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选择性 必修 一册 期末 知识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全面 必备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_人教版(2019)_地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42 页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期末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 1.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北极星附近,北极星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北极上空看为逆逆时针,从南南极上空看为顺顺时针。 3.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 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 1/2。赤道(赤道(1670km/h1670km/h) ,3030 度度 1447km/h1447km/h,6060 度度 837km/h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2.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自转 赤道(平)面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黄道(平)面(23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热、寒带面积变大变小,热、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温带面积变大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 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 北 西 逆 向 南 东 顺 除南、 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15/ /时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 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 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
3、点近日点(1 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远日点(7 月初) ,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第 2 页 共 42 页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移动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向南移动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向北运动 2.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无直射 2.周期: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3.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1)昼夜交替)昼夜交替 1.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
4、晨昏线: A.判定: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转方向,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夜进入昼则为晨线,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特点: a.晨昏线(晨昏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 0. b.晨昏线(晨昏圈)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果昼弧 夜弧昼长夜短,昼弧夜弧昼短夜长,昼弧夜弧昼夜等长。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每天 6 点日 出,18 点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全球各地 6 点日出,18 点日 落。 d.二至日时,晨昏线(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夏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
5、夜 现象;冬至日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15 度每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 时 (2(2)光照图的判读)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北逆南顺;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 春秋分日; 第 3 页 共 42 页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 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
6、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地方时为 1212 点的经线点的经线决定 3:计算昼夜长短:昼长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的计算) (3)(3)时差时差 1.地方时 规律: A经度相差 15 0,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相差 1 0,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B.B.东早西晚东早西晚 C.C.东加西减东加西减 D.D.同经同时同经同时 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的经两地的经 度差度差/15/15(东加西减)(东加西减) 2.区时: 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15,东十二区
7、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同一个时区,每 相差一个时区,时间就相差 1 小时。 区时的计算步骤: a.求时区: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余数部分7.50,取商+1) 第 4 页 共 42 页 b.求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c.求区时: 所求区时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已知区时+/-+/-时差时差 (+/-+/-的选择的选择, 根据根据 “东东 加西减加西减”原则)原则) d.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 X 15 区时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 方时 日界线 (1)人为日界线:180 度经线 从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向 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2)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 0 时的
8、经线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右图) 北北半球向右右偏,南南半球向左左偏,赤道赤道上不不发生偏偏向。 (左右手定则) 4.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第 5 页 共 42 页 简便计算:太阳高度太阳高度=90=90 0 0- -两地的纬度差 两地的纬度差(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 第 6 页 共 42 页 第 7 页 共 42 页 第 8 页 共 42 页 外力作用外力作用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
9、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 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 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 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
10、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 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 内力作用内力作用 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就会剧增, 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多级阶地以
11、最新露出水面,即洪水位上第一级阶地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最(多级阶地以最新露出水面,即洪水位上第一级阶地为一级阶地,从下往上递增。一般来说,最 上一级的阶地年代最老上一级的阶地年代最老。 )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2.12.1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1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 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 辐射能和重力能 表现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的地质构造(背 斜、向斜、褶皱山脉、断层、地堑、地垒、断层山脉、裂谷)及海岸
12、山脉,岛孤链。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只能形成变质岩。 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喷发及内生矿床,金属矿床。 地震及地热资源。 风化、侵蚀、搬运和堆 积作用固结成岩 对地表 影响 塑造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山岭和低地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谷, 总的趋势使地表平坦 内外力 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第 9 页 共 42 页 关系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内、外力作用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 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 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
13、不同时期,内外力作用的主次不同。 2.2.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五种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一连续的过程,其作用规律如下: 3 3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类型成因特点常见岩石 岩 浆 岩 侵入 岩 岩浆沿地壳薄弱地带侵 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 喷出 岩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 有流纹或气孔构造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岩石经外力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沉积、 固结成岩)形成 具有层理构造, 含有 化石 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等 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 用(高温、高压)下,原来 岩石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形成的岩石
