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7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pptx

  • 上传人(卖家):xingfei169
  • 文档编号:1775766
  • 上传时间:2021-10-08
  • 格式:PPTX
  • 页数:37
  • 大小:16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pptx》由用户(xingfei1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语文 说“木叶” 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 新教材 一下 必修 木叶 课件 下载 _必修 下册_部编版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文本解读】 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集中 大量资料深入分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实词创作和鉴赏注重 “暗示”这一角度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作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的非常清楚。 学习本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还要体会 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 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加以解决。这篇文章注重考 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 们似乎参透

    2、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 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 诗歌语言,这语言是 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 心灵去解读。 激趣导入 1.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2.把握作者观点,理解理据关系;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 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 和自豪感。 素养目标 目 录 知人论世 01 初读课文 02 文本研读 03 拓展阅读 04 第一部分 n 知人论世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中文系,当

    3、时,他与吴组缃、季羡林、李长之4名学生风流 倜傥,才华出众,被称为清华园里的“四剑客”。林庚专于中国 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 地统一起来。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 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 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 了解林庚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 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 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 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

    4、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 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 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 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 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 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 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 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第二部分 n 初读课文 n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征戍(sh) 招徕(

    5、li) 落木萧萧(xio) 涔阳(cn) 陇首(lng) 得鱼忘筌(qun) 寒砧(zhn) 桅杆(wi) 秋风袅袅(nio) 窸窣(x) 迢远(tio) 灼灼其华(zhu) 亭皋(go) 冉冉(rn) 门栓(shun) 第三部分 n 文本研读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 明确 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的顺序层 层深入来展开的。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2.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发现问题: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 “木叶”为诗人们所钟爱。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

    6、木”字。 第二部分:(46段)分析问题:“木叶”被诗人喜欢的原因, 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总结全文,说明“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 别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及作用。 3.“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 的颜色性。”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 从内容上说,总领全段内容,表明接下来要阐释第二个艺术 特征;从结构上讲,起到过渡作用,由“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过 渡到第二个艺术特征。用“树干”一词承接上文,用“颜色”一词 领起下文。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

    7、解内容和概念 1为什么在古典诗歌中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请结合有关 段落,用文中语句整合、概括回答) 明确 “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 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二者在概念和意味上并 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古代诗人文字洗练,又习于用单字。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2结合文章有关段落,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的区别 有哪些,完成下面表格。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 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荫繁密充实 木叶(1)(2)(3) 落叶(4)(5)(6) 落木 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 之意也洗净了 明确 (1)微黄

    8、(2)干燥、不湿润(3)疏朗、飘零之意 (4)繁密绿色(5)饱含水分(6)春夏之交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3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明确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 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 “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 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 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 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 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

    9、概念 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4.“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 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如何理解句中的“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明确 这句是说“木”和“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形象意义 上却不同,“木”一般是于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空 阔、单纯。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高木” 比“高树”更显得空阔。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5.“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 量。”怎样理解句中的“敏感”和“有修养”? 明确“敏感”是指诗人能认识语言形

    10、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就是 说他们不但懂得词语概念的意义,而且熟悉它丰富而微妙的形象色 彩、感情色彩。“有修养”是指诗人能够把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 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2】理解内容和概念 6.“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 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 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 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明确 “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 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课文注释中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 “言者所以

    11、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 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 “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 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1.本文用到哪些论证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 例证法。在第1段中,作者列举了谢庄月赋、陆厥 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中的诗句,说明从屈原九歌 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由此引出文章论说的 对象和主题木叶。 引证法。第2段引用了橘颂、招隐士、无名氏古诗中的 诗句,引用这些诗句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 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

    12、考,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为后文的分 析做铺垫。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2.说“木叶”是怎样进行比较分析的? 明确 文章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 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 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 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 掘,使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自然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 和外部语言。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3】分析手法 3.“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13、们不留 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试分析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明确“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使 用了拟人手法,“躲”字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 间的关系。概念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义,或者说是字面 上的相对固定的意义,一般称之为“言内义”。而所谓“暗示意义” 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潜在意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称之 为“言外义”,它能构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4】品味语言 1.结合课文内容,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 诗句赏析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 木叶

    14、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 山。 以“木叶”“江波”“云”“山”等景物组成一 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 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 阳。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引发了诗中 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5】深度探究 1.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 把“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 明确 (1)赞成“病木前头万树春”。理由

    15、:“木”字所暗示的颜色更接近 黄色,有干燥之感,“病木”搭配更恰当。“树”字中包含着饱满、绵密、 苍翠的语言暗示性,“万树春”更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春意,符合诗歌想 表达的意境。 (2)赞成“病树前头万木春”。理由:“木”和“树”都是仄声,在平仄上 来说,可以互换。但从声韵的协调上来说,“万木春”比“万树春”更加 和谐。正如杜甫登高中使用“无边落木”而非“落叶”或“落树”, “木”字更适合营造一种宏大、开阔的意境,故“万木”的搭配更恰切。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5】深度探究 2.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 这种传统一旦形成

