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842724
  • 上传时间:2021-11-02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43.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doc》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 2019 历史 必修 中外 纲要 期末试卷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1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 60 分) 1.根据 竹书纪年 记载, 西周孝王曾攻打西边的游牧民族犬戎, 犬戎臣服于周, 并固定为西周王朝提供马匹,后来他们的首领非子受周天子分封,建立秦国。从 这段历史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秦国最初并非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B.华夏族形成是多元融合的历史过程 C.秦灭六国是华夏文明衰退的体现 D.中华文明最初起源于陕西西部地区 2.礼记表记中说: “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 解正确的

    2、是 A.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 C.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3.先秦早期, “父慈子孝”的思想屡见于典籍之中,到了战国末年, “父为子纲” 的思想逐步掩盖了“父慈” , “父慈”观念隐而不见。这一变化反映出 A.宗法观念逐渐形成B.宗法等级秩序日益松弛 C.战争动摇血缘亲疏D.政治变化影响亲情伦理 4.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 远近问题:一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 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 无法作出判

    3、断。材料反映了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5.有学者指出,历史早期的政治体制依然已包含着某些因素,得以在战国时代孕 育出变法运动,并在秦朝取得了最大成功,为延续两千年统一帝国的大厦,奠定 了基石和骨架。材料中的“最大成功”是 A.废除血缘宗亲和贵族政治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 2 页 共 11 页 C.变革王位继承和选官制度 D.确立了君权神授和等级秩序 6.荀子君道写道: “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 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

    4、为达到这种效果, 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7.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代自文帝时期开始实行酎金制。有封地的王侯, 按照封地的大小和人口,在每年八月宗庙祭祀时献上黄金助祭。所献黄金如果分 量或成色不足,王削县,侯免国。这说明汉文帝时期 A.酎金始用于宗庙祭祀 B.重视体制矛盾的解决 C.中央财政控制欲较强 D.分封制出现新的形式 8.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 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 以随

    5、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A.监察体制完备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9.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 恒的历史规律。 ”下列史实不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 A.东晋延续了西晋统治时期的政治体制 B.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C.少数民族在统治区域内发展农业经济 D.十六国大都采用中原模式国号年号 10.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 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 第 3 页 共 11 页 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

    6、展B.导致了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 11.唐初,山东士族的政治特权虽已消失,但仍坚持在大族内部进行通婚。高宗 为此颁布“禁婚令” ,中宗时曾再次予以强调,而民间仍以“五姓婚姻为第一”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崇尚门第之风已然成俗B.中央对地方行政力减弱 C.皇室摒弃宗法血缘观念D.政府的禁婚令违背律典 12.欧阳修的新唐书兵志中写道: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 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 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 ,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 B.由中央

    7、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C.节度使发展成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 13.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 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 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 14.“唐高祖起义至京师唯制杀人、劫盗、背军、叛逆者死,余并蠲免之。 ” 唐太宗又将原来绞刑的五十条改为“免死,断右趾” 。后来制定贞观律 ,废除 断趾的刑罚,免除一百多项死刑和徒刑的条款。由材料可知唐朝 A.统治者用法务在宽简 B.以法

    8、治为根本政治原则 C.皇权以法律为其基础 D.以徒刑取代肉刑和死刑 15.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 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 第 4 页 共 11 页 风气。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16.齐民要术卷六汇总了北魏以前有关家畜饲养方法,吸收了拓跋氏的牧 业经验, 叙述了兽医术及酥、 酪等乳制品加工和羊毛制毡技术。 可见 齐民要术 A.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学体系 B.是对当时生产技术的全面汇集 C.反映了北方地

    9、区的民族交融 D.介绍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技术 17.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 大成人, 具备亲政能力, 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 迫使后妃撤帘归政, 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18.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 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 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 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

    10、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19.元末,许有壬在陕西行中书省题名记冲云: “世皇(元世祖)宏规远模, 立中书省总于中,分省厘于外,行省遵成宪以治所属,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 可而后行。 ”据此可知,元代 A.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中央与地方实现了权力制衡 C.行政建制适应了统治需要 D.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效能低下 20.元世祖诏立“中书省”总理全国军务,所谓“中书政本也,军国之务,大小 第 5 页 共 11 页 由之” ,不仅总管内外,而且也统辖六部,三省制变成名副其实的一省制。中央 最高行政机构由三省向一省的转变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有效

    11、防止重大决策的失误 C.提高了行政效率D.力图解决宰相专权的问题 21.宋代商业文书的种类比较丰富,渗透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关于租赁、借 贷、雇佣等方面的文书出现,且每种文书还可以更详细地划分,如买卖契约就可 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活买卖契约和绝买卖契约,或者即时买卖契约、赊买卖契约 和预买卖契约。这反映出宋代 A.商业契约体系相对完备B.政府对社会管理加强 C.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D.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2.据美国学者贾志扬以地方志中所载的北宋进士统计,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全 国有 9630 人,其中南方诸路达 9164 人,占 95.2%,北方诸路仅 466 人,占总数 的 4.8%。这是中

    12、国科举史上南北及第比例最为悬殊的时期。此现象反映的时代 背景是 A.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地区流动 B.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处于劣势 C.全国政治中心伴随经济重心南移 D.南方经济的发展、政局相对稳定 23.宋代某理学家说: “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 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 ”由此可知该理学家 A.强调培养个人社会责任感 B.主张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C.认为君主德行是治国根本 D.吸收了道家的治国思想 24.历本是农民从事耕种的必需品,因为有广泛的需要,所以公元 835 年左右四 川和江苏北部一带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 (历本) ,拿到市场上去出卖,

