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群文阅读:《枪口抬高一厘米》教学设计10页资料.doc

  •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 文档编号:1843710
  • 上传时间:2021-11-03
  • 格式:DOC
  • 页数:10
  • 大小:41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群文阅读:《枪口抬高一厘米》教学设计10页资料.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枪口抬高一厘米 高中群文阅读:枪口抬高一厘米教学设计 10页资料 高中 阅读 枪口 抬高 厘米 教学 设计 10 资料 下载 _其他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枪口抬高一厘米 如何进行思辨阅读 一、执教老师:四川成都 XX 中学语文组 胡老师 二、课型:群文阅读教学 三、议题:枪口抬高一厘米如何进行思辨阅读 四、群文篇目: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启迪/曹仙源“枪口抬高一厘米” 不是鸡汤,是人性的呼唤/邓学平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熊培云 五、文本解读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启迪一文,通过透视“亨里奇案”的来龙去脉, 总结其在司法和人性方面给我们的启迪。“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意义在于启发我 们,面对法律与人情的矛盾时,人类只有拥有抵抗与自救的勇气和智慧,尊重生 命,才能避免人性的堕落。作者敏锐地发现,尊重生命、顺乎人情很有可能会带来 解构法律的后果,因此

    2、,作者审慎地区分了“情”的两种内涵,认为“情”不是面 子上的人情,而是关乎人类的伦理道德,并试图消解“情”对“法”的冲击。然 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以伦理和道德的名义对抗法律,最终是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还是破坏了法制的基础呢? “枪口抬高一厘米”不是鸡汤,是人性的呼唤一文,通过考证“亨里奇 案”的真伪,分析一段杜撰的言论受欢迎的深层原因。作者从法理上分析了判处士 兵亨利奇有罪的依据,也为我们厘清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法官不应以抽象的伦理道 德来审判他人,而应以实在法为准绳。但即使是律师出身的作者,也并非一个法律 至上主义者,而是提醒我们一个只知遵守法律(尤其是恶法)而缺乏良知的人,是很 容易犯下阿伦

    3、特所言的“平庸的恶”。因此,一段杜撰的言论正是因为蕴含着对平 庸人格的反驳和对美好人性的呼唤,才被人们传颂。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一文,作者并未从社会和国家角度去阐明“枪 口抬高一厘米”的意义,而是从“身体自治”和“思想自治”两个方面,将“枪口 抬高一厘米”之于个体 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者充满人本主义和浪漫 主义色彩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于人类精神自由和灵魂高贵的追崇。 综观这三篇文章,都是立足“亨里奇案”的审判结果,表达自己对法律、人性 和人类命运的深入思考。文本虽然基本观点一致,但因为作者的身份以及知识结构 的不同,依然存在着较大差异,也为思辨阅读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

    4、无论是分析 单篇文章中体现的道德判断,还是综合三篇文章分析事实判断的真假,在阅读过程 中都能初步感受始于质疑、重视证据、讲求逻辑的思辨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 能力。 六、教学目标 一、梳理文本观点、培养思辨精神(了解思辨精神的内涵、原则方法和意义并 试图将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二、感受“枪口抬高一厘米”故事背后的核心价值冲突。 七、导入、熟悉回归文本 找学生判断三则作者介绍分别对应哪位作者,并说明理由。 (一)引入本节课目标和任务,初步感受了解思辨精神 其实刚才这么做并不只是为了检测大家的预习情况,还因为它涉及我们今天这 节课的核心,培养大家的思辨精神。 思辨精神:把一切置于理性范畴

    5、加以省察和评判,通过理解、质疑、查证和推 理等探究活动考察论证的合理性。在文学阅读中,思辨阅读要求读者在理解文本的 基础上,对文本的真实性、有效性和价值进行质疑、分析、推理、评判和取舍,从 而达到构建自己理解与判断的目的。 我们刚才的讨论,也体现了思辨精神。比如无论你判断甲乙丙分别对应哪位作 者,都需要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而不是草率地说“我感觉”或“我认为”就是。 思辨的对象:一般是判断,分为三种:事实事件判断、喜好偏好判断和信念价 值观判断。 今天着重从事实层面和价值层面来入手,感受思辨的内涵、方法和意义。 (二)探讨事实判断 问:这三篇文本都讲了一个核心事件,谁来概括一下? 既然刚才我们说

