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007a8).zip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潼关_ppt课件_(含教案+素材)_市级优课_(编号:007a8)
      • 教案007a8.docx--点击预览
      •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x--点击预览
      •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教学反思.docx--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_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潼关_ppt课件_含教案素材_市级公开课_编号007a8.zip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_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潼关_ppt课件_含教案素材_市级公开课_编号007a8.zip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177752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763.70K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10
5
文币
资源描述:
第 1 页 共 6 页 潼关 清谭嗣同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利用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感知谭嗣同诗歌豪迈奔放的风格。 难点: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罗网,勇往直前,强我中华 的壮志豪情。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与互动过程:教学与互动过程: 1、新课导入 看下面几段文字,猜猜他是谁? 1、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 33 岁,为“戊戌 六君子”之一。 第 2 页 共 6 页 2、梁启超称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3、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联:“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 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 他是谁呢?他就是谭嗣同。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他的一首诗歌。 板书课题潼关 。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歌语言豪迈奔放的特点; 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 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三、走近作者: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 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 ,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 报 ,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 1898 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杀,年仅 33 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4、新课教学: (一)初读破诗题 全班齐读诗题:潼关并结合注释分析诗题。 1、潼关,在今陕西通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陕 西、河南三省要冲,以盛产黄金闻名于世,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 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 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 第 3 页 共 6 页 2、创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 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 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再读知内容 从诗题看,这首诗主要写了那些内容?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 感情?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1、请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点评。 2、全班齐读,并思考:你读出了那些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作者开篇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图” ,千山万壑之中, 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塞飞踞半山腰,清肃无声,闲云悠荡。 “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 “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关城高险,而以“高 云”烘托,独具匠心。作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象的主要特 征,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簇”字,以动写 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 次句紧承首句,交待季节。 秋来万物萧索,旅人更为敏感,见秋伤怀,历来潼关之作,多 以枫叶、长亭、残云、淫雨为意象,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 而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丝毫没爬上这位少年英雄的 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 直入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少年英豪跃然纸上。 第三句最为精彩,最有气魄,最见功力。 写江河奔腾的诗句有很多,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 不复回”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但是谭嗣同别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流不驯服的性 格写活了。这显然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 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 第 4 页 共 6 页 者。 结句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是啊,过了潼关,将是逶迤不绝的秦岭山脉,再没有平坦之途。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 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 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 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纵观全诗,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山四个方面描绘 了潼关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豪迈奔放, 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三)细读品语言 同学们,现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完成下列 任务,先组内交流再班内交流。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 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明确: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赋予白云、河 流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14 岁时的谭嗣同,当时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 随意欺凌的国家,他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 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 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 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四)延伸知作者 1、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第 5 页 共 6 页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 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 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 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 32 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 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 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2、绝命之诗肝胆昆仑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四、课堂总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 起。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 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 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下积累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查阅资料了解“戊戌六君子” ; 4、积累描写“潼关”的古诗文,并和本诗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六、板书设计: 第 6 页 共 6 页 潼关 清谭嗣同 拟人、夸张 勇往直前 冲破束缚 托物抒情 追求个性解放 强我中华 各位同学你们好 ! 猜猜他是谁? 1、他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 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梁启超称赞他: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3、他的故居有湘人余德泉的名联:“壮矣, 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 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谭嗣同 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潼 关 清谭嗣同 学习目标 v1、诵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v2、体会诗歌语言豪迈奔放的特点; v3、感受并学习少年谭嗣同冲破罗网 ,勇往直前,强我中华的壮志豪 情。 