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rar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 (2019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地理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点总结.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rar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rar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17937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85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1-10-17
5.5
文币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地貌地貌 第一节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常见地貌类型 一:喀斯特地貌一:喀斯特地貌 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 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 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2地貌类型及特征 (1)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 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 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3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类型形态成因 石芽石林峰林峰丛孤峰残峰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水洞 溶洞、地下河 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淀积 二:河流地貌二:河流地貌 1.河谷地貌 (1)位置:河流流经的 山区 。 (2)成因:水流侵蚀形“ V ”形河谷。 (3)形态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 较陡 ,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2.冲积平原 (1)位置:河流流经的 平原 地区。 (2)成因:冲积平原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 堆积 而成。 (3)形态特点:河谷呈 宽而浅 的槽形(“U”形) ;山前部分坡度较大,沉积物颗粒较 粗 ;主体部 分坡度较缓,沉积物颗粒较 细 ;河口部分坡度很缓,沉积物颗粒很细。 3.河曲 (1)位置:地势平缓地区。 (2)形态特点:河道呈“ S ”形。洪水泛滥时可能冲断河曲颈部,弯曲部分脱离河道,形成 牛轭湖 。 4.三角洲 (1)位置:河流入海或 入湖 处的河口段。 (2)成因:泥沙淤积形成。 (3)形态特点:形态多样,近似 三角形 ;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河口向海变细。 5.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过程 地貌特点 冲积扇 (洪积扇)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时,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 形成冲(洪)积扇。多个冲 (洪)积扇彼此连接形成洪 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 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 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 细。 河漫滩平 原 中下游 地区 河流中下游下蚀作用减弱,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 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在洪水时被淹 没,枯水时出露。 三角洲 河口处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 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地势低平,河网稠密,三 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 向海洋形成扇形或三角形。 6.河流的侵蚀地貌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特点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下 蚀、朔源侵蚀)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 加强(下蚀减弱,侧蚀增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 谷拓宽 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侧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U”形 谷) 三:风沙地貌三:风沙地貌 1. 概念: 在干旱地区,以 风力 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的统称。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 西北 地区。 3.类型 4.多个新月形沙丘相连形成 沙丘链 ,其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 垂直 。 5.沙丘分类: 类型 形态特征 对环境的影响 固定沙丘 沙丘上生长有植被 植被能固定流沙 流动沙丘 没有植被 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6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四:海岸地貌四:海岸地貌 1. 概念: 海岸在 海浪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在风长期吹蚀 下,形成的孤立石柱 风蚀地 貌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风蚀地 貌 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 石,形成风蚀柱、风蚀蘑菇、雅 丹等地貌 雅丹地貌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 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新月形沙 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 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兽角(翼)。迎风坡 较缓,背风坡较陡 风积地 貌 风力吹扬沙尘,当风力减弱或气流 受阻时,沙尘便降落到地表,形成 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纵向沙垄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2.分类 (1)海蚀地貌 类型形成过程典型景观地貌特点 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 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 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 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 柱、海蚀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平台 微微向海倾斜的基岩平台,台面上基岩 裸露或覆盖有很薄的沙砾和淤泥层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 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 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 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 拱桥、海蚀平台等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 相贯通 (2)海积地貌:常见的类型有海滩、 沙坝 等;海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为 砾 滩、沙 滩和 泥 滩。有的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 第二节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地貌的观察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 规模大小: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 观察顺序 (1)位置:选择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 (2)原则: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 (3)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 (5)辅助观察: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 重要内容:高度和坡度。 2. 高度 分类 获取方式 主要作用 绝对高度 查找地图或借 助仪器 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 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起伏状况 3.坡度 (1)坡度:主要用坡度角或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表示,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 (2)坡向:根据与太阳光的关系可以分为阳坡和阴坡;根据与风向的关系可分为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 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 5.地形特征的描述 1 第一章第一章 第一节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恒星 和 星云星云 。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 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吸引 、相互 绕转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组成特别说明 地月系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地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唯 一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 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 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3 万光 年 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数以亿计 总星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4)层次结构示意图 4. 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1)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 宇宙物质组成(举例)特点 恒星炽热气体 质量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星云 气体和尘埃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行星 金星、地球等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卫星 月球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流星体尘粒、固体块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云雾 状的外表; 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2 (2)运动特征:同向性同向性、共面性共面性、近圆性近圆性 5. 