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知识点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知识点提纲(按课整理全面!).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八 年级 上册 语文期末 复习 现代文 知识点 提纲 整理 全面 下载 _八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8 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现代文知识点提纲 1消息二则消息二则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 会价值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1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2新闻结构五部分:新闻结构五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1)标题:常利用
2、多行形式,分为主标、引标、副标三种。 (注:居中的称主标题,其作用是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或中心思想;居上的称引标题,其作 用是介绍背景、烘托中心等; 居下的称副标题,其作用是补充说明主标题的内容。 ) (2)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3)主体: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和结语: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 主体中,没有明显标志。 3新闻的特征:新闻的特征: 用事实说话(基本特征) 、迅速及时、简明扼要。 4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
3、适当议论。 主题:主题: 消息两则 所报道的大军渡江和渡江战役,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路进攻阶段具有 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 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诺贝尔奖介绍:诺贝尔奖介绍: 诺贝尔奖, 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 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 尔的部分遗产(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 1900 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 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 第 2 页 共 18 页
4、 人类做出重大页献的人,于 1901 年首次颁发。 3 “飞天飞天”凌空凌空 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1新闻特写的定义:新闻特写的定义: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 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 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2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新闻的范畴,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两者的共同点所在。 不同点: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新闻特写不要求报道新闻的全过程,主要描 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主题: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 全文只有五
5、百多字, 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 冠的那一刹那,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 给人留下极其深 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新闻性强。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报道了吕伟赢得 10 米跳台冠军的新闻事实。 2描写细致生动。文章选取吕伟跳水的过程这一片段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起跳 腾空一一入水,动词选用准确,描绘细致逼真。 3综合运用多种文学手法。 (1)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 “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动作疾如流星” “像轻盈 的、笔直的箭”等。 (2)侧面烘托。开头以“白云” “飞鸟”之动衬托吕伟沉静自若。结
6、尾用外国记者“跳起来” 、 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印度观众的“惊讶不已”从侧血突出吕伟这一跳的美妙。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 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 “飞天” 。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的身姿比作“飞天” ,形象地表现出吕伟身姿的修长、 美妙。 (2)“妙!妙极了!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 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赏析: 运用语言、 动作描写和场面描写, 形象地写出了
7、外国记者以及观众观看的反应与心情, 从侧面衬托出吕伟跳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一着惊海天一着惊海天 文体知识:文体知识: 第 3 页 共 18 页 1通讯的定义: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 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 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 更具体、更系统。 2通讯的特点: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弱的时间性。 (相对于消息而言) (4)描写的形象性。 (5)议论色彩较浓 3通讯和消
8、息的异同:通讯和消息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 不同点: (1)从内容上看,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 通讯报道的是 有影响、有特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 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入报道事物的来龙 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2)从表达上看,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 写及抒情、议论, 并可使用比喻、拟人 、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提高语言表现力。 (3)从时效性看,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 4通讯与新闻特写的异同:通讯与新闻特写的异同: 相同点: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
9、新闻事实。 不同点: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 闻特写则是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着重描写精彩瞬问,并且比通讯更 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 主题:这篇通讯用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辽宁舰歼15 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了 中国人民军队在创新中不怕牺牲、勇于探索的精神。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成功了! ”欢呼声中,一颗颗揪紧的心,一下子舒展开来。各个战位上热烈的掌声, 瞬间激活了所有人紧绷的神经, 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胜利的笑容。 许多人落泪了! 他们说: “太让人激动了! ” 赏析:场面描写,由“揪紧”到“舒展” ,由“紧绷”到
10、“绽放” ,显示出人们心情的变化, 表现出人们心情的激动与喜悦,侧面表现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取得成功。 5藤野先生藤野先生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魯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1926 年 8 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 第 4 页 共 18 页 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这篇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 的。 主题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 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 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
11、野先生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作 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爱国心。 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暗线:作者的爱 国之情为情感线索) (2)紧扣中心,选材典型。 (3)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事。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 无怪他们疑惑。 赏析: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用“当然”加以强调,突出了这种观点逻辑之荒谬,采用 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12、的满腔义愤与不平。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赏析: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 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3)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 “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 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赏析: 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 而又不愿意将这种 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 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4)“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
13、为中国,就是 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在我的的眼里 和心里是伟大的他。 ” 赏析:精彩的议论,赞扬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 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 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5)“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 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 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赏析: “似乎”表明并未真的出现,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 第