    6、事实事件是可以判断真假的,请思考:刚才我们概括的事实和 法官说的话,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先让同学自己说,教师引导同学概括事实真假的 方法,最后作总结) 1. 旁证(第二篇)。 2. 实证(第二篇中的长平先生、自己)。 3. 推理。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新闻,什么棋牌室 60 岁入刑,带金链子和文身是黑社会的 表征等,一看就是谣言。在我们法制国家,要给人定罪一定要有规范的法律程序。 大家能够判断它们可能是假的,你们就已经超越了这三篇文章的作者。只要我们能 够运用理性,就很有可能超越一般人的狭隘。 (三)探讨价值判断 亨里奇应不应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三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观点是什么? (请大家小组

    7、之间讨论,阐释自己的理由,教师提醒其他同学尤其是有不同意 见的同学要、聆听、思考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板书】双方核心理由。 (四)修正调整自己的判断 经过一番讨论,看看大家的观点有没有变化。(特别关注那些观点由“该抬 高”转向“不该抬高”的同学) 理查德保罗曾说:“我不会认同任何信念内容,我只认同形成信念的过程, 我是一个批判思考者,我愿意检验我的信念,并放弃不能被证据和理性支持的信 念,我会时刻跟随证据和推理脚步。” 教师出示新的证据。 看了这么多新的证据,大家的观点有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之前觉得“该抬 高”的还是“不该抬高”的,只要你的观点发生了变化,都可以举手,并说明原 因。 我们今天的

    8、讨论是永远无法终结的,因为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存在着两种对立 的价值观:一种是绝对主义,一种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事情的结果对大多数 人有利,它就是善的,比如为了国家牺牲个人;而绝对主义认为有些事情就是绝对 正确和绝对错误,和结果没有关系。 (五)总结、反思我们的讨论 【板书】思辨精神始于质疑、重视证据、讲求逻辑。 我们可以反思刚才我们的讨论是否满足这些要求,自我调节是思辨精神的重要 技能,对思维过程、方法和结果的反思、修正和调整会让我们的思辨更能经受时间 的检验。思辨精神绝不应该只是永远语文的文本,而是勤勉熟练地运用于重要道德 和社会意义的问题, 【板书】运用,如个人决策,行为和信念。 只有

    9、具备思辨精神,才能成为参与公共事务和讨论公共利益的合格公民,才能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不失去理性的自我主导,我们才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一个理 性的现代公民”。 【文本一】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启迪 曹仙源 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西势不两 立。东德为了堵住治内人民投奔西德,从 1961 年开始,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 建起了一道长约 155 公里、高为 3 至 4 米的“反法西斯防卫墙”,素称柏林墙,特派卫 兵严防死守。按当年东德的法律规定,如果发现有人悄悄翻墙,卫兵有职有权开枪射 杀。 1989 年 11 月 9 日,屹立了 28 年的柏林墙被拆除,东西两

    10、德重归于好。“ 觉今是而昨非”,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审判, 案由为:在柏林墙被拆除之前,他射杀了翻墙而过的东德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 亨里奇自然深感委屈,其律师也辩称:卫兵只为“执行命令”,出于被动,乃“别 无选择,罪不在己”。但法官西奥多赛德尔持不同意见,认为:“作为卫兵,不 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 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当知,在这个世界 上,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发生冲突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因为 ,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 揆诸人情,自觉履行这“一厘米主

