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13e).zip

收藏

压缩包目录 预览区
  • 全部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 峨眉山月歌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部级优课_(编号:3013e)
      • 学生资料搜集.docx--点击预览
      • 峨眉山月歌 课件.pptx--点击预览
      • 峨眉山月歌 课后反思.doc--点击预览
      • 峨眉山月歌吟唱.mp3
      • 教案3013e.doc--点击预览
跳过导航链接。
展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_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峨眉山月歌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部级公开课_编号3013e.zip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上_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峨眉山月歌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部级公开课_编号3013e.zip
请点击导航文件预览
编号:177707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3.70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10-10
5
文币
资源描述:
学生资料搜集:学生资料搜集: 一、搜集一、搜集“含月含月”的诗句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1、李白生与西域,长于蜀地, 峨眉山月歌是他初次离开蜀地, 为实现政治理想,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向三峡进发途中经峨眉 山时所做。 背景: 2、这是李白青年时期写的,那时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诗人乘舟而下,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时写了这首诗。 三、辩论资料三、辩论资料 正方正方观点:思君即思友 1、 思君:君指朋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所以是思念 朋友。 辩论:朋友 2、 君指朋友。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 。 这里的君 就指朋友 辩论:朋友 3 、李白也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可见君指人,在这里指 朋友。 辩论:朋友 4、君指朋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自然 君指友人。 辩论:朋友 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肯定指友人,朋友。 辩论:朋友 6、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君,肯定指友人,朋友。 反方反方观点:思君即思月 1、思君 指思念月亮,因为整首诗都在写月,而且李白经常把月拟 人化,比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辩论:明月 2 君 指明月。李白常常会赋予山水、明月以人的情态,比如:“仍 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所以这里的 君指明月。 辩论:明月 3 君 指明月。有一句诗我忘记是谁写的, “除却天边月,无人知” , 可见古人常常将月看作知己。因此,君 指明月。 辩论:明月 4 李白说“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从“不解饮” “随我身” , 就能看出,月在李白眼里完全可以称作 君。 辩论:明月 5 王维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想照” 。一个“来”字就让我们看到, 月解人意,所以,君可以指 月。 辩论:明月 6 君指月,因看不见月而思念,还让我们感受到三峡山高水急的特 点,让我想到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句诗。 四、作者简介四、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时居住在绵州 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世称诗仙、酒仙、谪仙。是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平羌江平羌江 三峡三峡 清溪驿清溪驿 渝州渝州 峨眉山峨眉山 辩论赛辩论赛 正方:思友正方:思友反方:思月反方:思月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观点观点明明确确 有理、有据、有节有理、有据、有节 小组小组合作合作 互动互动交交 流流 李白李白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轮秋,影入平羌江水入平羌江水流。流。 夜夜发清溪向发清溪向三峡,思三峡,思君不见下君不见下渝州。渝州。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意境明朗。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因此课程设计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体现了新课程中“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个引路人,只 有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学生才 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课堂上才能奏起美妙的交响曲。因此,课前通 过问卷了解学生对于诗词鉴赏存在的问题、难点、需求,据此设置 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课堂上设置了以下环节:激趣 导入,以含有“月”的诗句切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反复诵读,以读代悟,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师生 吟诵等,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 容,揣摩诗词意境,直至悟情悟理; 研读探究,通过对重点词的 品析,探究诗词内涵,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 的双重目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品读感悟,以小组合作 的形式进行散文化扩写,使学生在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 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鉴赏水平,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拓展延伸,赋予“月”这个意象以新的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扩充 诗词积累、理解典型意象,使学生明白传承中应有所创新,课堂始 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本文的亮点在于辩论赛环节,通常教学中会将“思君”定义为 思友,怀乡、念亲,而忽略了“月”这个意向的丰富内涵,忽视了 李白“月奴”的情结,他以月为知己,对月情有独钟。此处引入辩 论赛,正方的观点为“思君”即思念朋友,反方的观点为:“思君 “即思念月亮,双方各以例句佐证,各执己见,畅所欲言。不但丰 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锤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让学生明白了 “诗无达诂”的道理,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以其情而 自得,这正是诗词鉴赏的魅力之所在。 教学中的生成点常常令教师身心为之一振,不禁为学生阅读 的仔细而喝彩。本课教学中,赏析第一句“峨眉山月歌半轮秋”时, 本以为学生只能说出时间、地点,谁曾料,一位同学就提出了“秋 “为何放在句末这个问题。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生成点并加 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秋”不仅点明季节,还符合古语语序,更 暗合了押韵,体现了诗人遣词的非凡功力,也让诗歌充满了音韵美。 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又注意到“半轮” ,说在地理课上学过,半轮指上 弦月或下弦月,说明诗人是在秋天的一个月初或月末乘船出行。