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认识时间-认识时间-ppt课件-(含教案)-省级公开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编号:a4854).zip
认识时间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 p90、91 例 1、例 2,练习二十三 1.2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思考、 讨论、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知道 1 时60 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 习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5 分 5 分的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认识“几时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复习旧知。一、谜语引入,复习旧知。 1、猜谜引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它是 什么?(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2、复习钟面。 师:对于时钟,同学们都很熟悉,一年级学了整时和几时半。现在同学们课下都动手做 了漂亮的钟面。请孩子们拿出钟面,同桌间合作交流,边观察边回顾钟面上有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钟面 小组汇报:时针,分针,12 大格,每大格有 5 小格。 3、复习整时和几时半。 师:你能很快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3 时整。 师:猜猜你们 3 时整时正在做什么? 整时时,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几时半时,分针指向 6,时针在哪两个数字间就是几时半。 师:看来同学们在一年级所学的有关时间的知识真牢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上课了。 (课件出示上课情境,并出示钟面。 ) 师:同学们能很快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研究时针的运动: 1、认识 1 分。 师: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分针在钟面上走 1 格是一分钟。 多媒体演示。 2、感受 1 分钟有多长时间。 生闭上眼睛,师拿秒表记时。 并乘机写有关时间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认识几分。 (多媒体演示) 师:分针在钟面上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走一大格就是 5 分钟。 4、钟面上每个数对应的是多少分钟。 总结熟记的方法。 (二)研究时针的运动: 师:分针时针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分针走,时针也走。 多媒体演示,学生拨闹钟。小组讨论交流: 1、分针和时针谁走得快? 2、分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 汇报结果: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1 小时 = 60 分钟 (三)初步尝试认读时间。 师强调时针的位置。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生报时间,师拨。 2、师报一天的作息时间,生拨。 3、组长报,组员拨。 五、完成考考你。五、完成考考你。 多媒体出示。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七、对于刚才的时间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七、对于刚才的时间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小做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认识时间一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几时几分,是本学期的教学难点。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 5 分 5 分的读取时间, 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 1 小时=60 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 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 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一、小组合作,探索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 个数、12 个大格、60 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学会 5 分 5 分的认识时间。探讨 1 小时=60 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 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上课的时间 8:15 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 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三、借助课件,突破难点。三、借助课件,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 5 分 5 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 1 小时=60 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 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 5 分钟,5 分 5 分 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 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不足本堂课的不足: 1、时间分配有点头重脚轻。由于对钟面上的复习及分钟对应的每个数是多少用时过长, 导致没时间强调时针的位置,所以孩子们在拨时间时,时针的位置把握得不是很到位。 2、对于时间的调拨,训练得不是很多。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特别是对孩子们在进行珍惜时间时,语言组织不够准确、精炼。 设 计 理 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 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 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 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 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 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 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 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 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 本 理 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 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 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 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 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 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 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 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 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 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 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 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 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 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 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思路-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 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 、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 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 标准使用“经历(感受) 、体验(体 会) 、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 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 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 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 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2)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知 识 技 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 学活动经验。 数 学 思 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 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蔡祥、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 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 题 解 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 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 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 感 态 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3)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 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 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 标的实现。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1-3 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 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 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 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四能、十个核心概念 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 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 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双基变四基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对教 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工作中教师要积 极交流,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 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 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 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要发展,就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需要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 需要将以往重视培养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只有对课标理解透彻、具 体,才能灵活处理好知识、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在新课标中“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 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 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对教 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 体验。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 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 精确的概括。