    11、权”,故意打不准,留人一条性命,这是最 低限度的道德,也是最高境界的良心。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而被 判刑,且不予假释。这个作为“最高良知准则”的典型案例,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这“抬高一厘米”就是“人类良知出现的一刹那”,面对恶政所采取的抵抗与自 救,是胆识、智慧与雅量的结晶。别小觑这区区“一厘米”“一刹那”,关键时刻 可以让人类海阔天空,“头若回看后悔无”。有人说得好,当履行职责成了一种罪 恶,就会有一种东西比职责更值得遵守,那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良心。 古语曰:法律无情。诸如铁面无私的包拯,一路斩亲侄、铡驸马、斥诰命、倒 国丈、锄奸佞、抑豪强,认法不认人;一代军师诸葛亮挥泪斩马

    12、谡,断无戏言;民 族英雄林则徐斩子行禁烟令,大义灭亲法律之无情,指的正是这般不畏乎豪门 权贵,不避乎亲朋至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天儿子还是地奶奶,一把尺子 量到底。如若感情用事,看菜下箸,就无公开、公平、公正可言,成何法律? 然而,“亨里奇案”启迪:法律也并非一套和伦理道德、文化传统毫无一点关 系的冷冰冰的规则体系。所以,有识之士说,“法律无情”的“情”如果是指面子 上的人情,那必定(也应该)是无情;但如果是指与伦理道德有关的“人之常情” ,则还有天地良心的一面。就这方面而言,法律无情人有情。设若连这点“情”都 荡然无存的法律,只可能被人害怕、远离,而不可能让人从心底里信仰、诚服,最 终

    13、还是会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的。 我国早在北魏时期就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 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可对其减刑或缓刑。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 当地,以便其必要时可随时回家照顾老人。 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 1380 余年前唐太宗与 390 名死囚的“死亡之约”。 贞观 7 年腊月,唐太宗视察大牢,其中 390 名被判处死刑的重刑犯正等待批 准,执行死刑。死刑犯们对自己的判决口服心服,但都表达出了回家看望一次父母 与妻子的强烈渴望。太宗为之心动,一阵沉思之后,力排众议,当着死囚们宣布了 一个令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决定:你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回家与亲人团聚,在亲 情和关爱

    14、之中度过今生今世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但必须严格遵守一个约定:来年九 月初四准时自行返狱伏法!太宗回复左右质疑的坚定想法是:“朕不负卿,卿亦不 负朕。” 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次年九月初四,那些死囚果真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捱到 约定的最后时辰,发现还有京畿扶风的徐福林一人尚未赶到,连死囚们都仿佛受到 了奇耻大辱,忧心如焚,不为即将临头的问斩,而是为一个同伴的爽约而痛心疾首 。就在这时,徐福林乘坐一辆破旧的牛车赶来了。原来他在途中病倒,虽然雇车赶 路,还是晚了一个时辰。太宗见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又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给予守信用的死囚们以最高奖赏: 全部赦免!这次,一致毫无异议,因为惩罚 从来就不是

    15、目的。 【文本二】 “枪口抬高一厘米”不是鸡汤,是人性的呼唤 邓学平 不知何时,中文世界出现了“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法律格言。这条格言描述的 是上世纪东西德统一后与柏林墙有关的一场刑事审判。虽然准确的数字仍然存在争 议,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在东西德冷战对峙时期,曾有数百名东德民众因为企图 翻越柏林墙而被军警人员开枪射杀致死。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数百名当年的肇事者 曾被检察官起诉,其中包括约八十名普通边境卫兵。 根据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的描述,该案的一审主审法官西奥多赛德尔 对此案曾这样回应:“作为卫兵,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 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16、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 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 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最终,卫兵亨里奇被判处三年半的有期徒刑。由此,“ 一厘米主权”的称谓在中国法律界迅速传播开来。 然而,据热衷考证的南方都市报编辑长平先生在把枪抬高一点一文中披露 ,他在德国曾当面向负责此类案件的前柏林市总检察长和前高级检察官核实此事, 却遭到两位当事人断然否认。长平先生随之将这条格言的流行,归因于一种无关法 理的东方式策略或“民间智慧”。长平先生此文一出,感觉受到“欺骗”或者感觉 到被“一厘米主权”压制的各方人士,纷纷撰文、大加批判。比如流传甚广的别 胡扯!德国法官根本没说过“枪