    16、,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明确 (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 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 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 (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留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 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都是学富五

    17、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 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 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 n 问 题 探 究 【思考6】阅读与思考 林庚:布衣情怀 林庚先生出身世家,其父林宰平“生平爱艺术,好朋友,精书法,能诗文”,身在北大,兼职清华,与梁 启超、王国维等同为清华国学院德高望重的大学者。按说,从这样的家庭出来的该是做派十足的世家子弟才对, 可是,林庚先生不然。 先生少年英发,从国内顶尖的中学毕业后,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读物理。两年后,先生突然发

    18、现自己 对文学居然如此难以割舍,于是找到了当时清华大学的国文刘系主任朱自清,申请转系。不久,他就成了国文 系的学生。在此后不长的时间里,他发表了二三十首旧体诗词,在旧体诗词中流连忘返。只是突然有一天,他 醒悟到:古典诗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近极致,无论今人怎么努力,都难免嚼前人嚼过的馍一样的格 律,一样的措辞,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主题现代人无论有何等的才力和心气,都难以超越古人而另拓疆土。 n 问 题 探 究 从此,先生开始写起新诗来。 不几日,先生在现代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首诗风沙之日。先生的新诗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自 此,诗人林庚横空出世,声名鹊起。其诗既有翩翩欲飞的少年精神,亦有一抹唐诗的

    19、风韵,故在众多诗作中独 树一帜。可以说,如此年少而成就如此大名者,在彼时的清华;大概唯曾禺一人可比。 1933年,著名诗集夜的出版使先生顺利毕业。毕业后的林庚先生,开始担任朱自清的助教。1934年 夏天,东北烽烟渐盛,战火直逼北平。这时,先生下江南了;由北平而南京,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杭州, 一路山水,一路诗文。在这烟雨江南的山山水水中,先生且走且写,且行且歌。可即使身在六朝金粉的江南, 他仍不忘硝烟弥漫的北国。 经此南行,长居北方的先生与南方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全面爆发后,先生作别北平南下,在厦门大学开 始了其严谨的学者生涯。抗战胜利时,先生也完成了其皇皇巨著中国文学简史。此书甫出,文坛为

    20、 之轰动。先生本是诗人,谈诗论艺自是牛刀杀鸡。其书于楚辞、唐诗、魏晋文章与明清小说等,均有新论,笔 之所至,蔚成经典,尤其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更成为中国诗论中的经典论断。 n 问 题 探 究 新中国成立后,清华、燕大文科尽数归并北大。先生与季羡林、吴组缃等齐集燕园。从此,先生在燕南园 一住就是大半生。 先生决意摒弃俗事,专情研究。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 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他只是固守着自己的大宁静,清清静静、自自在在地做着自己的事, 全然疏远了外界各种热闹场、名利场。有人说:“先生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

    21、 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信然! 年深月久,因先生的彻底低调,外界竟也将先生淡忘了,真是“山中有高人,世上无人知”了。先生却不 以为意,仍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研究,并在80岁高龄时出版了意趣盎然的漫话,遂成为明清小 说研究的又一高峰,直令无数内行人士大呼相见恨晚。90岁那年,先生又出版了新著空间的驰想。 n 问 题 探 究 先生蛰居燕南园,读书写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萧然自远,既不媚世,亦不怨世,保持着本真自然的 心境和生活。那些年,燕南园中常见一位清癯挺拔的老者在园中散步,此公仙风道骨,目光清朗,面色和煦。 其时,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建安风骨,盛唐气

    22、象;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先生蔼然颔首。 又是一年,快到中秋了。这将是诗人此生的第96个中秋。国庆后的第三天,先生独坐窗前,仰望苍天, 唯见皓月当空,一层薄薄的月光洒落下来,地上铺了一层软软的清辉。先生用他那清瘦的手盛了一汪清辉,静 静地把玩着,体会着,脸上渐渐漾出了一丝微笑。 “月亮,什么时候才能圆呢?”诗人自言自语。 再过几日,就是中秋了。然而,先生等不了了。就在那个晚上,那个月色皎洁的晚上,我们的诗人,去了。 (有删改) n 问 题 探 究 问题:林庚先生初学物理,后改学文学,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再举一例进行阐述。 明确 赞成。每个人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

    23、及时调整人生目标。林庚先生初学物 理,但当他发现自己钟情于文学时,便果断地改学文学,此后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鲁迅先生,初 学医,后弃医从文,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如果林庚先生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或许会多一个 平庸的物理学者,却少了一个才情卓著的文学大师;如果鲁迅先生不及时调整体自己的人生目标,那社会上可 能会多一个普通的医生,却少了一面中国文学的光辉旗帜。 第四部分 n 拓展阅读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 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

    24、:范蠡既雪会稽之耻,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 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 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

    25、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 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n 拓 展 阅 读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 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 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

    26、会,妙 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 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 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 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 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 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

    27、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 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n 素材积累 (1)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 (2)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3)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 (4)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5)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 (6)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8)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9)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10)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 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新教材高一下《语文》必修2-9 《说“木叶”》(课件).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177576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