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 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只 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我在上 课时经常用学生熟悉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例如:我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时, 先叫学生随意画个三角形,让大家看看彼此画的同不同(这样做好让全等的条件更有代表性) , 然后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再将它的二条夹边的长度量出来,让学生画出一个等角,一样长的 夹边,将夹边开口处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最后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看看二个三 角形的形状的对比,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在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又是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好奇、猜 想,为了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和猜想中发展下去,教师就需用更有趣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产 生好奇,产生动力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请问本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哪十个核心概念?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 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本次修订对此做了调整,共提出十个数 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 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对每一个核 心概念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把上面这些词统称为“概念”并不确切,因为这些词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客观 存在,甚至很难清晰地表达这些词的内涵,因此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些词本身 统一给出的确切表达。数学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这些词,希望表达的是认识一类数学概念的 思维模式,而正确地把握这些思维模式,对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 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 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 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 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 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 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教学比武评课教学比武评课 10 月 24 日28 日为期一周的教学比武活动中,我共聆听了 8 位数学老师的精彩教学。他们精心 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组教材,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 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 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的开课使教学成功一半。一二年级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更应设计好开课, 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如,陈晨文老师的认识图形中,创设情景西游记中孙悟 空的金箍棒是什么形状,导入新课;熊春霞老师认识图形的情景图中的机器人、小房子、花朵、铅笔 都是孩子们感兴趣并熟知的物体,从而导入新课。鲍秀老师的简单排列这节课中,设计的智慧城堡, 打开智慧城堡的密码锁,很自然的过渡到数字排列。刘玲老师的7 的乘法口诀中,情景再现 7 个葫芦 兄弟,导入新课7 的乘法口诀。这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 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游戏导入。李玲红老师的拍手游戏。 3、猜谜语导入。胡师友老师的猜谜导入。 良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 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简单排列 中,鲍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用数字 1、2、3 组成两位数 且个位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让学生自己摆放。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 究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生成的结果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又如,陈晨文老师 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分一分,摸一摸,拼一拼,搭一搭的学习过程,渗透了分类思 想。熊春霞老师和陈晨文老师的同课异构,熊老师的过程是认一认,说一说,猜一猜,摆一摆,训练孩子 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一系列的活动这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 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 了实物到形成表象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 极主动参与。她们的共同点是让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在数 学活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 究。 三、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三、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 其魅力。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 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 老师们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例如,胡师友老师的认识钟表中,由 老师的时间安排过渡到明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明明早上 7 点起床,8 点吃饭,9 点写字,12 点吃饭,9 点 睡觉。从具体的实例中对比两个 9 点的不同,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惑。突破难点。体现了新课标中“四能” 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内化过程。又如,李艳珍老师让孩子们找生 活中的“10”:孩子们的手指和脚趾都是 10 个。胡凤兰老师的情景图:小鸡吃米图,也是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四、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四、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 李艳珍老师教育孩子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科学家;刘玲老师的七字儿歌,既训练了“7”的乘 法口诀,同时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鲍秀老师结合本校的德育主题周行一善的活动,对孩子 们进行德育教育。 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堂景上添花。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堂景上添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 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次同时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图像可展示连续的动态过程,将传统的 “静态演示”转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用语言和教具 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使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 让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8 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 8 节课中我们既看到 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 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校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 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几点思考:几点思考: 1、怎样在低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由以前的双基变成四基?四能中怎样才能做到前两能“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 能力”? 猜猜我是谁? 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帮手。 (谜底:时钟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3 时 300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时30分或3时半 3:30 1 上课。 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认 识 钟 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钟面上有( ) 针和( )针; 2、有( )个数,( )大格, 每一大格有( ) 小格。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问题1:仔 细观察,分针 走了几个小格 ? 你还能继续数 下去吗?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1时=60分 从四时开始数。 4:05 从四时开始数。 4:30 从四时开始数。 4:45 考考你,相信你一定行! 3:107:15 1:20 2:40 10:45 5:25 6:508:55 9时30分 9:30 6时40分 6:40 8时35分 8:35 考考你 钟面上有 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个大格是 分针走个小格是 时针走个大格,分针正好走 走大格是 时。 分, 圈, 分。 是分。 1260 1 1 5 160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收藏
编号:1862646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9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1-12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认识时间认识时间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 p90、91 例 1、例 2,练习二十三 1.2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经历观察、操作、思考、 讨论、归纳的过程,使学生知道 1 时60 分。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 习意识。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5 分 5 分的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正确认识“几时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复习旧知。一、谜语引入,复习旧知。 1、猜谜引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它是 什么?(钟表) 钟表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2、复习钟面。 师:对于时钟,同学们都很熟悉,一年级学了整时和几时半。现在同学们课下都动手做 了漂亮的钟面。请孩子们拿出钟面,同桌间合作交流,边观察边回顾钟面上有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钟面 小组汇报:时针,分针,12 大格,每大格有 5 小格。 3、复习整时和几时半。 师:你能很快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3 时整。 师:猜猜你们 3 时整时正在做什么? 整时时,分针指向 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几时半时,分针指向 6,时针在哪两个数字间就是几时半。 师:看来同学们在一年级所学的有关时间的知识真牢固。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我们开始上课了。 (课件出示上课情境,并出示钟面。 ) 师:同学们能很快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研究时针的运动: 1、认识 1 分。 