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 条件原因影响 安全的安全的 宇宙环境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外部 条件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 变化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存在 生命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 适合生物适合生物 呼吸的呼吸的 大气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的演 化 自身 条件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 6. 月相 口诀:上上上西西 下下下东东 3 第二节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对地球的影响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 核聚变核聚变 反应。 (2)对地球影响:a .直接为地表提供光光和热热资源 b.维持地表温度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为人类生产生产、生活生活提供能量(太阳能的利用、煤和石油资源) 2. 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_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_层、B 色球层和 C_层。 (3)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C 层上为太阳黑子、B 层上为_,其周期平均约为_年。 (4)太阳活动现象: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日冕物质抛射) (5)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日冕物质抛射 ; (6)影响:a.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无线电短波通信 b.产生“磁暴磁暴”现象,导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甚至使信鸽迷路 c.两极地区产生“极光极光”现象 d.对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诱发地震、水旱灾害) (7)影响太阳辐射分布因素:纬度(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地形(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递减);天气 第三节第三节地球的历史地球的历史 1地球的历史:约有 4646 亿亿 年。 2认识途径:研究 地层地层 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1)含义:具有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 的层状岩石。 (2)沉积地层特点:a.具有层理构造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 b.常含有化石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3)分布规律: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 相同相同 或者 相似相似 的化石; 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 低级低级 、越 简单简单 生物的化石。 (4)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 宙、代、纪宙、代、纪 等时间 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大气层大气层 日冕日冕光球光球 耀斑耀斑1111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 厚度增大,亮度减小 温度增大,密度减小 4 地球的演化历程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 5.415.41 亿年,包含 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约占地球历史的 90%。 (2)演化特点 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 有氧环境有氧环境 。 生物演化:冥古宙(只有有机质,无生命);太古宙(出现蓝细菌等原核生物);元古宙(蓝细菌 大爆发,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 成矿成矿 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 5.415.41 亿年 2.522.52 亿年,可分为早古生代(包括 寒武纪寒武纪 、 奥陶纪奥陶纪 、 志留纪志留纪 )和晚古 生代(包括 泥盆纪泥盆纪 、 石炭纪石炭纪 、 二叠纪二叠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地壳 运动剧烈运动剧烈 ,形成 联合古陆联合古陆 。 生物演化: 生物早古生代晚古生代 动物海洋无脊椎无脊椎动物脊椎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陆上低等植物裸子植物出现、蕨类蕨类植物繁盛 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 成煤成煤 期。 3.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1)时间:距今 2.52 亿年6 600 万年,分为 三叠纪三叠纪 、 侏罗纪侏罗纪 和 白垩纪白垩纪 。 (2)演化特点 海陆演化: 板块板块 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第四节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含义:地震的能量以 波动波动 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和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特点 纵波(P 波)较 快快 在 固固 体、液体和 气气 体中均能传 播 横波(S 波)较 慢慢只能在 固固 体中传播 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不同不同; (3)应用:获得地球内部 物质物质 和 结构状况结构状况 的主要依据。 2地球的内部圈层 (1)一个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两个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地壳 、地幔和 地核地核 。 5 位置范围地震波传播特点特点 地 壳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 以上的 固固 体外壳 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 稳定稳定 ;到了莫霍面,传 播速度突然 增加增加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 的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厚 ;海拔越低,地 壳越 薄薄 。 地 幔 地球内部介于 地壳地壳 和 地核地核 之间的圈层, 在 莫霍界面莫霍界面 以下到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 以上 能传播 横波横波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 铁铁 、 镁镁 的 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含 量逐渐 增加增加 ;分为上地幔和 下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的 软流软流 层,是 岩浆岩浆 主要发 源地 地 核 地球的 核心核心 部分,即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所包围的 球体 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波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 的 铁铁 和 镍镍 。 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 高温下呈 液态液态 或 熔融熔融 状态 3. 岩石圈: 地壳地壳 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 岩石岩石 组成,合称岩石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组成:大气圈、 水水 圈和生物圈,对应要素是大气、 水体水体 和 生物生物 。 4. 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 气体气体 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氮气和氧气氧气。 (2)密度变化特点: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 大大 。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密度迅速 减少减少 。 在 20003000 千米高空,与 星际星际 空间情况很接近,视为大气圈的 上界上界 。 (3)出现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 5. 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主体)、 陆地陆地 水、大气水和 生物生物 水。 (3)陆地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分为 地表地表 水和地下水。 6.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1)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生存环境 的总称。 (2)特点: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水圈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6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第一节 水循环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判断对错。 1.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 2.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 3.海陆间循环的水量最大。( ) 4.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地区的河流丰水期均为夏季, 原因相同。( ) 类型环节名称特点 海上内循环蒸发,降水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海陆间循环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下渗 最重要的类型,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 再生 陆上内循环降水,蒸发,蒸腾补充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体的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调节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热量传输。 改造地表形态。 促使地球表面能量转换和物质迁移。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 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 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3)水的补给类型 第二节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海水的性质 1 1、海水的温度、海水的温度 (1)分布规律 .水温随深度而变化 从垂直分布看,海水的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递减,通常情况 下,表层海水温度是最高的。 