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精品解析:上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由用户(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上海市 2020 年中 语文试题 下载 _真题分类汇编_中考复习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20202020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2626 题。题。 2.2.试卷满分试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00100 分钟。分钟。 3.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一、文言文(4040 分)分) (一)默写(一)默写(1616 分)分) 1. (1)清晨入古寺,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2)青山横北郭,_。 (李白送友人 ) (3)相见时难别亦难,_。 (李商隐
2、无题 ) (4)其必曰:“_,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 (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 秋中的 句子“_,_”为画面配字幕。 【答案】(1). 初日照高林(2). 白水绕东城。(3). 东风无力百花残。(4). 先天下之忧 而忧(5). 青山绿水,(6). 白草红叶黄花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主要靠平时的背诵和积累。做题过程中注意:一、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认 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默写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初、绕、残、 忧、黄花”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二)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3、【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4、,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2. 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橘逾淮为枳选自_ , 公输选自诸 子百家中_家的经典著作。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齐人固善盗乎?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 【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 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 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5. 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_和_的特点。 【答案】2.(1). 晏子春秋 (2). 墨 3.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4.
5、D 5.(1). 机智(2). 善言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晏子春秋 ,又称晏子 ,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 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 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 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 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
6、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 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齐人固善盗乎?”注意关键字: “固”: “本来”, “善”: “善于”, “盗”: “偷窃”。翻译为:“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4 题详解】 A.根据甲选段我们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位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人,故 A 错误; B.乙选段主要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并不能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故 B 错误; C.通过选段可以看出晏子善
7、用类比等反驳方式,幽默诙谐,不失气度,而墨子善用比喻,逻辑推理, 是对方屈服,故 C 错误;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作答本题,需要对选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选段甲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 的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及个人尊严;选段乙写墨子凭借自己的才智,以理说服公输 盘。两篇文章都属于辩论文,所以都体现了“善辩”和“机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 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8、。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 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 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乙: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 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 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
9、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 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 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三)(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 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 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 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 东坡。 自谓名 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 曰:“不意乃见所畏 。”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 【注】刘伟明弇(yn) :弇
10、是刘伟明的字。爵里:爵,爵位;里,故乡。不意乃见所畏:没想 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剧:痛快。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 东坡()自谓名 不下人() 7.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 (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 (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 (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8. 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_”而东坡则回避 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_,_,最终东坡以“_”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6.(1). (1)是(2). (2)名声、名望
11、7. A 8.(1). 欲以折服之(2). 当时被贬岭南,(3). 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4). 嘉其才气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 坡。 “为”解释为“是”的意思; (2) “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 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 “名”解释为“名 声”。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复”是“又”“再”的 意思,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
12、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 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看出 苏轼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弇的傲气,最 后“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点睛】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学自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高中词科,意气风发,怡然自 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游览一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恰好遇到刘伟明,互 相问了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突然回答说:“庐陵刘弇。” 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自认 为名声不落于人
13、,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苏轼慢慢的回答说:“罪人苏轼。”伟明便 大惊,看了又看,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东坡也赞赏他的才气,跟他痛快的相谈然后 离开。 二、现代文(二、现代文(3838 分)分) (一)(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物也“聊天”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 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 植物也“聊天”, 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 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
14、可 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竟然促进相邻的了 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 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 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 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 化,这
15、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 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 强抗虫力。 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 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 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 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 力 侵入
16、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 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 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9. 第段的“热闹”在文中的意思是_。 10. 本文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_; _; _。 11. 第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 第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 C. 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7、 D. 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13. 第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答案】9. 交流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 10.(1). 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2). 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 (3). 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 11. “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则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12. C 13.这个例子写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电信号,与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植物能 发出声信号,是不
18、同国家的研究成果,属于两种不同的物理信号,添加后使说明更充分、更科学。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词语所在的句子所处的位 置来理解词义;根据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词义;从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义;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理 解词义。本题“热闹”出现在第二自然段,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应从第二段后面的文段寻找答案。后文中 提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 信号等)进行交流”“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 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根
展开阅读全文