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pptx》由用户(xingfei1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说“木叶”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 新教材 一下 必修 木叶 课件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文本解读】 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 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实词创作和鉴赏注重 “暗示”这一角度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的非常清楚。 学习本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还要体会 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 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这篇文章注重考 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 们似乎参透
2、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 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 诗歌语言,这语言是 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 心灵去解读。 激趣导入 1.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2.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n 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当
3、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 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林庚专于中国 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 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 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了解林庚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 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 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 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
4、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 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 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 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 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 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 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 n 初读课文 n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征戍(sh) 招徕(
5、li) 落木萧萧(xio) 涔阳(cn) 陇首(lng) 得鱼忘筌(qun) 寒砧(zhn) 桅杆(wi) 秋风袅袅(nio) 窸窣(x) 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 亭皋(go) 冉冉(rn) 门栓(shun) 第三部分 n 文本研读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 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顺序层 层深入来展开的。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2.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发现问题: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 “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6、木”字。 第二部分:(46段)分析问题:“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 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说明“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 别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3.“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 的颜色性。”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从内容上说,总领全段内容,表明接下来要阐释第二个艺术 特征;从结构上讲,起到过渡作用,由“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过 渡到第二个艺术特征。用“树干”一词承接上文,用“颜色”一词 领起下文。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
7、解内容和概念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 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明确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 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 有哪些,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 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荫繁密充实 木叶(1)(2)(3) 落叶(4)(5)(6)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 之意也洗净了 明确 (1)微黄
8、(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 (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3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明确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 “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 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 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 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 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
9、概念 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4.“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 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句中的“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明确 这句是说“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 上却不同,“木”一般是于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 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高木” 比“高树”更显得空阔。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5.“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 量。”怎样理解句中的“敏感”和“有修养”? 明确“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
10、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 说他们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 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6.“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 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 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明确 “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 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课文注释中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 “言者所以
11、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 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 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1.本文用到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例证法。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说明从屈原九歌 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 对象和主题木叶。 引证法。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 诗句,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 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
12、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 析做铺垫。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2.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明确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 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 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 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 和外部语言。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3.“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13、们不留 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试分析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明确“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使 用了拟人手法,“躲”字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 间的关系。概念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义,或者说是字面 上的相对固定的意义,一般称之为“言内义”。而所谓“暗示意义” 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潜在意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称之 为“言外义”,它能构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品味语言 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