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 期中 复习 实用 文本 阅读 专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必修 上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31 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中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 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 后延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 但博物馆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如何在年轻的互联网时代,既要与颇受欢迎的 娱乐产业竞争,又要保证它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在强调要塑造民族的文化自信的背景之下,
2、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 国家宝藏也成了央视和最具传统 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国家级博物馆背后代表着一种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这种强调中华文化 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 (节选自火爆背后,博物馆与综艺娱乐 三联生活周刊2018 年第 1 期) 材料二: “文物海选”的过程并不轻松,而编剧将文物转化成有趣的故事,由明星表演,还原文物“前世传奇” 的段落,则代表着节目组希望成为博物馆“讲解器”的初衷。 “基于史实合理虚构”的剧本,是由编剧组和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的。曾经操作过历史类真人秀电视 节目咱们穿越吧的编剧团队负责撰写剧本,顾问专家团则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顾问专家
3、团与传 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不同,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国家宝藏节目录制现场的观众都是“90 后”,在博物馆领域,还必须谨慎回避影响观众准确认知、 理解知识的娱乐手法。 (节选自凤凰网如何解读 ) 材料三: 更核心的,是节目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 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 达。 第 2 页 共 31 页 其实, 国家宝藏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 好东西拿出来。眼下,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
4、刻的精神享受。从上海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到争 睹国宝的“故宫跑”,再到眼下的老少争看国家宝藏 ,都在向我们的文化人提出挑战,国人正嗷嗷待哺 呢,还有什么“宝藏”,请一一捧出 这里面反映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博物馆价值的认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展示文物的 地方。现代公共博物馆的基本精神是民主科学,是用人的眼光认识世界,不仅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 本理念,也应该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的培养,就是教观众怎么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能力去认识 世界,去追求真理。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 物非常珍贵,
5、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 (节选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宋向光教授就国家宝藏节目答记者问) 4.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国家宝藏是央视和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博物馆的一场联姻。 B. 国家宝藏的剧本创作是由负责撰写剧本的编剧团和负责提出建议并“挑错”的专家顾问团共同完成 的。 C. 作为承载着文化脉络和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博物馆应该保证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知识和精神内涵。 D. 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不光让观众去看文物,去学知识,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 5. 下列对上述三段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博物馆不应仅
6、仅是展示文物的地方,还应该传播现代社会知识和基本理念,探讨人和世界、自然的关系。 B. 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以诸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了普 通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C. 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表达,体现了节目组的创 新精神。 D. 国家宝藏剧本创作的顾问专家,有别于传统的文博、历史、考古学研究者,他们有一定的专业背景, 又知道怎么吸引年轻网民的注意力。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国家宝藏大受欢迎的原因。 【答案】4. D5. B 第 3 页 共 31 页 6. (1)节目具有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
7、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 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势。 (2)节目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使普通民众对它有了亲 近感。 (3)国家政策助力(4)国人生活富足后,追求精神享受,对文化有了新的期待。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项,“也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模式培养”有误。材料三原文“西方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现代社会认知 模式的培养”“但在中国,很多博物馆依然被视为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并给观众们营造出这些文物非 常珍贵,一般人很难看得到的感觉”,由此可见,这不是中国博物馆的做法。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
8、文章内容的能力。 B 项,“国家宝藏节目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一第一段 说的是“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文中说的是“一定程度上”,选项变成“彻底”,错误。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考生可以到材料中圈出对国家宝藏这一节目的评价内容,如材料一中,“央视的电视节目国家宝藏 彻底火了。它一改往日博物馆严肃权威的形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多年来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感,引入诸 多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引起普通观众对博物馆、对文物、对节目背后延
9、伸出来的传统文化的关注”“这 种强调中华文化强盛和引导民族自豪感的设置可以在节目中多处看到”,材料三中,“更核心的,是节目 中的创新意识,将纪录片和综艺巧妙应用,以小戏院情势讲述文物的前世此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 礼敬的谦卑姿势。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片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其实, 国家宝藏 的火,勿宁说是国人的一种告白:富足了,向文化之心日炽,就看咱文化人有没有好东西拿出来。眼下, 我们愿意排起长龙,只为片刻的精神享受”,然后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第 4 页 共 31 页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迁与班固 司马迁作史记
10、,完成于汉武帝末年。班固作汉书 ,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 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 92 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 90 年。今日看来,这两 部书好像联袂而出。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 180 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 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 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况且史记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 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在公元前 90 年和公元 90 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 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
11、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在这里 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 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 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 ,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 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他自称“少负不 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
12、一种真实的写照。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 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并且项 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 而 史记 里的 项羽本纪 排列在 高祖本纪 之前 (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 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 令人怜惜。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 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 ,可谓涉及九流三教, 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 ,却不再缕列
13、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 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 ,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 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 。这表里列有 1931 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 如女娲氏、有巢氏, 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 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由作者“显善昭恶” 第 5 页 共 31 页 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
14、殿后。 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 上”,与孙膑、白起一流。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 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 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那些呆板多方 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 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 ,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
15、传统,必更趋 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 180 年。 B.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 更为严谨和准确。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 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 D. 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 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
1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 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 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 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 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 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 ,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 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
17、 6 页 共 31 页 A.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 悖于圣人之道。 B. 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 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 他们的真实形象。 D. 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答案】1. D2. B3. C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
18、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 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 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 项,“汉书在 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 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文本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个内容;C 项,“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 的重要原因”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原因是:况且史记是通史, 汉书是断代史。两位史家的 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故答案
19、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认真比对选项和文本之间的差异。选项 B,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 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故答案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
20、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 第 7 页 共 31 页 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选项 C,“这些 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 门徒的真性情。故答案选 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 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 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
21、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 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 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 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 “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比较起
22、来说, 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 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 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 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 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 来。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
23、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 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由此可见, 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意境。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 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正是在这 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 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
24、得一 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第 8 页 共 31 页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 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意境是宇宙,但它 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 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 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 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
25、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 确。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 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 )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 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 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 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 难理解他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