师: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分针在钟面上走 1 格是一分钟。 多媒体演示。 2、感受 1 分钟有多长时间。 生闭上眼睛,师拿秒表记时。 并乘机写有关时间的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认识几分。 (多媒体演示) 师:分针在钟面上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走一大格就是 5 分钟。 4、钟面上每个数对应的是多少分钟。 总结熟记的方法。 (二)研究时针的运动: 师:分针时针是一对很好的朋友,分针走,时针也走。 多媒体演示,学生拨闹钟。小组讨论交流: 1、分针和时针谁走得快? 2、分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 汇报结果: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1 小时 = 60 分钟 (三)初步尝试认读时间。 师强调时针的位置。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生报时间,师拨。 2、师报一天的作息时间,生拨。 3、组长报,组员拨。 五、完成考考你。五、完成考考你。 多媒体出示。 六、课堂小结。六、课堂小结。 今天你最高兴的是学到了什么? 七、对于刚才的时间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七、对于刚才的时间名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从小做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认识时间一课是在一年级认识整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 几时几分,是本学期的教学难点。认识时间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 5 分 5 分的读取时间, 并通过实际操作知道 1 小时=60 分。与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联系起来看,教材对时间的认识是 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这样的编排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人们 认识时间的经验和习惯。 一、小组合作,探索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索交流。 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 个数、12 个大格、60 个小格;能够认识整时和半时,知道认识整时和半时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学会 5 分 5 分的认识时间。探讨 1 小时=60 分。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利用已 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时间。例如:利用上课的时间 8:15 引入,拓展应用中利用小朋 友作息时间的安排使学生能够根据情境图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估计时间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三、借助课件,突破难点。三、借助课件,突破难点。 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直观的演示,使学生清晰准确的认识时间。例如在教学 5 分 5 分的认识时间时,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在教学 1 小时=60 分时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 操作,对时分关系一目了然。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 5 分钟,5 分 5 分 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在拓展应用 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本堂课的不足本堂课的不足: 1、时间分配有点头重脚轻。由于对钟面上的复习及分钟对应的每个数是多少用时过长, 导致没时间强调时针的位置,所以孩子们在拨时间时,时针的位置把握得不是很到位。 2、对于时间的调拨,训练得不是很多。 3、课堂语言不够精炼。特别是对孩子们在进行珍惜时间时,语言组织不够准确、精炼。 设 计 理 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 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 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 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 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 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 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 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 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 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 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 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 本 理 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 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 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 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 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 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 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 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 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 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 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 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 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 动经验。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 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尽力信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 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 的有机结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以及所具有的优势, 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 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 的数学活动中去。 设计思路-关于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分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 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 、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 不同水平。一句“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 标准使用“经历(感受) 、体验(体 会) 、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 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 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 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1)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 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2) “总体目标”具体阐述如下: 知 识 技 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信息的过程,掌握 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 学活动经验。 数 学 思 考 *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 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随机观念。 *在参与观察、实验、蔡祥、郑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 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 题 解 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 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 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 感 态 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标修改稿-总体目标(3) 总体目标的四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 机整体。课程组织和教学活动中,应同时兼顾四个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受 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 标的实现。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1-3 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 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 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 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数学新课标中的四基、四能、十个核心概念 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通过数 学教学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 学基本活动经验。我认为双基变四基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整个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对教 师各方面的要求都会很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工作中教师要积 极交流,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才会有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 积极投身新课程改革,在合作中提升和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 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 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要发展,就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 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需要将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更 需要将以往重视培养演绎能力,发展为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并举。只有对课标理解透彻、具 体,才能灵活处理好知识、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在新课标中“四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 析与解决问题涉及的是已知,而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涉及的是未知。因此,发现问题与提出 问题比分析与解决问题更重要,难度也更高。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 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对教 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 体验。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 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 精确的概括。