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阅读-18 鸟-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b046c).zip
鸟鸟 (梁实秋)备课资源(梁实秋)备课资源 【作家介绍作家介绍】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 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 评文章和新诗。1923 年留学美国。1926 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 年定居台湾。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 年退休。 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 雅舍杂文 实秋杂文 散文集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 清华八年 秋室杂忆 译著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 37 集、诗 3 集) 【作品介绍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雅舍小品 。 “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 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 “雅 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 性” ,有个性就“可爱” ,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 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梁实秋在 30 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 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 1935 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 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 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 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 在大发国难财,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 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 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 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 雅舍小品 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 年 12 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 发表了“编者的话” ,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 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 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 ,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 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 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 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 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 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 【文本解读参考文本解读参考】 (赏析文章 1) 梁实秋梁实秋鸟鸟赏析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 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 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 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 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 ,文章一开笔就表“情” ,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 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 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 、 “呱呱 噪啼” ,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 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 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 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真是减一分则太 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 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 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 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 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 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 、英 国诗人雪莱的云雀 ,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 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阅读这类文章,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 写作意图。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 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 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 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 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 是随处可见的。 4、 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 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 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 、 骂人的艺 术 、 文学的纪律 、 偏见集 、 文艺批评论 、 雅舍小品 、 谈徐志摩 、 清华八年 、 秋室杂文 、 秋室杂忆 、 槐园梦忆 、 看云集 、 梁实秋札记 、 白猫王子及其他 、 雅舍谈吃 、 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 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 在海内外也有 300 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 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 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 作。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 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 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 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 人生的艺术化”与“幽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 6、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简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 标准。梁实秋深解此中三昧。梁实秋创作散文,以胡适的白话文为样板,追求“绚烂之极 趋于平淡”的境界。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搞藻,期于至 当。由于梁实秋深谙“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 美在简洁,美在适当。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个性,还表现在他那独特的文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作 者在自觉追求声韵音节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讲究排偶,但于参差不齐之中寓有整齐排偶 之笔;不拘于格律,但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保持了适 当的节奏之美。 梁实秋散文的成就,当然得益于他对人性百态的洞察,因此能够在作品中层层剥视, 娓娓道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领域的精湛造诣。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化 有些地方优于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优于东方,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 自菲薄,而主张虚心接纳外来文化,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解一起。梁实秋小时虽然未入 私塾,但他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 声调、词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 梁实秋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又显然是师法 西方的古典主义。 “中外逢源,古今无阻”这既是梁实秋散文的个性,又是这种个性形 成的原因。 (赏析文章 2) 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 品读梁实秋的品读梁实秋的鸟鸟 鲁迅和梁实秋当年的论战人人皆知,但耐人寻味的是,正当鲁迅被渐渐“驱逐出中学语 文课本”的同时,梁实秋在部编本教材中高调回归了。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以为本文只 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 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 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鸟有三条线索: 叙事线索:去四川前在四川离开四川以后 情感线索:爱不忍叹赏喜悦反思悲哀失落 逻辑线索: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 而逻辑线索,正是这一文本的多重内涵。 一、自由之魅 梁实秋经常引用胡适之的两句名言:“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和“狮子和老虎永远是独来 独往的”。他追求人格的独立,认为许多东西无法统一也不应该统一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他说:“中国令人不满的现状之一,便是没有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 ) “最高贵的莫过于 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 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在企求自由。 ”(谈徐志摩 ) 所以,课文开篇就说,在“我”看来,从前常见到的“人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子里的鸟” ,不再是大自然的精灵,而变成了供人娱乐的玩物。这种生命存在不过是行尸走肉, “我”从 它们身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和造化的大美它们不过是尚有呼吸的玩物,甚至是没有 活气的死物。文章结尾再次提到“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来与开头呼应从而强化对“自由”的呼 唤,并说“令人触目”, “我不忍看”。这样的鸟,因为不自由所以苦闷:“我想它的苦闷,大 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因为失去了 自由,这样的鸟其实就已经失去了作为“鸟”的本质(它们变成了“家禽”) ,失去了自由生命 的魅力。 读过赵鑫珊的一首小诗: 如果把“鱼”换成“鸟”来仿写一首小诗的话, 也许会是这样: 上帝爱鸟 造了森林和天空 人也爱鸟 造了猎枪和鸟笼 人们因着私欲而让鱼和鸟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这正是作者感觉“令人触目”和“不忍 看”的原因。那么,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鸟”有了重新发现的呢?是在“我”去了四川 以后。 图片发自简书 App 二、生命之美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于 1938 年夏天辗转到重庆,1939 年 4 月,日寇飞机开始大 举轰炸重庆。当时梁实秋正在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任职,遂随机关疏散到远郊北碚。其 时,他的夫人子女尚在北平,梁实秋与朋友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为“雅舍”。 “雅舍”其实是 一所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 如滴漏。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 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老 鼠、蚊子极多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欣赏到了真正意义的鸟,在山野之中作为 自由生命而存在的鸟! 于是在作者的笔下,在四川的山野之中,绽现出众声喧哗、五彩缤纷的生命乐章 1.天然:“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郑板桥曾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 以适吾性乎!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 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 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 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以天地为囿,江 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板桥家书 ) 四川的山野,正是“鸟国鸟家”非也,应该说是“鸟的天堂”,所以也成了“人的天堂” 。这里有各种不同的鸟。首先是鸣声不同:“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 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然 后是形体不同:“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 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没有人要求他们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没有人以任何一种主流标准来评判他们的善恶美丑。它们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天性,自由地 生活在广阔的世界里。想怎么鸣叫就怎么鸣叫,只管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必考虑会不会显 得“另类”。在一派天然的山野里,它们活出了一派天然的自由生命。 2.丰富:“一个自然有序的世界,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 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保持了自己的自然天性,这个世界才会如此丰富美好。正是所 有的“不同”,造就了天下“大同”。就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也就像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所信奉的:“美来自一种持续感, 一种深层的生态感,一个自然有序的世界,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 ” 四川山野中的鸟,鸣声各不相同,却能前呼后应形成一派“和谐的交响乐”;形体各不 相同,在美感方面却又毫无二致:“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 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这就是丰富 而又自然有序的世界,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如诗如画。 3.灿烂:有声有色,清新明快。 作者开篇直陈“我爱鸟”,但是,能不能说作者爱一切的鸟呢?显然说不通。细读文本 你会发现,作者爱那些不知名的会唱歌的鸟,爱那些同样不知名却美丽生动的鸟,爱或静 或动的白鹭,甚至爱啾啾地在天空盘旋的会抓小鸡的鸢鹰;然而,他也有他不爱的鸟:人 胳膊上架着的鹰、笼子里的鸟、吱吱喳喳的麻雀、呱呱噪啼的乌鸦、寒鸦、鸱枭 不爱人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子里的鸟,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可是不爱吱吱喳喳的麻 雀、呱呱噪啼的乌鸦、寒鸦和鸱枭呢?我们从文字当中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 是清脆的,是嘹亮的”,很显然,作者否定了麻雀和乌鸦的啼鸣声,他认为它们的啼鸣声是 不够悦耳的,是不清脆不嘹亮的,甚至,作者认为它们的啼叫简直就是一种噪声:“吱吱喳 喳”、 “呱呱噪啼”。而末段写到寒鸦和鸱枭时, “嫌弃”的口吻同样暴露无遗:“古木上鼓噪”“像 哭又像笑”“怪叫”。而且, “黄昏”, “入夜”, “古木”,都是色彩黯淡低沉的,远不如四川山野 “黎明”和“白昼”时有声有色、清新明快的灿烂景象。所以,作者在末段满怀怅憾地说:“自 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所以,作者笔下的生命之美,第三个特点就是阳光灿烂、有声有色,清新明快。 4.生动:生机盎然,富于变化。 生命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生”:有生气,有变化。它不是静若止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了“有生气”“有变化”的鸟: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 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 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黎明时的鸟鸣“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午时鸟 鸣就消失了,到夜晚便又“复出”,而且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丰富的变化使得鸟鸣更加 令人着迷。 “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 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 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随着鸟的轻灵跳荡,高踞枝头,临风顾盼,振 翅飞去,作者的心情也由喜悦而迷惘。 “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是比拟的修辞,把心情 当作一种尖锐的物体来写,表达了鸟的生命活力给“我”长久麻木的感官带来的强烈震撼和 巨大冲击。鸟机敏、洒脱、美丽而神秘, “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 似的一下就消逝了”,留给人们的,是留恋与怅惘就像是曾经心心相印的恋人突然果断 地作别,头也不回,毫无留恋和感伤,洒脱地离去,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 下“我”伫立在原地目送它渐渐远去,内心不由惆怅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 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 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白鹭或立或飞,都是生动美好的;即使是抓小鸡的鸢鹰,也有“令 人喜悦的一种雄姿”。这里不仅写出了变化,而且写出了生命的力量,也就是“有生气”。 即使是“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即使是“隔着窗纸”“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 儿的映影”,即使不知喜鹊“逃到哪里去了”,即使很少看见“带哨子的鸽子”“在天空打旋”, 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在暗暗传递作者的一种审美:生命应当是有生气的、有变化的, 它的美就在于它在“动”,所以我们猜不着,看不透,而且把握不住。 