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 文档编号:1776058
  • 上传时间:2021-10-0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49.8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国家制度 社会 治理 第三 单元测试 答案 解析 下载 _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共共 60 分分) 1(本题 2 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 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 点依据的是 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2(本题 2 分)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

    2、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3(本题 2 分)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 (本题 2 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 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 5(本题 2 分)秦朝法律规定,

    3、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 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6(本题 2 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 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第 2 页 共 16 页 7(本题 2 分)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 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4、8(本题 2 分)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 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9(本题 2 分)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 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本题 2 分)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 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 11(本题 2 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

    5、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 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 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12(本题 2 分)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 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13(本题 2 分)1873 年 5 月,

    6、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 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 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 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 第 3 页 共 16 页 14(本题 2 分)罗马法学说为英国权利法案 、美国 1787 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15(本题 2 分)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关于该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古罗马习

    7、惯法的汇编B它限制了贵族的权力 C它是当时罗马社会的写照D它不属于罗马公民法 16(本题 2 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 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7(本题 2 分)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奴隶参与了立法 B习惯法的内容被摈弃 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 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 18(本题 2 分)图为古罗马正义女神象。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 利

    8、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19(本题 2 分)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 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 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第 4 页 共 16 页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0(本题 2 分)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 之下,但却从来没有

    9、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21(本题 2 分)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 时,着力于 通过年份文件名称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

    10、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22(本题 2 分)如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 时,着力于 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C探索民主管理机制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 第 5 页 共 16 页 23(本题 2 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4(本题 2 分)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 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

    11、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5(本题 2 分)16 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 尔文在 19 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 人类的由来 ,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 其原因在于 A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B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D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26(本题 2 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 年 3 月,全国人大九届

    12、 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27(本题 2 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 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28(本题 2 分)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

    13、,知所遵守,去恶从善, 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第 6 页 共 16 页 29(本题 2 分)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 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0(本题 2 分)罗马法规定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关系人包括代理人、证

    14、人、鉴定人等,在民事诉讼中应承担陈 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这表明罗马法 A遵循私法至上 B重视诉讼程序 C注重诉讼诚信 D崇尚科学理性 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共共 40 分分) 31(本题 12 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 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 , 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

    15、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 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 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

    16、)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 自的做法。 第 7 页 共 16 页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2(本题 12 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 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 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 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 容包含“重农桑以足

    17、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 年,清 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 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 年底,全国共有 91 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 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 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

    18、稿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33(本题 16 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 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 ,中国古代的巡 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 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

    19、种;二是按察司 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 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 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 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 第 8 页 共 16 页 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與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 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

    20、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 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 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 第 9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 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 B 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 A 错误;中国 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

    21、健全完备的地步,故 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 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 D 错误。 2B 【详解】 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 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 “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 A,选 B。C 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 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 【考点定位】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3C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 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 排除 A。 结合所学知识可

    22、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B。“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 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 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 排除 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 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 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4C 【详解】 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

    23、,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 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 项正确;A 项是孟子的, B 项是法家的,排除 AB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 项为无关项, 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B 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C 项为无 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 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之纲,故答案选择 D 项。 第 10 页 共 16 页 考点:

    2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法律特点 6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 制集权的理论基础,A 项时代不符;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 世”,B 项正确;自汉武帝时,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 项错误;D 项“执法无准、量刑无 据”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7D 【详解】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

    25、时就 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 A 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 A、B、C 都 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 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 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 项正确;A B C 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 D 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9D 【详解】 注意题中的关键词及其理

    26、解,如“战国时期”、“注重实践”(因时而变) 、“贵族的存在不合时宜”(法不阿贵) 、 “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重农抑商、文化高压) ,即可判断是指法家。 10D 【详解】 从材料中得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意思是教学的内容是法律,有懂法律的人担任官吏,体现法家思想。 选 D 项。 11A 【详解】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 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 地位,排除 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 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

    27、罗马 教会的统治,排除 D。 第 11 页 共 16 页 12C 【详解】 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 体间转移”可得出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罗马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 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 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 排除 A;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 B;D 项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 D。 13C 【详解】 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主张共和政体的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此时保王党 势力强大,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代议制度曲折发展

    28、,故 C 正确;这体现不出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故 A 错 误;材料不是强调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故 B 错误;材料只涉及总统和议会的关系,故 D 错误。 14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中的自然法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英国的权利法案和法国的 民法典都体现的是对民众权力的肯定,因此三者的法律都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D 正确;A 是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 与材料无关,排除;C 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 ,排除。故选 D。 15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知识 迁移能力。 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

    29、449 年,此时的罗马处于共和国早期(罗马共和国 BC509BC27) 。 此时的罗马属于公民法时期,从而 D 项不符合史实。进一步可知,AB 两项均表述客观,符合十二铜表法 史实。C 项间接点出了十二铜表法的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的尖锐矛盾,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 选 D。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十二铜表法及其特点 16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A 项错 误;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是古代雅典,不是古罗马,B 项错误;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 定奠定了基础,C 项正确;罗马帝国最终衰亡,D 项错