    13、因 而出现民间所印历本“已满天下”的局面。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 A.源于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D.是商业繁荣的必然结果 第 6 页 共 11 页 25.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张居正经常以个人之书牍和各地巡抚总督谈论国事 中之各种问题,当各臣僚建议于御前,而张居正以大学士的资格代皇帝批答时, 不过将经过协定的谋略具体化。材料说明明代内阁 A.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B.使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C.推动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 26.明朝后期,政府腐败,加上倭寇的骚扰,政府实行海禁。禁令限制了中国航 海业的发展,而此时的欧洲航

    14、海业却迅猛地发展起来。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 海上的霸主,他们甚至专门成立学校,培养航海精英。这表明当时 A.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B.西葡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中西发展轨迹出现异位D.西葡海上霸主地位确立 27.英宗天顺三年(1459 年)明朝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 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 吏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判机构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28.明万历十五年(1587 年) ,朝廷颁布新的赋役法:把各州县的田赋、赋役以

    15、 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田折算缴纳,史称“一条鞭法” 。据此 可知, “一条鞭法”的实施 A.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D.使古代赋税制度开始简化 29.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 从实质上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第 7 页 共 11 页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0.李二曲说“至先生(指王阳明)始拈致良知三字,以泄千载不传之秘: 一言之下,令人洞彻本面,愚夫愚妇,成可循之以入道,此

    16、万世功也。 ”这表明 陆王心学 A.在社会教化上有重要作用 B.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 C.本质上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 31.鸦片战争后十余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除开头两三年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外, 随后即呈现迟滞状态。由此可见,中国内在的抵抗力顽强坚韧,非一记重炮所能 轰毁。该“抵抗力”是指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C.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D.政府的军事实力强大 32.四洲志是在英国人慕瑞撰写的地理大全择要译出的基础上,经过林 则徐编辑而成的一本关于世界地理的书籍。 他在书中特别注意各国的军事力量和 国家的兴衰富强及其根源。林则徐编纂此书的主要意图是 A.

    17、知悉世界情况,维护统治 B.熟知世界概况,开阔视野 C.崇尚经世致用,学习西方 D.实现王朝中兴,启迪民智 33.1894 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筹办湖北纺纱厂时提出: “所有机器、厂屋 费用,俱归垫借。至造厂及一切开办事宜,仍听候本部堂核示遵行,垫办商人不 得专擅干预。俟全厂开办有余利,再行将本息按年摊还,还清之后,全厂归官。 ” 材料反映张之洞的举措旨在 A.抵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利用商人资本来发展洋务企业 C.放宽对民间设厂的政策限制 D.解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困难 34.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梁启超感叹道: “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 第 8 页 共 11 页 经甲申马江之

    18、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 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 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清政府进行“新政”改革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C.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35.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 “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 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 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A.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36.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

    19、东南互保” ,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 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 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 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37.1909 年,鲁迅和周作人合译的域外小说集出版,重点介绍了俄罗斯和北 欧东欧弱小民族国家作品。在鲁迅等人的带动下,俄罗斯文学在五四时期呈现出 一种声势浩大的局面。这说明 A.译书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方式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

    20、传播 C.翻译活动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D.俄罗斯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38.南北议和中的革命派认为,共和国的权威来源于代表人民主权意志的革命行 动, 而清朝官员与立宪派人士则认同清朝皇帝将主权公之于众,并授权袁世凯全 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这一分歧表明 A.民主共和的建国基础薄弱B.清廷获得共和政府的优待 第 9 页 共 11 页 C.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完整继承清朝疆域成为共识 39.1914 年 34 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 论了商律 商人通例 公司条例 保息条例 国币条例 商事公断处条 例 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

    21、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B.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40.1915 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指出,教育要“以适时为兴废,吾人所需 于教育者,亦去其不适以求其适而已。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 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 。这表明他主张 A.全盘否定传统的教育思想 B.培养适应现实需要发展的人才 C.培养受教育者的民主精神 D.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 40 分) 41.材料: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把赋税制度作为统治西南土司地区的经济手段, 同时也作为考量土官对中央王朝是否忠诚的标志之一。清代继承元

    22、明政策,对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后,按土司领地大小、人口多少、出产情况,规定 了差发贡赋。赋额参照明代而定,并有所增加,但遇天灾、战争或朝廷为表恩宠 均有赋税减免的情况。赋税征收过程中,根据西南土司地区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 发展状况,灵活调整赋税征收时间和税率,米粮与钱银交互使用。对征税中可能 出现的一些腐败行为也作了比较详细的防范规定。除缴纳赋税之外,西南土司地 区还需向中央政府纳贡,贡是土官的自觉行为,无定额,可得到回赐。清代西南 土司地区的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发展, 使中央王朝对西南 土司地区的统治较前深化了一大步。 摘编自党会先论清代贵州土司地区赋税制度推行的特

    23、点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特点。 (6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清代西南土司地区赋税制度的意义。 (9 分) 第 10 页 共 11 页 42. 材料一: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 文明,中国“古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 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 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 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 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

    24、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说 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 材料二:“中体西用” 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 “自 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 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 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 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大冲击, 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 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编自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 :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5、“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 生的各自历史背景。 (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 产生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中学”与“西学”的认识。 (13 分) 第 11 页 共 11 页 答案答案 BADCB CBCAD ACDAA CDBCC ADCAA CACDA AABDC DCABB 41. (1) 特点: 政治象征色彩明显; 因地制宜, 方式灵活 (实物与货币地租兼用) ; 继承前代,不断发展完善;贡赋结合。 (2)意义:增强土司地区的政治认同感,强化对西南土司地区的统治;促进西 南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6、推动民族经济 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交融;税率灵活调整,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财政 收入。 42.(1)背景:西学中源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 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明的深远影响;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世致用学说的 兴起。 中体西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 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 (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 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国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 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 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 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试卷(含答案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842724.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