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试卷 2套(Word版含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试卷 2套(Word版含答案).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试卷 2套(Word版 含答案) 统编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纲领 期中 检测 试卷 word 答案 谜底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试卷 1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的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下列考古资料最能印 证此观点的是() A B C D 2西周实行“朝聘制度” 。 “诸侯之于天子,比年(每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 “朝”是诸侯亲自去王都朝拜天子, “聘”指诸侯派大夫代表自己去问候天子。当朝不 朝,天子将对违制诸侯进行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A 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B 礼制与政治相结合 C 周王扩大了统治区域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秦朝统一后,大量原六国贵族心怀灭国之仇,时刻图谋复立
2、;六国百姓也并不习惯秦国 的严刑峻法,尤其对秦二世沉重的劳役兵役极为不满。材料表明() A 郡县制难以巩固统一局面B 分封制影响较为深远 C 法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D 秦亡是多种因素所致 4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汉朝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 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无论对中国、 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汉朝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 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 对汉文化成就表述正确的是 () A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B 西汉时已经发明了纸,
3、但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才逐渐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 汉书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D 书法在东汉末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书体均已完备 5 图 2 为 1972 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 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 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 此,可推断() 第 2 页 共 16 页 图 2 A 画像砖主要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B 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 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D 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鲜卑族的汉化 6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
4、,使之参预国家的 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 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 上。 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 之统治” 。材料中“此制”的积极作用在于() A形成了公开、公平的合理性竞争机制B 消除了社会阶层差异,加速社会流 动 C阻止了特权阶层世袭做官的传统模式D 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下的需 要 7封驳是指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有人对唐会要的记载进行抽样统计,54 卷至 56 卷中关于皇帝诏令遭谏议官封驳的就有 16 次,其中 11 次
5、封驳有效。这些记载 反映出唐代() A 中央决策机制不断完善B 专制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C 中枢权力体系发生变化D 集体议政决定国家政策 8唐朝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场所,其最初“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 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由此可知,唐朝设置政 事堂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行政效率B 维护君主权威C 削弱丞相职权D 加强中央集权 9据新唐书记载, “ (唐初)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代宗时,始以亩定税,而敛 以夏秋。 ”这反映了两税法()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B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D 促进了均田制的稳定发展
6、 10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 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 13 次。佛 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 。 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第 3 页 共 16 页 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B 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 文化 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D 中外交通发达,中外交流的形 式多样 11行政中枢是一个王朝行政的核心。下列各项中描述宋朝行政中枢的是() A 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 B 确立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
7、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C 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宰相权力 D 设立军机处,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12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七品通判以分州权” ,一州之内, “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这说明 () A 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B 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 C 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D 地方诸侯的残余势力被清除 13表 1 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 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8、” (南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 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晚清) 梁启超 王安石传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 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C 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 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 ,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14据统计,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 19259 名,闽东北约 50 人;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 23198 名,闽东北达 422 人。南宋时期闽东北进士人数占比达到北宋的七倍。据此可知南宋时 期() A 社会各阶层热衷于科举考试B 闽东北的经济文化发展快速 C 理学已成为官方的正统哲学D
9、科举考试存在严重地域歧视 15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 孔孟思想B 黄老学说C 两汉经学D 宋明理学 第 4 页 共 16 页 16据魏书高祖纪载: “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绝同姓之娶。 ”周人确立“同姓不 婚”原则的目的在于() A 强化礼乐制度B 巩固宗法制度C 促进民族交流D 控制地方诸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7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
10、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春秋老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春秋孔子 材料二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春秋之大义也。 西汉董仲舒 清初唐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4 分)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 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10 分) 第 5 页 共 16 页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
11、分,将以前属于宰 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 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 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 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 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 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 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 发展
12、等 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 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 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 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 国史大 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8 分) (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6 分) 19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 6 页 共 16 页 材料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
13、于夜市的禁令店铺、 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 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 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 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 640 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 160 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 170 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 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 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6
1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京出现上述“经济生活景观”的主要原因。 (6 分) 20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认识, 对此认识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并 说明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 第 7 页 共 16 页 参考参考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 B 2 B 3 D。 4 B 5 B 6 D 7 B 8 A 9 B 10 C 11 C 12 A 13 D 14 B 15 D 16 B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不同态度:老子:无为而治,而民
15、自治; (2 分) 孔子:以德治民(实行德治),民自悦服。 (2 分) (2)历史意义:韩非子建立君主权威,控制臣民的主张,体现了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 思想,适应了建立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使法家学说逐渐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治国理论; (5 分)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 ,尊崇儒术主张,适应了西汉神化皇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 家的时代需要,也使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5 分) 18.答案: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 权。 (4 分)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 强了皇权。 (4
16、 分) (2)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 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 (6 分) 第 8 页 共 16 页 19、 (1)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 限制;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货币经济发展,出现纸币。 (6 分) (2)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东京处于汴河 附近,交通便利(6分) 20 等级分值 答题情况(具体描述) 一87 分 修改建议观点正确,理由论证充分(至少三个方面理由) ,表述清 晰。 二64 分 修改建议观点
17、较正确,理由论证较充分(至少两个方面理由) ,表 述较清晰。 三30 分 观点错误或无观点,理由论证不充分(一个方面理由或无理由) , 表述不清晰。 第 9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检测试卷 2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1.本试卷答题本试卷答题时间时间 7070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 100100 分分。 2.2.本试卷分第本试卷分第 I I 卷卷(选择题选择题)和第和第 IIII 卷卷(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两部分。第第 I I 卷选出正确答案后卷选出正确答案后,填填 在答题纸上方的第在答题纸上方的第 I I 卷答题栏内卷答题栏内,不要答在第不要答在第 I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