1000 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很大,而 1000 米以 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海洋表层温度随纬度的变化 从水平分布看,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是相同的。 从季节来看,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海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状况,还受到海陆分布、 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A.纬度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B.季节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 ; C.海水深度表层海水温度高于深层海水; D.其他因素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3)海水温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B.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 越深,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不同纬度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 C.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比内陆地区小。 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的气温变化慢:沿 海地区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2 2、海水盐度、海水盐度 大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呈现马鞍形分布格局;副热带 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盐度 逐渐降低。 原因: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因而盐度最高,赤道地区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 是降水较多,盐度并不高。 海水盐度影响因素:A.温度 B.蒸发量 C.降水量 D.入海径流 E.海域封闭程度 A.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大; B.蒸发量:蒸发量越大,盐度越大; C.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小; D.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盐度越小; E.海域封闭程度:相对封闭的海域,受到入海径流等的影响较大;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A.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B.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中提取镁、溴等资源; C.对海水养殖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红海盐度最高的原因分析: A.位于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而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B.红海两岸是干燥的沙漠地区,几乎无淡水汇入; C.红海海域较为封闭,与低盐度的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盐度最低的原因分析: A.位于较高纬度,海水温度低,蒸发弱; B.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C.四周陆地河流众多,有大量淡水汇入; D.海域较为封闭,高盐度的海水流入少。 有利于晒盐的自然条件 A.降水较少,光照充足; B.气温高,蒸发旺盛; C.地势平坦,利于盐田布局; D.入海径流量少,海水盐度高; 3 3、海水密度、海水密度 概念: 海水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海水的质量。 影响因素: 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 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 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 增高而增大;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但有时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密度会突然变小,海水 浮力也会突然变小,称为“海中断崖”,这可能会使得潜艇掉落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导致艇毁人亡。 第三节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海水的运动 (1)海浪 概念:海里的波浪。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要素。 分类:根据成因,海洋中的海浪可分为风浪、海啸和风暴潮三种,其中由地震波传导而形成的巨浪 称为海啸。 风浪风直接作用于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风力作用 海啸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波等所激起的巨浪现象 类 型 潮波在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波浪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捕捞、勘探、航行、冲浪运动 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人们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来减缓海浪对海岸的侵蚀。 (2) 潮汐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 (3)洋流 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分类: A.洋流按成因可分为三类: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洋流叫密度流;海水从一个海区 大量流出,另一个海区的海水过来补充而形成的洋流叫补偿流。 B.按性质可分为两类:寒流和暖流。 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A.影响海洋航行; B.影响气候形成(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 C.影响 海洋生物分布、渔场形成; D.影响海洋污染物质的净化与扩散(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 。 概念 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的作用下,海水会产生周期性涨落的现象。每天两次,白天为潮,夜晚为汐 位置关系月相和日期说明 月球位 于太阳 与地球 之间 朔,农历初 一 A 处受太阳和月球的吸引,引潮 力大,出现大潮,B 处受地球绕 地月公共质心旋转产生的离心力 的影响,海水上涨,出现大潮 日、地、 月大致在 同一条直 线上 地球位 于太阳 与月球 之间 望,农历十 五 A 处受太阳的吸引及地球绕地月 公共质心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影 响,出现大潮;B 处受月球的吸 引及地球绕日旋转产生的离心力 的影响而出现大潮 形 成 原 因 太阳、地球的连线 与月球、地球的连 线垂直 上弦和下 弦农历初 七、初八 和二十二、 二十三 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与月球对 地球的引潮力垂直,月球对地 球的引潮力被太阳对地球的引 潮力抵消了一部分,因此出现 小潮 世界表层洋流及渔场分布图 (4)波浪、潮汐和洋流的主要区别 波浪、潮汐和洋流是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它们在形成原因、运动规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 运动形式波浪潮汐洋流 因素 风力、海底地震、海底 火山喷发或水下塌陷 月球和太阳引力 盛行风、海水密度差异、海水的连续性、 地转偏向力、陆地轮廓等多种因素作用形 成 时间无周期性具有周期性常年 分布普遍普遍有规律地分布在大洋表层 方向多随风向的变化而变化海水定时涨落沿着一定方向稳定地流动 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圈的组成与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作用 N2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 干 洁 空 气O3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 层大气。 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 最密切 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 作用 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 km 有若干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 根本来源:A 太阳辐射。 大气主要、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过程具体经过具体经过热量来源热量来源 过程一: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地面吸收 后增温 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过程二: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过程三: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 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3、大气的两大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白天一般侧 重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夜晚一般侧重考 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即大气逆辐射)。 影响大气逆辐射的主要因素:云量多少、空气洁净度、空气湿度。一般地,云量越多、空气越浑浊、 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4、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少 (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总结:一般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洁净的地区,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如青藏高 原、西北地区。 (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 二、热力环流二、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 等压面弯曲规律: (1)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同 (2)同一垂直方向,越向高空气压越低 (3)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凸高凹低) (4)近地面温、压相反,热区低压,冷区高压;近地 面与高空气压相反 3、常见热力环流 (1)海陆风 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是关键(海洋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 。 海陆风的形成:白天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海风; 夜晚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陆风。 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山谷风的形成:白天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 风;夜晚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 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城市热岛的形成: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热岛环流的形成: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向为由郊区吹向市区。 