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841501
  • 上传时间:2021-11-02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86.1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期中 复习 实用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31 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 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 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 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

    2、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 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 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强调中华文化 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节选自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三联生活周刊2018 年第 1 期) 材料二: “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 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 “基于史实合理虚构”的剧本,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 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顾问专家

    3、团与传 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 后”,在博物馆领域,还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 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 (节选自凤凰网如何解读 ) 材料三: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 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 达。 第 2 页 共 31 页 其实, 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 好东西拿出来。眼下,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

    4、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 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 ,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 呢,还有什么“宝藏”,请一一捧出 这里面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 地方。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 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 世界,去追求真理。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 物非常珍贵,

    5、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 (节选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宋向光教授就国家宝藏节目答记者问) 4.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 B. 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 的。 C. 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应该保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 D. 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 5.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博物馆不应仅

    6、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B. 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了普 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C. 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 新精神。 D. 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4. D5. B 第 3 页 共 31 页 6. (1)节目具有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

    7、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 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 (2)节目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使普通民众对它有了亲 近感。 (3)国家政策助力(4)国人生活富足后,追求精神享受,对文化有了新的期待。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有误。材料三原文“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 模式的培养”“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 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由此可见,这不是中国博物馆的做法。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

    8、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一段 说的是“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文中说的是“一定程度上”,选项变成“彻底”,错误。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考生可以到材料中圈出对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评价内容,如材料一中,“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 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 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

    9、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这 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材料三中,“更核心的,是节目 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 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其实, 国家宝藏 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眼下, 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然后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第 4 页 共 31 页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

    10、,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 ,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 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 90 年。今日看来,这两 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 180 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 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 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 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 90 年和公元 90 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 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

    11、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 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 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 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 ,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 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 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

    12、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 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 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 而 史记 里的 项羽本纪 排列在 高祖本纪 之前 (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 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 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 ,可谓涉及九流三教, 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 ,却不再缕列

    13、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 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 ,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 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 。这表里列有 1931 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 如女娲氏、有巢氏, 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 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 第 5 页 共 31 页 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

    14、殿后。 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 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 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 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 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 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 ,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

    15、传统,必更趋 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 180 年。 B.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 更为严谨和准确。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 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 D. 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 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 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 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 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 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 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 ,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 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17、 6 页 共 31 页 A.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 悖于圣人之道。 B. 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 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 他们的真实形象。 D. 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答案】1. D2. B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

    18、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 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 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 项,“汉书在 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 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文本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C 项,“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 的重要原因”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原因是:况且史记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 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故答案

    19、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认真比对选项和文本之间的差异。选项 B,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 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故答案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20、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第 7 页 共 31 页 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选项 C,“这些 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 门徒的真性情。故答案选 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 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

    21、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 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 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

    22、来说, 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 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 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 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 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 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

    23、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 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 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 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 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 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

    24、得一 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第 8 页 共 31 页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 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意境是宇宙,但它 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 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 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 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

    25、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 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 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 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 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 难理解他为什么

    26、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 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 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 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 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 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 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

    27、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 想象余地。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 看图说字。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 ,你似 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 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石涛说“笔墨 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

    28、,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 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 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关于国画意境, 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第 9 页 共 31 页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 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29、C. 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 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 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 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 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 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

    30、) A.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D.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 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B2. D3. A 4. 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 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5. 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 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

    31、和分析能力。 第 10 页 共 31 页 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从原文材料一“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 可知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从原文材料一“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 解释”可知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象与形对比起来理解; C“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说“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 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可知高远清澹的意境,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 的互补; D“不应有评判标准”理解错误,从材

    32、料二“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 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可知国画笔墨有评判标准。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D 项,“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只在第三段提到了文学形象,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及诗句内容,筛选信息能力。 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是描写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是对生活的如实描写,没有“与 生活拉开距离”。BCD 都有想象和联想。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题目要求