三、存在之思 作者开篇就说“我爱鸟”,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要回答“作者爱鸟的什么”这个问 题很简单,作者自己已经说出了答案:“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但是文章为什么不到 此为止?问题解决了,答案水落石出了,用最后一段结束全文就首尾圆合了,为什么还要 在第 5 自然段写到文化概念的杜鹃和真实的杜鹃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还要在第 6 自然段写 带给人悲苦的冬天的鸟?这两段文字到底有什么样的深意? 1.自然:守护生命本真,少一些文化重担和道德重担。 作者说:“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我”爱的是鸟的自然本真,无关人为附加的文化概 念(典故啊传说啊等等)甚至道德概念。关于道德概念,这里另有一例证:“就是抓小鸡的 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作者并不因为老鹰会抓小鸡 就憎恶老鹰,他一样只是把老鹰当作一只自然本真的“鸟”来看待的,这只自然本真的“鸟” 在空中盘旋的时候,显示出一种潇洒的雄姿,这种生命的力与美征服了作者。 所以对于杜鹃,作者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作一只自然本真的“鸟”来看待。无论典故 传说把杜鹃美化得多么诗意,也无论真实的杜鹃是多么“豪横无情”,都不会影响“我”对它 的感受它只是一只单纯的“鸟”。 所以,第 5 段其实传递了一种存在之思:应当尊重生命的自然与本真,不要人为附加 太多的文化重担和道德重担。保持自然本真就是善,扭曲自然本真就是恶。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杜鹃,作者在第 3 段中说夜晚“听到杜鹃叫,由远叫 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在第 5 段却又批评“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 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是否前后矛盾?如何理解? 仔细体会你就会发现前后并不矛盾。前者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是由杜鹃鸟的叫 声而自然引发的真实的情感客居他乡的酸楚;后者是从知识和概念出发,通过机械的 认知模式来理解杜鹃鸟这一陌生事物以致兴奋得一夜难眠。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不 是真正意义的理解。真正的理解需要用情感去和事物进行沟通,而不是拿死的知识跟活的 事物来对号入座。所以,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生命胜于概念,感受重于接受。内心真实的 感受,比外在的知识接受更重要也更美好。 2.自足:精神自由以外,还应当物质自足。 第 6 段引用了哈代诗中的内容:一只冻死在雪地里的小鸟让诗人悲伤地感喟,又联想 到自己曾经看到的场景:羽毛蓬松戟张着啄食枯叶的麻雀,就像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 肿的人”。 同样是自由生命(哈代诗中的小鸟和作者看到的麻雀都活在野外的自由世界) ,同样有 “声音”和“形体”,同样是自然本真的生命,作者为何并未对冬日里孤苦伶仃的小鸟和麻雀 表现出爱意,反而说它们“给人悲苦”? 很显然,麻雀的悲惨命运让人不忍直面世间的沧桑与悲凉、生命的无助与凄凉, “我”由 麻雀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 “我”对自己的同类尚且没有能力去怜恤帮 扶,小小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麻雀的遭遇让人看见世界的苦难与凄凉,所以,作 者心中只有忧患,没有喜悦。所以, “我”爱鸟,但我爱的鸟应当是自足自在的,不用饿着肚 子在世间挣扎,而能够活力充沛地在枝头跳跃欢鸣,或者高踞枝头临风顾盼,或者在阳光 中盘旋于蓝天。这是对鸟的生命状态的期待,也是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期待。 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第三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第 6 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 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 要研究作者感情的不同,先要研究这两种现象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冬日里的麻雀是享有生命自由然而物质上不自足,笼 中鸟是享受着十分的物质“优待”然而精神上不自由。冬日里的麻雀是物质生存方面的忧患, 而笼中鸟是精神自由方面的忧患。前者让人沉重,后者让人悲哀,都让作者“不忍”面对, 但感情有所不同:对于悲剧的主角,作者期待前者能物质自足,期待后者能精神自由。 这样的对比,同样传递了作者的一种存在之思:生命的存在,物质的自足和精神的自 由,缺一不可。 这篇作品属于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的特点是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余光中在散 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学者的散文当然也要经营知性与感性,更常出入情理之间。 我曾经把这种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说理,而 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 ” 作为学者散文,梁实秋的鸟可谓当行出色。其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引经据 典、穿插各种掌故轶事、民俗风情、诗文俚语等等,旁征博引,学识深宏。譬如引自庄子 的逍遥游的“抟扶摇而直上”, “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则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化用而来,杜甫绝 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关于杜鹃的文化典故和生物学知识、济慈的夜莺 、雪莱的 云雀 、诗人哈代的诗,等等。作者的所“历”、所“阅”、所“思”,展现出丰富的生活阅历 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蕴藉深厚。让我们单单来看一看作者关于鸟的见识和阅历:胳膊上架 着的鹰、笼子里的鸟、和鸣啼啭着的鸟、凄绝哀叫的杜鹃、曳着长长尾巴的鸟、翘着尖尖 长喙的鸟、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颜色的鸟、飞 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花彩的鸟、高 踞枝头临风顾盼的鸟、稻田里伫立着的一只白鹭、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抓小鸡的鸢鹰、 健壮魁梧豪横无情的杜鹃、济慈笔下的夜莺、雪莱笔下的云雀、哈代笔下踞立寒枝梢头的 小鸟、东北窗外抖擞着啄食枯叶的麻雀、挤在檐下烟突旁取暖的一群麻雀、不知逃往何处 的喜鹊、少见的在天空打旋的带哨的鸽子、在古木上鼓噪的寒鸦、像哭又像笑的怪叫的鸱 枭因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文本又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人生、人性、人 情以至于历史与风俗的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分析力。同时,其文白结合的丰富语言、中 西融合的深厚功力,均非玩弄词藻博取眼球的泛泛之辈可比。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梁实秋: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 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和他的谈吐,自然是出于一辙。 “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 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 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 “文 学作品无不崇尚简练。简练乃是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 “简短乃是机智的灵魂”。 (梁实 秋雅舍散文语言文字文学 ) 正因为他把“简练”作为最高的原则,所以他大量使用文白夹杂的语言,以求行文文雅 简练。譬如“感觉兴味”、 “确”、 “瞵视昂藏”、 “饮啄”、 “抟扶摇而直上”、 “鸟啭”、 “市声鼎沸”、 “高 踞”、 “临风顾盼”、 “跼蹐缩缩”、 “感喟”、 “戟张”、 “不暇令人哀”、 “鼓噪”这一类的文言字词。文 言文的深层结构中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而且词约意丰,音韵和谐。 所以文白夹杂的语言令本文的文字简洁雅致而别具情味。并且全文句式丰富多变,摇曳生 姿,修辞手法也很繁复,让描绘十分生动鲜活。 【课堂片段实录课堂片段实录】 (案例 1)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一节课将要结束,当投影呈现出来的时候,我 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啊!鸟的自由之美,何尝不是人对生命的自由之美的渴求? 这样的追逐又将要跨越多少高空“藩篱”的隔绝? “我爱鸟,爱它的什么呢?”课堂上我问孩子们。 “爱它的声音,爱它的形体。 ”孩子们七嘴八舌,却又整体划一。确实文章第五小节很 明确告诉我们了。 “声音和形体有怎样的特征让梁先生如此喜爱呢?”我追问。 “声音动听。 ” “哪里可见动听?”我示意孩子接着描述。 “鸟啭。 ” “啭是什么意思?” “婉转。 ” 梁实秋先生应该是懂鸟之人,他是单纯地爱着鸟,显然听懂了鸟动听的歌声,他用了 这个很美丽的“啭”字,还做了很生动的描述。我引导孩子们找到这样的文句。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 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读了读,我又问:“能够概括啭的特征吗?” “变幻” “交响” “和谐” “自然” “自在” 当我听到“自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真的一阵喜悦:其他的特征都是文本表面所浮 现出来的,只有“自在”是文字后面的,从文字里感受到的一种声音的状态,也是一种生 命的状态。 “自在”这个词说的真好,当它们被囚禁起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在的声音,也就 变得“苦闷”起来。那么,我爱鸟的形体,它们形体上又有怎样的美呢? “雄健。 ” “豪横。 ” “豪横”不是形体,但是似乎只有雄健的形体才足以支撑“豪横”的行为。你喜欢豪 横的人吗?我笑着问。 “不喜欢!”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应。 “那梁先生为什么会喜欢这样豪横的鸟呢?” “他喜欢,因为他说他对鸟的爱是单纯的。 ” “他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孩子们敏锐地找到了梁先生的“原话” 。 “说的真好!梁先生的眼中鸟的美不在于幻想中的样子,比如鸢鹰的形象就应该是怎 样的?” “盘旋的,豪横的,抓捕的,欺凌的”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爱这样的隼鹰吗?”我笑着问。 “爱。 ” “为什么呢?” “因为它活的自在,跟歌声一样,只有这样才是美丽快乐的。 ” “为什么你会用只有这样这几个字呢?”我笑着继续追问。 “因为这才是它啊!”老成的课代表似乎很无奈地“感叹”道。 “是啊!这才是真实、自在的鸢鹰啊!”七嘴八舌的声音从四面涌来,伴随着恍然大 悟的神情。 “是的,我们无法想象鸢鹰被关在笼子里变成驯服的鹦鹉的模样,无法想象杜鹃真实 的样子犹如温婉的燕子那样勤劳筑窝。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豪横的杜鹃的样子,你会爱 吗?” “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 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 ”学生齐读关于杜鹃“豪横”的句子。 “谈不上爱,但是至少也不是那么讨厌了。这就是真实的杜鹃。 ” “它只是一只鸟。 ”班长一字一顿。班里同学们都笑了,笑这句话的一语双关,当然也 笑说这句话的人,多么的言简意赅啊! “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了,作者说,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 幻想,与鸟何干?对于杜鹃,作者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做一只自在本真的鸟来看待。无 论典故传说把杜鹃美化得多么诗意,也无论真实的杜鹃是多么的豪横无情 ,都不影响作 者对它的感受它只是一只单纯的鸟。 ” “我爱着鸟,爱它们的声音和形体的自由自在,更是爱他们生命的” “真实自我。 ”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呼应。 我赞许地点点头。 “但是这样真实、自在的鸟却给作者带来了不可抹去的悲伤它们食不果腹,死在 了寒冷的冬季,如果能够被人收养,豢养在笼子里保全一命,是不是更好?” “那么与此类似的在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呢?” 教室里思考的声音在飘荡 (案例 2) 四个四个“不不”字,道尽心中慈悲字,道尽心中慈悲 师:作者爱鸟,既爱它清脆圆润的鸟鸣,又爱它玲珑俊俏的形体。一开篇就说“我爱鸟” , 后面却说“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 ,是不是作者对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呢? 生沉默。 师: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是单纯的,我 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 ”看看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生:作者再次表明他是爱鸟的。 生:作者对鸟的爱很单纯。 师:字典里对“单纯”的解释是简单、纯一,不复杂的意思,这里的单纯怎么理解呢? 生:作者说他对鸟的爱很简单,没有附加的内容。 师:那请大家想想,附加的内容指什么呢?请大家默读下文。 生:是指那些诗人作家把鸟都想象得很美好还有诗意 师:“美好”一词用得好,能不能具体些? 生:比如课文中说有的人听到杜鹃啼叫,就想到了杜鹃啼血,想到了乡愁,觉得很有诗意。 而这其实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杜鹃本身并不是这样的。自然中的它往往很霸道,把自己的 蛋下到别的鸟巢里,还让别的鸟帮它孵蛋,还把别的蛋挤出巢去 师:是啊,作者还用了一个词“豪横无情”来形容,这才是真实的杜鹃啊。不仅中国的诗 人如此爱添加想象,外国 生:英国大诗人济慈和雪莱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想象加在了鸟身上,而鸟并不知情啊! (生笑) 师:所以,作者写道:“这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作者其实倡导的是爱 自然的鸟,而不是人们想象中赋予了各种文化意蕴的鸟。这样的爱才是客观的,理性的。 师:除了爱健美壮硕的鸟,作者对其它情态下的鸟又是如何描绘的? 生:诗人还写了有时也给人悲苦的鸟, “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 。 师:具体来说呢? 生:文中引用了诗人哈代的例子,圣诞夜看到了一只冻死的鸟。 生:还有作者自己在东北看到的一只孤苦伶仃的麻雀 师:这两只鸟都是在什么环境下被看见的? 生:寒冷的冬天,一个是料峭的寒风中,一个在战栗地跳动抖擞着 师: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两只鸟儿当时情态的词语。 生:踞蹐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 生:羽毛特别长,蓬松戟张的 师:请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生:写出了鸟因寒冷冻僵,快死的可怜模样。 师:对这样情境中的鸟,作者还爱它吗? 生:应该不爱吧,因为太不美了。 生:作者很同情它们。 生:可怜它们,怜悯。 师: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对丰满俊美的鸟,作者爱;对贫病之鸟,作者同情,同情、悲悯 也是一种爱啊!这里老师有个疑问:看到这寒风中战栗的麻雀,作者却说了这句话:“那 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请问“不暇”是什么意思? 师:想想,我们平常积累过包含“暇”字的词语吗? 生:目不暇接。 生:自顾不暇。 生:“不暇”那就应该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空闲来替这麻雀悲 哀了。 师:作者明明是同情鸟的,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生:那是因为他联想到了那些在“垃圾堆上的一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 。 生:他们是人啊,在寒冬里缺衣少食,在垃圾堆里翻食物更可怜! 生:说明一想到那些贫苦的人,作者心紧了,他更同情那些可怜的人,所以无暇令人哀鸟 了。 师:由哀鸟到哀人,更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与同情,这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体现。 师:课文结尾处,还有一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悲悯之心,同样也用一个否定词“不”字 生:“但是我不忍看”这句。 师:文中“我不忍看”的是什么? 生:囚在笼里的小鸟儿。 生:被限制了自由,缺乏生机的鸟儿。 师:对被拘的鸟儿,从开篇到结尾,作者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他了解鸟儿的苦闷;对寒冬 垂死的鸟儿,作者是怜惜的;进而联想到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病之人,那份关切 与心痛自不必说。一句“不忍看” ,道尽作者心中慈悲。作者由对鸟的爱,延伸到对贫病之 人的关怀,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与悲悯啊!巴尔扎克在人生的开端 一文中写到:“仁慈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 ”希望学习梁实秋先生鸟 这篇散文,能给我们以启示。 (案例 3) 缘物生情缘物生情 很喜欢梁实秋的鸟 ,就把这篇初一新文章引进到高一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杜鹃”引发了高中生极大的阅读思考兴趣。 师:梁实秋为什么要打破“有人”对于杜鹃的“幻想”? 生:因为梁实秋自己对鸟不存在任何幻想。 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梁实秋是个喜欢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的人 哇。 生笑。 生:我感觉是因为梁实秋不太喜欢“杜鹃” ,因为他会侵占其他鸟类的巢,显得蛮横无理。 所以有人觉得听到杜鹃的叫声感到很有诗意,梁实秋就要告诉他真相。 师:成语“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就是杜鹃的一种,布谷鸟。看起来杜鹃确实是一种 野蛮的鸟类,那么梁实秋是否真的不喜欢杜鹃呢?大家好好想想,找出文字依据。 生默读课文。 生:不是,我感觉梁实秋是喜欢杜鹃的。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说,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 到杜鹃叫” ,这个“又”字,感觉梁实秋期待杜鹃的声音很久了。 生:我也觉得是喜欢的, “一直“等到,你看,那么执着地等待,肯定是喜欢的。 生:我不同意,在夜晚听到的鸟叫声会让人悲伤的,文中说“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 明明让人“酸楚” ,梁实秋怎么会喜欢杜鹃? 生就作者是否喜欢杜鹃进行讨论。 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这两处关于“杜鹃”的描写,看看人们在听到杜鹃声音之后,有什么 不同的感受? 生:第二段里, “客”听到杜鹃的声音是“酸楚”的,文中写道“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 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我读了这段文字仿佛都听到在我耳边的凄凉的鸟叫声了。 在第五段里,作者写有人听到杜鹃的声音是兴奋的,因为它想到了“杜宇” 、 “望帝” ,觉得 非常有诗意,所以很兴奋。 师:看得非常细致,我们跟随某同学的思路一起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晚听到杜鹃声音的 这个“客”的状态。 生:这肯定是客居他乡,独自一个人的状态。 师:没错,这样一个“客” ,听到的杜鹃声,梁实秋描写是“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 声急似一声”的,可不可以换成“远远近近都有杜鹃的叫声,而且声音急切”呢? 生:不好,和“远远近近”比起来, “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更有那种时间的差别。 “一声急似一声”比“急切”听起来感觉更着急。 师:非常精彩。梁实秋的文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自己揣摩,却发现意味深长。简单的 “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 ,其实饱含了时间的绵长感,其实还包涵空间的纵深感。从远 方而来的声音,这个远方是哪里呢?声音近了,又慢慢疏远,这对于一个离别家乡的人来 说,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声急似一声” ,是鸟声急切,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导致听者觉 得它急切呢?所有的这些细微的感受,都要通过大家反复咀嚼文字,才可以获得哦。 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师:那么回到刚刚最初的问题,有人听到杜鹃的声音,感觉很兴奋,梁实秋为什么偏偏要 打破他的美好的幻想? 生:刚刚所说的,本身杜鹃的声音是会带给人悲凉的感觉的,这个人却感觉兴奋,觉得怪 怪的。 师: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刚刚有同学说过了,让他兴奋的是? 生:知道了,杜鹃的声音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收藏
