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6285a).docx

  • 上传人(卖家):小黑
  • 文档编号:1778490
  • 上传时间:2021-10-1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715.9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6285a).docx》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教 2011 课标版 年级 上册 2016 初中语文 第四 单元 综合性 学习 少年 正是 读书 教案 教学 设计 省级 配套 课件 编号 6285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资源描述:

    1、1 目目录录 1.目录1 2.课程目标2 3.课程简介2 4.第一节“孝”字形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3 5.第二节“孝”观念之起源与发展6 6.第三节论语中“孝”的章则10 7.第四节论语中“孝”的章则11 8.第五节蓼莪12 9.第六节读三国演义相关情节,认识“孝”15 10.第七节“孝”文化主题阅读展示课教案16 11.附录:“孝”文化主题学案18 2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 1.分析“孝”字形,理解“孝”字结构、含义,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2.了解“孝”观念之起源、发展,提升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3.结合诗经论语三国演义等名著阅读,认识“孝”的 多层次,提高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4.结合

    2、现实,谈谈自己生活中的孝心孝行,增强表达交流能力。 课程简介:课程简介: 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 活力的语文课程。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中明确 要求:初中要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 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初中每学年阅读 3 部以上经典文学名 著,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 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 “孝”文化主题阅读课程的开设,是以“孝”为主题,链接 诗经论语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孝”的诗篇、“孝” 的章则、“孝”的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孝”,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孝”文化主题阅读课程的开设,旨在

    3、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 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来帮助具体深入理解“孝”文化。 注重读书、积累、整体把握和感悟,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 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认识中华 “孝”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发扬中华“孝”文化。 3 第一节第一节“孝孝”字形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字形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 一、一、“孝孝”字形演变字形演变 金文小篆楷体 二、二、“孝孝”字形结构及含义字形结构及含义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 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 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 道的基本精神。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

    4、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 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 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 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入土一般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 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 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 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 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 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 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另外,孝字的小篆体很像一个躬身驼背的老人 用手抚摸着他腰下的一个小孩,而小孩很温顺的接 受老人的爱抚。因此,孝道的另一层含义是上辈人 要对下辈人关爱,特别是当下辈人未成年的时候要 爱护,哺养他们。

    5、而下辈人对上辈人要尊重顺从,接受上辈人的哺养,教育和 传承。“父慈子孝”、“尊老爱老”是对孝道精神的经典总结。 三、关于三、关于“孝孝”的格言的格言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意思是: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 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论语里仁篇 21 则 2.大孝终身慕父母。孟子的万章章句上 原文:人少,则慕 父母;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4 注释慕:爱慕,依恋。 译文:人在年幼的时候,爱慕父母;不过,最孝顺的人却是终身都爱慕父母。 到了五十岁还爱慕父母的,我在伟大的舜身上见到了。 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

    6、忧。孟子 译文: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排解忧愁。 4.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5.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子 比喻不知礼义或行为卑劣的人。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篇上 翻译: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 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9.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10.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 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 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世俗所谓

    7、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 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 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 也。孟子 1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14.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孝经纪孝行章第十 父母长辈活着的时候尊敬他们胜过死后用猪头羊头牛头三牲祭礼来祭祀。用现 代话说就是父母在世时要好好孝敬,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而后悔。 15.长幼有序。荀子 【释义】指年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尊卑。同“长幼有叙”。 【出处】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

    8、,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 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5 16.首孝弟,次谨信。 告诉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事孝弟,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在对待别人 方面,要谨慎,诚信。弟子规,作者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17.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意思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人立于世的根本。这是倡导大家尽孝心的名言, 勿忘父母恩。 18.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 1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 后汉书 2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 21.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 也。庄子 2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

    9、其下能养。 礼记 22.孝顺要趁早、要到老。 23.百善孝为先。 24.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清代学者王永彬 2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盂郊游子吟 谁说做孩子的这颗象小草一样稚弱的心,能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阳光一样的 慈爱呢? 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 母亲的慈爱。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难以报答。 成语“寸草春晖”出自这首诗。 26.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孝顺名言 27.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迅 28.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29.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四、关于四、关于“孝孝”的成语的成