    33、依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 从材料一“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可知意境是虚灵的;从材料一“对意境 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 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可知意境是动态的;从材料一“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 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 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可知意境是超越的、神圣的。从材料二“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 第 11 页 共 31 页 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可

    34、知意境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 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从材料二“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 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可得出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 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本题要求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作答时首先理解材料一每段的意思,然后给材料一分层。材料一开 头第一段提出意境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第二、三、四段分析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五、六段分析 意境的内涵;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通过分析可知材

    35、料一的行文结构是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总结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整理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致敬,女排精神! 央视网消息:今天,十几亿中国人再一次被远在里约的十几位中国姑娘和她们的教练感动。在里约奥 运会女排决赛中,中国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以 31 战胜强大的塞尔维亚女排,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胜 利,时隔 12 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这一场冠军争夺战打得惊心动魄,对手塞尔维亚队在本届奥运会中展示出了绝佳的实力和超强的斗志, 在小组赛中,她们就以 30 的大比分击败过中国女排,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国女排能够赢过她

    36、们。 然而,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中国女排姑娘们并没有泄气,正如队长惠若琪赛前所说,我们就算有 1% 的希望也会尽 100%的努力。 最终,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姑娘连扳三局。时隔 12 年,重返奥运之巅! 回看中国女排的里约奥运之路,走得异常艰难。小组赛中,中国队被分到了“死亡之组”,首战 23 输给了荷兰队,以 2 胜 3 负的成绩排名小组第 4,艰难出线。 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中国女排遭遇了上届冠军、东道主巴西队。这是一场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赢 的比赛。巴西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中国队的每一次发球,全场都发出震耳欲聋的嘘声和口哨,每一次巴 西队得手却是震天响的欢呼和掌声。然而,尽管巴西

    37、观众呐喊愈加强烈,尽管巴西女排依然扣杀凌厉,尽 管中国女排先输一局,尽管现场已经有记者写出 03 中国女排完败的标题。但郎平和姑娘们说,我们有上 亿球迷在远方观战,我们不孤单,他们越嘘我们,我们越要打好球,狠狠地打。最终,中国女排以 32 赢 第 12 页 共 31 页 得比赛,华丽逆袭。 有人戏称,里约奥运会上女排获得的这枚金牌,似乎比别的金牌个头儿都大。这有一定道理,因为这 枚金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女排的神奇崛起,到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的 “五连冠”的巅峰,中国女排成为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而女排的拼搏精神也成为激励国人的最强音。 虽然后来中国女排几经

    38、挫折、磨难、沉浮,但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始终存在。这次奥运会, 小组赛女排就遭遇开门黑,之后无论是对阵巴西还是再次对阵荷兰,每一场比赛都是惊心动魄,常常是在 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一分一分追,最后成功实现逆转。或许这才是女排精神最让人动容的地方。 用一个体育比赛的项目来命名一种精神,这也许是一个项目、一支队伍所能获得的最高的荣誉了。女 排,正是这样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体育项目。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子排球队在日本大阪市举办的第三届排球世界杯赛中,战胜了被称为“东 洋魔女”、曾经六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日本队,首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女排姑娘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全民 偶像。

    39、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都和世界强国有一段 距离。在这之前,曾有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玩小球,大球要想走向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 中国人在大球项目上,从来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中国人渴望胜利,也需要一场这样的胜利。 1981 年到 1986 年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 史上第一支连续五次夺魁的队伍。 2004 年奥运会之后,中国女排就开始滑坡。到 2013 年 4 月,跌入低谷的中国女排又一次迎来了郎平。 再到 2015 年亚锦赛,冠军!2015 年女排世界杯,冠军!以及 2016 年

    40、里约奥运会,冠军! 中国女排令人感动,这是一种绵延了 35 年的感动。从 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女排 精神就一直深植于这支光荣的集体,并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又何止在赛场,这同样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 力。致敬,中国女排!致敬,女排精神! (节选自央视网 2016 年 08 月 21 日焦点访谈 ,有删改) 4.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被分在死亡之组,先后败给了荷兰队和塞尔维亚等队,在小组赛垫底的情况下 艰难出线,不被人看好能够夺得冠军。 B. 在

