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第 1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共共 60 分分) 1(本题 2 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 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 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2(本题 2 分)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
2、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3(本题 2 分)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 (本题 2 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 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5(本题 2 分)秦朝法律规定,
3、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 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本题 2 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 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第 2 页 共 16 页 7(本题 2 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4、8(本题 2 分)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 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9(本题 2 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 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本题 2 分)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 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11(本题 2 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
5、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 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 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2(本题 2 分)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 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本题 2 分)1873 年 5 月,
6、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 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第 3 页 共 16 页 14(本题 2 分)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 1787 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15(本题 2 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
7、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16(本题 2 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 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7(本题 2 分)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8(本题 2 分)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 利
8、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19(本题 2 分)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 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 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第 4 页 共 16 页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0(本题 2 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 之下,但却从来没有
9、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21(本题 2 分)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 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
10、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22(本题 2 分)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 时,着力于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第 5 页 共 16 页 23(本题 2 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4(本题 2 分)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 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11、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5(本题 2 分)16 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 尔文在 19 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 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26(本题 2 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
12、 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7(本题 2 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 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8(本题 2 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
13、,知所遵守,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第 6 页 共 16 页 29(本题 2 分)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 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0(本题 2 分)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
14、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 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共共 40 分分) 31(本题 12 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 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 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
15、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 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 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
16、)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 自的做法。 第 7 页 共 16 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2(本题 12 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 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 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 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 容包含“重农桑以足
17、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 年,清 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 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
18、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33(本题 16 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 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中国古代的巡 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 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
19、种;二是按察司 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 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 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 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 第 8 页 共 16 页 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 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
20、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 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 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第 9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 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 B 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 A 错误;中国 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
21、健全完备的地步,故 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 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 D 错误。 2B 【详解】 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 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 “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 A,选 B。C 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 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考点定位】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3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 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 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
22、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 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 排除 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 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 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C 【详解】 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
23、,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 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 项正确;A 项是孟子的, B 项是法家的,排除 AB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 项为无关项, 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 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 项为无 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 D 项。 第 10 页 共 16 页 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