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6.2 《六国论》(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6.2 《六国论》(课件).pptx》由用户(xingfei1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六国论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16.2 六国论课件 新教材 一下 必修 16.2 课件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文本解读】 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这篇文章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 之时,是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 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阅读这篇文章,要结合作者写作 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 现实针对性,体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人士家国天下的情怀。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第16.2课 六国论 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 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 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 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
2、刻苦 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 晚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 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 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 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六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 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了怎 样的“奇声”呢?今天,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 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激趣导入 1.了解苏洵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本文议论严谨的特点,体会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4.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3、。 5.背诵全篇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n 知人论世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 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 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 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 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 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
4、奇遒劲,很 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 “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 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了解作者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 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 属于史论文。 了解文体知识论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 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 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 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 会矛盾尖锐,朝廷内部政治上专制腐败,
5、 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 解 题 六国论 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 韩、魏六个国家。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 理。 第二部分 n 初读课文 n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赂(l) 厥(ju) 暴(p) 弥(m) 与(y) 燕(yn) 洎(j) 殆(di) 咽(yn) 邯郸(hn dn) 第三部分 n 文本研读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非兵不利 破灭之道也 率赂秦耶 不能独完 兵器 原因 都 保全 形作动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提出中心论点六
6、国破灭“弊在赂秦”,总领全文,提挈下文 议论。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其实百倍 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小(大)的方面,形作名 它的实际数目,那实际上 固:本来 其 暴通“曝”,冒着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至于颠覆 以地事秦 通“餍”,满足; 更加; 国家灭亡; 侍奉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明确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 证、引证法
7、、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 义不赂秦 始速祸焉 后秦击赵者再 诚不得已 结交,亲附 已经 名作动 坚持道义 才招致 两次 的确,确实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国和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 是什么? 明确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荆轲刺秦王;赵:诛杀良将 。 2.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提出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 鲜明有力,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假设
8、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3.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事实论证、假设论证。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研读第四、五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礼天下之奇才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苟以天下之大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以礼相待,名作动 为所:被动;劫:胁迫,挟持 日月:天天、月月,名作状 苟:如果 故事:旧事,成例。 n 问 题 探 究 活动二:探究文本 1.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 第四段承上启下;第五段借古讽今,得出了“毋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的结论。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5】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提出中
9、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论证中心论点。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 之道也”;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第二层,讽谏 北宋王朝。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6】鉴赏文章写法 1.作者是怎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有什么特色? 明确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 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 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 (第二个分论点)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 在逻辑上站稳
10、了脚跟。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6】鉴赏文章写法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以下几组对比。祖辈、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 草芥”。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 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 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11、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 而比喻使语言非常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 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作六国,借古 论今,透露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n 问 题 探 究
12、 【思考6】鉴赏文章写法 3本文在晓之以理的同时,也做到了动之以情。动之以情表现在哪些方 面? 明确 在论证中,作者穿插了“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绘, 读之令人唏嘘感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具有感染力。在夹叙 夹议的字里行间,也流溢着作者的爱憎,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 “义不赂秦”的欣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以及“呜呼”“悲夫” 等词语的运用,无不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7】本文在思想上独树一帜,在写法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明确 注意气势的营造,追求一气呵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气势。如文章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容 不得旁人反驳。第2段,设问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