    41、四分之一决赛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女排无法战胜上届冠军占尽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巴西队。 第 13 页 共 31 页 但女排姑娘敢打敢拼,以 32 战胜对手,成功逆转。 C.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因为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经济实力还比较落后,体育水平与世界强国还有一段距 离,尤其是在大球项目上还从未获得过世界冠军,所以中国人渴望以女排的胜利来证明自己。 D. 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从 80 年代神奇崛起到达到巅峰之后,也曾经经历了长达十余年 的低谷,是郎平的回归,女排才得以重返奥运之巅。 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从 2013 年郎平接手后, 中

    42、国女排逐渐走出低谷, 先后夺得 2015 年的亚锦赛和世界杯的冠军, 并在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上获得冠军,实力之强,无与伦比。 B. 之所以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获得的冠军分量显得更重,是因为中国女排曾经在 20 世纪取得了无与 伦比的辉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C.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女排连续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荣获世界冠军,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 史上第一支五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队伍。 D. 以体育项目来命名一种体育精神,这应该可以算得上是对这个项目以及这支队伍的最高荣誉,中国女排 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 6. 为什么说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请结合文

    43、本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4. A5. D 6. 女排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尤其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实力和体育水平与世 界强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中国人因女排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女排精神曾经深刻影响了 整整一代中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 动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A 项,“在小组赛垫底的情况下艰难出线”理解错误。中国女排是以小组第 4 出线,并非小组垫底,从 2 胜 3 负可看出有 6 个队。 故选 A。 第 14 页 共 31 页 【5 题详解】 本题

    44、主要考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 项,“实力之强,无与伦比”理解错误。从小组赛的失利以及决赛的艰难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女排现在 的实力不一定是最强,状态也不一定是最好,选项夸大其词。 B 项,“是因为中国女排曾经在 20 世纪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理解错误。冠军分量 重的原因不止一个,且主要原因应是根植于这支队伍的拼搏精神的基因始终存在。 C 项,“成为世界女子排球历史上第一支五次夺得世界冠军的队伍”理解错误。中国女排是历史上第一支 连续五次夺冠的队伍,从前文可以看到,日本队至少已经夺得过 6 次世界冠军。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

    45、力。 本题,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为什么说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结合“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中国,刚刚步入改革开放。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都和世界强国有一 段距离。在这之前,曾有外国人断言,中国人只能玩小球,大球要想走向世界,那是不可能的。在此之前, 中国人在大球项目上,从来没有拿过世界冠军。中国人渴望胜利,也需要一场这样的胜利”分析,可概括 出:女排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尤其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实力和体育水平与世 界强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中国人因女排的胜利证明了自己,找到了自信; 结合“中国女排令人感动,这是一种绵延了 35 年的感

    46、动。从 1981 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冠军起,女 排精神就一直深植于这支光荣的集体,并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分 析,可概括出:女排精神曾经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也是我们每一 个中国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二)(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 的科学家, 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 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 “国家培养了我, 我要报答国家。 ” 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第 15 页 共 31 页 在相当长

    47、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因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 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 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 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 性、 青蒿素的抗药性等, 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 “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 这也

    48、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 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 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 材料二 新华社北京 1 月 9 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 9 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 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 回红彤彤的奖

    49、励证书。 自 1999 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 27 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们中有吴文俊、 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 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 年 12 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 年在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 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 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 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 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 的

    50、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 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 过去 20 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被广泛使用。近年来,ACT 年采购量在 3 亿人份以上。 第 16 页 共 31 页 2015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 2000 年到 2015 年,由于采取包括 ACT 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 了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新华网 2017 年 1 月 9 日,有删改)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841501.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