走近作者: v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 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 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v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 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v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 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 子”之一。 初读破诗题: 1、潼关,在今陕西通关北,关城临黄河,依秦 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以盛产黄金 闻名于世,历来为军事重地。 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 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 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 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 胜。 2、创作背景: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 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 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写下了这篇脍 炙人口的诗篇。 再读知内容: 从诗题看,这首诗主要写 了那些内容?你觉得作者会抒 发什么感情?带着这些疑问, 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终古高云簇此城 作者开篇首先向我们描述了一幅“白云潼关 图”,千山万壑之中,远远望去,一座关城要 塞飞踞半山腰,清肃无声,闲云悠荡。 “终古”说明了关塞历史的悠久, “高云”烘托出关城地势的险要,不直写 关城高险,而以“高云”烘托,独具匠心。作 者开篇紧扣诗题,突现描述对象的主要特征, 为下面诗文内容的展开留下无限空间;一个“ 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自然想到白云朵朵、 簇拥高城的奇景。 秋风吹散马蹄声 紧承首句,交待季节。 秋来万物萧索,旅人更为敏感,见秋伤怀 ,历来潼关之作,多以枫叶、长亭、残云、淫 雨为意象,无不带有悲秋伤怀的凄楚。 而谭嗣同笔下没有这些。羁旅风尘丝毫没 爬上这位少年英雄的眉头、心头,他诗笔挥处 ,唯有天高云淡,气朗风清;得得马蹄,直入 关城,一位豪情勃发、扬鞭催马的少年英豪跃 然纸上。 河流大野犹嫌束 此句最为精彩,最有气魄,最见功力。 写江河奔腾的诗句有很多,如:“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 但是谭嗣同别开生面,说它犹嫌拘束,这就把河 流不驯服的性格写活了。这显然是诗人个性的象征, 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 ,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的改革者。 山入潼关不解平 结句意味深长,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是啊,过了潼关,将是逶迤不绝的秦岭山脉,再 没有平坦之途。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 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 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 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 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小结: 这首七绝从高城、秋风、黄河、群 山四个方面描绘了潼关的壮阔景象,表 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 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诗歌形象鲜明,意境开阔,豪迈奔 放,是歌咏潼关的名篇之一。 细读品语言: v 同学们,现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这首诗,并完成下列任务,先组内 交流再班内交流。 v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v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 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 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明确: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 ,赋予白云、河流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表 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 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 气。 2、14岁时的谭嗣同,当时的中国正是一 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他对此 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 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 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 写下这首诗。 延伸知作者: v人物典故剑胆琴心 v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谭嗣同都是一个 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 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 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 号。 在“谭烈士专祠”里,曾有一幅谭嗣同 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 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 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 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 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 月。 v绝命之诗肝胆昆仑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课堂总结 v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 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作为近代 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 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当下 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 神传承。 布置作业: v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v2、课下积累谭嗣同的其他诗歌,感受 他的人格魅力; v3、查阅资料具体了解“戊戌六君子” 。 v4、积累描写“潼关”的古诗文,并和 本诗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潼关教学反思 潼关是统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 词诵读。 古诗文是中学生的学习的难点。由于考试需求,学生学习古诗 文往往停留在 “背诵默写” 层面,忽视了古诗文中所承载的中华 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就是 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我的这节课就是这样做的。 我的这节课,最闪亮的特点就是诵读反复诵读,形式多样 地诵读。我的整体设想是通过诵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把握诗歌的内 容,感受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情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第 1、通过诵读拉近了学生和诗人、诗歌的距离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歌所传达出 的思想情感无不与作者的生平、 阅历、 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 会生活相关。因此,先要弄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对于正确理解诗歌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谭嗣同并不熟悉,但经过我对作者和 创作背景的介绍,经过学生的诵读,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诗人之间 的距离,大大降低了他们理解诗歌的难度。 第 2、通过诵读帮助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情境 我为本节课的诵读设置了四个环节,初读再读细读 延伸读。谭嗣同生活在晚清,当时清王朝已经衰落,风雨飘摇, 然而达官贵族却不顾国家安危,仍然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谭嗣同 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深感悲愤:不进行改革维新,国 家必亡!学生通过四个环节的诵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走进 了诗歌的情境,深深地感受到了壮阔的潼关之景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第 3、通过诵读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 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 作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就明确要求学生读 出气势,并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气势从何而来?气势如何表现? 这个问题恰好可以作为鉴赏的线索,循序渐进,一切便迎刃而 解。气势从何而来?首先找出诗中有气势的诗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 、 “河流大野犹嫌束” ,大场面、大背景烘托大英雄。再进一步,找 出有气势的词语, “簇、嫌”都极力表现了一种雄伟壮阔的豪放美。 这个寻找品读的过程,正是从形象入手,抓住语言进行鉴赏的最具 体直观的体现。 气势如何表现?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语音的轻重缓急、 情感的配合都可以得到体现,反过来,反复诵读带动了对诗歌内容 的理解,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而这正是语文课堂 的终极目标。我为此特意设置了两个环节:“人物典故剑胆琴 心”和“绝命之诗肝胆昆仑” ,就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诵读来理 解潼关的内在情感。 总之,我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内容,体会意境,领悟情 感。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这样日积月累,必然逐步提高学 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007a8).zip》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人教部编版 语文 第六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朗读 潼关 _ppt 课件 教案 素材 公开 公然 编号 a8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007a8).zip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752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