,和不断修正直条图中比一组多的 21 个, 让学生感知数的多与少,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体验一个一个画饺子的数量太麻烦了, 再引出直条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而且为以后借助线段图解决 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5.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回收废电池: 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不再站在累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一对应 的比较方法,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择直 条图来分析问题,看来他们的思维已经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 6.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300-500 字字) ) 15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头到尾”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发现中,体会理解、选择信息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画图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经验; 在对比和需求中,建构直观模型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认识到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小林 小安 小孟 我比小林多包3个 我比小林少包4个 我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 小林: 小孟:少4 多3 12个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少4 少4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同样多同样多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少4 多3 提取信息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林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比小林多包3个 小孟比小林少包4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小安包了多少个? 12-4=8(个)12+3=15(个) 二组比一组多7个 五组比一组少14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六组比一组少1个 七组比一组少11个 九组比一组少1个 三组比一组多2个 八组比一组少11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四组包了多少个饺子? 一组包了59个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ppt课件-(含教案)-部级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01bd).zip》由用户(老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_5、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2)_ppt课件_(含教案)_部级公开课_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编号:701bd)
苏教版二
年级
上册
数学
以内
之内
加法
以及
减法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