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云南-点到直线的距离(李刘祥).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云南-点到直线的距离(李刘祥).doc》由用户(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word版 高中数学 优秀 教学 设计 word 云南 直线 距离 李刘祥 下载 _其他_数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教教案案 授课教师: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授课教师: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中学李刘祥李刘祥 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课题: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数学第二册(上)第数学第二册(上)第 七章第七章第 3 节节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至少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种推导方法至少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一种推导方法, 能用公式来求点到直能用公式来求点到直 线距离。线距离。 (2)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3) 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知识知识)之间相互联系
2、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培养学生 转化的思想和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的思想和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 学精神。学精神。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及公式的应用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及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学
3、习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45 分钟分钟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1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约教师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约 5 分钟)分钟) 问题:假定在直角坐标系上,已知一个定点问题:假定在直角坐标系上,已知一个定点 P(x0,y0)和一条定直线)和一条定直线 l: Ax+By+C=0,那么如何求点,那么如何求点 P 到直线到直线 l 的距离的距离 d?请学生思考并回答。?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学生 1:先过点先过点 P 作直线作直线 l 的垂线的垂线,垂足为垂足为 Q,则则| |PQ| |就是点就是点 P 到直线到直线 l 的的 距离距离 d;然后用点斜式写出垂线方程然后用点斜式写
4、出垂线方程,并与原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并与原直线方程联立方程组,此方程组的此方程组的 解就是点解就是点 Q 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的坐标;最后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出| |PQ| |。 接着接着, 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 5 5 道道题题( (尝试性题组尝试性题组), 请请 5 5 位学生上黑板练习位学生上黑板练习 (第第 (4 4)题请一位运算能力强的同学,)题请一位运算能力强的同学,其余学生其余学生在在下面自己练习下面自己练习,每做完一题立即,每做完一题立即 讲评讲评) : (1)(1)求求 P(1,2)到直线)到直线 l:x=3 的距离的距离 d;(答案:(答案:d
5、=2) (2)(2)求求 P(x0,y0)到直线)到直线 l:By+C=0(B0)的距离)的距离 d; (答案:(答案: 0 C dy B ) (3)(3) 求求 P(x0,y0)到直线)到直线 l:Ax+C=0(A0)的距离)的距离 d; (答案:(答案: 0 C dx A ) (4)(4) 求求 P(6,7)到直线)到直线 l:3x-4y+5=0 的距离的距离 d; (答案:(答案:d=1) (5)(5) 求求 P(x0,y0)到直线)到直线 l:Ax+By+C=0(AB0)的距离)的距离 d。 第第(1)容易容易、 (2)和和(3)题虽然含有字母参数题虽然含有字母参数,但由于直线的位置比
6、较特但由于直线的位置比较特 殊,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第(殊,学生不难得出正确结论;第(4)题虽然运算量较大,但按照刚才学生)题虽然运算量较大,但按照刚才学生 1 回回 答的方法与步骤,也能顺利解出正确答案;第(答的方法与步骤,也能顺利解出正确答案;第(5)题虽然思路清晰,但由于字)题虽然思路清晰,但由于字 母参数过多、运算量太大行不通。学生们陷入了困境。母参数过多、运算量太大行不通。学生们陷入了困境。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约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约 8 分钟)分钟) 教师:根据以上教师:根据以上 5 位学生的运算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位学生的运算结果,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
7、生学生 2:当直线的位置比较特殊当直线的位置比较特殊(水平或竖直水平或竖直)时时,点到直线的距离容易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容易求 得得,而当直线是倾斜位置时则较难而当直线是倾斜位置时则较难;含有多个字母时虽然想起来思路很自然含有多个字母时虽然想起来思路很自然,但但 具体操作起来因计算量很大而无法得出结果。具体操作起来因计算量很大而无法得出结果。 教师:那么,练习(教师:那么,练习(5)有没有运算量小一点的推导方法呢?我们能不能根)有没有运算量小一点的推导方法呢?我们能不能根 据刚才的第据刚才的第(2) 、 (3)的启示的启示,借助水平借助水平、竖直情形和平面几何知识来解决倾斜竖直情形和平面几何知识来
8、解决倾斜 即一般情况呢?请同学们思考。即一般情况呢?请同学们思考。 学生学生 3:能!如图:能!如图 1,过点,过点 P 作作 x、y 轴的垂线分别交轴的垂线分别交 直线直线 l 于于 S、R,则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则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 |PQ|=|=(|PR|PR|PS|PS|)/|RS|/|RS| 教师:教师:|PR|PR|怎么求?怎么求?|PS|PS|又怎么求?又怎么求? 学生学生 3 3:设:设 R R(x1,y0) ,则由,则由 Ax1+By0+C=0, 得得 x1= (By0+C)A, |PR|=|PR|=| x0- x1|=|=|Ax0+By0+C| | |A| |; 同
9、理:同理:|PS|=|PS|=|Ax0+By0+C| | |B| |。 教师:教师:|RS|RS|怎么求?怎么求? 学生学生 3 3:|RS|=|RS|= 22 PSPR= =( 22 BA / / |AB|AB|)| |Ax0+By0+C| |。 教师:教师:| |PQ| |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学生学生 3 3:| |PQ|=|= 22 00 BA CByAx 。 教师:公式的这种推导方法是否需要作补充说明?教师:公式的这种推导方法是否需要作补充说明? 学生学生 4:当当 A=0 或或 B=0 时时,PRS 不存在不存在,故应说明公式当故应说明公式当 A=0 或或 B=0 时时 是否适
10、用?是否适用? 由(由(2) 、 (3)检验可知公式依然成立,即公式对任意直线都适用。)检验可知公式依然成立,即公式对任意直线都适用。 3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约 10 分钟)分钟) 教师教师: 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不少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方法不少。 前面我们学了函数前面我们学了函数、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 向量向量、不等式等数学知识不等式等数学知识,你能用所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你能用所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来推采用不同方法来推 导这个公式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导这个公式吗?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上进行讨论交流然后在小组上进
11、行讨论交流, 由组长负责由组长负责 记录。记录。10 分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找到的最好的一种推导方法通过实物分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本组找到的最好的一种推导方法通过实物 投影进行投影进行“成果成果”交流。交流。 学生们积极探讨;教师来回巡视,回答各研究小组的询问学生们积极探讨;教师来回巡视,回答各研究小组的询问 4.学生交流学生交流“成果成果” ,教师点评小结(约,教师点评小结(约 16 分钟)分钟) 经过约十分钟的研讨经过约十分钟的研讨,各小组都找到了新的推导方法各小组都找到了新的推导方法。于是教师请于是教师请 4 名代表名代表 依次上讲台依次上讲台(让准备成熟的先讲让准备成熟的先讲)
12、 ,借助实物投影介绍本组的借助实物投影介绍本组的“成果成果” 。由于时间由于时间 关系,每组只要求讲一种方法,用时不超过关系,每组只要求讲一种方法,用时不超过 4 分钟,且各组的方法不能重复。分钟,且各组的方法不能重复。 学生学生 5:我们用的是:我们用的是“设而不求,整体代换设而不求,整体代换”的数学思想。请看投影屏幕的数学思想。请看投影屏幕: P(x0,y0) Ox y l S R d Q 图 1 设设 Q 的坐标为(的坐标为(x1,y1) ,则直线,则直线 PQ 的斜率的斜率 k1= 10 10 yy xx ,又直线,又直线 l 的斜的斜 率率 k= - B A ,于是由,于是由 PQ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