编号:177723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87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10
5
文币
- 资源描述:
-
鸟鸟 (梁实秋)备课资源(梁实秋)备课资源 【作家介绍作家介绍】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 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 评文章和新诗。1923 年留学美国。1926 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 年定居台湾。 1961 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 年退休。 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 雅舍杂文 实秋杂文 散文集雅舍小品 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 清华八年 秋室杂忆 译著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 37 集、诗 3 集) 【作品介绍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雅舍小品 。 “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 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 “雅 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 性” ,有个性就“可爱” ,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 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梁实秋在 30 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 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 1935 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 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 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 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 在大发国难财,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 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 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 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 雅舍小品 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 年 12 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 发表了“编者的话” ,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 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 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 ,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 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 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 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 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 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 【文本解读参考文本解读参考】 (赏析文章 1) 梁实秋梁实秋鸟鸟赏析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 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其中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作者的爱鸟,爱的是鸟的 自然形态,而悲鸟的失去自在自为,这已经超越了鸟本身。作者甚至对违背自然形态的关 于鸟的典故产生质疑,更显示出作者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情伪的透辟洞察。尤其是由悲 鸟到悲人的人生体味,更给了人们深深的启迪。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 ,文章一开笔就表“情” ,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 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 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 、 “呱呱 噪啼” ,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 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 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 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 “真是减一分则太 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 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 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 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 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 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莺 、英 国诗人雪莱的云雀 ,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 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阅读这类文章,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 写作意图。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 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 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 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 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 是随处可见的。 4、 梁实秋散文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各异,构思精巧,文笔精巧、语言幽默、内 蕴深厚、风格恬淡,充分显示了梁实秋先生的文学功底及丰富的人生阅历,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作为中国现代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梁实秋“长日无俚, 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 ,留下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冬夜草儿评论 、 骂人的艺 术 、 文学的纪律 、 偏见集 、 文艺批评论 、 雅舍小品 、 谈徐志摩 、 清华八年 、 秋室杂文 、 秋室杂忆 、 槐园梦忆 、 看云集 、 梁实秋札记 、 白猫王子及其他 、 雅舍谈吃 、 英国文学史以及莎士比亚全集的中译本等等。他的大女儿梁文茜女 士对我说:我父亲的作品在国内已有众多大大小小的版本,且长销不衰,其中雅舍小品 在海内外也有 300 多个版本,这充分说明广大读者对他的作品的。 5、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 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 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 作。由于家庭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 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 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 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 人生的艺术化”与“幽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 6、古今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简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 标准。梁实秋深解此中三昧。梁实秋创作散文,以胡适的白话文为样板,追求“绚烂之极 趋于平淡”的境界。为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芟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搞藻,期于至 当。由于梁实秋深谙“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清楚而有姿态,简单而有力量, 美在简洁,美在适当。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个性,还表现在他那独特的文调。阅读梁实秋的散文,不难发现作 者在自觉追求声韵音节的效果。他的散文,不讲究排偶,但于参差不齐之中寓有整齐排偶 之笔;不拘于格律,但有时也自然有平仄的谐调和声韵的配合,读起来朗朗上口,保持了适 当的节奏之美。 梁实秋散文的成就,当然得益于他对人性百态的洞察,因此能够在作品中层层剥视, 娓娓道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中西文化领域的精湛造诣。