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阅读-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700af).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一单元-阅读-4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700af).doc》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一单元_阅读_4 古代诗歌四首_天净沙·秋思_教案、教学设计_省级公开课_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700af 人教 2011 课标版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又见秋叶落,更添秋思浓。谈及秋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惆怅,今天,
2、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 马致远(1250 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 2 框) 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 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它的体裁的“曲” 。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 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 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 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
3、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 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 有标题的小令。 (放第 3 框)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 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 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放第 4 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 ,二、四句押尾韵“ia” ,读来朗朗上口,大家 喜欢吗?我
4、们感受一下。 (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 整, 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 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 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师:下面我们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样的景、怎样的人?怎样的情感? 有人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 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如果学生有困难,举例: “枯藤” 、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
5、枯 藤” ,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 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 黄昏的天空 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 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 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 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 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而行。 喔,同学们描绘的就是一幅悲凉的秋景图。 师:请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些画面?即画中有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8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