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60bd6).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教学设计-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d0150).zip(配套课件编号:60bd6).doc》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 2011 课标版 年级 上册 2016 初中语文 第六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秋词 其一 教案 教学 设计 部级 配套 课件 编号 60 bd6 下载 _七年级上册_(统编)部编版_语文_初中
- 资源描述:
-
1、1 设计理念: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 慧。 ”针对这一理念,本设计以刘禹锡的秋词(其一) 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 的诵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并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像,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古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应该不存在问 题,再加上这首诗歌内容本身很简单。但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诗句中凝练的语言难以 理解,深远的意境不能深刻感受,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诗歌意境是本节课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 教法教法分析:分析: 根据新课程理念,以教师为指导
2、,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 1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民主交流 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诗歌意境美,加深美的体验,引发美的想象。 2研讨探究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诗意氛围,实现现 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使学生受到如临其境的感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2把握和分析意象,展开想象,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3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
3、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2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朗读伴奏、微课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引情导入一、导入:创设情境,引情导入 播放歌曲秋词(其一) 师:师:歌声停了,但是我们同学依然还沉浸在刚才的歌声当中。这首歌是龚琳娜演唱 的,她唱得是那样的深情,唱的是刘禹锡的那首诗秋词 。今天,我们试着用我们琅 琅的书声来诠释这首诗,好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诗歌配曲传唱,再现了这首诗的文化魅力。优美的乐曲中深情地演唱,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投影教学目标,齐读。二、
4、投影教学目标,齐读。 三、读一读,读出韵律美三、读一读,读出韵律美 师: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由“读”开始这首诗的学习之旅! 1出示诗歌秋词(其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第一遍,注意读清楚字音。 2老师想问大家要把一首诗读好,咱们要注意哪些要求呢? 学生讨论,师指出,诗贵以情动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朗读要重视读出情感。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投影朗诵要领: (1)掌握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定好重音。 4生讨论这首诗的停顿,并展示朗读。师配乐,生齐读。要求:读清楚节奏,慢一点, 读出诗的味道。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大
5、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 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掌握了诗歌的读法;配乐把学生带到诗歌氛围里,感染学生,使 他们在既定的情感笼罩下解读诗歌。 三、悟一悟,悟出诗意美三、悟一悟,悟出诗意美 师师:好诗如茶,不仅要读,更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方能品出诗背后的韵味、意 境和情感。我们先来品读一、二两句。 1.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方法指津方法指津: :抓住具体词语,在诗句旁作批注。 明确明确:对比。在中国,特别是深秋的萧条肃杀,总是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愁苦之 3 情, 而许多文人往往命途多舛, 于是, 悲秋便成了古代诗文的一个主题。 从 “我言” 、 “甚” 中,我们读出
6、了刘禹锡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 意。他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内在感伤情绪的外化,由于现实的挫折或打击, 他们往往对前途感到迷惘,对现实失望,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 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学生回答,并上黑板板书。 师:师:在刘禹锡的心中,秋天远胜过繁华似锦的春天,那么此时的刘禹锡是不是春 风得意,看一切都美美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 的。 2. 知人论世。 (1)投影背景资料,学生阅读。 附: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公
7、元 805 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 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 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遭受严重打 击后,并没有消沉。刘禹锡贬到朗州时,是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 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 云。 秋词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师师:自宋玉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彩,一种 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刘禹锡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 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8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