    17、口抬高一厘米”这样的蠢话!、“把枪口抬高 一厘米”,这碗鸡汤有毒等文章,均持激烈的批评立场。 “枪口抬高一厘米”果真是中国人熬制的一碗毒鸡汤吗?一审主审法官赛德尔 认为,亨里奇“跪下膝盖,从距离 37 米的地方向逃难者射击当之前的射击没 有效果,他转而瞄准上半身开枪”,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一个残暴的凶手。虽然东 德的边境法允许士兵枪击离境者,但“这种法律不应该获得认可,应该拒绝服 从”。 为了强化并支持自己的观点,赛德尔在判决中援引了著名的拉德布鲁赫公式。 这个公式分为三个部分,即:首先,所有的实在法都应当体现法的安定性,不能够 随意否定其效力;其次,除了法的安定性之外,实在法还应当体现合目的性

    18、和正义 ;最后,若实在法违反正义达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它就失去了其之所以为法的“ 法性”,可以看作是非法的法律。赛德尔据此将东德的边境法相关条款看作是 “非法的法律”,并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代表权力机构去杀害民众时 ,没有人有权利忽视自己的良心”。 批评论者大多认为,“枪口抬高一厘米”纯属杜撰,并且将导致捉摸不定的道 德审判。他们还以此后德国法院特别是欧洲人权法院在类似其他案件的判决中,明 确否认适用拉德布鲁赫公式为由,认为类似的“良知”判决即便在德国也被纠正和 否定。不可否认的是, 欧洲人权法院在 2001 年 3 月 21 日的判决中明确表示不 再适用拉德布鲁赫公式,但欧洲人权法院

    19、却仍然维持了德国法院的有罪判决。只不 过,欧洲人权法院转而从东德实在法的内部去寻找定罪判决的根据。比如边境法 同时还规定“尽可能保护生命”,东德宪法强调保障人道尊严和个人自由等 。联系到柏林墙系列案件都面临着对东德实在法的评价和处理问题,欧洲人权法院 的判决很难说没有刻意避免“政治审判”的策略考虑。 由此可见,“枪口抬高一厘米”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强调了即便在软弱困 境之中,人性依然有某些应当坚守的底线。平庸的恶和平庸的善不过一线之间,司 法有时可以而且应当去谨慎厘清两者的微弱分界。“枪口抬高一厘米”虽非赛德尔 法官的原话,但其内在精神意蕴与德国乃至欧洲人权法院的判决却并未有任何违背 之处。

    20、而且更重要的是,经过此种更加形象化的描述,使得深邃的道理更加浅显易 懂、更加深入人心。 “枪口抬高一厘米”如果确系中国人熬制的一碗鸡汤,那么这碗鸡汤非但无毒 ,而且为中文语汇和中国司法理念增添了可敬的人性光辉。特别是在各种奇葩判决 层出不穷,司法人员沦为流水线操作工,司法审判越发欠缺人性温度的当下,体悟 “枪口抬高一厘米”的司法意涵尤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文本三】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熊培云 许多人热衷于讨论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其实,不唯国家有主权 ,每一位国民也有主权。而且,个体主权之是否沦陷,更是人人最要面对的精神事 件。 所谓个体主权无外乎两种:一是“对物”;二是“对

    21、己”。 “对物的主权”,十八世纪的欧美贤良已有精彩论述。如英国首相老威廉皮 特有关物权的至理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的卫兵不能进”;美国政治活 动家詹姆斯奥蒂斯反对政府的任意搜查令时的慷慨激昂“一个人的住宅就是 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城堡里就应当受到像王子一样的保护”。 至于“对己的主权”,则包括个体的身体自治(行动自由)与精神自治(思想自 由)。 一定条件下,无论“对物”,还是“对己”,两种主权都具有某种可让渡性: 通过谈判你可以变卖房产,替人工作、听人差遣,甚至接受有关思想与行为的培训 等等。但是,没人希望自己因此变成奴隶,既失去了“对物的主权”,也失去了“ 对己的主权”,成了“