    10、语 1.父慈子孝:父母对子女慈爱,子女对父母孝顺。同“子孝父慈”。 2.父严子孝:父亲严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顺孝敬父亲。 3.孝子慈孙:对祖先孝顺的子孙。 4.孝子顺孙:指孝顺父母的儿子,有德行的孙子。 5.忠孝节义: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6.母慈子孝:母亲慈祥爱子,子女孝顺父母,是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风范。 7.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8.求忠出孝:指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9.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亦作入孝出弟。 6 10孝思不匮: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 11孝悌力田: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1

    11、2孝悌忠信: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 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13孝子爱日:指珍惜与父母共处的岁月,能及时行孝。 14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 15移孝为忠: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同“移孝作忠”。 16忠孝两全: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好。同“忠孝双全”。 第二节第二节“孝孝”观念之起源与发展观念之起源与发展 一、一、“孝孝”观念之起源观念之起源 (一)(一)“孝孝”观念观念“起源起源”于殷商时期。于殷商时期。 “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其有两个方面的原 因:一是殷商时期的“孝”强调的是“事鬼神”而非“事 人”,其观念尚未形成,其成为“

    12、孝”观念之“事人之死” 方面的起源。二是殷商时期的“孝”活动虽已出现,但这 种活动是自发而非自觉的,亦未上升到观念之层面,其成 为“孝”观念之“事人之生”方面的起源。而周代的“孝” 不仅回到了“事人”本身,而且成为自觉的活动,标示着 “孝”观念的形成。 “孝”观念的起源与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有着直接关 联,它是随着人们对于鬼神态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而“事 鬼神”与“事人”二者在“孝”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又是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交 叉性,因此,我们不能够采取一种非此即彼的截然二分态 度来看待“孝”观念的起源与形成。对此,我们可以通过 夏商周三代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作一下分析

    13、。礼记表 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 用爵列,亲而不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 亲而不尊。” 由此可见,夏商周各代最明显的特点即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 “周人尊礼”。“夏道尊命”,我们可将其诠释为因夏王朝尚处于从蒙昧社会 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夏人对于鬼神之概念亦未有清晰明确之分辨,所以对 于宇宙自然中之冥冥主宰之“命”茫然尊信,完全崇拜。虽然“命”这一概念 7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提升为最高的形上概念,但在夏朝时,“命”仍 是作为原始的宗教性概念,

    14、并显示出夏人之原始宗教性的茫然崇拜之情。当然, 殷商以前,因无文字出现,我们没有办法确定其真实的社会生活面貌,所以暂 将殷商以前之时期“悬置”,待以后有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再论,本文暂且存而 不论。 殷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最为“尊从”与“敬事”的,以至“率民 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墟到目前为止所发掘到的 16 万多片甲骨中,其大多 记载的是当时人们的占卜、祭祀之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殷人对于鬼神的崇敬 之情。此外,殷商时期人们对于鬼神的敬事,还表现在厚葬方面。厚葬在商以 后是“孝”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此时的厚葬是否能够表明殷商已有“孝”观念 的出现呢?笔者认为:首先,由于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

    15、神,而鬼神又能够 祸福现世,因此人的死亡特征便从经验事实性上升为宗教神圣性,这种神圣性 成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因为生者与死者有着血缘关系, 而血缘关系本身在当时又具有一种神秘性,所以这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中内在地 包含着祖先崇拜。二者结合在一起,即可见出殷人的厚葬并非是一种对于死去 之人的敬事,而是对于鬼神的敬事。或者说,殷人并不是将死者作为“人”来 对待,而是作为“鬼神”来崇敬。因此,“孝”观念在此时并未形成。 (二)(二)“孝孝”观念观念“形成形成”于周代。于周代。 到了周代,周人以礼制作为最高也是最为根本的行为规范,此即“周人尊 礼”。周人“尊礼”,而非夏人“尊命”、殷人

    16、“尊神”,表明周人已经有了 明确的鬼神观念,能够将“事人”与“事鬼神”分开,更加强调礼制在当时社 会生活中的作用,或说更加注重“事人”方面,而对于鬼神虽仍“敬事”,但 已“远之”,这与夏人未有明晰分辨之鬼神概念的“事鬼敬神而远之”有着本 质的不同。“周人尊礼”,尤重丧礼,他们此时已经不是把死者作为鬼神来看 待,虽然仍有鬼神的因素贯穿其中,但总的来说是回到了对死者本人敬事追思。 可见,“孝”观念在周代已经形成,它来源于殷人狭义的事鬼神,并逐渐发展 成为周人“孝”观念中“事人之死”的方面。 从社会生活方面来看,殷商时期已经出现“孝”字。如果“孝”字在甲骨 文和金文中确为会意字的话,那么它必定源于现