教 师及时补充, “是农历的月初或月末” 。一下子就将赏析带入了更深 层次,也为下面的剖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正所谓: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系生活,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 习中 培养美的情趣,接受美的熏陶,领略美的意蕴,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使学生的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有人说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有很多缺憾 之处: 看似简单的四句诗歌,却因其为古典诗词,对初学者而言,理解 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孩 子多读、多思、多练、多感悟、多品味、多体会,但是由于时间关 系,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 在备教材、备学生的时候,我总是想得很多、很充分,但实际 操作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最后扩写环节,你无从 知道孩子想要表达的东西。交流时有个学生说道“诗人借这首诗表 达了的情感很多,说不清” ,当时,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可以用“情感 复杂”来替代。现在想来,应该改为:适逢大唐盛世,年轻的诗人 扬帆远航,内心既有对故土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渴盼,更多的是 一份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许。这正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精 神,他的核心就是“积极进取” 。今天的我们也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开 放时代,更应学习这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这样处理 既给出了范例词句, 又让学生明白该从哪些角度切入。 我也经常和同事一起探讨,大家总是给我一些很好的建议,我也 说,其实原本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体现 人文思想,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 生,一切都要为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而服务。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妥之处,还望评委斧正。 1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一、设计思路一、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 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受到优秀作品的 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通过阅读鉴赏,陶冶性情, 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 显然, 语文诗词教学已成为体现语文人文性特点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意境明朗。教学中,首先以含有“月”的诗句导入,然后通过反复 诵读,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 境,直至悟情悟理;其次,通过重点词句品析,探究诗词内涵,理解 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的,从而保证 本课的教学重点;此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散文化扩写,使学 生在感知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鉴赏 水平,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最后,拓展延伸部分,赋予“月” 这个意象以新的内涵,拓展学生视野、扩充诗词积累、理解典型意 象,使学生明白传承中应有所创新,这也正是本课的创新之处。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 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来看,对 于记叙文的阅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具备粗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能 2 够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是,对于 古诗词的鉴赏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因此,要求教师在本课的学习 中多加引导,课堂上通过诵读、释词、联想、拓展等环节,始终以 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中心,释学生之所困,解学生之所惑,师生互动 共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古典诗词,提升文化认同。 品析重点词句,培养鉴赏能力。 引入辩论环节,拓展创新思维。 尝试散文扩写,发挥联想想象。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 激发兴趣 悟情悟理 研读探究 理解内容 赏析语言 品读感悟 发散思维 理解意象 拓展延伸 感悟经典 传承创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品质。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析探究,把握内容。 3 对于初次接触诗词鉴赏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应把理解诗歌内容, 把握诗歌意象,作为教学的重点,在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前提下, 才能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挖掘。因此,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的方式先攻克重点字词再逐句赏析文本,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诗歌扩写,揣摩意境,领悟情感。 散文化扩写,使学生对诗歌所传达的情感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也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之后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诉诸笔端,给了学生 表达自我感受的契机,也将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熔为一炉, 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并非易事,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 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 五、教法学法五、教法学法 诵读法 ;自主学习法;师生互动寻读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据此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分 类整理相关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在此过程中,将发现的问 题整理出来,带着问题和资料进教室。 七、课时安排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八、教学过程 4 1 1、诗词导入、诗词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 “月”是中国诗歌一个经久不衰、历久常新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 文人墨客吟咏不已。 诗经有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可见自古 以来,月就被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情愫。同学们还积累了哪些有关月 的诗句,谁来说说?(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月”的诗句) 的确, 月在诗人的笔下姿态万千:或白如玉盘,或银钩高挂,或朗朗出天 山,或脉脉一水间。