    22、大公无私”时代里一无所有的“新人”。 最常见的情形是,人们敏锐于拥有“对物的主权”,而无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成为彻头彻尾的沦陷区,就像汉娜施密特,电影朗读者里的纳粹女看守。法 庭上的汉娜完全是汉娜阿伦特笔下的艾希曼,优雅、温顺,而且理直气壮。在那 里,刽子手被还原成一位普通的德国市民,忠于职守,对上级以及既有法令无条件 服从。 当法官质问她为什么只为不出乱子而宁愿让三百人活活烧死时,汉娜反问法官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法官一时无言以对。相信这也是人们最怕面对的问 题。体制、环境、“大家都这样做”等等就像是隐身衣,许多作恶的人都曾经穿过 ,而且还要为将来备用。 至于汉娜为什么还是被判终身监

    23、禁,影片未完全展开,答案在德国的另一场真 实的审判中。1992 年 2 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 判。在柏林墙倒塌前,27 岁的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 伊,20 岁。几十年间,在这堵“隔离人民的墙”下面,先后有 300 位东德逃亡者 被射杀。 和上面这位可怜的女人一样,亨里奇的律师也辩称这些卫兵仅仅是为执行命令,别 无选择,罪不在己。然而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这么认为:“作为警察,不执行 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 还有良知。当法律

    24、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 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卫兵亨里奇因蓄意射杀格夫洛伊 被判处三年半徒刑,且不予假释。 从汉娜施密特到因格亨里奇,体制内的作恶者莫不把体制与命令当作其替罪 的借口, 为自己主权沦陷、良心失守卸责。然而,即使是在黑暗年代,生活仍是 可以选择的。不是么?在修砌柏林墙的第一天便有东德卫兵直接逃到西柏林,而柏 林墙,方生方死,正是从那一天开始了它持续几十年的坍塌。 你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卫兵。亨里奇案作为“最高良知准则”的案例早已广为 传扬。“抬高一厘米”,是人类面对恶政时不忘抵抗与自救,是“人类良心的一刹 那”。这一厘米,是让人类

    25、海阔天空的一厘米,也是个体超拔于体制之上的一厘米 ,是见证人类具有神性的一厘米。 那一刻,像过往与将来的所有光荣时刻,良知被人类奉若神明。而人类之所以 高贵。正在于人的身上附着了这种神性的良知。如亨利梭罗所说,“每一个人都 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崇敬 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和尊神的。” 中国人不也常说“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么?不管是“神知”, 还是“己知”,背后都关乎神性。前者是他律之神,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后 者是自律之神,人因有良知而自律,而超越罪恶的樊篱。一旦丢掉了良知,人类神 性的庙宇也就坍塌了。

    26、人类所能看到的,便只有猥琐的世相与一望无际的残酷。 为了克服阿伦特笔下的“平庸之恶”,抵御随时可能发生的权力之祸,尤其在 经历了极权主义盛行的二十世纪之后,各国已经越来越注重对其国民抵抗权的保 护。这既是一种法律上的救济、政治道德上的分权,也是一种良心上的共治。只可 惜有人于法不顾,以为可以尽享良心沦陷之红利,且永远不受责罚。 一花一世界,一人一国家,谁能带领好自己,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当一个人 因不分善恶、唯命是从而导致自己主权沦陷,这样“亡国奴”式的人生是不是才更 可怕,更无希望?在此意义上,所谓良心发现,是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救亡图存 ”? 年少时爱看加里森敢死队,如今只记住其中一个镜头:盟军战士逃跑时, 一位德军士兵开枪射击,可是怎么扣不动扳机,嘴里还嘟囔着,“什么老爷枪!” 二十年后想起这个细节仍然忍俊不禁。我真希望那个手忙脚乱的德国兵是在“蓄意 不谋杀”,正管理着他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呢!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群文阅读:《枪口抬高一厘米》教学设计10页资料.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84371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