14、称为变质岩。 片理构造 大理岩(石灰岩) 、 板岩(页岩) 、石 英岩(砂岩) 、片 麻岩 1.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 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必为岩浆。 2.三大类岩石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 作用形成的,必是沉积岩。 第 10 页 共 42 页 4.4.外外动力动力作用作用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地貌类型地貌形态及特征分布地区 风 成 地 貌 风蚀地貌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风蚀城堡、 戈壁、裸岩荒漠、新疆的雅丹地貌新疆的雅丹地貌 干旱内陆 及邻近的 半干旱地 区 风积地貌 沙丘沙丘(新月形、长垄状、蜂窝状)
15、 、沙垄和沙、黄土高黄土高 原的黄土堆积原的黄土堆积 河 流 地 貌 侵 蚀 地 貌 水蚀水蚀 在上中游和山区,河床加深加宽,形成“”形谷;在 下游和平原地区,侵蚀两岸形成槽形谷、瀑布 湿润、半 湿润地区 山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沟壑纵横的沟谷地貌、 西南云贵高原石漠化、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广东的 丹霞丹霞地貌 溶蚀溶蚀 千姿百态, 景象万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 形成石芽、 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溶沟、溶蚀洼地、溶 蚀谷地、落水洞、地下溶洞、地下河 可溶性石 灰岩分布 地区 沉积地貌 上游出山口呈扇形的冲积扇,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和河漫 滩平原,河口三角洲,有扇形、三角形
16、、鸟足形等,冲 积岛(崇明岛) ;喀斯特地貌:钟乳石(从洞顶垂下的) 、 石笋(从洞底长出) 、石柱(连在一起的) 出山口和 河流的中 下游 冰 川 地 貌 冰蚀地貌 金字塔形尖峰的角峰,刀刃状的山脊的刃 脊,三面为 陡壁所围,朝向坡下的一面有个开口,外形呈马蹄状的 冰斗,还有“U U”型谷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湖,峡湾、冰 蚀洼地等广泛分布于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欧洲 芬兰的湖泊、北美五大湖 冰川分布 的高山地 区和高纬 度地区 冰碛地貌 冰川搬运和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 乱堆积。冰碛湖、冰碛平原、冰碛丘陵 海 岸 海蚀地貌 海岸凹蚀为海蚀穴;海岸陡峭为海蚀
17、崖;海蚀穴穿孔后 为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崩塌残留在海中或岸边的部分为 滨海地带 第 11 页 共 42 页 地 貌 海蚀柱,还有海蚀平台、海岸礁石等 海积地貌 海岸转折处海浪沉积形成沙嘴;海浪携带的物质在海岸 处沉积形成海滩;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的珊瑚岛(马尔 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2.22.2 构造地貌的形成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一地质构造与之相对应的构造地貌: (1)(1)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 证据,称为地质构造,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 。 (2)(2)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地质构
18、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断层上升岩块(地 垒) 断层下降岩块(地堑) 构造地貌褶皱山山或 谷 谷或 山 断块 山 块状山地狭长的谷地 2 2褶皱褶皱褶皱山褶皱山 (1)(1)褶皱:褶皱:岩层因地壳运动,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发生弯曲,叫褶曲(山岭和谷地) ;如发 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褶皱。 (2)(2)基本形态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产生原因原本水平的岩层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发生弯曲变形 特 征 岩层形态 岩层新老关 系 ( 岩 层 由老 到新) 构 未侵蚀地貌地形上“背斜成山”地形上“向斜成谷” 第 12 页 共 42 页 造 地 貌 侵蚀后 地貌 (地形
19、倒置) “背斜成谷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 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成山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 压压,岩石致密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不易被侵蚀,相对高相对高 耸形成山岭耸形成山岭 背斜、向斜判别 背上拱,成山岭;背斜顶,受张力, 易侵蚀,成山谷。 向下弯,成谷盆。向斜槽,受挤压, 抗侵蚀,成山岭。 背斜、向斜组合 的构造地貌 图 示 ( 岩 层 由老 到新) 3.3.断层断层断块山断块山 (1)(1)断层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并沿断 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
20、的错动、位移。 断层的判断方法: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 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 是断层而仅为断裂。 (2)(2)断层断层构造:构造: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相对上升岩块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如华山、泰山、庐山 相对下沉岩块形成狭长的谷地、低地 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4.4.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 第 13 页 共 42 页 背 斜 A.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原因:背斜由于岩层封闭
21、,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顶部适宜建采石场采石场;原因: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开采 找矿 C.隧道隧道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 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储存,便于 施工施工。 向 斜 A.地下水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自流井”分布; 原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承受静水压力,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 向斜槽部打。 B.隧道避开向斜,原因: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断 层 A.泉水、湖泊分布地泉水、湖泊分布地; 泉:承压含水层被断层所切,地下水在水压作用下,沿断裂上升至地面
22、而形成上升 泉。 B.河谷发育; 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第 14 页 共 42 页 C.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避开断层; 原因:断层地带岩石不稳定,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 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二板块构造理论二板块构造理论 1 1:六大板块: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海洋) ; 2 2: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运动与地貌 边界类型典型事例 生长边界板块张 裂 裂谷(如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死海、约旦河谷) 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大西洋、印度洋) 海岭海岭(即大洋中脊,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 大西洋大西洋“S
23、 S”形海岭上)形海岭上)生长边界生长边界 消亡 边 大陆与大陆 板块 巨大褶皱山系和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亚欧与印度洋板块,阿尔 卑斯山脉亚欧与非洲板块、台湾山脉亚欧与太平洋板块) 第 15 页 共 42 页 界 板 块挤 压 大洋板块俯 冲到与大陆 板块之下 海沟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 ,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 ;新西兰南北二岛新西兰南北二岛消亡边界消亡边界 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安第斯山脉美洲板 块与南极洲板块) ; 3 3: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板块消亡边界板块消亡边界 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
24、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 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如:印度尼西亚火山、地震特别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 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 输 方式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原因: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丘陵地区高。 桥隧结合桥隧结合 线 路 走向 线路多选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多选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线路一般呈“之之”字形或盘山公路,迂回前进(线路 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原因:地势相对和缓 ,施工难度 较小,尽量节约建设成本的需要; 避开陡坡和断层,避开
2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 段; 原因:工程施工安全的需要; 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原因:降低技术难度的需要 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尽量多的经过居民点;原因:降低运营成本的需要 尽量避免占用耕地,尽量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线 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 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尽可能联系较多的居民点, 方便人 们的出行, 客货流量大, 提高营运 量,增加经济效益; 第 16 页 共 42 页 2 2.3.3 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地貌的发育 1 1河谷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形成过程 2 2: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河流两岸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判断 (1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