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 置在下沉距离以外。 三、大气水平运动三、大气水平运动风风 (1)影响风的三种力 对风的影响 方向大小 风速风向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与等压线 垂直垂直,由高压 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密集,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大 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风速 越大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 低压 地转 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与风向垂 直直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 上为零零 不影响风速的 大小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赤道上不偏转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与风向相 反反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 面越粗糙粗糙,起伏越大大,摩擦力 越大大,反之越小 使风速减小 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 向斜穿等压线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高空风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 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 和 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平行与等压线斜交斜交 (3).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断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且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 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 3045 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判断风力大小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第五章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第一节 植被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演化 4. 垂直结构差异 原因: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 规律: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二、森林二、森林 1.热带雨林 (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特征: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分 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特 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 构较热带雨林简单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1)分布: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特征: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2)特征: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三、草原与荒漠漠 1.草原 (1)热带草原 (2)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四、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 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 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 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 构和组成; 分布: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特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3)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4)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5)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的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 (6)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4.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植物生 活环境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的怪样子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丛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热带 雨林 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组织 5.森林的作用及遭破坏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6.森林、草原与荒漠的比较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草 原 热带 草原 热带草原 气候 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 枯黄 无 温带 草原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 带草原低 内蒙古高原 荒 漠 热带 荒漠 热带沙漠气 候 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 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 期干旱的形态与结构 无 温带 荒漠 温带大陆性 气候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我国的分布 森 林 热带 雨林 热带雨林气 候、热带季 风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 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 茎花、板根等现象 海南岛、云南 西双版纳、西 藏东南部、台 湾南部 常绿 阔叶林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和亚 热带湿润气 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 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 初;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 简单 秦岭淮河以 南的地区 落叶 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 候、温带海 洋性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 叶,秋冬季落叶 北方地区 亚寒带 针叶林 亚寒带针叶 林气候 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 呈针状,以抗寒抗旱 东北北部、新 疆北部 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土壤 一、观察土壤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组成 特 征 作 用 关 系 矿物 质 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 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 素(K、P、Ca 等),供植物吸收 土壤中矿 物养分的 主要来源 彼此间有密 切联系,就形 成了土壤的 肥力特征 肥力高低取 决于水、肥、 气、 热四个因 素的协调程 度 有机 质 多集中在表层,影响土壤肥力 的形成和发展 土壤肥力 的重要标 志 水分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具有很大 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 的热量状 况 空气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通气、透水性差,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自然土壤 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 土层。 4.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 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 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 标志。 5.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6.有机质与腐殖质区别(不用掌握,了解即可)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主要元素组成是 C、O、H、N。来源于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 土壤中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施用的有机肥。虽然有机质仅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在土壤肥 力上起着多方面的作用却是显著的。通常在其他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比 肥:一般由有机质含量多少决定 水:水过多根系缺氧,植物死亡 气:空气过多养分、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 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腐殖质是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的胶体物质,一般为黑色或暗棕色,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 分(50%65%)。腐殖质具有适度的黏结性,能够使黏土疏松,砂土黏结,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 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1. 生物: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 下转化为腐殖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1)生物是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rar》由用户(alice)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 新版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一册 知识点 提纲 总结 打包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9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知识点提纲总结(全册6份打包).rar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93717.html
alice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