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阅读-14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编号:f03b2).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单元-阅读-14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编号:f03b2).doc》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单元_阅读_14 故乡_教案、教学设计_市级公开课_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配套课件编号:f03b2 人教部编版 语 下载 _九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故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故乡是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小说 社戏 ,对他的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 对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认识甚少,授课时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社会做一些必要 的精练的介绍,否则会影响学生对小说主题认识的深度。 这篇小说篇幅较长,主题思想不易把握,教学时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让学生 全面了解故事情节,整体把握住小说内容,初步认识小说的主题。把握小说内容, 可从小说的叙事线索,即“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入手,将全文按照“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在故乡”是文章的 主体,内容众多,可对其分层。
2、经过四层的划分,学生会明白这部分对闰土和杨 二嫂进行了重点刻画。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涉及到记叙的顺序。 在学生对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初步感知后, 教师抓住对比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 这是教学重点 ,要花大气力进行。先让学生找出课文的所有对比:少年闰土与中 年闰土对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闰土,他是当时农民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者通 过闰土前后几个不同阶段的描写, 用对比的手法, 突出闰土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 “我”和闰土前后关系对比,杨二嫂前后生活对比,杨二嫂与闰土对比, “我”和 闰土的关系与宏儿和水生的关系对比;再将所有对比的内容对照清楚;最后明确 每项对比的意义,从而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在对比中,
3、要对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 分析,还要对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小说的基本知识,但由于鲁迅先 生的作品距离现在比较久远,反映的思想主题比较深刻,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在 教学上要加强引导,恰当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一理解作者所描写的 20 年代农村的社会面貌,认识封建社会压迫人、剥削人的 社会本质。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 鲁迅先生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准确运用语言深刻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分析中宜抓住故乡的变化和故乡人物的变化,抓住人
4、物形象这一重点进行分 析, 引出对比这一写作手法。 (本课时是要结合时代背景, 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 因为闰土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是当时农民的一个典型代表,作者通过闰土前 后几个不同阶段的描写,用对比的手法,突出闰土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讲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了解了故乡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主要内容。知道了 本文是以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把全文分为“回故乡在故乡 离故乡”三部分。20 年后,故乡的面貌变化如此之大,那么故乡的人又怎么样 呢? 1“我”回故乡见到了哪些人?课文突出刻画了哪个人物? 见到的人:母亲、宏儿、杨二嫂、
5、闰土、水生。 突出刻画了闰土 的形象。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大量篇幅写了闰土这个人物,这节课,我们 将重点分析这一形象。 2作者在课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人物的? 先写记忆中的少年闰土(1230)段,后写眼前的中年闰土(5476) ,运用 前后对比,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他发生的变化。 3在未学课文之前,我曾经要求同学结合课本 12 页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再按照 作者所描写少年闰土的文字,画出少年闰土的肖像。很多同学在这方面能发挥自 己的想象,画出少年闰土外貌的特点,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学们自己的作 品。 (POWERPOINT: “画笔下的少年闰土” ) 二分析闰土形象: 1一别 20 余年
6、,闰土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结合课文,找出具体的句子。 按练习二要求对少年闰土(1230)与中年闰土(5476)的外貌、动作语 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逐一做比较、议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以下选择要点板书,见 POWERPOINT” ) 。 少年闰土:名字的含义(14) 、家庭与身世(13、15 段中的许愿、戴项圈等) 、 外貌的特征(15) 、对人的神态(在人前“怕羞” ,及“我”相处高兴、活跃)等 方面介绍,尤其要突出他的见多识广、机警能干。 中年闰土:外貌(55) 、神态(59、72) 、语言(与“我”的七句断断续续的 对话) 、境况(71) 、行动(75,突出要一副香炉和烛
7、台) 。 外貌: 少年闰土: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 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可亲可爱的形象。 中年闰土: “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 棉衣,浑身瑟索着” , “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一个受尽生活折磨,使人倍感怜悯、同情的形象。 从对少年闰土外貌描写的语句中,可以看出闰土的家境如何? 从紫色圆脸。小毡帽,银项圈可以看出,闰土家虽然不富裕,但还可吃饱饭, 闰土还是比较健康的。 这来的便是
8、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 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这两句话也强调了“我”对 闰土外貌的巨大的吃惊。 动作、语言: 少年闰土:能做许多“我”不能干的事,如雪地罩捕鸟雀,月夜叉狡猹;活 泼善谈, “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没有问,闰土便道出许多“天下的新鲜事” 。 一个有智有勇,热情纯真的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 ;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 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断断续续地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是“他只是抬头;脸上虽然刻着
9、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 一般” 。一个饱受压迫,历尽沧桑的麻木者形象。 请概括出“我”和少年闰土共谈论了哪几件事?有什么意义? 捕鸟、拣贝壳、看瓜、潮汛来时的跳鱼等几件事。通过“我”好奇地发问, 闰土滔滔不绝地作答,衬托出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和生活知识丰富。 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描写猹? 细致地描写猹,反衬了少年闰土的勇敢、机灵。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少年闰土有着丰富的实际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把“我”带出了“院子里的 高墙” ,看到了一个广阔、充实、无比美好的世界。通过以上交往, “我”爱闰土, 佩服闰土,与闰土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 在对话描写中穿
10、插“我”的心里活动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更衬托出闰土的心中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这样一个曾令“我”羡慕不已 的小英雄在 20 年后竟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怎不令人感到悲哀心痛。 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和全文内容有什 么内在联系? (1). 这些叙述和描写,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 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在现实的沉重的压迫下喘 不过气来,而把生活寄托在神灵身上,变得迟钝麻木恰成鲜明的对照。 (2).正因为“我”从闰土哪里知道了许多稀奇事,所以“我”与闰土的深厚 友谊是建立在“我”对闰土无比敬佩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基础一旦消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9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