    17、实生活,是现实生活中某种行 为的反映,而这种行为就是“孝的行为”,这种行为即体现出“孝”字的本义。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孝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 “事生”方面。但这种“事生”是本着血缘关系而自发产生的活动,它并不是 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毕竟殷商社会人们主要关注的是“事鬼神”,而 非“事人”。这种原初的“孝的行为”是伴随着宗法社会而出现的,它并不能 够说明“孝”观念此时已经形成,因为“孝”观念的形成必定要上升到理念层 面,并明确以“事人”为主,但它却是“孝”观念之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方 面。就此而言,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也是“孝”观念的一个起源,并逐渐 发展成为周

    18、人“孝”观念中“事人之生”的方面。 8 分析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形成 于周代。“孝”观念最早起源于广义的“事鬼神”,它的发展经历了从广义的 “事鬼神”到“事人”的过程。殷人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之“事人 之死”的起源;殷人“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之“事人之生”的起源。 (李聪商情 2009 年第 21 期) 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二、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 中国孝文化源远流 长,在中国历史上发挥 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作为一种文化体 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 而发展的,而在当代孝 文化作为一种最基本的 亲亲关系,应该也可

    19、以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 观的家庭孝敬。” 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 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 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当代,我们不能对其作简单的二元对立分析,而要从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 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 孝作为一种社会意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殷商、西周是传统文化的开端

    20、和创造时期,也是孝观念的初步形成和确立 时期。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语,充 分说明了孝之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求平 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动。殷人把祖先视为喜怒无常、令人惧怕的 鬼神,他们对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祈求,并没有更多的伦理 内涵。 到了西周,人们依然对祖先进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祀,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 周人对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种宗教行为和政治行为,又包含着浓厚的敬仰、追念 等血缘亲情,是一种伦理行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观念除了祭祀祖先这层 含义之外,还增添了奉养父母的新意义。祭祀祖先是贵族的特权,奉养父母作

    21、 9 为平民的义务,使孝观念向着“子德”的方向演进,并逐渐取代祖先祭祀,成 为后世孝道德主要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开创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 的内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仁”是众德之总, 而“孝弟”则又被视为众德之源、之总的“本”,其地位在整个传统理论中升 到了核心,同时确立了“孝”对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从此 成为协调亲子关系的伦理规范,并成为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孟子提出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 一步强调“事

    22、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 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 汉魏隋唐:“以孝治天下”。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 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 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 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 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 孝经、礼记以及“三纲”学说集中体现了孝治理论的风貌。孝由 家庭伦理扩展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孝与忠相辅相成,成为社会思想道德体系 的核心,“以

    23、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西汉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 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 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 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 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这成为孝道社会化过 程中最强劲的动力。 魏晋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观念虽然时而淡薄,时而强化,但各朝统治 者都坚持汉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 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

    24、”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其间 最值得强调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 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极端化、愚昧化。宋元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 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 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 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 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 向极端愚昧化。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发展的具体表现,如 “族必有祠”、“家法伺

    25、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 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10 近代:孝道的变革与社会适应。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随着中国 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自然 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 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 在此引导下人们的时代意识、社会意识逐渐增强,许多人冲破家庭的牢笼 和羁绊,站在时代前列,以天下和社会为己任,为民族尽其大孝。比如,在抗 日战争时期,

    26、国共两党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为动员、团结民众抗击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 年 3 月 12 日,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 办法中指出“唯忠与孝,是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五千年来先民所遗留于后代 子孙之宝,当今国家危机之时,全国同胞务必竭忠尽孝,对国家尽其至忠,对 民族行其大孝。” 1939 年 4 月 26 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 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 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反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 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这里,孝成

    27、为民族团结、 兴旺的精神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 心。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 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 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 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 盛。” 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 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 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流 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 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母本。但是,从封建 社会一路走来的孝文化,毫无疑问带着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对待所有传统 文化一样,对传统的孝文化,我们应该辨其真伪,学会扬弃。 (节选自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

    28、迁及当代价值) 第三节第三节 论语中论语中“孝孝”的章则的章则 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 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1.2 11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 学文。学而1.6 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1.7 4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1.9 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1.11 6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