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 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只 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我在上 课时经常用学生熟悉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例如:我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节课时, 先叫学生随意画个三角形,让大家看看彼此画的同不同(这样做好让全等的条件更有代表性) , 然后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再将它的二条夹边的长度量出来,让学生画出一个等角,一样长的 夹边,将夹边开口处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三角形,最后让学生用重叠的方法看看二个三 角形的形状的对比,在得出结论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在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又是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充满好奇、猜 想,为了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和猜想中发展下去,教师就需用更有趣的方式来刺激学生产 生好奇,产生动力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请问本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提出了哪十个核心概念?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六个核心概念:“数感、符 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本次修订对此做了调整,共提出十个数 学课程与教学应当注重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 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对每一个核 心概念都做出了较为明确的阐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对于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事实上,把上面这些词统称为“概念”并不确切,因为这些词所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客观 存在,甚至很难清晰地表达这些词的内涵,因此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这些词本身 统一给出的确切表达。数学课程标准之所以提出这些词,希望表达的是认识一类数学概念的 思维模式,而正确地把握这些思维模式,对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 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 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 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 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 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 科味不浓。 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 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 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 方式指出纠正。 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 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 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 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 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21.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 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 教学比武评课教学比武评课 10 月 24 日28 日为期一周的教学比武活动中,我共聆听了 8 位数学老师的精彩教学。他们精心 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重组教材,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 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 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好的开课使教学成功一半。一二年级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更应设计好开课, 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1、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如,陈晨文老师的认识图形中,创设情景西游记中孙悟 空的金箍棒是什么形状,导入新课;熊春霞老师认识图形的情景图中的机器人、小房子、花朵、铅笔 都是孩子们感兴趣并熟知的物体,从而导入新课。鲍秀老师的简单排列这节课中,设计的智慧城堡, 打开智慧城堡的密码锁,很自然的过渡到数字排列。刘玲老师的7 的乘法口诀中,情景再现 7 个葫芦 兄弟,导入新课7 的乘法口诀。这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生 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 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2、游戏导入。李玲红老师的拍手游戏。 3、猜谜语导入。胡师友老师的猜谜导入。 良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潜能,促成数学课堂教学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转化。 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二、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 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 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简单排列 中,鲍 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用数字 1、2、3 组成两位数 且个位和十位数字不一样,让学生自己摆放。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 究的过程中,体验自我生成的结果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又如,陈晨文老师 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分一分,摸一摸,拼一拼,搭一搭的学习过程,渗透了分类思 想。熊春霞老师和陈晨文老师的同课异构,熊老师的过程是认一认,说一说,猜一猜,摆一摆,训练孩子 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这一系列的活动这都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体验和感悟的。学生的手、脑、眼、口等 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高度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经历 了实物到形成表象的过程,将数学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而且使全体学生都积 极主动参与。她们的共同点是让孩子们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从实物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在数 学活动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 究。 三、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三、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 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 其魅力。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 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数学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活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的。 老师们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例如,胡师友老师的认识钟表中,由 老师的时间安排过渡到明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明明早上 7 点起床,8 点吃饭,9 点写字,12 点吃饭,9 点 睡觉。从具体的实例中对比两个 9 点的不同,从而解决了学生的疑惑。突破难点。体现了新课标中“四能” 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内化过程。又如,李艳珍老师让孩子们找生 活中的“10”:孩子们的手指和脚趾都是 10 个。胡凤兰老师的情景图:小鸡吃米图,也是来源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四、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四、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 李艳珍老师教育孩子们从小要努力学习,长大当科学家;刘玲老师的七字儿歌,既训练了“7”的乘 法口诀,同时对孩子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鲍秀老师结合本校的德育主题周行一善的活动,对孩子 们进行德育教育。 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堂景上添花。五、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课堂景上添花。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功能,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效果, 创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 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次同时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图像可展示连续的动态过程,将传统的 “静态演示”转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教师用语言和教具 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形象化,使学生在生动逼真的情境中,脑、眼、耳、手、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 让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了难点。 总之,8 位老师通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示范研讨课,从这 8 节课中我们既看到 了课改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和每位教师积极践行新课程的有力步伐,同时又为我们后阶段的课改方 向指明了航标。我想,我们校区的全体教师一定会以本次活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改 力度,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达到民主和谐、轻松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几点思考:几点思考: 1、怎样在低段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2、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由以前的双基变成四基?四能中怎样才能做到前两能“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的 能力”? 猜猜我是谁? 我有一个好朋友, 滴答滴答不停走。 叫我学习和休息, 真是我的好帮手。 (谜底:时钟 )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3 时 300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时30分或3时半 3:30 1 上课。 认识时间(几时几分) 认 识 钟 面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1、钟面上有( ) 针和( )针; 2、有( )个数,( )大格, 每一大格有( ) 小格。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 问题1:仔 细观察,分针 走了几个小格 ? 你还能继续数 下去吗?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1时=60分 从四时开始数。 4:05 从四时开始数。 4:30 从四时开始数。 4:45 考考你,相信你一定行! 3:107:15 1:20 2:40 10:45 5:25 6:508:55 9时30分 9:30 6时40分 6:40 8时35分 8:35 考考你 钟面上有 个大格,个小格。 时针走个大格是 分针走个小格是 时针走个大格,分针正好走 走大格是 时。 分, 圈, 分。 是分。 1260 1 1 5 160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7.认识时间-认识时间-ppt课件-(含教案)-省级公开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编号:a4854).zip》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数学
_7
认识
时间
_ppt
课件
教案
省级
公开
公然
编号
a4854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