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数学百花园-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配套课件编号:00217).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十 数学百花园-重叠问题-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配套课件编号:00217).doc》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 数学百花园_重叠问题_教案、教学设计_部级公开课_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配套课件编号:00217 北京 数学四 数学 百花园 重叠 问题 教案 教学 设计 部级 公开 配套 课件 编号 00217 下载 _四年级上册_北京版(2024)_数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2016 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重叠问题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数学学段: 小学年级四年级 相关 领域 数学百花园 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2014 年 7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 设计者田小静北京市平谷区第二小学15810592339 实施者田小静北京市平谷区第二小学15810592339 指导者陈爱民北京市平谷区第二小学 课件制作者田小静北京市平谷区第二小学15810592339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 用的过
2、程。 ”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 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本节课我运用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课程的这一情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 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 数学思想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学习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通过重复参 加课外同一课外班同学怎么站队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寻求、探索出更直观的方式 韦恩图来帮助解决重复部分的数学问题,并进行理性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重叠问题 学生情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 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
3、和方法了。例如:我们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 基础。但并没有上升到集合理论,本节课是以前知识的一个精炼提升。 教学方式:讲授法、谈话法;采用观察、操作、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 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学习。 教学手段:信息技术辅助 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2016 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 (2)感知集合图的产生,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对比、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并能够用较简洁的 语言表达自
4、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够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4.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和观察的良好习惯,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 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借助直观图,理解重叠问题,并能够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教学难点: 借助直观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问题框架(可选项) 根据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参加计算机班的有 7 人,健美操的有 3 人,7+3 不是等于 10 吗?为什么会少 1 个人呢? 如何能够更清晰的表现出参加两个课外班的人员分
5、布情况呢? 为什么要减 1?如果重复的有 2 人、3 人,该怎么办? 你还有其他的列式方法吗? 重叠问题求和能不能直接用两部分相加?需要怎么办? 上边两个问题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求和? 如果用圆点表示人名,你还能明白这幅图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 2016 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3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这是哪里啊?(课件出示学校图片)学校不仅为我们创设了一个这么优美的学习环 境,为了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培养我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学校还为我们开设了多门课外活动课 程,看,这是什么课程?(课
6、件出示丝网花、跆拳道、葫芦丝、计算机课程图片)老师调查了一下 咱班部分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发现我们班参加: 计算机:叶运杰、姜爱茜、丁安平、李儒杰、杨欣悦、张晨西、汪浩 葫芦丝:赵恩祈、刘佳悦 健美操:刘依含、王金燕、李儒杰 师提问:看了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估计生回答: (1)参加计算机和葫芦丝课外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 (2)参加健美操和参加葫芦丝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 (3)参加计算机和健美操课外活动班的一共有多少人? (4)参加计算机班的学生比参加葫芦丝班的学生多多少人? (5)参加葫芦丝班的学生比参加健美操班的学生少多少人?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制造矛盾,揭示课题
7、自主探究, 初识 “重叠” 学生汇报,展示交流 总结归纳,建立模型 揭示韦恩图 理解算理 抽象概括 自主探究自主探究 体验策略体验策略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 初步感知初步感知 深入探究深入探究 加深理解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提升认识提升认识 理解模型,应用模型 联系生活,强化重叠 2016 年平谷区小学评优课教学设计 4 过渡语:还有很多吧?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再找同学一一提问了,那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 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因此这里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来(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来源于生活。因此这里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来 创设情境,为下一环
8、节设置冲突埋下伏笔创设情境,为下一环节设置冲突埋下伏笔。 ) 2.制造矛盾,揭示课题 (1)参加计算机和葫芦丝课外活动课的一共有多少人?该怎么列式呢?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请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参加葫芦丝课程的同学站起来,大家数一数是不是 9 人。 (2)参加健美操和参加葫芦丝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3+2=5)请参加健美操和参加 葫芦丝的同学站起来,大家验证一下是不是 5 人。 (3) 参加计算机和健美操课外活动课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 预设 1:学生回答 7+3=10 下面请参加计算机和健美操课外活动课的同学站起来,大家验证一下是不是 10。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计算机
9、的有 7 人,健美操的有 3 人,7+3 不是等于 10 吗?为什么会少 1 个人呢? (李儒杰两个都参加了,重复了,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重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研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 预设 2:学生回答 7+3-1=9 设疑:为什么是 9,参加计算机的 7 人和参加健美操的 3 人,合在一起不是 10 人吗? 验证:请参加计算机的同学站起来,参加健美操的同学也站起来,一共多少人?9 人,什么 揭题:李儒杰重复了,重复是什么情况?既参加了计算机班也参加了健美操班,数学上,我 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重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新知与旧知的知识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87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