    29、,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 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为政2.5 7.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2.6 8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2.7 9.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为政2.8 1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 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为政2.20 1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2.21 第四节第四节 论语中论语

    30、中“孝孝”的章则的章则 12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 里仁4.18 1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4.19 14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4.20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 一则以惧。” 里仁4.21 16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 之言。”先进11.5 17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 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

    31、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 12 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 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17.21 18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19.14 19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子张19.17 20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 之政,是难能也。”子张19.18 第五节第五节蓼莪蓼莪 原文:原文: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 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32、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 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图表 1莪,一种草,即莪蒿,也叫萝、萝蒿、廪蒿,俗称抱娘蒿。李时珍 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译文:译文: 看那莪蒿相依偎,却非莪蒿只是蔚。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劳累! 汲水瓶儿空了底,装水坛子真羞耻。孤独活着没意思,不如早点就去死。 没有亲爹何所靠?没有亲妈何所恃?出门行走心含悲,入门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 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33、 南山高峻难逾越,飙风凄厉令人怯。大家没有不幸事,独我为何遭此劫? 南山高峻难迈过,飙风凄厉人哆嗦。大家没有不幸事,不能终养独是我! 13 注释:注释: (l)蓼:长又大的样子。莪():一种草, 即莪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 俗谓之抱娘蒿。” 匪:同“非”。伊:是。劬(q)劳:与下 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蔚(wi):一种草,即牡蒿。瓶:汲水器 具。罄(qng):尽。 罍(li):盛水器具。鲜(xin):指寡、 孤。民:人。 怙(h):依靠。衔恤:含忧。鞠:养。 拊:通“抚”。畜:通“慉”,喜爱。顾: 顾念。复:返回,指不忍离去。 腹:指怀抱。昊(ho)天:广大的天。罔: 无。极:准

    34、则。 烈烈:通“颲颲”,山风大的样子。 飘风:同“飙风”。发发:读如“拨拨”,风声。 谷:善。律律:同“烈烈”。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 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太辛劳! 鉴赏鉴赏: : 小雅蓼莪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六 章,首尾四章每章四句,中间二章每章八句。此诗前两章以“蓼蓼者莪”起兴, 诗人自恨不如抱娘蒿,而是散生的蒿、蔚,由此而联想到父母的劬劳、劳瘁, 就把一个孝子不能行“孝”的悲痛之情呈现出来;第三章用“瓶之罄矣,维螬 之耻”开头,讲述自己不得终养父母的原因,将自己不能终养父母的悲恨绝望 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第四

    35、章诗人悲诉父母养育恩泽难报,连下九个我” 字,体念至深,无限哀痛,有血有泪;后两章承第四章末二句,以南山、飙风 起兴,创造了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写遭遇不幸的悲怆伤痛。 毛序说此诗“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只有最后一 句是中的之言,至于“刺幽王,民人劳苦”云云,正如欧阳修所说“非诗人本 意”(诗本义),诗人所抒发的只是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此诗六章,似是悼念父母的祭歌,分三层意思: 首两章是第一层,写父母生养“我”辛苦劳累。头两句以比引出,诗人见 蒿与蔚,却错当莪,于是心有所动,遂以为比。莪香美可食用,并且环根丛生, 故又名抱娘蒿,喻人成材且孝顺;而蒿与蔚,皆散生,蒿粗恶不可食用

    36、,蔚既 不能食用又结子,故称牡蒿,蒿、蔚喻不成材且不能尽孝。诗人有感于此,借 图表 2莪,多年生草本植物, 生在水边,叶像针开黄绿色小 花,叶嫩时可吃。 14 以自责不成材又不能终养尽孝。后两句承此思言及父母养大自己不易,费心劳 力,吃尽苦头。 中间两章是第二层,写儿子失去双亲的痛苦和父母对儿子的深爱。第三章 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储水可汲,所以 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 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 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 那是受到兄

    37、嫂虐待产生的想法,而此诗悲叹孤苦伶仃,无所依傍,痛不欲生, 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亲情。诗人与父母相依为命,失去父母,没有了家庭的温 暖,以至于有家好像无家。曹粹中说:“以无怙恃,故谓之鲜民。孝子出必告, 反必面,今出而无所告,故衔恤。上堂人室而不见,故靡至也。”(转引自戴 震毛诗补传)理解颇有参考价值。第四章前六句一一叙述父母对“我”的 养育抚爱,这是把首两章说的“劬劳”、“劳瘁”具体化。诗人一连用了生、 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语拙情真,言直 意切,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声促调急,确如哭诉一般。如果借现代京剧唱词 “声声泪,字字血”来形容,那是最 恰切不过了。 这章

