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pdf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心理学总复习笔记整理.pdf》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复习 笔记 整理 下载 _其他版本_心理_高中
- 资源描述:
-
1、1 教育心理学 评价目标: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它是应用心 理学的一种。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也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 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如学习的 实质 、动机 、过程与条件 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 的教学情境 ,如学习 资源的利用 ,学习 活动的安排 ,师生互动过程
2、的设计与学习 过程的管理 等,以促学生 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的研究内容 1、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 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与教学环境五要素组成。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与评价反思过程三活动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这一要素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学与 教的过程。 首先,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 其次,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 , 学习方式 、智力水平 、兴趣和需要 等差 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条件。 2)教
3、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地位。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 起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 能以及教学风格。 3)教学内容:这是学与教过程中传达室递的主要信息部份。一般表现为教学大 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臵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 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 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A、物质环境包括温度和灯光、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 机等)以及空间布臵等。 B、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
4、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与教师 、同学 以及 教学信息 相互作用而获得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 容。 2)教学过程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 ,与学生 进行 信息交流 ,从而 引导 学生的 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 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 /反思过程: 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第一章)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发展概况以及对教育实践的作用等。 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主要包括中生学的认知、个性与
5、社会化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 征;学习的基本理论,如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等;学习的动机;学习的迁移;知 识的学习;技能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 变;心理健康等。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主要包括教学设计与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管理心理;教 学测量与评价;教师心理等内容。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
6、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 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 1、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著作 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1913 年 1914 年,又发展成三大 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桑代克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已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其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份,包括: 1)第一部份讲人类的本性 2)第二部份讲学习心理 3)第三部份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二、发展时期( 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1、20 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
7、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已的内容。 2、30 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也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份。 3、到 40 年代,费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 的领域。 4、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这些成果也影响和改变了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中只有学习这一课题是各书共有的,可以说,这时教育心理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 体第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工末) 1、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变化,教育
8、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有向个方面的 研究似乎为多数所公认,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 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在形成。 2、这一时期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自 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3、人本主义思潮也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同时,美国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不少教心理学家开始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景,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 四、完善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
9、80 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布鲁纳在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 要体现在这样四方面: 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限。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 起来一起学习,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2、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是从西
10、方引进的,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 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目标: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1、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 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3、我国心理学家按照个体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 展划分为8 个阶段,即; 乳儿期( 0 1 岁)婴儿期( 1 3 岁)幼儿期( 3 6、 7 岁) 3
11、童年期( 6、7 岁 11、12 岁)少年期(11、 12 岁 14、15 岁) 青年期( 14、15 25 岁)成年期(25 65 岁)老年期( 65 岁以后) 二、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1、12 14、15)的阶段 1、概念:少年期是指11、12岁至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 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特点。 2、特征: 1)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2)少年期的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 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
12、性和主观性。 5)少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已的 行动。 6)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自已 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加,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他们的道德行为更加自觉,能通过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伦理性原则,并以此 来指导自已的行动,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前后相矛盾的行为。 (二)青年初期 (指 14、15 17、 18)的阶段相当于高中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 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青年初期的特征:1)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
13、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2)他们不仅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够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并珍重 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然而,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首分裂的危机, 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3)他们对未不充满理想,敢说敢干,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发展,但有时 也会出现相脱节的幻想。 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1、关于学习准备 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A、纵向的学习准备是指从出
14、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B、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2、关于关键期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在研究鸟类的自然习性时的发现。 2 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 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 皮亚杰 :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 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5、2、前运算阶段( 2 7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 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 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 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其思维有如下特征: 1)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4)思维不具有可逆转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
16、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 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1)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他们不仅能考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 4 真实性的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假设演绎推理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 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抽象逻辑思维本阶段的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 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4)可逆与补偿本阶段的
17、儿童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的灵活性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 则。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产体的一般认知水不。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 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 的适当内容。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的研究企图揭示无特殊训练条件下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并未考虑专门教学的影响。从一般发展的 观点看,这种研究是必要的,但不能把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看成是
18、固定不变的或不受教育影响的。 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的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 当,系统的学校教学肯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3、关于最近发展区(维了最近发展果园,特意请了一个斯基) 前苏联 维果斯基 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1)一是儿童的 现有 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 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此概念和规则。 2)二是 即将达成的发展水平。 上述两种发展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即 概念 -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 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19、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 他人的 行为 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人格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这里介绍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过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 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与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 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
20、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 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建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 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悲感(611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一时期,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 完成的社会任务。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已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
21、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 象。 同一性不是在青春期才出现的,儿童在学前期已形成了各种同一性,但是进 入青春期后,早期形成的同一性已不能应付眼前必须作出的种种选择和决断。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期(成年中期) 5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 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限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鲍姆宁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 父母的教养水平等四个指标,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
22、型、放纵型和民 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 实现的。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 学生态度等 ,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 意义。 3)同辈群体与同辈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 展人际敏感性, 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A、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 B、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是个体对自已以及自已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成份: 1)自
23、我认识个体对自已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已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悲及自暴自弃。 3)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已的意志控制 3、自我意识的发展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 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1 周岁末开始在3 岁左右基 本成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社会 自我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已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份。 第四节个体差异与因
24、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概念: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认知方式差异,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 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 在: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概念最初来源于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A、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辐合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 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 ,直至找到 最适当的惟一正确的解答。 B、发散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常表现出发散思维的特征,表现为个人
25、的思维沿着 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 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2、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A、智力量表: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作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做智力量 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 SB 量表 )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比 纳和西蒙于1905 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而闻名于世。 B、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IQ= 智力年龄( MA ) 100 实际年龄( CA) 实际年龄指从出生到进行智力测验时的年龄,简称CA 。 智力年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