14、5 页 共 18 页 念之情。 “良心发现”指作者的爱国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 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那 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作者巧用反语,具有讽刺意味。表达了作 者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的决心。 6回忆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朱德(1886-1976)字王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 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 ,1955 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朱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
15、前、聂荣臻、叶剑英) 主题:主题: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勒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 表达了自己 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精心选材,凸显中心:记叙,议论,抒情综合使用。 3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发。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 得我永远回忆的。 ” 赏析:第一句交代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
16、我母亲” ,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由母亲的逝世 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 ,母亲“勤劳 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 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 , 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 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2)“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 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 中国的历史” 赏析:使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失去母亲后深切的悲痛和遗憾之情,揭示 出母亲以及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平凡而伟大的特
17、点。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升华到热爱 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歌颂像母亲一样的劳动人民。 从而进一步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 (3)“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干我们 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一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 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 第 6 页 共 18 页 赏析:通过设问和反复,作者由爱母亲升华到爱民族和人民,爱共产党,表达出作者献身革 命事业的决心, 表达了作者实现尽忠于党和人民以及让劳苦大众都过上好日子这一感望的坚 定信念。 7列夫列夫 托尔斯泰托尔斯泰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18、 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他的写作成就以小说和人 物传记见著。 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 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停, 传记二位大师 (罗曼罗兰等。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复活 。 作品主题:作品主题: 这篇人物小传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为托尔斯泰绘了 幅“肖像町” , 小仅展现了他独特 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出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写作特色: 1.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2.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3.语言典惟优美,文气酬畅。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
19、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 窗上方的横梁一一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戍肤臧污纳垢,缺少光 泽,就像用枝条礼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观到的足一只宽宽的、两孔 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 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 至粗鄙。 赏析:运用了比喻和夸张,外貌描写,写出托尔斯泰外表的平庸日陋,潭明他是俄国人民大 众中的普通一员,反衬他灵魂的高贵,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丽丫部分的抑笔为后文的扬 笔作了铺垫,使得托尔斯泰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史为深刻的印象。 2.来访者
20、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休帖!汶么个小巧玲珑的家 伙, 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眉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 量着主人的脸。 赏析:运用了心理描写,写来访者心理落差,突出了来访者的人曾。川扎尔斯泰外貌的丑 陋,为后文与他灵魂的高贵畜势。 3.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 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赏析:引用高尔基的话,采用夸张的修辞,写出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反映丰富的内心世界,表 现托尔斯泰的眼睛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4.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
21、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作为一个 第 7 页 共 18 页 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 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 那就是属于自己的 那一份幸福。 赏析: (含义)托尔斯泰目光犀利,能够看清真相,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他是幸福的。 但他又是痛苦的,他看透丁暴政、虚伪 ,丑恶和苦难,也看清了人世间种种 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因而又是不幸的。 8.美丽的颜色美丽的颜色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艾芙居里,她是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次女,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主题:主题: 本文以极端的艰苦与“极大的快乐”
22、贯穿始终,叙述了居里夫妇提取镏元素的工作情 景及研究过程中的繁重劳动和恶劣条件, 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热爱和由这种热爱 而带来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的工作热忱,赞美了居里夫妇的坚韧、乐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 神。 写作特点: 1.生动细致的描写。 例如,对简陋的棚屋的描写,点明了居里夫妇工作环境的恶劣;再如, 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深入细致的描写,表现出人物的伟大品格。 2.恰当、得体的引用。 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 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直观地表现了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精彩语段:精彩语段: 1.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
23、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女人体 验过) ,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 赏析:这句话中“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是说居里夫人踏上了科学新征程 开始了对的研究, “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 是指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之路上的收获, 艰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 但主观上感受的却是快乐。 2.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 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 赏析: 这句话凸显的是此次科学研究的难度大,时间长,工作的难度超出了顶期, 工作的 时间也不断地延长,但居里夫妇浑然不觉,对科学的热爱使得他们沉醉其中,痴迷不已。同 时,也表现出两位科学家勇于应对挑战的精神。 3. 比埃尔把
24、钥匙插入锁孔, 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 ,他们走进他 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赏析: 这句话中 “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 ”依然突出的是居里夫 妇工作环境的恶劣,但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依然做着自己的科学之梦,这个梦有美丽 的颜色,承载着他们的希望。 第 8 页 共 18 页 9.三峡三峡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州市)人。少时好学,博览 群书,尤喜古代地理书籍,有感干旧传水经过于简略,缺乏旁通,本着“因水以证地, 即地以存古”的精神,为 水经作注四十卷,成书水经注 背景资料:背景资料: 本文节
25、选自水经注江水 。 水经注是注解水经的,但木身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独 具风格的著作。它不但补充了我国水道情况,也记载了江河沿岸的地理古迹、景物、币话、 传说和风俗习惯等。 是研究我国地理的重要资料, 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著作。 主题:主题: 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发祖 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10.短文两篇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