    38、最后两句,诗人因不得奉养父 母,报大恩于万一,痛极而归咎于天, 责其变化无常,夺去父母生命,致使 “我”欲报不能!后两章第三层正承 此而来,抒写遭遇不幸。头两句诗人 以眼见的南山艰危难越,耳闻的飙风 呼啸扑来起兴,创造了困厄危艰、肃 杀悲凉的气氛,象征自己遭遇父母双 亡的巨痛与凄凉,也是诗人悲怆伤痛 心情的外化。四个入声字重叠:烈烈、 发发、律律、弗弗,加重了哀思,读 来如呜咽一般。后两句是无可奈何的 怨嗟。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 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孤子哀伤情思,可谓珠落玉盘,运转自如,艺 术感染力强烈。齐书高逸传载顾欢在天台山授徒,因“

    39、早孤,每读诗 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学者由是废蓼莪”,类似记载尚有,不必 枚举。子女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实际也应该是人 类社会的道德义务,而此诗则是以充沛情感表现这一美德最早的文学作品,对 后世影响极大,不仅在诗文赋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诏书中也屡屡言及。 诗经这部典籍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图表 3 李时珍本草纲目:“莪抱根 丛生,俗谓之抱娘蒿。”因为它抱根丛 生,很像几岁的孩童粘着连着父母的情 状,所以历来被人称为“抱娘蒿”。 15 第六节第六节读三国演义相关情节,认识读三国演义相关情节,认识“孝孝” 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章节,谈一谈不同人物

    40、是如何对待“孝”的,如徐 庶、姜维、太史慈、曹操、诸葛亮等。结合书中相关情节,完成下面问题: 一、读三国演义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说一说,徐庶是个对待母亲_的人。 二、读三国演义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说一说,姜维是个对待母亲_的人。 三、读三国演义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 操 说一说,太史慈是个对待母亲_的 人。 四、孝治天下 1.读三国演义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说一说,曹操如何讨伐陶谦? 2.读三国演义 第十九回 下邳

    41、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说一说,曹操如何对陈宫,陈宫如何应对?。 3读三国演义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说一说,诸葛亮如何收姜维? 对比曹操赚徐庶与诸葛亮收姜维,你的看法是什么? 16 第七节第七节 “孝孝”主题阅读展示课教案主题阅读展示课教案 顺义十一中新课程理念下的顺义十一中新课程理念下的“自主课堂自主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学 科语文年 级初三教 师王少明 课 题“孝孝”主题阅读主题阅读 教学目标 1.分析“孝”字形,理解“孝”字结构、含义,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2.了解“孝”观念之起源、发展,提升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42、 3.结合诗经论语三国演义等名著阅读,认识“孝”的多层次,提 高分析能力,鉴赏能力。 4.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生活中的孝心孝行,增强表达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结合论语三国演义诗经等名著阅读,认识“孝”的多个层次; 2. 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生活中的孝心孝行,提高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交流关于“孝”的字形演变及其结构含义 金文金文小篆小篆楷体楷体 板演“孝” 分享交流“孝” 字结构含义 从字形入 手,交流认 识“孝”的 字形及含 义。 二、了解“孝”观念之起源 结合不同时期的 “孝”的特点认识 查资料 画思维导图 画思维导 图,认识 “孝观念” 的起源及发 展。

    43、 17 三、结合名著中关于“孝”的内容,进一步认 识“孝” 1. 诗经中蓼莪 2. 论语前四篇“孝”的章则 3. 三国演义: 徐庶、姜维、太史慈等关于“孝”的故事 吟诵、分享、交 流 说故事,谈理解 结合名著中 具体内容, 认识孝。 四、郭巨埋儿民间故事与 莫怀戚散步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扬真 去伪。 对传统的孝 文化,我们 应该辨其真 伪,学会扬 弃。 五、结合现实生活,个人感受,谈“孝”。 谈孝心,践孝行 采访感受,点滴 成篇 共情共鸣 板书 设计 (1)内外之别:有孝心,有孝行; (2)低高之别:有孝养,有孝敬; (3)家国之别:有孝亲,有孝治。 18 附录:附录: “孝孝”文化主题学案一