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李白笔下的月。 (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2 2、背景介绍、背景介绍 学生资料展示学生资料展示 (检查预习) 课前布置大家预习并搜集相关资料,谁来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学生:图文资料展示 教师:适当补充 3 3、初读感知、初读感知 分清字音字形分清字音字形 指名学生读。 学生相互之间提醒: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 例如:字音:羌 是后鼻韵母,写作 qing (针对陕北方言纠错) 字形: 州和洲的区分 教师补充(州是象形字,川指河流, 我们有成语有川流不息,小点代表水中高地,州 指水中可居之地。 古时指行政区划,今天还保留在地名中,如苏州,广州。后来因州 表行政区划故新造洲来表本意, 诗经关雎的开篇写道: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用的就是带三点水的洲,这首诗渝州是地名,该用哪个 州?呢?这体现了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演变。 5 4 4、范读引领、范读引领 划清节奏句读划清节奏句读 ( (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 诗歌断句、节奏) 教师:范读引领,提示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语调等。 学生:倾听、小声跟读。 师生互动:复习近体诗的分类和七言绝句的节奏划分。 5 5、 自由朗读自由朗读 了解诗歌大意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倾听、指导、评价。 6 6、研读探究、研读探究 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重点)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点拨、纠正、补充。 你从第一句中读到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A 地点:峨眉山 时间: 秋: (教师补充“秋”放在句末的三个作用) 半轮: (教师补充指农历的月初或月末) 秋天的山最妩媚,秋天月最明净,开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 描摹了一副唯美的画面,秋夜,弯月高悬,清辉一片,峨眉山仿佛 剪影般出现在眼前,多么宁静,多么惬意。 B 秋高气爽,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可以用 哪两个字来概括这幅画面?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6 ( 拟设为: 秋月 音韵美) 第二句又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A 品析重点词句: “入”和“流” 两动词连用,不仅写出了月映 清江的美景,又点出秋夜行船之事,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暗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诗人用语精妙,空灵入微,富于蕴藉。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朗月高悬,影入平羌,浮光跃金,船行影随,多 么美好的夜晚,多么惬意的旅程。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用词之精妙, 用语之恰切。同时也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简洁美 如果第一句的月是静态的,那从第二句开始月就由静入动,在写法 上我们称为:动静结合。 第二句诗人写到:月影浮动,映照江面,船随水流,月随船走,我 们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这幅画面呢? B 我们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呢?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 拟设为: 月影 简洁美) 第三句中诗人的行程又有何变化?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到? ( (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 动态行程图) A 品析重点词句: 发:发: 连夜从清溪驿出发。 向:向: 驶向三峡。诗中运用了一一系列动词,将所经之处一一点出,他 们分别是:从峨眉山出发, “入平羌、 ” “发清溪” “下渝州” “向三 峡” 。 五个地名的逐次呈现,似一副旅游画卷铺展在我们眼前,船 7 行、地易、人动、景变,将空间和时间有机统一,而这一切皆由 “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月夜之美、船行之速,让我想起了,李 白与之异曲同工的诗早发白帝城 中写景美、水速的诗句:“朝 辞白帝彩云间,。 夜发清溪向三峡,短短的一句却将我们的视 线由眼前的峨眉山引向了远方的三峡,动静之间,行程百里,在秋 月的陪伴下,我们的心也不禁随着船只远航。 B 我们该如何去概括第三句呢? ( 拟设为: 夜月 动态美) 诗人在末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引入辩论赛,引出 “诗无达诂”的观点,培养鉴赏能力。 要求:观点明确, 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节。 学生:展开辩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倾听、参与、总结。 B 哪两个字可以表达你的感受? ( 拟设为: 月思 意蕴美) 再次齐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7 7、品读感悟、品读感悟 揣摩诗歌情感(难点)揣摩诗歌情感(难点) 学生:小组合作,散文化扩写。 教师: 答疑、解惑。 学生:全班交流,互动互助。 教师:点拨、补充、评价。 让我们带着个性化的领悟,和着乐曲吟诵这首诗。 8 ( (课件展示课件展示: : 三段不同的乐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契合,陶 冶情操,提升素养。) 8 8、拓展延伸、拓展延伸 传承中蕴创新传承中蕴创新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论诗作,名篇纷呈,争奇斗丽,论诗 人,名家辈出,灿若星辰,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非李白莫属, (学生 资料展示,介绍李白) ,李白视月为知己,诗词名家概莫能外,然而, 月不仅只遣寄相思,它还被赋予许多别样的情感, (举例:古今名家 咏月表达不同情感的诗句) ,可见,月在诗人的笔下成千百之姿,万 种风情。无论时空如何变换,世事如何更迭,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寄情传意的典型意象,是中华民族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符号,愿我 们在承继中有所创新。 九、板书设计九、板书设计 峨眉山月歌 李白 音韵美 秋月 月 简洁美 月影 (思念) 动态美 夜月 意蕴美 月思 十、作业布置十、作业布置 采取作业超市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老师所留的家校通作业中自 主选择一项,这样可以消除学生作业的畏难情绪,也照顾到不同程 度的学生,同时,从多角度巩固了本课所学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 9 的积极主动性,减负不减质。 搜集两句描写“月”的古诗词,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散文化扩写李白的静夜思 。 说说李白在古朗月行中通过“月”这个意象所寄托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13e).zip》由用户(小黑)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关 键 词:
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 峨眉山月歌_ppt课件_(含教案+音频+素材)_部级公开课_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13e) 人教部编版 语文 第三 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 朗读 峨眉山 峨嵋山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含教案+音频+素材)-部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3013e).zip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7075.html
小黑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