梁实秋认为,中国文化 有些地方优于西方,西方文化也有些地方优于东方,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 自菲薄,而主张虚心接纳外来文化,并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解一起。梁实秋小时虽然未入 私塾,但他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法、 声调、词藻的特点及行文技巧,使自己的白话散文能符合“文”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白话。 梁实秋的散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文调洁雅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又显然是师法 西方的古典主义。 “中外逢源,古今无阻”这既是梁实秋散文的个性,又是这种个性形 成的原因。 (赏析文章 2) 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 品读梁实秋的品读梁实秋的鸟鸟 鲁迅和梁实秋当年的论战人人皆知,但耐人寻味的是,正当鲁迅被渐渐“驱逐出中学语 文课本”的同时,梁实秋在部编本教材中高调回归了。梁实秋的散文鸟被选入部编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与人”这一主题单元。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语文老师以为本文只 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写鸟,所以教材编者在文本前面有个预习提示:“想想作者在表达爱 鸟情感的同时,是否另有深意。 ” 作者真的只是在表达“我爱鸟”吗?如何品读梁实秋的这篇作品呢? 鸟有三条线索: 叙事线索:去四川前在四川离开四川以后 情感线索:爱不忍叹赏喜悦反思悲哀失落 逻辑线索:自由之魅生命之美存在之思 而逻辑线索,正是这一文本的多重内涵。 一、自由之魅 梁实秋经常引用胡适之的两句名言:“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和“狮子和老虎永远是独来 独往的”。他追求人格的独立,认为许多东西无法统一也不应该统一的,思想便是其中之一。 他说:“中国令人不满的现状之一,便是没有思想自由。 ”(思想自由 ) “最高贵的莫过于 内心的选择的意志的自由,最普通的是免于束缚的生活上的自由,放浪形骸之外而高呼礼 教岂为我辈设哉!,那也是在企求自由。 ”(谈徐志摩 ) 所以,课文开篇就说,在“我”看来,从前常见到的“人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子里的鸟” ,不再是大自然的精灵,而变成了供人娱乐的玩物。这种生命存在不过是行尸走肉, “我”从 它们身上感觉不到生命的活力和造化的大美它们不过是尚有呼吸的玩物,甚至是没有 活气的死物。文章结尾再次提到“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来与开头呼应从而强化对“自由”的呼 唤,并说“令人触目”, “我不忍看”。这样的鸟,因为不自由所以苦闷:“我想它的苦闷,大 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因为失去了 自由,这样的鸟其实就已经失去了作为“鸟”的本质(它们变成了“家禽”) ,失去了自由生命 的魅力。 读过赵鑫珊的一首小诗: 如果把“鱼”换成“鸟”来仿写一首小诗的话, 也许会是这样: 上帝爱鸟 造了森林和天空 人也爱鸟 造了猎枪和鸟笼 人们因着私欲而让鱼和鸟失去自由甚至失去生命,这正是作者感觉“令人触目”和“不忍 看”的原因。那么,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鸟”有了重新发现的呢?是在“我”去了四川 以后。 图片发自简书 App 二、生命之美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于 1938 年夏天辗转到重庆,1939 年 4 月,日寇飞机开始大 举轰炸重庆。当时梁实秋正在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任职,遂随机关疏散到远郊北碚。其 时,他的夫人子女尚在北平,梁实秋与朋友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为“雅舍”。 “雅舍”其实是 一所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 如滴漏。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 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老 鼠、蚊子极多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欣赏到了真正意义的鸟,在山野之中作为 自由生命而存在的鸟! 于是在作者的笔下,在四川的山野之中,绽现出众声喧哗、五彩缤纷的生命乐章 1.天然:“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郑板桥曾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 以适吾性乎!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 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 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颒面漱口啜 茗,见其扬翚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以天地为囿,江 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板桥家书 ) 四川的山野,正是“鸟国鸟家”非也,应该说是“鸟的天堂”,所以也成了“人的天堂” 。这里有各种不同的鸟。首先是鸣声不同:“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 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然 后是形体不同:“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 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没有人要求他们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没有人以任何一种主流标准来评判他们的善恶美丑。它们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天性,自由地 生活在广阔的世界里。想怎么鸣叫就怎么鸣叫,只管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必考虑会不会显 得“另类”。在一派天然的山野里,它们活出了一派天然的自由生命。 2.丰富:“一个自然有序的世界,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 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保持了自己的自然天性,这个世界才会如此丰富美好。正是所 有的“不同”,造就了天下“大同”。就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总结的:“各美其美,美 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也就像美国的自然文学作家所信奉的:“美来自一种持续感, 一种深层的生态感,一个自然有序的世界,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 ” 四川山野中的鸟,鸣声各不相同,却能前呼后应形成一派“和谐的交响乐”;形体各不 相同,在美感方面却又毫无二致:“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 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这就是丰富 而又自然有序的世界,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如诗如画。 3.灿烂:有声有色,清新明快。 作者开篇直陈“我爱鸟”,但是,能不能说作者爱一切的鸟呢?显然说不通。细读文本 你会发现,作者爱那些不知名的会唱歌的鸟,爱那些同样不知名却美丽生动的鸟,爱或静 或动的白鹭,甚至爱啾啾地在天空盘旋的会抓小鸡的鸢鹰;然而,他也有他不爱的鸟:人 胳膊上架着的鹰、笼子里的鸟、吱吱喳喳的麻雀、呱呱噪啼的乌鸦、寒鸦、鸱枭 不爱人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子里的鸟,原因我们已经知道了。可是不爱吱吱喳喳的麻 雀、呱呱噪啼的乌鸦、寒鸦和鸱枭呢?我们从文字当中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 是清脆的,是嘹亮的”,很显然,作者否定了麻雀和乌鸦的啼鸣声,他认为它们的啼鸣声是 不够悦耳的,是不清脆不嘹亮的,甚至,作者认为它们的啼叫简直就是一种噪声:“吱吱喳 喳”、 “呱呱噪啼”。而末段写到寒鸦和鸱枭时, “嫌弃”的口吻同样暴露无遗:“古木上鼓噪”“像 哭又像笑”“怪叫”。而且, “黄昏”, “入夜”, “古木”,都是色彩黯淡低沉的,远不如四川山野 “黎明”和“白昼”时有声有色、清新明快的灿烂景象。所以,作者在末段满怀怅憾地说:“自 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 ”所以,作者笔下的生命之美,第三个特点就是阳光灿烂、有声有色,清新明快。 4.生动:生机盎然,富于变化。 生命的本质特征就在于“生”:有生气,有变化。它不是静若止水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作者花大量笔墨描写了“有生气”“有变化”的鸟: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 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 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黎明时的鸟鸣“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午时鸟 鸣就消失了,到夜晚便又“复出”,而且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丰富的变化使得鸟鸣更加 令人着迷。 “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 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 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随着鸟的轻灵跳荡,高踞枝头,临风顾盼,振 翅飞去,作者的心情也由喜悦而迷惘。 “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是比拟的修辞,把心情 当作一种尖锐的物体来写,表达了鸟的生命活力给“我”长久麻木的感官带来的强烈震撼和 巨大冲击。鸟机敏、洒脱、美丽而神秘, “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 似的一下就消逝了”,留给人们的,是留恋与怅惘就像是曾经心心相印的恋人突然果断 地作别,头也不回,毫无留恋和感伤,洒脱地离去,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 下“我”伫立在原地目送它渐渐远去,内心不由惆怅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 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 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白鹭或立或飞,都是生动美好的;即使是抓小鸡的鸢鹰,也有“令 人喜悦的一种雄姿”。