    44、文化主题学案一“孝孝”字形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字形演变、字形结构及含义 学习目标:搜集关于“孝”的字形演变及其结构含义、“孝”成语、“孝”格 言,认识“孝”。 一、“孝”字形演变 1.金文: _ 2.小篆:_ 3.楷书:_ 二、“孝”字字形结构及其含义: _ _ _ _ _ 三、关于“孝”的成语及意思: 1_ 2_ 3_ 4_ 5_ 6_ 7_ 8_ 9_ 10_ 12_ 19 四、关于“孝”的格言: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五、搜集关于“孝”的字形演变及其结构含义、成语、格言,谈谈你的收获, 你对“孝”的认识。 _ _ _ _ _ _ _ _ 20 “孝孝

    45、”文化主题学案二文化主题学案二“孝孝”观念之起源与发展观念之起源与发展 学习目标:1.搜集关于“孝”的历史,了解“孝”观念之起源 2.结合关于“孝”的诗句,理解“孝”,认识“孝”。 1.殷商时期: _ _ _ _ _ _ 2.汉魏隋唐: _ _ _ _ _ _ 3.宋元明清: _ _ _ _ _ 4.近代: _ _ _ _ _ 21 5.画“孝”观念之起源的思维导图 6.关于“孝”的诗句及意思: _ _ _ _ _ _ _ 7.了解了“孝”观念的形成、发展,谈谈你的收获。 _ _ _ _ _ _ _ 22 “孝孝”文化主题学案三文化主题学案三论语中论语中“孝孝” 学习目标:以“孝”为主题,归类

    46、整理学习论语中关于“孝”的章则。链 接一则语录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孝”的认识。 一、学习论语中关于“孝”的章则。 1.原文: _ _ 翻译: _ _ 2.原文: _ _ 翻译: _ _ 3.原文: _ _ 翻译: _ _ 4.原文: _ _ 翻译: _ _ 5.原文: _ _ 翻译: _ _ 23 6.原文: _ _ 翻译: _ _ _ 7.原文: _ _ 翻译: _ _ _ 8.原文: _ _ 翻译: _ _ _ 9.原文: _ _ 翻译: _ _ _ “孝孝”文化主题学案四文化主题学案四论语中论语中“孝孝” 学习目标:以“孝”为主题,归类整理学习论语中关于“孝”的章则。链 接一

    47、则语录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孝”的认识。 一、学习论语中关于“孝”的章则。 10.原文: _ _ 24 翻译: _ _ 11.原文: _ _ 翻译: _ _ 12.原文: _ _ 翻译: _ _ 13.原文: _ _ 翻译: _ _ 14.原文: _ _ 翻译: _ _ 15.原文: _ _ 翻译: _ _ _ 二、链接一则语录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孝”的认识。 _ _ _ _ 25 “孝孝”文化主题学案五文化主题学案五蓼莪蓼莪 学习目标: 1.熟读蓼莪,理解蓼莪内容。 2.吟诵蓼莪,体会蓼莪中诗人所抒发的悼念父母,不能终养父母的痛 极之情。 原文: _ _ _ _ _ _

    48、 译文: _ _ _ _ _ _ _ _ 诗人抒发的感情: _ _ _ _ _ _ _ _ 26 “孝孝”文化主题学案文化主题学案 六六读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认识读三国演义相关的情节,认识“孝孝” 学习目标: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章节,谈一谈不同人物是如何对待“孝”的, 如徐庶、姜维、太史慈、曹操、诸葛亮等。结合书中相关情节,完成下面问题: 一、读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说一说,徐庶是个对待母亲_的人。 _ _ _ _ _ _ _ 二、读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

    49、朗 说一说,姜维是个对待母亲_的人。 _ _ _ _ _ 三、读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说一说,太史慈是个对待母亲_的人。 _ _ _ _ _ 27 四、孝治天下 1.读三国演义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说一说,曹操如何讨伐陶谦。 _ _ _ _ 2.读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 说一说,曹操如何对陈宫,陈宫如何应对。 _ _ _ _ _ 3读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诸葛亮如何收姜维? _ _ _ _ _ _ 曹操赚徐庶与诸葛亮收姜维对比,谈谈你的看法。 _ _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教案、教学设计-省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6285a).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849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