    30、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1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 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分析出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 第 12 页 共 16 页 释习惯法,贵族对法律的垄断的局面被打破,故本题选 C。A 项错误,因为十二铜表法是一部公民法, 奴隶不可能参与立法;B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当时保留了一部分习惯法;D 项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8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原则,解题的关

    31、键是理解“双眼蒙布”的内涵。图片中“正义女神双眼蒙布”,这 体现了法官在审案时要抵御各种利益或情感的诱惑以洞察事实真相,来作出公正的判决,实质上体现了罗 马法的公平公正原则。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依据道德良知审案,不在于是否“双眼蒙布”,故 A 项错 误;很显然,法官“双眼蒙布”只通过“听”证人的证言,不能保证审判的公平公正,故 B 项错误;同样“双眼 蒙布”也不能保证排除一切干扰,故 D 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的原则 19B 【详解】 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 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

    32、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 B。题干 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 A。美国 1787 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 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 C、D。 【考点定位】美国共和制的特点 20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内容。根据材料“罗马法重新出现可知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国家法律制定 的基础,故 A 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欧洲近代社会的行为规范,故 B 错误;罗马法的主旨内容是罗马法对 后世法律的制定有作用,并没有讲到民主制度的的影响,故 C 错误;罗马法并没有改变欧洲历

    33、史发展方向, 故 D 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1D 【详解】 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 D。 22D 【详解】 材料中的法律文件体现的是中国注重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的相关法制的完善,D 正确;ABC 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 D。 23B 第 13 页 共 16 页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 年,其主要内 容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4、 。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宪法性质的法律为中 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 ,故 A 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 1956 年,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 D 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意味着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故 B 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4C 【详解】 A 在材料中未体现。 新政权建立是在 1949 年, 与材料时间“1956 年”不符, 故 B 错误; 依据材料时间“1956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35、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 C 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 D。 点睛:本题以民主法制建设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新中国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材 料时间“1956 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25B 【详解】 由材料中的“16 世纪”“19 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 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 19 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 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 B 项正确。进化论在 19 世纪中期时诞生,

    36、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 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 项与其遭到教会 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 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 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26A 【详解】 1999 年 3 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次以国家 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37、主义法治国家。”故选 A。1978 年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排除 B;邓小平关于党和 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故排除 C;设立 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是在 1979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决定, 故与题意不符, 第 14 页 共 16 页 所以排除 D。 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 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 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

    38、,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 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该记忆的东西要记准记牢。 27C 【详解】 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 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 问题,故选 C;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 加政府的负担,排除 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此举不一定有利于稳 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 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

    39、D。故 选 C。 2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 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 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 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 D。ABC 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 D 项包含进去,故 D 项是最佳选择项。 【考点定位】程朱理学 29A 【详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建立文庙是在强化这一思想支柱, 以此加强对人民的统治,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0、宋代才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选项 B 不符合题 意,排除;程朱理学的产生导致文庙的兴修,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庙的修建是加强统治的需要, 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支柱。 30C 【详解】 本题考查罗马法。材料中“陈述真实情况的义务”“对故意违背真实义务的人处以“虚言罚”说明罗马 法比较注重诚信的诉讼作用,故 C 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罗马法注重诚信的理念,不是遵循私法至上,故 A 项错误;诉讼程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科学理性不符合材料中诚信的理念,故 D 项错误。 31

    41、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第 15 页 共 16 页 (3)态度:崇尚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详解】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和睦”“同宗相处”作答。第(3)问的“态度” 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做人的道理”作答;“做法”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宣圣 谕”“一

    42、族长幼悉心向善”作答。第(4)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32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宜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 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 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 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详解】 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

    43、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 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 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 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 第(2)问,“历史背景”,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意义”,依据材料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民主发展、适应社 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角度分析。 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

    44、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 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 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 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 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需要紧扣材料结合 所学回答;“历史背景”,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33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制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45、巡视官员之间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 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严重。 (2)不同: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 第 16 页 共 16 页 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明清: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由于目的和 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详解】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在材料一可 以直接找到答案,例如,巡视监察法规的

    46、系统化、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 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至于原因则要从政治方面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会 导致官员们利益熏心、贪污腐败等方面分别分析。 (2)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要从巡视的具体对象不同、巡视的目 的不同、巡视监督的方式不同等方面进行比较,例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监督方式是内部监督而西方则 是社会监督等。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时主要从二者的共性和不同效果两个方 面进行评价。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 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一问就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6058.html
    wenku818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相关资源 更多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课件141张.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课件141张.ppt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6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6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模块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3单元期末复习课件.ppt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复习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检测试卷汇编(含答案).docx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docx
  •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