这里不仅写出了变化,而且写出了生命的力量,也就是“有生气”。 即使是“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即使是“隔着窗纸”“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 儿的映影”,即使不知喜鹊“逃到哪里去了”,即使很少看见“带哨子的鸽子”“在天空打旋”, 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都在暗暗传递作者的一种审美:生命应当是有生气的、有变化的, 它的美就在于它在“动”,所以我们猜不着,看不透,而且把握不住。 三、存在之思 作者开篇就说“我爱鸟”,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要回答“作者爱鸟的什么”这个问 题很简单,作者自己已经说出了答案:“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但是文章为什么不到 此为止?问题解决了,答案水落石出了,用最后一段结束全文就首尾圆合了,为什么还要 在第 5 自然段写到文化概念的杜鹃和真实的杜鹃之间的差别,为什么还要在第 6 自然段写 带给人悲苦的冬天的鸟?这两段文字到底有什么样的深意? 1.自然:守护生命本真,少一些文化重担和道德重担。 作者说:“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我”爱的是鸟的自然本真,无关人为附加的文化概 念(典故啊传说啊等等)甚至道德概念。关于道德概念,这里另有一例证:“就是抓小鸡的 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作者并不因为老鹰会抓小鸡 就憎恶老鹰,他一样只是把老鹰当作一只自然本真的“鸟”来看待的,这只自然本真的“鸟” 在空中盘旋的时候,显示出一种潇洒的雄姿,这种生命的力与美征服了作者。 所以对于杜鹃,作者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作一只自然本真的“鸟”来看待。无论典故 传说把杜鹃美化得多么诗意,也无论真实的杜鹃是多么“豪横无情”,都不会影响“我”对它 的感受它只是一只单纯的“鸟”。 所以,第 5 段其实传递了一种存在之思:应当尊重生命的自然与本真,不要人为附加 太多的文化重担和道德重担。保持自然本真就是善,扭曲自然本真就是恶。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杜鹃,作者在第 3 段中说夜晚“听到杜鹃叫,由远叫 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在第 5 段却又批评“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 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是否前后矛盾?如何理解? 仔细体会你就会发现前后并不矛盾。前者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是由杜鹃鸟的叫 声而自然引发的真实的情感客居他乡的酸楚;后者是从知识和概念出发,通过机械的 认知模式来理解杜鹃鸟这一陌生事物以致兴奋得一夜难眠。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不 是真正意义的理解。真正的理解需要用情感去和事物进行沟通,而不是拿死的知识跟活的 事物来对号入座。所以,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生命胜于概念,感受重于接受。内心真实的 感受,比外在的知识接受更重要也更美好。 2.自足:精神自由以外,还应当物质自足。 第 6 段引用了哈代诗中的内容:一只冻死在雪地里的小鸟让诗人悲伤地感喟,又联想 到自己曾经看到的场景:羽毛蓬松戟张着啄食枯叶的麻雀,就像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 肿的人”。 同样是自由生命(哈代诗中的小鸟和作者看到的麻雀都活在野外的自由世界) ,同样有 “声音”和“形体”,同样是自然本真的生命,作者为何并未对冬日里孤苦伶仃的小鸟和麻雀 表现出爱意,反而说它们“给人悲苦”? 很显然,麻雀的悲惨命运让人不忍直面世间的沧桑与悲凉、生命的无助与凄凉, “我”由 麻雀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 “我”对自己的同类尚且没有能力去怜恤帮 扶,小小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麻雀的遭遇让人看见世界的苦难与凄凉,所以,作 者心中只有忧患,没有喜悦。所以, “我”爱鸟,但我爱的鸟应当是自足自在的,不用饿着肚 子在世间挣扎,而能够活力充沛地在枝头跳跃欢鸣,或者高踞枝头临风顾盼,或者在阳光 中盘旋于蓝天。这是对鸟的生命状态的期待,也是对人的生活状态的期待。 教材后面的“思考探究”第三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第 6 段写道,鸟有时也给人 悲苦。这与作者看到笼中鸟时的感情有何不同?” 要研究作者感情的不同,先要研究这两种现象的性质有什么不同。 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冬日里的麻雀是享有生命自由然而物质上不自足,笼 中鸟是享受着十分的物质“优待”然而精神上不自由。冬日里的麻雀是物质生存方面的忧患, 而笼中鸟是精神自由方面的忧患。前者让人沉重,后者让人悲哀,都让作者“不忍”面对, 但感情有所不同:对于悲剧的主角,作者期待前者能物质自足,期待后者能精神自由。 这样的对比,同样传递了作者的一种存在之思:生命的存在,物质的自足和精神的自 由,缺一不可。 这篇作品属于学者散文,学者散文的特点是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余光中在散 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学者的散文当然也要经营知性与感性,更常出入情理之间。 我曾经把这种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说理,而 是要捕捉情、理之间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 ” 作为学者散文,梁实秋的鸟可谓当行出色。其文字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引经据 典、穿插各种掌故轶事、民俗风情、诗文俚语等等,旁征博引,学识深宏。譬如引自庄子 的逍遥游的“抟扶摇而直上”, “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则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中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化用而来,杜甫绝 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关于杜鹃的文化典故和生物学知识、济慈的夜莺 、雪莱的 云雀 、诗人哈代的诗,等等。作者的所“历”、所“阅”、所“思”,展现出丰富的生活阅历 和深厚的人文素养,蕴藉深厚。让我们单单来看一看作者关于鸟的见识和阅历:胳膊上架 着的鹰、笼子里的鸟、和鸣啼啭着的鸟、凄绝哀叫的杜鹃、曳着长长尾巴的鸟、翘着尖尖 长喙的鸟、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颜色的鸟、飞 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花彩的鸟、高 踞枝头临风顾盼的鸟、稻田里伫立着的一只白鹭、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抓小鸡的鸢鹰、 健壮魁梧豪横无情的杜鹃、济慈笔下的夜莺、雪莱笔下的云雀、哈代笔下踞立寒枝梢头的 小鸟、东北窗外抖擞着啄食枯叶的麻雀、挤在檐下烟突旁取暖的一群麻雀、不知逃往何处 的喜鹊、少见的在天空打旋的带哨的鸽子、在古木上鼓噪的寒鸦、像哭又像笑的怪叫的鸱 枭因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文本又充分显示出作者对人生、人性、人 情以至于历史与风俗的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分析力。同时,其文白结合的丰富语言、中 西融合的深厚功力,均非玩弄词藻博取眼球的泛泛之辈可比。余光中曾这样评价梁实秋: “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 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和他的谈吐,自然是出于一辙。 “不成熟的思想,不稳妥的意见,不切题的材料,不扼要的描写,不恰当的词字, 统统要大刀阔斧的加以削删。芟除枝蔓之后,才能显着整洁而有精神,清楚而有姿态,简 单而有力量。所谓绚烂之极趋于平淡,就是这种境界。 ”(梁实秋作文的三个阶段 ) “文 学作品无不崇尚简练。简练乃是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 “简短乃是机智的灵魂”。 (梁实 秋雅舍散文语言文字文学 ) 正因为他把“简练”作为最高的原则,所以他大量使用文白夹杂的语言,以求行文文雅 简练。譬如“感觉兴味”、 “确”、 “瞵视昂藏”、 “饮啄”、 “抟扶摇而直上”、 “鸟啭”、 “市声鼎沸”、 “高 踞”、 “临风顾盼”、 “跼蹐缩缩”、 “感喟”、 “戟张”、 “不暇令人哀”、 “鼓噪”这一类的文言字词。文 言文的深层结构中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趣味,而且词约意丰,音韵和谐。 所以文白夹杂的语言令本文的文字简洁雅致而别具情味。并且全文句式丰富多变,摇曳生 姿,修辞手法也很繁复,让描绘十分生动鲜活。 【课堂片段实录课堂片段实录】 (案例 1)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句话:“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 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一节课将要结束,当投影呈现出来的时候,我 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是啊!鸟的自由之美,何尝不是人对生命的自由之美的渴求? 这样的追逐又将要跨越多少高空“藩篱”的隔绝? “我爱鸟,爱它的什么呢?”课堂上我问孩子们。 “爱它的声音,爱它的形体。 ”孩子们七嘴八舌,却又整体划一。确实文章第五小节很 明确告诉我们了。 “声音和形体有怎样的特征让梁先生如此喜爱呢?”我追问。 “声音动听。 ” “哪里可见动听?”我示意孩子接着描述。 “鸟啭。 ” “啭是什么意思?” “婉转。 ” 梁实秋先生应该是懂鸟之人,他是单纯地爱着鸟,显然听懂了鸟动听的歌声,他用了 这个很美丽的“啭”字,还做了很生动的描述。我引导孩子们找到这样的文句。 “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 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读了读,我又问:“能够概括啭的特征吗?” “变幻” “交响” “和谐” “自然” “自在” 当我听到“自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真的一阵喜悦:其他的特征都是文本表面所浮 现出来的,只有“自在”是文字后面的,从文字里感受到的一种声音的状态,也是一种生 命的状态。 “自在”这个词说的真好,当它们被囚禁起来的时候,也就失去了自在的声音,也就 变得“苦闷”起来。那么,我爱鸟的形体,它们形体上又有怎样的美呢? “雄健。 ” “豪横。 ” “豪横”不是形体,但是似乎只有雄健的形体才足以支撑“豪横”的行为。你喜欢豪 横的人吗?我笑着问。 “不喜欢!”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应。 “那梁先生为什么会喜欢这样豪横的鸟呢?” “他喜欢,因为他说他对鸟的爱是单纯的。 ” “他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 ”孩子们敏锐地找到了梁先生的“原话” 。 “说的真好!梁先生的眼中鸟的美不在于幻想中的样子,比如鸢鹰的形象就应该是怎 样的?” “盘旋的,豪横的,抓捕的,欺凌的”他们的声音此起彼伏。 “你爱这样的隼鹰吗?”我笑着问。 “爱。 ” “为什么呢?” “因为它活的自在,跟歌声一样,只有这样才是美丽快乐的。 ” “为什么你会用只有这样这几个字呢?”我笑着继续追问。 “因为这才是它啊!”老成的课代表似乎很无奈地“感叹”道。 “是啊!这才是真实、自在的鸢鹰啊!”七嘴八舌的声音从四面涌来,伴随着恍然大 悟的神情。 “是的,我们无法想象鸢鹰被关在笼子里变成驯服的鹦鹉的模样,无法想象杜鹃真实 的样子犹如温婉的燕子那样勤劳筑窝。我们一起来看看真实的豪横的杜鹃的样子,你会爱 吗?” “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 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 ”学生齐读关于杜鹃“豪横”的句子。 “谈不上爱,但是至少也不是那么讨厌了。这就是真实的杜鹃。 ” “它只是一只鸟。 ”班长一字一顿。班里同学们都笑了,笑这句话的一语双关,当然也 笑说这句话的人,多么的言简意赅啊! “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了,作者说,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 幻想,与鸟何干?对于杜鹃,作者也是一样,只是把它当做一只自在本真的鸟来看待。无 论典故传说把杜鹃美化得多么诗意,也无论真实的杜鹃是多么的豪横无情 ,都不影响作 者对它的感受它只是一只单纯的鸟。 ” “我爱着鸟,爱它们的声音和形体的自由自在,更是爱他们生命的” “真实自我。 ”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呼应。 我赞许地点点头。 “但是这样真实、自在的鸟却给作者带来了不可抹去的悲伤它们食不果腹,死在 了寒冷的冬季,如果能够被人收养,豢养在笼子里保全一命,是不是更好?” “那么与此类似的在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呢?” 教室里思考的声音在飘荡 (案例 2) 四个四个“不不”字,道尽心中慈悲字,道尽心中慈悲 师:作者爱鸟,既爱它清脆圆润的鸟鸣,又爱它玲珑俊俏的形体。一开篇就说“我爱鸟” , 后面却说“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 ,是不是作者对鸟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呢? 生沉默。 师: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把这句话齐读一遍。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是单纯的,我 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 ”看看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生:作者再次表明他是爱鸟的。 生:作者对鸟的爱很单纯。 师:字典里对“单纯”的解释是简单、纯一,不复杂的意思,这里的单纯怎么理解呢? 生:作者说他对鸟的爱很简单,没有附加的内容。 师:那请大家想想,附加的内容指什么呢?请大家默读下文。 生:是指那些诗人作家把鸟都想象得很美好还有诗意 师:“美好”一词用得好,能不能具体些? 生:比如课文中说有的人听到杜鹃啼叫,就想到了杜鹃啼血,想到了乡愁,觉得很有诗意。 而这其实是诗人自己的想象,杜鹃本身并不是这样的。自然中的它往往很霸道,把自己的 蛋下到别的鸟巢里,还让别的鸟帮它孵蛋,还把别的蛋挤出巢去 师:是啊,作者还用了一个词“豪横无情”来形容,这才是真实的杜鹃啊。不仅中国的诗 人如此爱添加想象,外国 生:英国大诗人济慈和雪莱也是这样,把自己的想象加在了鸟身上,而鸟并不知情啊! (生笑) 师:所以,作者写道:“这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作者其实倡导的是爱 自然的鸟,而不是人们想象中赋予了各种文化意蕴的鸟。这样的爱才是客观的,理性的。 师:除了爱健美壮硕的鸟,作者对其它情态下的鸟又是如何描绘的? 生:诗人还写了有时也给人悲苦的鸟, “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 。 师:具体来说呢? 生:文中引用了诗人哈代的例子,圣诞夜看到了一只冻死的鸟。 生:还有作者自己在东北看到的一只孤苦伶仃的麻雀 师:这两只鸟都是在什么环境下被看见的? 生:寒冷的冬天,一个是料峭的寒风中,一个在战栗地跳动抖擞着 师:请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两只鸟儿当时情态的词语。 生:踞蹐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 生:羽毛特别长,蓬松戟张的 师:请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生:写出了鸟因寒冷冻僵,快死的可怜模样。 师:对这样情境中的鸟,作者还爱它吗? 生:应该不爱吧,因为太不美了。 生:作者很同情它们。 生:可怜它们,怜悯。 师:理解越来越深入了。对丰满俊美的鸟,作者爱;对贫病之鸟,作者同情,同情、悲悯 也是一种爱啊!这里老师有个疑问:看到这寒风中战栗的麻雀,作者却说了这句话:“那 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请问“不暇”是什么意思? 师:想想,我们平常积累过包含“暇”字的词语吗? 生:目不暇接。 生:自顾不暇。 生:“不暇”那就应该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闲。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空闲来替这麻雀悲 哀了。 师:作者明明是同情鸟的,为什么又这样说呢? 生:那是因为他联想到了那些在“垃圾堆上的一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 。 生:他们是人啊,在寒冬里缺衣少食,在垃圾堆里翻食物更可怜! 生:说明一想到那些贫苦的人,作者心紧了,他更同情那些可怜的人,所以无暇令人哀鸟 了。 师:由哀鸟到哀人,更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悲悯与同情,这也是作者人道主义的体现。 师:课文结尾处,还有一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悲悯之心,同样也用一个否定词“不”字 生:“但是我不忍看”这句。 师:文中“我不忍看”的是什么? 生:囚在笼里的小鸟儿。 生:被限制了自由,缺乏生机的鸟儿。 师:对被拘的鸟儿,从开篇到结尾,作者都是关心与同情的,他了解鸟儿的苦闷;对寒冬 垂死的鸟儿,作者是怜惜的;进而联想到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贫病之人,那份关切 与心痛自不必说。一句“不忍看” ,道尽作者心中慈悲。作者由对鸟的爱,延伸到对贫病之 人的关怀,实际上呈现出的是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尊重与悲悯啊!巴尔扎克在人生的开端 一文中写到:“仁慈的气息,永远是一个人心灵高尚的标记。 ”希望学习梁实秋先生鸟 这篇散文,能给我们以启示。 (案例 3) 缘物生情缘物生情 很喜欢梁实秋的鸟 ,就把这篇初一新文章引进到高一学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杜鹃”引发了高中生极大的阅读思考兴趣。 师:梁实秋为什么要打破“有人”对于杜鹃的“幻想”? 生:因为梁实秋自己对鸟不存在任何幻想。 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来梁实秋是个喜欢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的人 哇。 生笑。 生:我感觉是因为梁实秋不太喜欢“杜鹃” ,因为他会侵占其他鸟类的巢,显得蛮横无理。 所以有人觉得听到杜鹃的叫声感到很有诗意,梁实秋就要告诉他真相。 师:成语“鸠占鹊巢”中的“鸠”指的就是杜鹃的一种,布谷鸟。看起来杜鹃确实是一种 野蛮的鸟类,那么梁实秋是否真的不喜欢杜鹃呢?大家好好想想,找出文字依据。 生默读课文。 生:不是,我感觉梁实秋是喜欢杜鹃的。文中第二段最后一句说,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 到杜鹃叫” ,这个“又”字,感觉梁实秋期待杜鹃的声音很久了。 生:我也觉得是喜欢的, “一直“等到,你看,那么执着地等待,肯定是喜欢的。 生:我不同意,在夜晚听到的鸟叫声会让人悲伤的,文中说“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 明明让人“酸楚” ,梁实秋怎么会喜欢杜鹃? 生就作者是否喜欢杜鹃进行讨论。 师:请大家再次阅读这两处关于“杜鹃”的描写,看看人们在听到杜鹃声音之后,有什么 不同的感受? 生:第二段里, “客”听到杜鹃的声音是“酸楚”的,文中写道“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 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我读了这段文字仿佛都听到在我耳边的凄凉的鸟叫声了。 在第五段里,作者写有人听到杜鹃的声音是兴奋的,因为它想到了“杜宇” 、 “望帝” ,觉得 非常有诗意,所以很兴奋。 师:看得非常细致,我们跟随某同学的思路一起想象一下,在漆黑的夜晚听到杜鹃声音的 这个“客”的状态。 生:这肯定是客居他乡,独自一个人的状态。 师:没错,这样一个“客” ,听到的杜鹃声,梁实秋描写是“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 声急似一声”的,可不可以换成“远远近近都有杜鹃的叫声,而且声音急切”呢? 生:不好,和“远远近近”比起来, “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更有那种时间的差别。 “一声急似一声”比“急切”听起来感觉更着急。 师:非常精彩。梁实秋的文字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自己揣摩,却发现意味深长。简单的 “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 ,其实饱含了时间的绵长感,其实还包涵空间的纵深感。从远 方而来的声音,这个远方是哪里呢?声音近了,又慢慢疏远,这对于一个离别家乡的人来 说,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一声急似一声” ,是鸟声急切,还是其他什么因素导致听者觉 得它急切呢?所有的这些细微的感受,都要通过大家反复咀嚼文字,才可以获得哦。 学生再次阅读,思考。 师:那么回到刚刚最初的问题,有人听到杜鹃的声音,感觉很兴奋,梁实秋为什么偏偏要 打破他的美好的幻想? 生:刚刚所说的,本身杜鹃的声音是会带给人悲凉的感觉的,这个人却感觉兴奋,觉得怪 怪的。 师: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刚刚有同学说过了,让他兴奋的是? 生:知道了,杜鹃的声音不过是一个导火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五单元-阅读-18 鸟-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b046c).zip》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关 键 词:
-
第五单元_阅读_18
鸟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市级公开课_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b046c)
人教部编版
语文
第五
单元
阅读
浏览
_18
_ppt
课件
教案
音频
素材
公开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